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儿童认知发生、发展的规律来看,在逻辑性极强的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亲身经历形象而生动的数学过程,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如何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并从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从而促进数学的学习,并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让学生真正地“卷入”数学学习中,以问题为抓手,圆探究之梦想。
一、巧创情境,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在实践活动中发现的知识往往会深刻地存储于记忆之中。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巧妙地创设实践活动的情境,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展开,问题也才会自然而然地被学生发现。如在教学“圆的画法”时,老师让学生拿出一张正方形的纸,要求学生从纸上剪下一个最大的圆,看谁剪得又快又好。学生很快就动手操作,结果,有的同学剪的不够圆,有的学生为了修剪成圆形而越剪越小。这时,老师组织学生讨论,要求学生想出一个好办法来解决问题。经过小组合作讨论,学生发现:“如果能在纸上先画一个最大的圆再剪,那就很好了。”这样,由于学生亲自在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所以情绪高昂,思维活跃,整个学习过程完全处于自主参与的状态中。
二、激活灵性,让学生敢于探索问题
实践是一个大课堂,不仅可以使学生的书本知识得到运用,使知识转化为能力,而且在实践活动遇到的问题也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将推动学生去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在进行自主探究时,教师要引导他们自主应用所学的知识,通过不同的途径去探索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猜测也是学生学习数学内容的一种主体性活动。例如教学210×(□□-□)+□□=3000时,多数学生感到难以下手,试了许多次都不行,百思不得其解。可有个学生从容地起来回答:“老师,我猜加号后面的方框内一定要写60,而括号里面的数可以有好几个,但它们的差一定要等于14才行,比如15-1,16-2,17-3,18-4等等。”老师听了大吃一惊,学生们听了一片哗然,有的学生甚至笑了起来,说他异想天开,还有的同学却埋头去验证,果然都等于3000。老师惊奇地问:“你是怎样想出来的?”那个同学回答说:“我是根据有余数除法的知识,用3000÷210=14……60,所以很快地得出结果。”这时全班学生都茅塞顿开,此时教师及时鼓励全班同学应像他一样要有勇于探索的精神。
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依据某一线索进行大胆猜测,鼓励他们采取独特的思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学生在猜测中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三、拨发内力,让学生乐于解决问题
学生学习数学的最好方法就是通过做数学来学数学,即让学生有亲身实践的机会。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创造性地将教材中的知识结论变成探究的问题,尽量还知识发展过程以本来面目,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只有亲身经历数学探究的活动,才能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让他们乐于解决问题。
如教学这样一道应用题:“用青草喂马,40天喂800千克。照这样计算,120天需要多少千克青草?”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生想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有的应用分析法从条件出发推出问题的答案;有的运用综合法从问题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条件,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有的运用直觉思维,寻找出了信息关系,用800×3得出结果;有的利用数量间的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多渠道的自主探究,让学生很快学会了怎样应用已学过的知识、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相类似的数学问题。
四、发散思维,让学生精于拓展问题
常言道:“学以致用。”活动是认知的源泉,也是发展的基础。学生获得新知,并不是学习的终结,学会应用才是最终目的。课堂所学的知识是为了解决自己日后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数学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践活动联系起来,使学生的思维由课堂进入社会的大空间,拓宽认知面,让学生能用数学思维方法去审视、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了求平均数后,可让学生从测量、计算学生的平均身高入手,引导学生去社会调查一些平均数情况,如某种商品的平均价格、人们的平均收入等;学习了“利息”后,可让学生在课后亲自把压岁钱、零花钱存入银行,并根据自己存款的形式和时间,计算出取款时能得到多少利息;学习了“简单统计图表”后,指导学生走出课堂,进行调查,收集有关数据,制作“学校各年级男、女生人数统计图表”;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后,我让学生自行设计和制作洗衣机、彩电、电冰箱等家电的包装模型,并让学生述说自己的感受,从中领悟创新设计的魅力和数学美,并理解我们所学习的是“有价值的数学”的道理。
一、巧创情境,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在实践活动中发现的知识往往会深刻地存储于记忆之中。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巧妙地创设实践活动的情境,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展开,问题也才会自然而然地被学生发现。如在教学“圆的画法”时,老师让学生拿出一张正方形的纸,要求学生从纸上剪下一个最大的圆,看谁剪得又快又好。学生很快就动手操作,结果,有的同学剪的不够圆,有的学生为了修剪成圆形而越剪越小。这时,老师组织学生讨论,要求学生想出一个好办法来解决问题。经过小组合作讨论,学生发现:“如果能在纸上先画一个最大的圆再剪,那就很好了。”这样,由于学生亲自在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所以情绪高昂,思维活跃,整个学习过程完全处于自主参与的状态中。
二、激活灵性,让学生敢于探索问题
实践是一个大课堂,不仅可以使学生的书本知识得到运用,使知识转化为能力,而且在实践活动遇到的问题也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将推动学生去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在进行自主探究时,教师要引导他们自主应用所学的知识,通过不同的途径去探索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猜测也是学生学习数学内容的一种主体性活动。例如教学210×(□□-□)+□□=3000时,多数学生感到难以下手,试了许多次都不行,百思不得其解。可有个学生从容地起来回答:“老师,我猜加号后面的方框内一定要写60,而括号里面的数可以有好几个,但它们的差一定要等于14才行,比如15-1,16-2,17-3,18-4等等。”老师听了大吃一惊,学生们听了一片哗然,有的学生甚至笑了起来,说他异想天开,还有的同学却埋头去验证,果然都等于3000。老师惊奇地问:“你是怎样想出来的?”那个同学回答说:“我是根据有余数除法的知识,用3000÷210=14……60,所以很快地得出结果。”这时全班学生都茅塞顿开,此时教师及时鼓励全班同学应像他一样要有勇于探索的精神。
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依据某一线索进行大胆猜测,鼓励他们采取独特的思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学生在猜测中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三、拨发内力,让学生乐于解决问题
学生学习数学的最好方法就是通过做数学来学数学,即让学生有亲身实践的机会。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创造性地将教材中的知识结论变成探究的问题,尽量还知识发展过程以本来面目,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只有亲身经历数学探究的活动,才能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让他们乐于解决问题。
如教学这样一道应用题:“用青草喂马,40天喂800千克。照这样计算,120天需要多少千克青草?”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生想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有的应用分析法从条件出发推出问题的答案;有的运用综合法从问题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条件,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有的运用直觉思维,寻找出了信息关系,用800×3得出结果;有的利用数量间的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多渠道的自主探究,让学生很快学会了怎样应用已学过的知识、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相类似的数学问题。
四、发散思维,让学生精于拓展问题
常言道:“学以致用。”活动是认知的源泉,也是发展的基础。学生获得新知,并不是学习的终结,学会应用才是最终目的。课堂所学的知识是为了解决自己日后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数学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践活动联系起来,使学生的思维由课堂进入社会的大空间,拓宽认知面,让学生能用数学思维方法去审视、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了求平均数后,可让学生从测量、计算学生的平均身高入手,引导学生去社会调查一些平均数情况,如某种商品的平均价格、人们的平均收入等;学习了“利息”后,可让学生在课后亲自把压岁钱、零花钱存入银行,并根据自己存款的形式和时间,计算出取款时能得到多少利息;学习了“简单统计图表”后,指导学生走出课堂,进行调查,收集有关数据,制作“学校各年级男、女生人数统计图表”;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后,我让学生自行设计和制作洗衣机、彩电、电冰箱等家电的包装模型,并让学生述说自己的感受,从中领悟创新设计的魅力和数学美,并理解我们所学习的是“有价值的数学”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