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七)飞越天堑

来源 :走近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eren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树增 研究军事历史的纪实文学作家。为了探寻长征的原貌,他花费六年时间收集整理资料,并且数度重走长征路,终于写成著名历史纪实文学作品《长征》。
  
  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等人的正确指挥下,以四渡赤水的神来之笔,巧妙地跳出了蒋介石苦心设计的包围圈,进入了云南境内。前面就是红军必须渡过的天堑——金沙江。
  按照中革军委的部署,在金沙江上找到三个渡口:一个叫皎平渡,一个叫洪门渡,另一个叫龙街渡,各个军团各有各的预定渡口。
  占领皎平渡渡口的先遣队,由最精锐的干部团基层干部组成,迅速占领了渡口。还找到了五条船,这让大家喜出望外。利用这五条船,先渡过去一部分部队,把对岸也控制住了。在这个过程当中,又找到两条,一共七条船。刘伯承非常高兴,他给毛泽东打了个电报:“皎平渡已在我手,有船七只,一日夜可渡万人,中央纵队五日可渡完。(图1)”
  
  


  (1)
  
  这是好消息!中央纵队赶紧向皎平渡靠近。
  红一军团渡口是龙街。他们到达龙街渡口的时候,在那里带领架桥的是红一师的师长李聚奎。没有船渡不过去,千方百计地架浮桥,就是架不起来,水流太湍急了。他们用各种各样的办法,把木板、竹筏子拴在一起,一点一点往江里放,可没等放到三分之一,就被江水卷走了。况且渡口非常狭窄,国民党飞机一旦来轰炸,这么多人挤在江边,容易发生重大损失。在这种情况下,中革军委下达命令,红一军团不在这儿渡江了,立刻向刘伯承占领的皎平渡渡口前进,在那儿一块儿渡江(图2)。
  
  


  (2)皎平渡渡口遗址
  
  红三军团的渡口——洪门渡,情况和红一军团一样,哪儿也找不着船,桥无论如何架不起来。最后,他们得到的命令也是向皎平渡转移。
  结果,预定的三个渡口两个不能渡,只能挤在一个渡口上。数万红军挤在一个渡口,那将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
  按照中革军委的部署,如果皎平渡、洪门渡和龙街三个渡口能够同时过渡,中央红军就能比较从容地渡江。可是,现在数万红军官兵挤在一起,都要在皎平渡渡口过江,这确实是非常紧急和危险的。而且,白天渡江尚且十分危险,更何况要昼夜不停地渡江。敌军追来怎么办?人员拥挤发生混乱怎么办?军情如此紧急,中央红军能否顺利渡过金沙江,突破这第一道天堑呢?
  从军事常识上讲,在如此紧急的情况下,大军渡河很容易发生混乱,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有先例的。但是,就靠这七条船,数万官兵在刘伯承的指挥之下渡江十分有序。这真是个奇迹!有政治信念、有铁一样纪律、有打不倒的自信心,这就是红军!
  这个奇迹能够实现,还依赖于红五军团奉命阻击追来的国民党军。在中国的兵书上,说歼敌的最佳时机,有一条叫作“半渡而击”。此时正在渡金沙江的中央红军就处在这样非常薄弱的时机。所以,红五军团拼死阻击。一开始,中革军委要求他们阻击六天六夜,最后又告诉他们阻击七天七夜。最后,红军总政治部代主任李富春到红五军团的阻击阵地,告诉他们再坚守三天三夜。告诉他们红五军团要用血肉之躯坚决阻击敌人,绝不让敌人靠近金沙江,让红军主力顺利渡江(图3)。
  
  


  (3)
  
  红五军团的最前沿是三十七团,李富春决定到三十七团做政治动员。他还没走到那里时,就说我这动员没有必要了。为什么?他听见了三十七团在战壕里唱歌,歌词是四句话:(图4)。
  
  


  
  三十七团的官兵在付出鲜血、生命的时候,充满了昂扬的斗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他们的拼死阻击,使敌人没有越过防线一步。在所有的红军主力、中央纵队安全地用七条船渡过金沙江的时候,红五军团是最后渡过的,而红五军团当中最后渡江的还是这个三十七团。
  中央红军依靠为数不多的几条小船,终于全部安全渡过了金沙江,彻底粉碎了敌人围歼中央红军于川黔滇地区的计划,取得了前进中的主动权。
  
