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已引起教育界的普遍重视,但是在农村学校总结实施比较少,本文通过对当前农村中学生的心理现状及其原因来分析体育活动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而体育教育是促进健康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深远的影响,本文提出可行性建议,为全面实施"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体育教学 农村中学生 心理健康 积极影响
引言
一个人怎么样才算健康呢?很多人认为只要身体无病、不虚弱就是健康。这种看法不全面。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人的健康包涵三个要素: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实际上,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这三个方面都保持良好的状态,才算得上是一个健康的人。而身体健康是指人体不但机能正常、没有疾病、躯体无残缺,而且体能良好;心理健康包含两层含义:一种是指心理健康状态;另一种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情绪稳定,性格开朗、意志坚强、自尊和自信等等。而体育是促进健康的重要内容,当然体育活动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
本人在农村学校进行了九年的体育教育教学工作,就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了解较多,本人浅析体育教育对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有以下几点:
1.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
据有关资料显示大约35%的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农村学校的学生,对这些学生进一步调查发现心理品质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弱点,如躯体先天的残缺或后天的变形、抗挫折能力、意志力、危机意识、协作精神等都比较薄弱。
2.体育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2.1 科学的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的提高,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科学的体育运动能增强体质,通过体育运动,可使身体正常发育,为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2.2 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心理水平的矛盾,是推动心理健康发展的一种动力。几乎所有的运动项目都需要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种的感情。但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所进行的运动可以使原来的心理水平漫漫地得到提高。
2.3 体育运动推动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体育运动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实际的认识。在较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
2.4 体育运动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人际关系好的总是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对任何事都充满兴趣;人际关系不好的常常是无精打采、抑郁寡欢、缺乏生活的乐趣,而体育运动可以改变这一现象。
2.5 体育运动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自尊和自信。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紧张以及竞争性特点。学生在参加锻炼时,总是伴有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所以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
3.体育运动能增强学生的自尊和自信
自尊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对自我价值的积极评价与体验,是检测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自信是学生对自身能力的信任程度,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心理动力。
3.1 影响学生自尊的因素。一般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自尊水平趋于增高。除此之外,自尊的发展存在着性别的差异,在体能和身体魅力方面,男生比女生高,在同伴关系方面,女生比男生高。影响学生自主的因素中还有学业成绩、教师期望、家庭情况等等。
3.2 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尊。如果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学生的自尊心将会增强。不同的运动项目会向不同的方面来影响学生自尊的发展。集体项目(如游戏、球类运动等)有助于从同伴关系等方面发展你的自尊,个人项目(如乒乓球、体操、田径等)会从体能、身体魅力、教师期望等方面影响学生的自尊。
3.3 体育运动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体育运动是人类挑战自我、挑战自然的精神的体现。在体育运动中学生可以克服各种困难和障碍并获得成功,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自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提高学生体能,使学生逐渐健壮,进而增强自信。
4.把心理健康教育融于體育教学
4.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教学。体育理论课一直是学校的薄弱环节,学校的体育教学应该给予重视。通过体育理论课的方式讲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了解真正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三者缺以不可,其中身体健康是其它两个方面的物质基础,心理健康能使生理健康产生更大的价值。
4.2 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体育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因人而异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对孤僻、怪异的学生适宜选择篮球、足球、排球、集体接力、拔河等项目;对优柔寡断的可让他们多参加球类的活动如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项目等。
4.3 合理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因素有运动类型、运动强度、运动持续的时间和运动频率,从运动类型来说,能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令人愉快有趣的运动,有氧运动,回避人际竞争运动,可以自定步调的运动;从运动强度来讲,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强度能够改善情绪状态和焦虑、抑郁、紧张和疲劳,相反,大强度的运动却可能增加紧张、疲劳。
5.结论
体育教育教学中能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有特长,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点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非分的妄想,并能发展自身的潜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并端正自我意识。体育活动能让学生乐于同他人交往,融于集体中,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做到人际关系和谐。体育能使学生情绪稳定,能培养学生乐观、开朗的性格,促使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体育运动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从而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体育教学 农村中学生 心理健康 积极影响
