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社会,绝大多数的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被家长视作“小皇帝”“小公主”,他们在家庭生活中缺少兄弟姐妹等同伴榜样在为人处事方式、方法和风格方面的示范,容易形成较强的自我中心意识和行为的随意性。如今,各种思想和价值观念相互交织、激荡和碰撞,而孩子的认识能力与辨别能力又明显不足,在这种环境下,他们不仅难以形成具有时代意义的积极价值取向,甚至还容易出现“营养不良”,表现出浮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
因此,行之有效的养成教育显得尤为迫切。如何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道德品质、行为习惯,进而形成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呢? 放眼国际、审视国内,国学文化融入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具有一定的时代性与必要性,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国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国学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在思潮纷杂的时代,有必要让学生接受国学文化的洗礼,寻得民族文化之根,树立做人做事之本。我们尝试探索国学文化融入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内容、策略和方法,构建了国学文化融入小学生养成教育的评价机制,在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及提升学生内省与反思能力方面取得了成效。
策略
1. 打造一支国学师资队伍
传道、授业、解惑,不单单指传授知识给学生,还要挖掘学生的潜能,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形成健全的人格。教师唯有学“道”、修“道”,成为一个学养兼备、德智双融的达者至人,才能担负起传“道”的使命。为此,我们组织教师进行国学文化学习,开展师德内涵宣讲活动,以“微笑”“快乐”“幸福”三个关键词一以贯之。活动中,大家了解到“西席”“西宾”“讲席”是汉代对教师的称谓,“先生”多指任教于门馆、私塾的长者……同时,学校选派教师参加全国经典国学培训,使大家对小学国学经典教育课程化发展趋势和小学国学经典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等问题有了相对深入的认识。此外,学校不定期举办以教师形象塑造、礼仪教育等为主题的互动讲座,意在提升教师国学文化知识和综合素养,使其在知识传授及日常生活指导中,更自如地引领学生走进经典,领悟经典。
2. 营造一种国学文化氛围
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家庭教育也是其中的重要一环。我校以校园广播、校园网、班级博客为宣传阵地,将国学文化教育教学情况及时展示给家长,向学生和家长推荐《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读物,为学生、家长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
国学文化的学习并不局限于校园,学校面向社区,组织家长开展了诸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通过国学文化学习交流、亲子互动等,营造了一种“国学启蒙,老少同声”的积极氛围。
3. 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国学文化教育模式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教育的三大支柱,三者缺一不可。我们邀请家长参与主题论坛,组织家长学习国学经典中“孝”的内涵,引领家长共同参与家庭礼仪文化教育。学校打破原有的活动模式,加强资源整合,以社区为舞台,先后开展了“传承经典文化,构建和谐社区”系列活动等诸多不同形式的互动活动,使学生懂礼貌、明孝道,使家长晓伦理、树榜样,借助社区的有利资源及学校、家庭、社会产生的教育合力,夯实国学文化教育成果,拓展学校国学教育内涵。
途径
1. 融于教学之中
课堂主阵地是实践研究最根本的环节。我们梳理了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品读经典、感悟经典,体验经典文学的精华;推荐古诗必读篇目,开展“古诗考级”活动,无论学生能背诵几首古诗,都能得到一个相应的等级证明;开设书法课,把硬笔书法和古诗文整合起来,异彩纷呈的古诗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更是民族精神得以生发的深厚土壤,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练就一手漂亮的中国字,更有助于形成沉稳、坚韧的个性品质。
2. 融于活动之中
2012年是中国生肖龙年,龙的精神内涵是容合、福生、谐天、奋进,多元文化的综合创新精神是龙文化的精神底蕴。文“舞”双全系列活动便是突显我校国学文化教育教学成效的生动载体。
“诗韵·启智·成长”是我校2012年诗博会的主题,师生共同唱响《新学堂歌》,读之,吟之,歌之,舞之,其乐无穷。五千年的文化经典留在了师生的共同记忆里,古韵新声的旋律印记在润物无声的德育课程中。通过活动,学生对古诗的认知度大大提高,增加了对古诗的学习兴趣。
此外,我们逐渐完善了以温、良、仁、义、智为要素的品德评价指标和以恭、俭、让、礼、信为要素的行为习惯评价指标,学生依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成长记录册中的思想品德与行为规范等进行自评并接受家长、教师给予的评价。其中,学生的自我评价逐渐深入到对自身国学内涵的评价,随之而来的是学生养成了“一日三省吾身”的好习惯。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完善评价的方式方法,逐步明确评价细则,探索实践即时评价,使博大精深、睿智宏伟的国学文化在校园里开花、结果。■
