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利附加在身上的光环,遮盖生命原本的色彩。唯有淡,才是人生最本真的颜色。”这句话,蔡方成一生践行。作为重庆医科大学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学科带头人,这位老人已81岁。
个头高大、面带微笑、爱穿蓝色中山装,博学、严谨,这是蔡方成给人的印象。历尽千帆,不染岁月风尘的他,拥有许多令人羡慕的荣誉——作为第一主研人员获省、直辖市政府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获中国抗癫痫协会授予的“杰出贡献奖”,2016年获中华医学会授予的“第四届中国儿科医师终身成就奖”。
在这位老专家身上,有两个极具反差的特点,即严谨扎实的治学精神和视名利如浮云的为人准则。他潜心钻研达到忘我境界,却又能最大限度地享受生活……蔡方成这几十年,“浓”的是事业,“淡”的是名利。
钻研·“偏向虎山行”的“逆行者”
上世纪70年代末,小儿神经病学专业在重庆还是空白。
全国小儿神经学科创始人左启华教授告诉蔡方成:“小儿神经系统疾病的防治,不能跟着成人神经病学走,要做专门的研究。”
于是,蔡方成决心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中国小儿神经病学专业的创建和发展中。
那个年代,经费极度紧张,人才严重匮乏,被誉为尖端科学的小儿神经病学,在“无教科书、无检测设备、无辅助设备”的情况下起步,创建工作举步维艰。
但蔡方成偏偏是个“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逆行者”。他决定以小儿神经电生理为突破口,在重庆创建小儿神经病学科。
蔡方成只身前往主管部门说服决策者,到各相关部门争取资金和政策,终于购进一台国际公认的品牌脑电图机。
“这台机器为我们小儿神经病学科的创建打下了坚实基础。”蔡方成说。
与此同时,团队人才也从各方聚集,外省专家张琴等先后加盟。
张琴回忆:“为第一例患儿做检测时,条件极差,仅有的桌子被脑电图机占用,椅子让给患儿坐,我们连个放脑电图机打印纸的地方都没有。但只要机器运作,我们就手捧打印纸,蹲在地上,等待记錄纸一页页地输出,甭管时间多久。”
10平方米的小屋、一条老旧的长方凳、一张荒废的小方桌,这便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小儿脑电图和神经电生理实验室的原貌。
越艰难、越热爱,也越执着。那时候,团队每个成员都把能力发挥到了极致。
负责脑电图仪器技术管理的冯成功着急“进入状态”,他牺牲谈恋爱的时间,吃住在科室,以书为枕、以地为床,硬是把自己从“门外汉”练成“脑电图能手”。
作为领头人,蔡方成感到压力巨大,他不仅刻苦钻研,还参加左启华举办的小儿神经学班,学习最先进的技术。同时,他还把团队成员派往全国各地学习。
一次,左启华举办全国小儿神经疾病学习班,授课老师有美国小儿神经病学专家,蔡方成为团队成员报名学习。授课期间,张琴作为重庆参会代表,呈上重庆医生做的脑电图。
左启华接过,与美国专家同时感叹:“规范!漂亮!”
美国专家追问:“重庆在哪里?”
左启华指着中国地图:“这里,形似‘巨鸟’的这块。”
这位美国专家第一次知道了重庆,他慨叹道:“没想到,这里居然藏龙卧虎,创造出‘世界范本’!”
