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探究是学生认识事物的关键过程,也是学生天生所具备的一种能力.初中物理知识涉及面广,需要探索的内容有很多.如何通过演示实验激发和挖掘学生的探究能力,成為了当前物理教师的一个重任.将演示实验与学生探究活动相结合,可以让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的诱因和动力.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演示实验的直观性、探索性和趣味性,可吸引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在探究中取得进步.
关键词:初中物理 演示实验 探究活动 教学
教育学家施布瓦认为:“探究应该是学生天生的一种能力和欲望,而这种能力和欲望亦会随着实践的积累而获得提高和增强.”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就是演示实验.通过演示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到实验的过程、结果.而演示实验的直观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直观感受知识的机会,也契合探究式教学的要求.采取演示实验与学生探究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当如何进行演示实验与学生探究活动相结合的教学呢?
一、强化演示实验的“生活化”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进行演示实验都是按照教材上的步骤来进行的.虽然演示实验具有直观性,但因其中会涉及大量的物理原理、概念、现象等,如果只是按照教材步骤一成不变地进行实验,学生难免会觉得抽象难懂.所以教师应当巧妙变通,赋予演示实验更多的生活气息,让演示实验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例如,演示“汽化和液化现象”时,利用一只保温杯中的热水,一个小烧杯,一个玻璃片进行实验.向烧杯中倒入热水,注意防炸裂,会看到“白气”,是液化现象;用玻璃片盖住烧杯,玻璃片上有水珠生成,也是液化.取下小玻璃片,一段时间后,水珠消失.为什么会有“白气”?水珠为什么会生成与消失?学生会在强烈的好奇心中展开探究.学生还会联想到日常生活中卫生间墙上装的热风干手器,洗手后使用热风干手器可以很快把手烘干.冬天在户外说话时,常会哈出“白气”.看了“汽化和液化现象”演示实验后,学生通过探究就明白了其中的奥秘.
二、增强演示实验的“探究性”
学生对经过自己探究所获得的知识会印象深刻,容易形成系统的物理知识结构.初中物理教材中包含很多演示实验.教师要充分研究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巧妙地设计实验,让一些学生觉得难懂、抽象、容易混淆的知识点成为学生探究的重点.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可以理清知识脉络,轻松克服物理中的难点.例如,在进行“光在水中的传播”演示实验时,利用激光笔、水槽、牛奶等实验器材进行实验.在简单地进行了演示实验后,可让学生证明“光沿直线传播”的实验结论.证明实验结果的实验方法与演示实验的方法要有所不同.学生在探究实验中进行了三次实验条件的改变:1.水槽中加入适量的水;2.水槽中加入适量的牛奶;3.用激光笔照射水槽,让光线穿过水槽,并观察光的传播径迹.通过设疑,解疑,学生亲自探究,最后运用三次实验条件的改变印证了“光沿直线传播”的结论.
三、提高学生在实验中的“参与度”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物理演示实验不应成为教师的专属实验室,学生也不应成为“实验室故事”的配角.因为是演示实验,很多教师都认为演示的主权应当属于教师,学生只负责看.殊不知,这是对学生探索权利的剥夺,其结果就是教师自导自演,学生漠然做观众.缺乏学生参与的实验是失败的实验.教师应当摒弃这种不正确的教学思想,在演示实验中以学生为本,注重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给予他们最大的参与空间,让他们发挥探究能力.例如,在进行“小孔成像的原理”演示实验时,给每一位学生一个易拉罐,让他们想一想如何运用易拉罐来完成实验.学生们既感到兴奋又感到有趣,会感受到来自教师的信任.学生做实验的热情高涨,其实验参与度就会提高.学生们经过探究,会想到剪去易拉罐的上部,蒙上一层塑料膜,在罐底钻一个小洞.然后将小洞向外对着发光物体,便可在塑料膜上得到倒立的像.在探究中学生可以相互交流与讨论,还能大胆地进行各种尝试,这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总之,物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物理并不是对生活现象的简单罗列.所以,在初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并不仅是利用演示实验向学生揭示生活中的物理谜团,还要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对物理现象产生兴趣与探究的动力,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知识,发现物理本质.
