留学美国如何择校、选专业

来源 :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yaoq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学生在国外学习政治、历史、法律等人文科学,接下来他们将成为中国全方位改革、软实力提升、中国政治文化崛起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人才,成为对中国社会贡献最大的精英。”
  混沌的留学梦
  这个创办英语培训学校、创建美国大学网、提供美国大学申请服务的公司老总,是学计算机专业出身的,而且在学术上小有成就。李嘉玉曾是中国式神童中的一员,16岁考上大学, 20岁读研究生,25岁成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最年轻的讲师之一,27岁成为80年代末第一批走出国门的留学生,到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做计算机专业的访问学者,一年后又到纽约大学做访问教授。在学术的道路上狂奔了近二十年后,他看清了,自己在美国“充其量是个三流的科学家”,于是他转投商界,一番辛苦后,在纽约帝国大厦为自己赢得了一席之地,成为较早一批在美创业并获成功的学者之一。
  在美国的日子里,他总是惦念着当年是拿着4800美元公派出的国,这让李嘉玉难以沉醉在美式中产生活中。与此同时,美国学术界的多年熏陶,以及自己孩子在美国的教育成长经历,让他对美国教育有了很深的认同感。不知道纠结了多久,他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我通过对美国教育的一些感受和对中国教育的一些理解,看到了它们之间的差距,我要做出我自己能做到的一个贡献。”他创办了美国大学网,帮助更多的孩子进入美国一流大学。
  如今,中国已经成了留学输出大国,美国又是过半中国留学生的首选国。据教育部统计,2013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41.39万人;据美国国际教育协会最新发布的《门户开放报告》显示,2012-2013学年被美国高等教育机构录取的中国学生人数近24万人。
  说到留学美国,许多学生、家长首先想到的是费用核算、参加语言培训、咨询留学中介……然而,对于“美国教育是怎样的,去美国留学该学什么,怎样利用留美机会更好地享受美国的教育资源”这些源头性问题,却被不少家长抛到了脑后,怎么解决?这恰是李嘉玉的长项。
  美国教育培养什么人
  美国教育部总部大理石墙上镶嵌着两句话—“保证教育机会均等,提高教育质量”。这一理念深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家杜威的影响,他坚决主张教育是培养合格的公民。李嘉玉向《留学》杂志解释:“美国的公立高中教育水平并不高。因为它主要是培养好公民,而不是培养人才。美国的教育就是首先要教育出一个对社会有意义的人。”
  在李嘉玉眼中,美国的教育像个金字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社会定位。大多数人做普通公民就好了,最好是遵纪守法、有独立思维的优秀公民;少量的私立高中为培养优秀人才和社会精英做准备;大学教育也有理念上的分类。“绝大多数大学是培养所谓建设社会的人才,优秀的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侧重培养工程师和科学家;哈佛大学这类名校,则是培养精英的,比如法官和政治家。”
  在美国,提供精英教育的就是最有名的四五十所学校,包括文理学院、大学;大多数综合性大学就是为了培养人才,比如州立大学是为发展当地经济培养人才。“真正促进美国社会发展的是社会精英,由他们来判断怎么样对社会有益,然后制定各种法律法规,最后由这些‘人才’来实施。”李嘉玉的结论是,美国教育的精髓在于其精英教育。
  绝大多数美国人不想做精英
  社会精英听上去羡煞旁人,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然而绝大多数美国人并不愿做精英。这得从两个方面说。
  什么是精英?精英就是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引领社会不断前进的人。“精英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导向,而非以满足个人愿望为导向,”李嘉玉向《留学》解释道,“如果是为实现一个自己的理想,那还是以自我为出发点,在马斯诺的需求层次上属于自我实现的需要;而精英则是在自我超越的层次上,比如以为人民服务为人生目标。美国的精英教育能使这种培养方向实实在在地一步步落实。”
  这种落实体现得非常具体,他以自己儿子曾就读的美国顶尖私立高中Collegiate School为例,“从高中开始,学校就要求学生承担社会责任:你怎样能改变世界,你怎样能改变你的学校,你怎样能改变你的社区,让它们更好。这套教育的核心就是你对社会有什么贡献。”不像好莱坞青春电影里那样轻松,Collegiate School的学生要完成研究论文、读书评论、实验报告、科学技术设计、艺术创作等等,传统的数学、物理、化学作业自然也不在话下;课外还要参加丰富的活动,在运动、音乐、文学等领域寻找自己的天赋,或者在其他活动中训练自己的领导能力,为进入顶尖大学打基础。