【郭勤,上海市浦东新区上南路小学德育教导,小学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苗 培
因此,行之有效的养成教育显得尤为迫切。如何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道德品质、行为习惯,进而形成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呢? 放眼国际、审视国内,国学文化融入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具有一定的时代性与必要性,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国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国学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在思潮纷杂的时代,有必要让学生接受国学文化的洗礼,寻得民族文化之根,树立做人做事之本。我们尝试探索国学文化融入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内容、策略和方法,构建了国学文化融入小学生养成教育的评价机制,在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及提升学生内省与反思能力方面取得了成效。
策略
1. 打造一支国学师资队伍
传道、授业、解惑,不单单指传授知识给学生,还要挖掘学生的潜能,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形成健全的人格。教师唯有学“道”、修“道”,成为一个学养兼备、德智双融的达者至人,才能担负起传“道”的使命。为此,我们组织教师进行国学文化学习,开展师德内涵宣讲活动,以“微笑”“快乐”“幸福”三个关键词一以贯之。活动中,大家了解到“西席”“西宾”“讲席”是汉代对教师的称谓,“先生”多指任教于门馆、私塾的长者……同时,学校选派教师参加全国经典国学培训,使大家对小学国学经典教育课程化发展趋势和小学国学经典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等问题有了相对深入的认识。此外,学校不定期举办以教师形象塑造、礼仪教育等为主题的互动讲座,意在提升教师国学文化知识和综合素养,使其在知识传授及日常生活指导中,更自如地引领学生走进经典,领悟经典。
2. 营造一种国学文化氛围
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家庭教育也是其中的重要一环。我校以校园广播、校园网、班级博客为宣传阵地,将国学文化教育教学情况及时展示给家长,向学生和家长推荐《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读物,为学生、家长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
国学文化的学习并不局限于校园,学校面向社区,组织家长开展了诸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通过国学文化学习交流、亲子互动等,营造了一种“国学启蒙,老少同声”的积极氛围。
3. 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国学文化教育模式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教育的三大支柱,三者缺一不可。我们邀请家长参与主题论坛,组织家长学习国学经典中“孝”的内涵,引领家长共同参与家庭礼仪文化教育。学校打破原有的活动模式,加强资源整合,以社区为舞台,先后开展了“传承经典文化,构建和谐社区”系列活动等诸多不同形式的互动活动,使学生懂礼貌、明孝道,使家长晓伦理、树榜样,借助社区的有利资源及学校、家庭、社会产生的教育合力,夯实国学文化教育成果,拓展学校国学教育内涵。
途径
1. 融于教学之中
课堂主阵地是实践研究最根本的环节。我们梳理了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品读经典、感悟经典,体验经典文学的精华;推荐古诗必读篇目,开展“古诗考级”活动,无论学生能背诵几首古诗,都能得到一个相应的等级证明;开设书法课,把硬笔书法和古诗文整合起来,异彩纷呈的古诗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更是民族精神得以生发的深厚土壤,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练就一手漂亮的中国字,更有助于形成沉稳、坚韧的个性品质。
2. 融于活动之中
2012年是中国生肖龙年,龙的精神内涵是容合、福生、谐天、奋进,多元文化的综合创新精神是龙文化的精神底蕴。文“舞”双全系列活动便是突显我校国学文化教育教学成效的生动载体。
“诗韵·启智·成长”是我校2012年诗博会的主题,师生共同唱响《新学堂歌》,读之,吟之,歌之,舞之,其乐无穷。五千年的文化经典留在了师生的共同记忆里,古韵新声的旋律印记在润物无声的德育课程中。通过活动,学生对古诗的认知度大大提高,增加了对古诗的学习兴趣。
此外,我们逐渐完善了以温、良、仁、义、智为要素的品德评价指标和以恭、俭、让、礼、信为要素的行为习惯评价指标,学生依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成长记录册中的思想品德与行为规范等进行自评并接受家长、教师给予的评价。其中,学生的自我评价逐渐深入到对自身国学内涵的评价,随之而来的是学生养成了“一日三省吾身”的好习惯。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完善评价的方式方法,逐步明确评价细则,探索实践即时评价,使博大精深、睿智宏伟的国学文化在校园里开花、结果。■
【郭勤,上海市浦东新区上南路小学德育教导,小学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苗 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