  中央红军继续北上,准备与位于川陕苏区的红四方面军会合。而向北行进,就必须要经过川西大凉山彝族生活的地区。
  彝族百姓长期遭受国民党政府、地方军阀以及奴隶主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经济文化落后,生活极其困难。由于历史上造成的民族隔阂,他们对汉族不信任,更不准汉人军队进入他们的地区。面对这样一种特殊情况,中央红军怎么办?中央红军派出的先遣队,能否为主力部队顺利通过彝族区打开一条通道呢?
  先遣队在刘伯承的率领下,向彝区进发。走进彝区的时候,准备了大量的绸缎、酒等礼物,请来彝族著名头目——小叶丹,反复细致地做思想工作。宣传红军是一支什么样的队伍,红军为什么要北进,同时也答应了他们提出的一些要求,结果基本达成一致,商量了红军过彝区的一些细节。
  最后,根据彝族人的习惯,小叶丹和刘伯承举行了一次结盟仪式:两个大碗里盛着清水,杀一只公鸡,把血滴在碗里。刘伯承举起碗说“上有天,下有地。今天,刘伯承和小叶丹结为兄弟。”共产党人很少有如此举动,但是效果很好(图5)。
  
  


  (5)刘伯承与小叶丹结盟雕像(四川 凉山 彝族自治州彝海乡立)
  
  刘伯承请彝族同胞吃饭、喝酒,红军把附近一些小村镇的酒全部买光了。酒席宴上,刘伯承送给小叶丹一些枪支做礼物。小叶丹按照彝族的最高礼节,把自己乘骑的一匹大黑骡子送给了刘伯承,同时也按照彝族人的最高礼节,挑选了两个最漂亮的彝族姑娘送给了刘伯承,刘伯承把礼物都收下了。刘伯承说大骡子正好驮伤员,驮行李;两个彝族姑娘,就算参加红军了。
  红军顺利通过彝区时,小叶丹还派彝族武装护送红军先遣队北进。
  红军顺利通过了彝族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利用彝汉民族隔阂,阻止红军前进的计划。接着,红军面临着第二道天堑——大渡河。大渡河是岷江的一大支流,河宽100多米,水深流急,比金沙江之险有过之而无不及。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当年就是在大渡河边,在前有大江阻断,后有追兵堵截的困境下,最终全军覆没。蒋介石正是幻想让红军在这里成为“石达开第二”。1935年5月14日,由刘伯承率领的先遣队到达了大渡河边的安顺场渡口。他们能否成功渡过大渡河,突破这第二道天险呢?
  安顺场渡口有川军把守,在安顺场负责防守的是川军的一个营,营长坚决执行上司命令,把安顺场南岸渡口的所有船只全弄到北岸去了,同时把人都赶跑了,并在安顺场镇的大街上堆满了柴草,只要有红军过来的消息就放火烧街,让安顺场南岸变成一片废墟。但是,此地真正有势力的并不是这个营长,而是安顺场最有钱的财主赖执中,安顺场大半条街都是他的房产。
  5月24日这一天,非常紧急。刘伯承率领的中央红军先遣部队已经靠近安顺场了,准备发动进攻。川军的一个连长拿着火把就要烧街,赖执中死活不让烧,两人从争吵直到扭打起来,连长不敢惹他,一起跑到北岸找川军团长评理去了。赖执中在川军团长面前拍胸脯,说你们弄错了,红军根本就没有来,这是个假情报。我亲眼所见红军顺着大道北上的,他们不可能走这个小道。川军团长将信将疑,他也接到情报,说那条大路上确实出现了红军。其实,这是毛泽东设下的一计,他派刘亚楼带着一支部队佯装成红军主力,顺着大道往北打呢。赖执中说只要红军一到,不用你烧,我自己就点火了。川军团长没办法,暂时妥协了。
  赖执中回到安顺场,他违背军令,偷偷地在安顺场南岸藏了一条船。他打算红军真来了,他好坐这个船跑啊!这条船成就了中央红军!先遣队迅速占领了安顺场,找到了这条船,赖执中也跑掉了。
  终于有一条船了,这个晚上,刘伯承一宿没睡,找来了当地的很多船工,详细地询问了大渡河的种种情况,他才知道问题的严峻性。
  大渡河河面不宽,但是万丈峡谷中水流湍急,架桥根本不可能。若摆渡还得把船从岸这边,远远地拉到上游放下来,船才被斜着冲到对岸。刘伯承甚至问能不能游水过去?当地船工说绝对不可能,河中漩涡特别大,扔一块木板下去,瞬间就沉底了。但无论如何这一条船也要先冲过去,占领对岸再说。于是,开始了著名的强渡大渡河的战斗。
  这一条船带着红军突击队向对岸冲,船工也很英勇,水流湍急,险象环生。对岸川军的子弹十分密集,炮弹纷纷在船边爆炸。几次发生险情,虽然撞到礁石船漏了,最后仍然冲了过去,撞到了对岸的岩石上。突击队员跳下水,拼死往岸上冲。这时川军团长指挥川军反冲击,从碉堡里冲出来了。在这危急时刻,刘伯承命令炮兵压制。四发炮弹,全落在了反击的川军队伍中,一下子就把川军炸乱了。红军突击队员迅速冲上去,川军就溃散了。接着船又回来,队伍继续渡江,硬把对岸给占领了。
  先遣队虽然渡河成功,打开了中央红军北进的通路。但是,大渡河水流激湍,河面太宽根本无法架桥。随后找到的四条小船,只有一条可以使用。如果利用这条船来运送整个红军队伍过江,大约要一个月时间。此时,国民党军距红军仅仅两天的路程,根本不允许中央红军从容渡江。这该怎么办呢?如何才能让红军全部、安全、迅速地通过大渡河呢?
  就在安顺场,一个新的作战方案形成了。在此,红军兵分两路:
  红一军团一师和干部团由刘伯承和聂荣臻带领继续渡江,渡江后,组成右纵队,顺着大渡河沿江而上,去夺取泸定县城;另一支部队由林彪率领,组成左路军,顺着河的南岸往上走,去夺取上游的一个铁索桥,泸定桥。从那桥上跨过这条万分艰险的大渡河。
  即使从今天的角度看,这个决定也是万分冒险的。
  第一,把希望都寄托在泸定桥上,但是,泸定桥是不是被川军已经炸断了?不得而知;
  第二,即使那个桥在,川军有多少兵力在防守?能不能夺到手,不得而知;
  第三,从安顺场到泸定桥,160公里的路程,全是在悬崖峭壁上的陡峭山路。路上有多少川军在防守,不得而知;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在这儿兵分两路了,一部分渡河,一部分不渡河,红军在此被大渡河天险切成了两段。在万一不能夺得泸定桥的时候,红军就分成了两个部分,这是兵家大忌啊!一旦被分成两个部分,何时再相见,何时再会合,这种会合还要付出多大的代价,不得而知。
  因此,毛泽东最后跟刘伯承和聂荣臻说,万一两军无法会合,你们到四川境内去搞一个局面吧!话是这么说,谁也不想真的是那样的结局。所以说,在红军飞夺泸定桥之前,决定破釜沉舟了(图6)。
  