  Collegiate School与美国培养精英的大学在教育理念上一脉相承,这体现在这所学校每年毕业的50个男生中,有一半以上进入美国的常青藤盟校,其中进入哈佛、耶鲁、普林斯顿三所学校的学生就多达十多人。李嘉玉的儿子就从这所学校走进了哈佛大学。“接受精英教育是非常考验人的。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精英正是那群在社会中最‘受累’的人,而绝大多数人承受不了这份辛苦,”李嘉玉不无感慨。
  多数美国人没有强烈意愿成为精英还与美国社会的平等文化相关。“在美国,各行业的收入差距不大。比如,在美国做一个垃圾清理工,一年可以收入10万美金,而做一个教授,差不多十几万美金,当美国总统,也就40万美金。也就是说,不是我当一个普通公民就一定比成为人才收入少,也不是说我做一个人才就一定比精英收入少。这导致了人们不去争。所以精英、人才、公民的阶级划分是人们心甘情愿接受的。”
  怎样选择才不与精英失之交臂
  尽管许多家长都奔着把孩子培养成精英的目标,送孩子去美国留学,可实际上,这些孩子即便优秀到足以进入美国培养精英的学校里学习,但多数人却仍然在该学什么上错失成为精英的机会。
  据《留学》粗略调查,中国留学生有30%去学了工商管理,接近50%又去了理工科,很少有人去学习历史、哲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李嘉玉认为,实际上,美国教育的精华正是文理教育,这些学科旨在塑造精英人才,培养人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精英本身是高层次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超我的实现,然而我们的家长不理解这一点,所以孩子即使进了哈佛、耶鲁,还是以能找个好工作、有个好未来为导向。”   美国的企业家中有50%出身于律师,还有很多学历史等文科专业。放眼整个美国社会,80%以上的知识分子是非理工科出身的。对比中国的留学生,李嘉玉说,八十年代出去的这一代留学生基本上都是以生存为导向的理工人才;如果没有西方人文科学的修养,这些留学生就像是美国社会的农民工;他们跟美国普通公民相比,在文化、道德、价值观上没有任何优势,只有技能。但如果有强大的人文背景做支撑,学理工科也可以成为世界最优秀的科学家,“否则我们就变成了三流科学家,就帮人家算算数而已,那是很可悲的。”
  “孩子留学是一个家庭非常重要的事情。不仅仅要花费百万人民币和四年的时间,更重要是这个孩子能不能找到自己的快乐和幸福。”话又说回来,孩子成为精英对父母而言也是有风险的。所有进到美国顶尖大学、学有所成的孩子,越往上走就越考虑不到个人的幸福和快乐,而把个人的价值放在承担社会责任上。“所以向往将孩子培养成精英的家长需要意识到,你培养这个孩子,不是为了你自己,是为了社会,但他对社会的贡献越大,你可能离他的距离越远。”
  在专业的选择上,李嘉玉说:“学什么专业对这些申请美国顶尖大学的学生来说并不是那么重要,但是对那些学习成绩并不优秀,又想到美国学一技之长的学生而言就需要慎重对待。在选择专业方面,我建议,不要在乎那个专业的发展前景怎么样,而在乎自己能学得怎么样。”
  这一代留学生真幸运
  从2004年创建美国大学网至今近10年对中国留学事业的观察中,李嘉玉也感受到了一些让他欣喜的变化。“中国的留学生以学理工科为主,偏重经济和管理专业的留学结构已经在逐步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选择学习人文科学。”在他辅导的学生中,甚至有的在美国留学期间,就接到国内某些国家机关的邀请,参与重大社会课题的研究。这些现象表明,中国政府认可这些在国外研究人文科学的留学生,希望他们将学习到的西方思想、文化借鉴到中国问题的解决上。
  去年夏天,他辅导过的一个留美学生帮助中国出版总署、中央电视台、中国作家协会成功联系了一个跟美国国会的合作。“这样的事情,中国的外交部做不到,他能做到,为什么呢?他在美国研究的是美国选举文化,他精通美国政治和美国历史。所以我认为,应该鼓励更多的孩子全方位地审视自己,选出真正能够发挥自己的专业方向。”
  说到这里,李嘉玉向《留学》杂志感慨,新一代的留学生赶上了一个绝好的时代,一个能让他们施展才华、为社会改革发挥作用的时代。“过去这30年,留学生并没有把西方的思想带回来,只带回来科技。90后留学生有机会从政治、文化、经济、教育各方面去建设中国,所以我认为他们真的是非常幸运的一伙人。”
  不仅如此,李嘉玉还看到了一个更为美好的前景。“中国下一步的发展肯定是要采纳或吸取西方文明中人文的部分,许多人已经发现了这个趋势,在专业上选择人文方向,然后再结合自己的兴趣。90后的留学,一定要看清楚这个潮流大图,然后才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使留学更成功。中国学生在国外学习政治、历史、法律等人文科学,接下来他们将成为中国全方位改革、软实力提升、中国政治文化崛起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人才,成为对中国社会贡献最大的精英。”
  《留学》巡视
  Collegiate School
  位于纽约曼哈顿,建于1628年,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私立男生学校,学校规模从幼儿园到十二年级一共只有六百多名学生。她的宗旨是让每一个学生达到最高的智力水平、道德水平、艺术水平和身体发展水平。她被纽约时报评为全球获得常青藤录取率最高的学校,被福布斯评为全美大学预备高中排名第7,在TBS私立走读高中排名7。