10年时间里,蔡方成带领团队,守得云开见月明——围绕新生儿、婴幼儿脑电图,多种诱发电位,肌电图以及神经传导速度展开系统研究,在全国首创小儿临床神经电生理室,后又创立神经肌肉病理实验室,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小儿神经病学专业基地。
行医·“把听诊器先在手心捂热”的“蔡爷爷”
蔡方成所在的小儿神经科门诊,是一个单独隔开的空间,里面挤满了特殊状态的孩子:神情呆滞的、全身瘫软的、突然抽搐的……疾病纠缠着这些孩子,让他们的家庭也笼罩在阴霾之中。
这些患有神经系统疾病的孩子,往往都伴有智力、运动、语言等各种障碍。在生活中,他们被当作“怪孩子”,但在温和的“蔡爷爷”面前,他们却能得到很多表扬、鼓励和关心。
面对哭闹的小患者,蔡方成会耐心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边把孩子逗乐,一边不动声色地完成检查。他有个小习惯,会把听诊器先放在手心摩擦、捂热,再放到孩子的胸口听诊。
从医56年,蔡方成治疗过的孩子数以千计。有的自出生起就在他这里接受治疗,直到他们渐渐长大成人。
家住九龙坡区二郎街道的王女士,对蔡方成始终心存感激。她的孙女最初会一些简单的动作,但患上癫痫后,这些动作就被遗忘了,孙女变得只会呆呆地盯着人或是哭闹不止。
孙女每次癫痫发作时,王女士都心如刀绞。
打听到“蔡爷爷”是抗击癫痫的专家,绝望的王女士心中亮起了一盏灯。
“癫痫发作由基因决定,但基因也决定着它什么时候结束。就好比小孩子的成长,基因小时,它就会捣乱,释放电,导致患者抽搐,随着基因长大,它就不会捣乱或减少捣乱……”蔡方成的声音低沉柔和,语言通俗易懂,让王女士看到了一丝希望。
此后3年的治疗路,虽然有“过山车”式的跌宕起伏,但王女士很满足,毕竟孩子抽搐的次数减少了,抽搐症状也减轻了,她还能像同龄的孩子一样,背着书包,跨进小学校园。
重燃希望的还有援藏警察罗先生。
6年前,罗先生的女儿出生,刚满月时,便出现强烈的抽搐症状。
“每天都抽搐,一抽搐就哭闹得厉害,有时甚至会晕厥。”那段时间,罗先生无心工作,生活的重心就是给女儿治病。
“蔡方成,全国知名小儿神经病学专家,擅长顽固性癫痫治疗……”网上的一条信息,让罗先生心中闪过一丝希望,他决定试试。
用尽各种方法,罗先生联系上蔡方成:“女儿还这么小,我不想让她受这么大的苦,请您理解一个父亲的感受。” 蔡方成回复得很干脆:“你来吧!”
跨越千里来到重庆,蔡方成的治疗方案没有让罗先生失望:女儿有救了!
临走时,蔡方成叫住罗先生:“你来一次重庆不容易,住宿、机票开销很大。留下你的联系方式,疗程内用药,我们以后就直接给你邮寄。你再把我的微信加上,有问题可以随时联系我。”
罗先生心里涌上一股暖流,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育人·“講医德讲科学讲实例”的“蔡老师”
2019年冬季的一天,重医附属儿童医院5号楼4楼会议室内正举行一场茶话会。
茶话会上,聊得动情时,学生杨祖群起身,向蔡方成深鞠一躬:“懵懂的年纪,遇到了人生导师,指引我从迷途走上正途,非常感谢。”
1993年,杨祖群来到重医附属儿童医院工作。那时,她年纪比较小,有些贪玩。蔡方成问:“小姑娘,你下班后要做什么?”
“玩。”杨祖群是被迫从医的,根本无心工作。
“我下班后,还要买菜洗碗。”蔡方成说。
杨祖群瞪大眼睛:“大教授您还要买菜洗碗?”
“我以前不爱洗,后来想着在科研、读书之余,换换脑筋,就学习做家务,渐渐成了洗碗能手。有这么一个年轻人,他出门的时间比在家的时间还要多,但无论到什么地方,他总是随身携带书籍,后来成了《纽约时报》的年轻作家。所以,一个年轻人怎样利用零碎时间,可以决定他有怎样的前途和未来。”蔡方成说。
杨祖群心头响起一声惊雷:“学习成就未来,即使成为不了蔡教授那样的人,我也要不负光阴!”
时隔20多年,再讲起恩师当年的暖心事,杨祖群仍然会眼眶泛泪,她感慨:“能成为蔡老的学生,是我这一辈子最幸运的事。”
蔡方成还受上级部门委托,连续7年举办全国小儿脑电图及神经电生理学习班,学员来自全国各地。
“只要能抢上蔡老师的课,就有助于我们的知识水平更上一层楼。”学员们如此评价。
蔡方成的课总是座无虚席,即使室内没有座位,学员们站在门外、窗旁也要听。甭管几个小时,大家从不抱怨,还不禁感叹:“原来,医学专业课也可以这么生动!”