  


  (6)兵分两路直取泸定桥示意图
  
  红军要夺取的泸定桥,是一座古老的桥。从当时的年份算起,它至少在悬崖峭壁上已经悬挂200多年了。铁索桥面有9根铁索,两侧各两根铁索,一共13根,桥面铁索上铺着木板,桥的北端就紧贴着泸定县城。
  5月29日,红一军团四团终于到达了泸定桥南岸。红一军团四团从安顺场向泸定桥的奔袭也是人类行军史上的一个奇迹。本来给他们的时间是三天,三天时间必须到达。160公里的崎岖山路,完全不了解敌情,而且下着大雨,这已经非常困难了。团长黄开湘、政委杨成武毫不犹豫,立马带领四团官兵上路。第一天就走得精疲力尽,一路还和川军打了几仗。才走了40公里,这个速度不行,还要加快。说咱们稍微休息一会儿,加快速度,三天一定赶到。这个时候,林彪派来的通信员骑了一匹快马,追上了部队,带来一个紧急命令,命令他们两天赶到。
  没有什么可犹豫的,立即命令部队跑步前进。而此时此刻天降大雨,敌人不停地在狭窄的路上有阻击,这个团的官兵一直没有停止过跑步。即使遇上了战斗,就冲上去;不管是谁负伤了,谁掉队了,已经顾不上了,跑,就是一切,一定要按时到达泸定。
  5月29日清晨的时候,在朦胧的晨雾中,他们终于按时赶到了,但也跑得精疲力尽了。但是,他们一眼看到了那个桥还在,心里一喜,桥还在。仔细一看,心里又一惊,桥是在,就剩十三根铁索了,桥板全被拆走了。但是,只要那个铁索在,就有胜利的希望。到达的那天刚过中午,战斗方案形成,飞夺泸定桥(图7)!
  