  Collegiate School的毕业生中出过大量的著名演员、剧作家、诗人。美国前总统肯尼迪曾在该校从一年级上到十年级。毕业生的去向主要是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大学、芝加哥大学、纽约大学、西北大学、布朗大学、圣母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乔治城大学,等等。
其他文献
陈鲲羽最近有点“火”。  走在学校里,常常有同学向他挥手喊他“鲲神”,偶尔还会有小学弟小学妹们找到他的寝室,聊上一会儿,再要上一个签名。  在去报名《加油向未来》节目之前,他没想到过自己会一夜之间走红网络,甚至登上热搜榜。“清华学霸”“鲲神”“考试吉祥物”“我和清华之间只差一个陈鲲羽”……面对网友给他起的称谓,这名18岁的少年笑着摸了摸头,“我可不算‘天才’,学校里比我牛的人很多。考试还是要好好学
为缓解我省参加中、高考的学生及其家长的心理压力和情绪,帮助学生们以平和的心态和良好的状态迎接考试。团省委于3月31日印发了《关于集中开展2017年“轻松备考·12355与你同行”阳光活动的通知》,并在全省范围内集中开展以“轻松备考·12355与你同行”系列爱心助考阳光行动。  举办系列讲座 缓解考前压力  在总结过去几年12355阳光行动的基础上,今年团省委进一步整合各方资源,以不断丰富12355
教书似乎正在成为一个薪水不高、危险程度却越来越高的职业。  在新学年开始之前,中国政府已将教师列为最新的反腐目标。中国的反腐运动已让多名极具权势的政治人物落马,并且严重打击了各种东西的销量,从黄金装饰的月饼盒,到中国南方航空的头等舱座位。  有报道称,几十年来,许多中国家长一直不觉得给老师送礼以确保自己孩子得到小小的关照有何不对。这种关照可以是班里一个靠前排的座位,或是类似生活委员这样的一官半职。
慢悠悠地走在街头,10米开外看见熟人,于是慌张躲避视线,心里默念“别发现我别发现我”,紧接着把眼神藏匿在早已没电了的手机屏幕上……这一幕,你可曾熟悉?近年来,“社恐”一词屡屡进入大众视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给自己贴上“社交恐惧症”的标签。  中国社科院、社交平台探探就18至35岁的年轻人的社交情况展开调研,结果显示,其中40.2%的人表示自己存在不同程度的“社恐”,52.7%的人认为自己缺乏社交技巧
最近看了好多人的复工记录,看到了疫情之下的每个人都在努力地闪着光。  也看到了宅家太久的他们,坐在公司电脑前居然忘记了开机密码;有的人复工后变得迟钝,满脑子在想“我以前是干什么来着?”;也有的人全副武装去上班,嘴里还嘀咕着“防火防盗防同事”......  总之,这样特殊的一周,期间发生的各种悲喜故事,注定不同寻常。@漂白森林  复工的第一周,因为担心病毒传播,所以写字楼没有开中央空调,公司全员羽绒
草也是生灵,挺直,仰望天空  草也奔跑 ,追逐星光  满身挂露水披星戴月  草也有影子,很小,大地忽略  草也有时光页码  枯萎一刻像亡灵隐身退去  數九寒天,坚持茂密  草,不是没有名字  草,多么亲切的名字  我喊草,草就从身世跑出来火车  读到火车,远方就近了  哐当哐当像有人在大地  按响神的琴键  一个奔跑的人,有一列火车长长的  影子  每一节车厢都坐着出神者  轮回春天
3月18日,人社部发布第四批新职业。至此,自2019年以来人社部已发布56个新职业。此外,还有大批未进入国家职业标准目录的新职业已经破土而出或逐步成熟。  如今,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新就业形态,外卖运营师、互联网营销师、连锁经营管理师等新职业从业者不断涌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达1186万人,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其中,新职业对新增
尚友留学是尚友公司旗下的留学咨询品牌,公司设在北京。主营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的留学申请。尚友留学不仅提供标准化的留学服务,还接受VIP留学服务、文书修改、网上申请等单项服务。据了解,想要接受尚友留学咨询一般有两种途径:与对应的咨询师电话预约好后到访;网上咨询后留下联系方式,等待咨询老师联系。  不提供无预约咨询:  当探访员以申请者的身份电话咨询尚友留学,提出想要上门咨询时,
直苴村隶属云南省楚雄州永仁县中和镇,距县城73公里,是云南省永仁县的一个彝族村,现有农户606户,2200多人。在彝州彝族村很多,但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的直苴村可说是彝州名气最大的一个村。每年正月十五,这个村及四邻八舍的彝族同胞都要来此举行最盛大的服装比赛——赛装节,而且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这是彝族女人一年中最为期盼并灿烂的日子,也是展示当地服饰风采的娱乐和集会方式,如约而至的彝族同胞在此跳舞、喝酒、
王枫这二十多年来一直从事同一个领域——在线教育。尽管2002年时,这个名词还没这么时髦。  那年,他去美国佐治亚大学攻读教育技术学博士,当时学术圈大拿最热衷讨论的话题是,怎么用互联网等新技术重塑教育。  和他们的前辈一样,技术乐观派总能带来关于未来教育的畅想。爱迪生在1913年时,这位电灯和电影的发明人曾表示,十年内学生就不用去学校了,哈佛大学教授会在电影院里给你讲课。  同样的论调在电视、V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