教材上讲的是生硬的理论,学生面对的是活生生的患者,如何将二者打通,成为一堂课成功的关键。
蔡方成说:“授课是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讲解,把医学理论贯穿其中,教会学生正确行医的大好机会。”他的小儿神经学课,追求三讲:讲医德、讲科学、讲实例。在注意医德医风引领的同时,还要把理论知识讲透,并且用事实说话,有温度、有高度,还接地气、不枯燥。
“我就想把这些年来自己摸索的经验和研究成果传给年轻医生们,让他们少走弯路,尽快成长,光大小儿神经病学科。”蔡方成说。
个头高大、面带微笑、爱穿蓝色中山装,博学、严谨,这是蔡方成给人的印象。历尽千帆,不染岁月风尘的他,拥有许多令人羡慕的荣誉——作为第一主研人员获省、直辖市政府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获中国抗癫痫协会授予的“杰出贡献奖”,2016年获中华医学会授予的“第四届中国儿科医师终身成就奖”。
在这位老专家身上,有两个极具反差的特点,即严谨扎实的治学精神和视名利如浮云的为人准则。他潜心钻研达到忘我境界,却又能最大限度地享受生活……蔡方成这几十年,“浓”的是事业,“淡”的是名利。
钻研·“偏向虎山行”的“逆行者”
上世纪70年代末,小儿神经病学专业在重庆还是空白。
全国小儿神经学科创始人左启华教授告诉蔡方成:“小儿神经系统疾病的防治,不能跟着成人神经病学走,要做专门的研究。”
于是,蔡方成决心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中国小儿神经病学专业的创建和发展中。
那个年代,经费极度紧张,人才严重匮乏,被誉为尖端科学的小儿神经病学,在“无教科书、无检测设备、无辅助设备”的情况下起步,创建工作举步维艰。
但蔡方成偏偏是个“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逆行者”。他决定以小儿神经电生理为突破口,在重庆创建小儿神经病学科。
蔡方成只身前往主管部门说服决策者,到各相关部门争取资金和政策,终于购进一台国际公认的品牌脑电图机。
“这台机器为我们小儿神经病学科的创建打下了坚实基础。”蔡方成说。
与此同时,团队人才也从各方聚集,外省专家张琴等先后加盟。
张琴回忆:“为第一例患儿做检测时,条件极差,仅有的桌子被脑电图机占用,椅子让给患儿坐,我们连个放脑电图机打印纸的地方都没有。但只要机器运作,我们就手捧打印纸,蹲在地上,等待记錄纸一页页地输出,甭管时间多久。”
10平方米的小屋、一条老旧的长方凳、一张荒废的小方桌,这便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小儿脑电图和神经电生理实验室的原貌。
越艰难、越热爱,也越执着。那时候,团队每个成员都把能力发挥到了极致。
负责脑电图仪器技术管理的冯成功着急“进入状态”,他牺牲谈恋爱的时间,吃住在科室,以书为枕、以地为床,硬是把自己从“门外汉”练成“脑电图能手”。
作为领头人,蔡方成感到压力巨大,他不仅刻苦钻研,还参加左启华举办的小儿神经学班,学习最先进的技术。同时,他还把团队成员派往全国各地学习。
一次,左启华举办全国小儿神经疾病学习班,授课老师有美国小儿神经病学专家,蔡方成为团队成员报名学习。授课期间,张琴作为重庆参会代表,呈上重庆医生做的脑电图。
左启华接过,与美国专家同时感叹:“规范!漂亮!”
美国专家追问:“重庆在哪里?”
左启华指着中国地图:“这里,形似‘巨鸟’的这块。”
这位美国专家第一次知道了重庆,他慨叹道:“没想到,这里居然藏龙卧虎,创造出‘世界范本’!”