  


  (7)大渡桥横铁索寒
  
  红一军团四团的日夜奔袭,超出了人类体能的极限,彰显出红军官兵的勇气和决心,也带给了官兵们必胜信心和希望。可是,此时的泸定桥,仅仅剩下十三根铁索在百米宽的江水的咆哮声中摇摇晃晃,这样的桥怎么可能过得去呢?
  由二师四团的一营二连廖大珠连长率领的突击队成立了,包括廖连长在内一共22人。他们腰上插着手榴弹、驳壳枪,背着一把大刀,脚踩着摇摇晃晃的铁索,手扶着旁边的铁索。在他们身后是三连,三连每个人抱一块木板,只要突击队前进一尺,就铺一块木板。在三连的后头是一连,全副武装,准备在最后的时刻拼死冲击(图8)。
  
  


  (8)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长征》剧照)
  
  突击队上了铁索。泸定桥南岸中央红军的掩护火力开火了,对岸的川军火力也开始射击了。这时候,在红军阵地上突然响起了嘹亮的军号声,红军部队把所有的司号员都集中在一起,一起吹响了军号。在嘹亮的军号中,22位开路勇士在摇摇晃晃的铁索上往前攀爬,对岸的川军眼瞅着红军官兵就这样过来了,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在战斗准备的时候,他们还和红军喊话呢,红军这边宣传员跟他们喊,红军是北上抗日的,红军不想和你们直接作战,请你们让开路。川军在那边喊,说有本事,你们长个翅膀飞过来啊!刚才还在说这个话,现在红军没有翅膀,居然就从摇摇晃晃的铁索上过来了。简直不可想象,只有红军,世间没有任何一支队伍敢这么冲锋。
  担任掩护的红军官兵在阵地上一起高喊,冲啊,冲过去就是胜利,鼓励战友。这个时刻,真是用语言难以表述,这是一个激情万丈,视死如归的时刻,什么样的语言在这里都显得软弱。从今天角度上看,只要在泸定桥上架一挺机枪,任何人也别想活着从铁索桥上过去(图9)。
  
  


  (9)英勇的红军令敌人魂飞魄散(《长征》剧照)
  
  我们今天再重温那个历史瞬间,只有一个判断,那就是当红军爬上铁索的一瞬间,在对岸防御的川军官兵的精神首先崩溃了,他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不怕死的人。否则,我们无法解释飞夺泸定桥战斗的结局。
  就这样,突击队员一步一步接近了泸定桥北岸,惊慌失措的川军在泸定桥北岸把堆积的木板,浇上煤油点燃了。铁索桥的北端一片火海,红军战士喊,不要怕火啊!冲过去啊!突击勇士们奋不顾身地向大火冲了过去,后续部队紧跟着冲上去了,川军的桥头堡终于被攻克了。突击队员们冲入了泸定县城(图10)。
  
  


  (10)夺取泸定桥是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油画)
  
