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口语训练与书面语言训练相比较,自有它的特点。由于它无法酝酿和反复思索,从思想变为口语的过程过于紧促,一旦形成了语言,就难以改动。所以,口语表达的思维活动比书面表达的构思更紧张、更集中。在表达方式上,它比书面文字更直接、更迅速,因此,教师要及时的把握学生的思路,有针对性的引导,从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
【关键词】口语训练;培养能力;书面表达;学生;教师
口语训练,也即是说话训练。口语就是說话者通过口头,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口头表达的过程为口头作文。在长期的教学中,我始终坚持“说得好写得好”的观点,认为口语训练抓得好抓得实,就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快速思考问题和表达思想的能力,做到出口成章。一个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写起文章来一般更得心应手。因此,可以说口语训练是作文训练的源头活水。
但是,在口语训练中我们往往会遇到一些问题,如有些学生不配合。他们“金口难开”,这时,教者就要使出浑身解数启开学生之口,使他们变“不愿说”为“乐意说”,从“不会说”到“善于说”。我的做法如下:
1 从读入手,培养兴趣
学生怕写作,水平提高不快,究其原因,首先是对写作没有浓厚的兴趣。没有浓厚的兴趣做支撑,他们平时只能是机械的应付老师所布置的任务,包括口语训练和写作。要改变这种情况,培养兴趣是关键,而从“读”入手则是进行口语训练,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最佳途径之一。
口语训练表达要把内部语言转换为外部语言,而且做到言辞与思想一致,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心理过程。“读要有现成的材料,教师要想办法把无声的语言转化成有声的语言,难度小了,学生就不会羞于启齿了。当然,“读”也应逐步提高要求,从正确、流利到富有感情,而且要形式多样生动有趣。我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总是让学生或男女生分组朗诵或全班齐读,有分有合。有时还指导他们到讲台个人朗读,在培养他们读的兴趣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胆量。
2 讲述结合,相得益彰
“读”固然可以为说话打下一定的基础,但能读不一定会说。为了使学生由读想说的方面发展,还要进行“讲述”的训练。“复述”、“讲故事”就是这方面训练的注意形式。复述有一般复述,也有变换人称复述,变换角度的复述,创新性的复述。最后一种复述要求要一点,它要求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进行再创造,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学生一般爱听故事,这也促使他们爱讲故事。开始可以使学生学讲一些短小的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名人轶事等,然后逐步学讲一些较长复杂的故事。想和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为了提供学生思维和语言训练的机会,充分调动他们想与说的积极性,我还组织学生搞“续编故事”的活动。
3 创设情境,有的放矢
不论是“从读入手”,还是“讲述结合”的训练,都可以逐步让学生过渡到说。但如果让学生当众即席表演,他们还是比较紧张的,态度、语气都会显得不太自然,而且大多语气呆板,言之无序、无物——没有条理、没有丰富的内容。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教师就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从生活出发,联系实际,言之由衷。进行有的放矢的训练。
每一学年的第一个学期开学伊始,我总是让学生以“自我介绍”为题进行说话训练,并要求学生逐个上讲台做自我介绍,每人三分钟左右。从姓名、性别、家庭情况、性格爱好等方面进行介绍。因为学生对自己的情况最为熟悉,所以叙述起来特别流利、准确、条理清晰。
同班同学朝夕相处,各自的音容笑貌、衣着打扮、脾气性格、兴趣爱好……彼此是熟悉的。如果能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班上的同学勾勒出来,即使说的人不讲出名字,听的人也会心照不宜,十分清楚。将近学期结束时,我就要求每位学生任选班里的一位同学,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但不能说出名字,让其他同学猜。如大家猜不出,则让说的人补充介绍。如此入情如境的训练,学生觉得十分有趣,他们都练得很带劲,说的也头头是道,大家在笑的同时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了训练。
4 人人动口,多加褒奖
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有一点很重要——循序渐进。所谓“循序渐进”,即从“敢于说”,“有所说”到“善于说”。“敢于说”决不单是敢于在大庭广众之下开口,更重要的是敢于说出真心话,心里怎么想,嘴上便怎么说,绝不是口是心非。在全班造成“敢说”的气氛后,要及时的引导他们“有所说”,一方面可以指导他们广泛地阅读书刊,注意观察生活;另一方面要注意保证每个同学都有动口的机会。“善于说”是对学生的高要求,也就是口语训练的最终目的。
有时,我布置一道作文题之后,不是急于要学生立马下笔去写,而是尽量启发学生的口言心声,让他们把真心话说出来,只要言之有理、有序,教师就应予表扬;对说得不够好的地方当场予以矫正,反复训练,直至出口成章。这对每一位学生写好一篇文章都有很大的帮助。