引言
一个人怎么样才算健康呢?很多人认为只要身体无病、不虚弱就是健康。这种看法不全面。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人的健康包涵三个要素: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实际上,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这三个方面都保持良好的状态,才算得上是一个健康的人。而身体健康是指人体不但机能正常、没有疾病、躯体无残缺,而且体能良好;心理健康包含两层含义:一种是指心理健康状态;另一种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情绪稳定,性格开朗、意志坚强、自尊和自信等等。而体育是促进健康的重要内容,当然体育活动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
本人在农村学校进行了九年的体育教育教学工作,就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了解较多,本人浅析体育教育对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有以下几点:
1.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
据有关资料显示大约35%的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农村学校的学生,对这些学生进一步调查发现心理品质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弱点,如躯体先天的残缺或后天的变形、抗挫折能力、意志力、危机意识、协作精神等都比较薄弱。
2.体育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2.1 科学的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的提高,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科学的体育运动能增强体质,通过体育运动,可使身体正常发育,为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2.2 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心理水平的矛盾,是推动心理健康发展的一种动力。几乎所有的运动项目都需要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种的感情。但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所进行的运动可以使原来的心理水平漫漫地得到提高。
2.3 体育运动推动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体育运动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实际的认识。在较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
2.4 体育运动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人际关系好的总是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对任何事都充满兴趣;人际关系不好的常常是无精打采、抑郁寡欢、缺乏生活的乐趣,而体育运动可以改变这一现象。
2.5 体育运动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自尊和自信。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紧张以及竞争性特点。学生在参加锻炼时,总是伴有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所以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
3.体育运动能增强学生的自尊和自信
自尊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对自我价值的积极评价与体验,是检测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自信是学生对自身能力的信任程度,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心理动力。
3.1 影响学生自尊的因素。一般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自尊水平趋于增高。除此之外,自尊的发展存在着性别的差异,在体能和身体魅力方面,男生比女生高,在同伴关系方面,女生比男生高。影响学生自主的因素中还有学业成绩、教师期望、家庭情况等等。
3.2 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尊。如果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学生的自尊心将会增强。不同的运动项目会向不同的方面来影响学生自尊的发展。集体项目(如游戏、球类运动等)有助于从同伴关系等方面发展你的自尊,个人项目(如乒乓球、体操、田径等)会从体能、身体魅力、教师期望等方面影响学生的自尊。
3.3 体育运动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体育运动是人类挑战自我、挑战自然的精神的体现。在体育运动中学生可以克服各种困难和障碍并获得成功,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自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提高学生体能,使学生逐渐健壮,进而增强自信。
4.把心理健康教育融于體育教学
4.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教学。体育理论课一直是学校的薄弱环节,学校的体育教学应该给予重视。通过体育理论课的方式讲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了解真正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三者缺以不可,其中身体健康是其它两个方面的物质基础,心理健康能使生理健康产生更大的价值。
4.2 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体育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因人而异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对孤僻、怪异的学生适宜选择篮球、足球、排球、集体接力、拔河等项目;对优柔寡断的可让他们多参加球类的活动如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项目等。
4.3 合理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因素有运动类型、运动强度、运动持续的时间和运动频率,从运动类型来说,能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令人愉快有趣的运动,有氧运动,回避人际竞争运动,可以自定步调的运动;从运动强度来讲,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强度能够改善情绪状态和焦虑、抑郁、紧张和疲劳,相反,大强度的运动却可能增加紧张、疲劳。
5.结论
体育教育教学中能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有特长,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点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非分的妄想,并能发展自身的潜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并端正自我意识。体育活动能让学生乐于同他人交往,融于集体中,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做到人际关系和谐。体育能使学生情绪稳定,能培养学生乐观、开朗的性格,促使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体育运动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从而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