关键词:初中物理 演示实验 探究活动 教学
教育学家施布瓦认为:“探究应该是学生天生的一种能力和欲望,而这种能力和欲望亦会随着实践的积累而获得提高和增强.”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就是演示实验.通过演示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到实验的过程、结果.而演示实验的直观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直观感受知识的机会,也契合探究式教学的要求.采取演示实验与学生探究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当如何进行演示实验与学生探究活动相结合的教学呢?
一、强化演示实验的“生活化”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进行演示实验都是按照教材上的步骤来进行的.虽然演示实验具有直观性,但因其中会涉及大量的物理原理、概念、现象等,如果只是按照教材步骤一成不变地进行实验,学生难免会觉得抽象难懂.所以教师应当巧妙变通,赋予演示实验更多的生活气息,让演示实验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例如,演示“汽化和液化现象”时,利用一只保温杯中的热水,一个小烧杯,一个玻璃片进行实验.向烧杯中倒入热水,注意防炸裂,会看到“白气”,是液化现象;用玻璃片盖住烧杯,玻璃片上有水珠生成,也是液化.取下小玻璃片,一段时间后,水珠消失.为什么会有“白气”?水珠为什么会生成与消失?学生会在强烈的好奇心中展开探究.学生还会联想到日常生活中卫生间墙上装的热风干手器,洗手后使用热风干手器可以很快把手烘干.冬天在户外说话时,常会哈出“白气”.看了“汽化和液化现象”演示实验后,学生通过探究就明白了其中的奥秘.
二、增强演示实验的“探究性”
学生对经过自己探究所获得的知识会印象深刻,容易形成系统的物理知识结构.初中物理教材中包含很多演示实验.教师要充分研究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巧妙地设计实验,让一些学生觉得难懂、抽象、容易混淆的知识点成为学生探究的重点.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可以理清知识脉络,轻松克服物理中的难点.例如,在进行“光在水中的传播”演示实验时,利用激光笔、水槽、牛奶等实验器材进行实验.在简单地进行了演示实验后,可让学生证明“光沿直线传播”的实验结论.证明实验结果的实验方法与演示实验的方法要有所不同.学生在探究实验中进行了三次实验条件的改变:1.水槽中加入适量的水;2.水槽中加入适量的牛奶;3.用激光笔照射水槽,让光线穿过水槽,并观察光的传播径迹.通过设疑,解疑,学生亲自探究,最后运用三次实验条件的改变印证了“光沿直线传播”的结论.
三、提高学生在实验中的“参与度”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物理演示实验不应成为教师的专属实验室,学生也不应成为“实验室故事”的配角.因为是演示实验,很多教师都认为演示的主权应当属于教师,学生只负责看.殊不知,这是对学生探索权利的剥夺,其结果就是教师自导自演,学生漠然做观众.缺乏学生参与的实验是失败的实验.教师应当摒弃这种不正确的教学思想,在演示实验中以学生为本,注重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给予他们最大的参与空间,让他们发挥探究能力.例如,在进行“小孔成像的原理”演示实验时,给每一位学生一个易拉罐,让他们想一想如何运用易拉罐来完成实验.学生们既感到兴奋又感到有趣,会感受到来自教师的信任.学生做实验的热情高涨,其实验参与度就会提高.学生们经过探究,会想到剪去易拉罐的上部,蒙上一层塑料膜,在罐底钻一个小洞.然后将小洞向外对着发光物体,便可在塑料膜上得到倒立的像.在探究中学生可以相互交流与讨论,还能大胆地进行各种尝试,这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总之,物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物理并不是对生活现象的简单罗列.所以,在初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并不仅是利用演示实验向学生揭示生活中的物理谜团,还要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对物理现象产生兴趣与探究的动力,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知识,发现物理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