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充满力量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nbin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为了什么呢?或许有人会说:是为了考试时得到更高的分数。不可否认,这是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但不是唯一的目的。我们看一篇文章或是一本书,一定有其目的所在,这与品茶有些相似:茶有滋养人的心性,使人神清气爽的功效。但是,品茶在很多时候,还是为了享受茶的味道和感受茶的气息。阅读教学也是这样,除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之外,更重要的是以文字养人,提高人的修养和品位。对于提倡学生个性阅读,笔者认为应该明确以下几个目标:一是积累对人生有益的知识;二是开拓视野,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了解别人的写作思路,学习写作技巧;四是感悟和体验文字的理性之美,陶冶情操;五是积蓄间接经验,增强对世界的认识和了解,培养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明确了阅读目标,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运用一定的手段,实现阅读目标。要想实现这些目标,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一是利用阅读期待来拓展思维空间;二是加强阅读反思以探究思维轨迹,提高阅读质量;三是通过阅读批判来训练个性思维,张扬阅读者的个性。
  一、阅读期待
  “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体验和探究的欲望。从阅读功能看,阅读是搜集、筛选、发现信息的过程;从阅读心理看,阅读是期待产生,期待实现,同时又产生新的期待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运动过程。学生从接触读物的第一个信息时,他的阅读思维活动就自动开启了。他要对这个信息进行询问,做出猜测,产生期待。正是这种询问、猜测、期待,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语言不是蜜,但能粘住学生。”教师要启发学生产生“阅读期待”,必须对作品有深入的研究,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这样才能深入剖析作品,进入角色,挖掘出创作时的匠心,力争把作者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教师要以饱满的精神,将文章中的情与自己心中的情融注于品读之中,洋溢于言辞之间,使之如水般地流入学生心田,唤起学生的情思,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跟教师一起去体会文章的意境、思想和情感。比如语文课的导语,尤其是新授课的导语,应该像诗一样精练、感人,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一节课的结束语亦然,尤其是教完一篇扣人心弦的记叙文或抒情散文时的结束语,应在学生的心中留下情感的涟漪,达到“课尽情未了”的效果,使学生对阅读产生新的欲望。
  二、阅读反思
  所谓“阅读反思”,即是对阅读过程的再思考,是对过去阅读历程、阅读效果做出的一种重新审视。阅读反思的目的在于总结成功经验,反思存在不足,随时进行拾遗补缺,纠偏救失,从而更好地调整自己的阅读行为与步骤,有效地促进阅读质量的提高。
  阅读反思既有“质疑问难”或“反躬自问”的个体反思,又有“比较辨别”“修正创造”的群体反思;既有“温故而知新”的纵向迁移之思,又有“举一反三”的横向联想之思。反思的过程,就是一个让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广、更全、更新的方向延伸的过程。阅读反思是“阅读期待”与“阅读批判”的中介,“接受”与“创造”的桥梁。阅读反思也是一种学习方法,更应成为一种自觉的意识和阅读习惯。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研究表明: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只有当个体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时候,思维才算真正启动。因此,在阅读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以激起学生主动思维的积极性。
  学贵有疑,学生提出问题就是积极思维的结果,是进行阅读反思的开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在课前预习中让学生按照自我提问的方式进行思考。如:我理解了课文中的哪些生字词?用上了哪些理解词语的方法?我读懂了哪些内容?我从文中了解到哪些信息?我从这些重点词句中体会到了什么?我找出了不懂的词、句、段了吗?我触摸到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脉络了吗?我抓住了作者想要向读者传达的核心内容了吗?等等。在课堂上,我们让学生自问:我的朗读是否精彩?我的理解感悟是否到位?我的语言表达是否贴切生动?我的思维过程是否与作者的思维过程合拍?学完课文后,我们让学生自问:通过这篇文章我学到了什么?我真正理解了哪些东西?这些东西给了我怎样的影响和教益?我还可以从哪些角度去开拓文本传达的信息?我是否需要再找一些这个作者的其他文章,进一步去了解作者的思想和风格?我有哪些成功经验和不足教训可以总结借鉴?