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中学生在校期间普遍存在男生留长发、染彩发,女生穿超短裙、吊带衫等现象。他們一味的模仿影视明星,自认为很有个性,实际上这是他们没有形成健康审美情趣、正确的审美观的表现。作为班主任教师要想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健康地发展,就必须做好充分的引导,做到在德育中渗透美育教育。
部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有戴首饰、着奇装异服、理怪异的发型、出口成“脏”等不良行为,这些行为与其身份严重的不协调,与校园的气氛格格不入,他们却以此为美。班主任平时在德育课中三令五申地强调校规校纪、班级规章制度,但这些现象总是屡禁不止,可见这部分学生在审美观上出现了问题。
仅凭班主任的空洞说教和学校的校规、校纪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一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地解决,不仅会影响一个班的形象,还会影响到整个学校的良好形象和声誉,同时更不利于中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怎样才能实现既加强了德育又实现美育的完美效果呢?
一、用美育的形式达到德育的目的
美育与德育相比具有自身明显的特点,它具有形象性,利于认识和理解;具有情感性,容易以情动情,使人们从审美中受到陶冶和教育;具有愉悦性,能以具体生动的形象,激起人们感情上的共鸣,产生审美愉快,在享受中受到教育。
例如,培养学生注意使用礼貌语言,不说粗话、脏话,通常德育的手段往往是在学生守则或日常行为规范中规定要讲文明、讲礼貌,注意使用礼貌语言,禁止说粗话、脏话等。用这些条条框框去约束学生,有些学生就难以接受。而借助美育这一手段,让学生了解注意礼貌用语,注意语言的纯洁、文明,是一个人美的具体体现,是一种风度,这样能激起学生对美的追求。
在教学管理中,学校下令把女明星的玉照,男影星的头像全部驱逐出男女生寝室。其目的,当然是为了使青少年学生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不要想入非非,这应该说是德育的一种手段,但效果呢?也许“玉照”、“头像”在寝室里不见了,但会不会被驱逐出了青少年学生的心中呢?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因为在学生看来,那些影星是美的,那些照片上面隐含着他们的追求,这也是爱美之心的具体表现。要想消除其消极的影响,必须施以美育的手段,让学生明白妩媚并不等于美,停留在感官愉悦和形体美感并不是或起码不是最高的审美享受。这样,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了美,教师把握时机以美引善,进一步升华学生们的思想品德,以实现德育的目的。
二、以德育为契机,实现美育
德育是班主任日常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的工作,美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一个人的高尚的道德情操,这与德育的目标一致的。因此班主任要以德育为契机,培养现代中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来加强对他们的审美观的教育。这样做可以使他们在享受美的过程中思想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他们形成健康和谐的审美观。
比如,天气热了,为了避免一些学生乱穿一些不伦不类的衣服,提高学生们的穿衣品味。笔者特地为学生们找了2005年“大连杯青年时装大赛决赛”视频让他们观看,看后还引导他们分组讨论并写观后感。通过他们的观后感可以看出,他们的穿衣品味有了很大的提高,知道中学生该怎么穿着才是得体的。通过这种方式,既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又净化了他们的思想。
三、美育不能替代德育
虽然美育本身包含着荣辱感、羞耻心等德育因素,但是并不等于德育。审美作为一种高级的情感,本身虽包含着必不可少的伦理道德的因素、善的因素,特别是对社会美的评判,往往同善恶的道德感紧密相联,但毕竟是以德育为其思想理论基础。因此,实施德育过程中渗透美育本身虽极有利于人们在伦理道德领域中辨善恶、知羞耻,但却不能代替德育。这就要求做为班主任教师平时多注意加强正确的引导,以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总之,要想把现代中学生培养成为既有外表美又有内在美的人才,必须把德育与美育结合起来,在德育中渗透美育,通过德育强化美育,利用美育促进德育。
部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有戴首饰、着奇装异服、理怪异的发型、出口成“脏”等不良行为,这些行为与其身份严重的不协调,与校园的气氛格格不入,他们却以此为美。班主任平时在德育课中三令五申地强调校规校纪、班级规章制度,但这些现象总是屡禁不止,可见这部分学生在审美观上出现了问题。
仅凭班主任的空洞说教和学校的校规、校纪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一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地解决,不仅会影响一个班的形象,还会影响到整个学校的良好形象和声誉,同时更不利于中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怎样才能实现既加强了德育又实现美育的完美效果呢?
一、用美育的形式达到德育的目的
美育与德育相比具有自身明显的特点,它具有形象性,利于认识和理解;具有情感性,容易以情动情,使人们从审美中受到陶冶和教育;具有愉悦性,能以具体生动的形象,激起人们感情上的共鸣,产生审美愉快,在享受中受到教育。
例如,培养学生注意使用礼貌语言,不说粗话、脏话,通常德育的手段往往是在学生守则或日常行为规范中规定要讲文明、讲礼貌,注意使用礼貌语言,禁止说粗话、脏话等。用这些条条框框去约束学生,有些学生就难以接受。而借助美育这一手段,让学生了解注意礼貌用语,注意语言的纯洁、文明,是一个人美的具体体现,是一种风度,这样能激起学生对美的追求。
在教学管理中,学校下令把女明星的玉照,男影星的头像全部驱逐出男女生寝室。其目的,当然是为了使青少年学生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不要想入非非,这应该说是德育的一种手段,但效果呢?也许“玉照”、“头像”在寝室里不见了,但会不会被驱逐出了青少年学生的心中呢?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因为在学生看来,那些影星是美的,那些照片上面隐含着他们的追求,这也是爱美之心的具体表现。要想消除其消极的影响,必须施以美育的手段,让学生明白妩媚并不等于美,停留在感官愉悦和形体美感并不是或起码不是最高的审美享受。这样,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了美,教师把握时机以美引善,进一步升华学生们的思想品德,以实现德育的目的。
二、以德育为契机,实现美育
德育是班主任日常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的工作,美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一个人的高尚的道德情操,这与德育的目标一致的。因此班主任要以德育为契机,培养现代中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来加强对他们的审美观的教育。这样做可以使他们在享受美的过程中思想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他们形成健康和谐的审美观。
比如,天气热了,为了避免一些学生乱穿一些不伦不类的衣服,提高学生们的穿衣品味。笔者特地为学生们找了2005年“大连杯青年时装大赛决赛”视频让他们观看,看后还引导他们分组讨论并写观后感。通过他们的观后感可以看出,他们的穿衣品味有了很大的提高,知道中学生该怎么穿着才是得体的。通过这种方式,既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又净化了他们的思想。
三、美育不能替代德育
虽然美育本身包含着荣辱感、羞耻心等德育因素,但是并不等于德育。审美作为一种高级的情感,本身虽包含着必不可少的伦理道德的因素、善的因素,特别是对社会美的评判,往往同善恶的道德感紧密相联,但毕竟是以德育为其思想理论基础。因此,实施德育过程中渗透美育本身虽极有利于人们在伦理道德领域中辨善恶、知羞耻,但却不能代替德育。这就要求做为班主任教师平时多注意加强正确的引导,以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总之,要想把现代中学生培养成为既有外表美又有内在美的人才,必须把德育与美育结合起来,在德育中渗透美育,通过德育强化美育,利用美育促进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