  傍晚时分,从大渡河北岸奔袭夺取泸定县城的刘伯承也到达了,两军会合于泸定桥上。刘伯承立即上了铁索桥,从这头走到那头,他走了回来,他站在桥头说“这里应该立一座碑!”
  飞夺泸定桥的勇士们,每人得到了一身列宁服、一支钢笔、一个笔记本、一个搪瓷缸子和一双筷子作为奖励,这是红军官兵当时所能得到的最高奖励,他们终生都以此为荣。
  渡过了大渡河,中央红军官兵盼望和红四方面军会合的心情更加急迫了。前面没有什么不可逾越的障碍了,只不过耸立着一座叫作夹金山的大雪山。当时向北走的中央红军官兵并不知道,他们将要会合的红四方面军到底在哪里。只知道在前边很远的地方,但是越走越近了。但是他们不知道,他们和红四方面军派出的先头部队仅仅隔着一座雪山了,他们选择直接翻越雪山的这条路,是通往他们会合梦想的最近一条路线。
  他们是在什么情况下会合的呢?会合之后又给红军带来了什么样的痛苦和欢乐呢?
其他文献
天气,是每个普通人都会关心的日常话题;而气候,则曾经是只有科学家才会关注的学术问题。但是今天,当暴雪、干旱、豪雨、酷热等极端天气屡屡成为新闻头条,“全球气候变化”,这个有些拗口的专业名词,已经开始逐渐介入寻常百姓的生活。  实际上,人类进化历程中的每一个关键时期,都可以看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在人类诞生以来的三百多万年中,地球早已几经冷暖;而人类,也在与气候的持久战中一步步成长起来。    干旱催
期刊
作者简介:  微饱,80后北京土著儿,将"把酒山荫谈笑殷殷。永结无情游,相期渺云汉"奉为至尊名言。  目前已经从最初的休闲游到逐渐成熟的自助游;从穿着仔裤背着双肩包到全套户外装备;从一头新骡发展为一头老驴,  个人爱好:摄影、旅游、登山、滑雪。    巴孔庙夕阳  原计划是在巴肯山观看日落,结果由于天气原因没有看成,遗憾之余在即将结束吴哥窟短暂的三天旅程时,于最后一天在巴孔庙意外的观看到一场震撼人
期刊
这是中国航天界的盛事,这是13亿中国人的梦想。传说中美丽的天宫,天地间往返的神舟,吹响中国进驻太空的号角。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深秋时节太空相约。  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成功发射  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又一个载入史册的时刻,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是我国空间实验室的雏形,它是一个长10.4米,舱体最大直径3,35米,重量8506
期刊
1972年,湖北省境内的长江水道自然截弯取直,留下了现在的长江故道。在20多千米的故道中,研究人员放养了20多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长江江豚,生活在故道周边的百姓经常看到可爱的江豚觅食嬉戏的景象(图1)。      (1)江豚 又称江猪 属哺乳纲 鼠海豚科 体形似鱼 无背鳍    2008年3月22日,牛燕梅吃过早饭后,到村头的长江故道边上洗衣物,突然发现河岸不远处漂着一团白色的东西,想起往日船难的场
期刊
2003年的“非典”过去6年了,但那场恐慌让人难以忘记。73岁的钟南山,不仅是一名医生,冲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他还履行着全国人大代表的责任。连续两年,钟南山都是省代表团中年龄最大的代表。    2009年全国“两会”期间,钟南山关于医生淘汰制的讲话,触及了敏感话题。钟南山言语犀利,不留情面,以他独特的风格,被称为“大炮”。  钟南山(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大炮”似乎是敢于标新立
期刊
孔子既是一个有学问的人,又是一个喜欢唱歌、会开玩笑的人。他敢怒、敢骂,敢哭,不隐瞒自己的观点,是个性情中人。    孔子是六十八岁时回到鲁国的。他回国子贡和冉有起了作用。因为在此之前,冉有已被召回国做官了,临行时子贡交待冉有,我们老师想回家,他也想做官,你回去一定安排一下。后来鲁国的执政者把孔子召回国了。但是他们不想用孔子,他们想用的只是孔子的学生。所以孔子回国后没有做官,在家里教书育人、做学问。
期刊
我国西部著名的巴丹吉林沙漠,面积四万多平方公里,密集的沙丘大多高二三百米以上。牧民格日勒图一家就住在沙漠中的绿洲里。有一段时间,他经常听到空中传来从没听到过的声音,感到十分奇怪。    茫茫沙漠深处,有一个神秘的空军基地。一个大型机场每天都在不停地忙碌着,各种型号的战机时而突然聚集,时而又踪迹皆无。无论白天还是夜晚,飞机发动机强大的轰鸣声,在茫茫旷野中回荡。  这是我国惟一的航空、防空武器大型综合
期刊
2006年8月,国家体育场鸟巢和国家游泳馆水立方已显雏形,但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还没有动工。  公园工程人员发现,如按照设计图纸施工,要堆起一座200多米高的土山,可能会把北京的五环路埋到山里。但方案怎么改,没人能拿出好主意。  如再不动工,不到两年的时间,要建成一座比颐和园和圆明园的面积之和还大的现代都市园林,几乎是一项不可完成的工程。  发现问题后,我国风景园林领域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兆祯,
期刊
马踏飞燕  1969年9月,甘肃省武威县雷台附近,几个农民开挖战备地道,无意中发现了一座古代墓葬。  在这座古墓中,奇怪地堆放着许多神态各异的铜车马、铜牛和铜人。其中,一匹奔跑的骏马尤为奇特,它三足腾空,全身着力的右后足下踏着一只飞鸟。奔跑的骏马,脚下竟然踩到飞行的鸟儿,一个梦幻般的瞬间,凝固在这古老的器物上,不能不让人为之惊叹(图1)。      (1)造型非同寻常的铜奔马    这匹不同寻常的
期刊
吸烟的危害不言而喻,但是,吸烟的人都存在侥幸心理,认为由吸烟引起的致命疾病只会发生在别人身上。  活了大半辈子的李国良就是一个地道的烟民,他很清楚吸烟对身体的危害,但总是抱着侥幸心理,可是这次他却没有足够的幸运。一次体检后,医生告诉他,在他的肺部发现了一个肿瘤。这时,他才认真地考虑戒烟问题。  与某些老烟民有所不同的是,现年74岁的李国良烟龄才30多年。为什么李国良突然在40多岁时开始吸烟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