10年时间里,蔡方成带领团队,守得云开见月明——围绕新生儿、婴幼儿脑电图,多种诱发电位,肌电图以及神经传导速度展开系统研究,在全国首创小儿临床神经电生理室,后又创立神经肌肉病理实验室,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小儿神经病学专业基地。
行医·“把听诊器先在手心捂热”的“蔡爷爷”
蔡方成所在的小儿神经科门诊,是一个单独隔开的空间,里面挤满了特殊状态的孩子:神情呆滞的、全身瘫软的、突然抽搐的……疾病纠缠着这些孩子,让他们的家庭也笼罩在阴霾之中。
这些患有神经系统疾病的孩子,往往都伴有智力、运动、语言等各种障碍。在生活中,他们被当作“怪孩子”,但在温和的“蔡爷爷”面前,他们却能得到很多表扬、鼓励和关心。
面对哭闹的小患者,蔡方成会耐心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边把孩子逗乐,一边不动声色地完成检查。他有个小习惯,会把听诊器先放在手心摩擦、捂热,再放到孩子的胸口听诊。
从医56年,蔡方成治疗过的孩子数以千计。有的自出生起就在他这里接受治疗,直到他们渐渐长大成人。
家住九龙坡区二郎街道的王女士,对蔡方成始终心存感激。她的孙女最初会一些简单的动作,但患上癫痫后,这些动作就被遗忘了,孙女变得只会呆呆地盯着人或是哭闹不止。
孙女每次癫痫发作时,王女士都心如刀绞。
打听到“蔡爷爷”是抗击癫痫的专家,绝望的王女士心中亮起了一盏灯。
“癫痫发作由基因决定,但基因也决定着它什么时候结束。就好比小孩子的成长,基因小时,它就会捣乱,释放电,导致患者抽搐,随着基因长大,它就不会捣乱或减少捣乱……”蔡方成的声音低沉柔和,语言通俗易懂,让王女士看到了一丝希望。
此后3年的治疗路,虽然有“过山车”式的跌宕起伏,但王女士很满足,毕竟孩子抽搐的次数减少了,抽搐症状也减轻了,她还能像同龄的孩子一样,背着书包,跨进小学校园。
重燃希望的还有援藏警察罗先生。
6年前,罗先生的女儿出生,刚满月时,便出现强烈的抽搐症状。
“每天都抽搐,一抽搐就哭闹得厉害,有时甚至会晕厥。”那段时间,罗先生无心工作,生活的重心就是给女儿治病。
“蔡方成,全国知名小儿神经病学专家,擅长顽固性癫痫治疗……”网上的一条信息,让罗先生心中闪过一丝希望,他决定试试。
用尽各种方法,罗先生联系上蔡方成:“女儿还这么小,我不想让她受这么大的苦,请您理解一个父亲的感受。” 蔡方成回复得很干脆:“你来吧!”
跨越千里来到重庆,蔡方成的治疗方案没有让罗先生失望:女儿有救了!
临走时,蔡方成叫住罗先生:“你来一次重庆不容易,住宿、机票开销很大。留下你的联系方式,疗程内用药,我们以后就直接给你邮寄。你再把我的微信加上,有问题可以随时联系我。”
罗先生心里涌上一股暖流,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育人·“講医德讲科学讲实例”的“蔡老师”
2019年冬季的一天,重医附属儿童医院5号楼4楼会议室内正举行一场茶话会。
茶话会上,聊得动情时,学生杨祖群起身,向蔡方成深鞠一躬:“懵懂的年纪,遇到了人生导师,指引我从迷途走上正途,非常感谢。”
1993年,杨祖群来到重医附属儿童医院工作。那时,她年纪比较小,有些贪玩。蔡方成问:“小姑娘,你下班后要做什么?”
“玩。”杨祖群是被迫从医的,根本无心工作。
“我下班后,还要买菜洗碗。”蔡方成说。
杨祖群瞪大眼睛:“大教授您还要买菜洗碗?”
“我以前不爱洗,后来想着在科研、读书之余,换换脑筋,就学习做家务,渐渐成了洗碗能手。有这么一个年轻人,他出门的时间比在家的时间还要多,但无论到什么地方,他总是随身携带书籍,后来成了《纽约时报》的年轻作家。所以,一个年轻人怎样利用零碎时间,可以决定他有怎样的前途和未来。”蔡方成说。
杨祖群心头响起一声惊雷:“学习成就未来,即使成为不了蔡教授那样的人,我也要不负光阴!”
时隔20多年,再讲起恩师当年的暖心事,杨祖群仍然会眼眶泛泪,她感慨:“能成为蔡老的学生,是我这一辈子最幸运的事。”
蔡方成还受上级部门委托,连续7年举办全国小儿脑电图及神经电生理学习班,学员来自全国各地。
“只要能抢上蔡老师的课,就有助于我们的知识水平更上一层楼。”学员们如此评价。
蔡方成的课总是座无虚席,即使室内没有座位,学员们站在门外、窗旁也要听。甭管几个小时,大家从不抱怨,还不禁感叹:“原来,医学专业课也可以这么生动!”
教材上讲的是生硬的理论,学生面对的是活生生的患者,如何将二者打通,成为一堂课成功的关键。
蔡方成说:“授课是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讲解,把医学理论贯穿其中,教会学生正确行医的大好机会。”他的小儿神经学课,追求三讲:讲医德、讲科学、讲实例。在注意医德医风引领的同时,还要把理论知识讲透,并且用事实说话,有温度、有高度,还接地气、不枯燥。
“我就想把这些年来自己摸索的经验和研究成果传给年轻医生们,让他们少走弯路,尽快成长,光大小儿神经病学科。”蔡方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