口语训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他们的难易程度也不是绝对的,即使同一种形式也因要求高低不同而有难易的差别。口语训练也绝不单纯是口头的训练,一个人说话能力强弱和他的知识、观察、思维、想象是分不开的,所以,口语训练必须要与发展智力有机的结合起来。
【关键词】口语训练;培养能力;书面表达;学生;教师
口语训练,也即是说话训练。口语就是說话者通过口头,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口头表达的过程为口头作文。在长期的教学中,我始终坚持“说得好写得好”的观点,认为口语训练抓得好抓得实,就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快速思考问题和表达思想的能力,做到出口成章。一个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写起文章来一般更得心应手。因此,可以说口语训练是作文训练的源头活水。
但是,在口语训练中我们往往会遇到一些问题,如有些学生不配合。他们“金口难开”,这时,教者就要使出浑身解数启开学生之口,使他们变“不愿说”为“乐意说”,从“不会说”到“善于说”。我的做法如下:
1 从读入手,培养兴趣
学生怕写作,水平提高不快,究其原因,首先是对写作没有浓厚的兴趣。没有浓厚的兴趣做支撑,他们平时只能是机械的应付老师所布置的任务,包括口语训练和写作。要改变这种情况,培养兴趣是关键,而从“读”入手则是进行口语训练,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最佳途径之一。
口语训练表达要把内部语言转换为外部语言,而且做到言辞与思想一致,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心理过程。“读要有现成的材料,教师要想办法把无声的语言转化成有声的语言,难度小了,学生就不会羞于启齿了。当然,“读”也应逐步提高要求,从正确、流利到富有感情,而且要形式多样生动有趣。我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总是让学生或男女生分组朗诵或全班齐读,有分有合。有时还指导他们到讲台个人朗读,在培养他们读的兴趣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胆量。
2 讲述结合,相得益彰
“读”固然可以为说话打下一定的基础,但能读不一定会说。为了使学生由读想说的方面发展,还要进行“讲述”的训练。“复述”、“讲故事”就是这方面训练的注意形式。复述有一般复述,也有变换人称复述,变换角度的复述,创新性的复述。最后一种复述要求要一点,它要求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进行再创造,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学生一般爱听故事,这也促使他们爱讲故事。开始可以使学生学讲一些短小的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名人轶事等,然后逐步学讲一些较长复杂的故事。想和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为了提供学生思维和语言训练的机会,充分调动他们想与说的积极性,我还组织学生搞“续编故事”的活动。
3 创设情境,有的放矢
不论是“从读入手”,还是“讲述结合”的训练,都可以逐步让学生过渡到说。但如果让学生当众即席表演,他们还是比较紧张的,态度、语气都会显得不太自然,而且大多语气呆板,言之无序、无物——没有条理、没有丰富的内容。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教师就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从生活出发,联系实际,言之由衷。进行有的放矢的训练。
每一学年的第一个学期开学伊始,我总是让学生以“自我介绍”为题进行说话训练,并要求学生逐个上讲台做自我介绍,每人三分钟左右。从姓名、性别、家庭情况、性格爱好等方面进行介绍。因为学生对自己的情况最为熟悉,所以叙述起来特别流利、准确、条理清晰。
同班同学朝夕相处,各自的音容笑貌、衣着打扮、脾气性格、兴趣爱好……彼此是熟悉的。如果能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班上的同学勾勒出来,即使说的人不讲出名字,听的人也会心照不宜,十分清楚。将近学期结束时,我就要求每位学生任选班里的一位同学,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但不能说出名字,让其他同学猜。如大家猜不出,则让说的人补充介绍。如此入情如境的训练,学生觉得十分有趣,他们都练得很带劲,说的也头头是道,大家在笑的同时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了训练。
4 人人动口,多加褒奖
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有一点很重要——循序渐进。所谓“循序渐进”,即从“敢于说”,“有所说”到“善于说”。“敢于说”决不单是敢于在大庭广众之下开口,更重要的是敢于说出真心话,心里怎么想,嘴上便怎么说,绝不是口是心非。在全班造成“敢说”的气氛后,要及时的引导他们“有所说”,一方面可以指导他们广泛地阅读书刊,注意观察生活;另一方面要注意保证每个同学都有动口的机会。“善于说”是对学生的高要求,也就是口语训练的最终目的。
有时,我布置一道作文题之后,不是急于要学生立马下笔去写,而是尽量启发学生的口言心声,让他们把真心话说出来,只要言之有理、有序,教师就应予表扬;对说得不够好的地方当场予以矫正,反复训练,直至出口成章。这对每一位学生写好一篇文章都有很大的帮助。
口语训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他们的难易程度也不是绝对的,即使同一种形式也因要求高低不同而有难易的差别。口语训练也绝不单纯是口头的训练,一个人说话能力强弱和他的知识、观察、思维、想象是分不开的,所以,口语训练必须要与发展智力有机的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