这一次次的自我提问,正是学生阅读反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提问题开始,思维就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并随时通过检查促使自己对阅读过程进行调整、控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较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通过提问这种形式,反思了自己的阅读过程,提高了阅读质量,拓宽了阅读视野,整理了阅读思路。学生在反思中学会了发现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完成了对自我的激励与超越。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它为着接受一切美好的东西而敞开着。”让学生在课堂上以自己的方式对文中优美的词句、精彩的段落、发人深思的内容进行品评赏析,同时,在品赏过程中进行阅读反思,在知道文章写什么的基础上,反思作者“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用增、删、调、换的方法,在积累词汇、探求词句内涵的过程中,感悟遣词造句的准确、贴切、传神;用比较、推敲、揣摩的方式加深体验,感悟语言表达方法的规律;用概括、提炼、找中心句等方式,触摸作者的思维,核准文章的内容,感受文本思想意义上的升华,从而更好地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陶冶他们的情感。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这种方法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三、阅读批判
  “阅读批判”一词应该宽泛地理解为“阅读批评”(包括文学批评和文章批评),含有显优劣、定品位的意思。它一方面是指阅读者对文本内容和形式的否定、反驳与匡正,一方面又是指阅读主体对文本内容和形式的肯定、阐释与补充。就是说,阅读批判固然重点在反面的评判,但也涵盖正面的评判在内。这跟我们平时所说的“阅读欣赏”有着明显的区别。
  从阅读思维的轨迹来看,如果说欣赏性阅读是“入书”,是敬重作品的“仰视式”阅读,那么批评性阅读则是“出书”,是裁判作品的“俯视式”阅读。阅读欣赏要求读者深入作品,贴近作者,阅读批判则要求读者跳出作品,与作者保持距离。倘若读者与文本的距离过近,就会身陷当局,为文本所迷,正如苏东坡所说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若要评判作品,进行再创造,必须跳出文外,站在山外看庐山,居高临下,旁观者清,方能客观公正地对文本进行评判,从而收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个性体验,才能进行个性化的再创造阅读。
  从阅读的自然进程来看,“阅读批判”是阅读过程的高级阶段,也就是说,我们面对文本,要经过这样一种阅读历程:感知——领悟——欣赏——评价——创造,而“阅读批判”属于评价和创造阶段,是读者根据自己已有的人生观、价值观,综合各方面的能力,调动各方面的经验,进行再整合再创造的重构过程,是个性阅读中的最高境界,也是最有意义的阶段。因为就读者对作品的认识程度来说,阅读批评比阅读欣赏的程度要深得多。前面说过,阅读批判不同于侧重审美享受的阅读欣赏,它要对文本内容和形式的是非、优劣、美丑作出客观的理智判断和价值评估。然而阅读欣赏又是阅读批评的基础,有了主观印象,才可能有客观判断。严肃的负责的阅读批评必须以正确的理解和欣赏为前提。如果对文本情意的理解不够准确,欣赏还不到位,就是说,不能先“入书”,与作者产生共鸣,那么,脱离文本或误解文本的阅读批判就必然是乱糟糟的,没有思路,没有方法,没有目标,这样就很容易忽略文本的本质,被文字呈现的表象所迷惑。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批评的时候,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学会欣赏文本,从最基本的字词开始,逐渐过渡到句段,最后涵盖全篇。由遣词造句的精练,到段落之间的衔接,到布局谋篇的技巧,都要一一进行落实,然后才能介入阅读批判。因为科学的阅读批判是冷静的、理智的、不杂情感的、不带成见的,因而不能让学生在对文本没有全面把握时就乱评一气。
  萨特指出:“人是一种自为的存在,其行为是积极和主动的;物是一种自在的存在,它是惰性和被动的。如果没有‘自为’的人的发现,‘自在’之物只能是毫无意义的存在。”这个哲理启示我们:读物是“自在的存在”,如果将其束之高阁,那么读物就毫无价值;读者是“自为的存在”,文本只有通过读者主动的解构与重构,才能获得新的生命,读者也才能在阅读过程中完成一种再创造,从而历练自己的创新能力。阅读文章和文学作品不能“只唱赞歌”,还要开展“阅读批判”,再生出新的意义,赋予作品以新的生命的重大意义就在于此。阅读批判一旦展开,将会显示出学生最鲜明的个性,展现出学生各不相同的风采,彰显出他们与众不同的价值理念和对人生对世界的理解。正如那句话所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但是,张扬学生的个性又要避免偏见,排除主观臆断。比如有学生在学习苏辙的《上疏密韩太尉书》时,联系到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两句,认为这篇文章是年轻的苏辙在向上司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政治态度,是在奉承阿谀领导,而却忽略了文中交给我们的“文气说”——这篇文章旨在强调后天实践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它的出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关于“文气”的文学理论,九百多年来,这篇佳作一直传诵不衰,深受人们喜爱。所以,当学生的这种“阅读批判”被误导而发生偏差时,我们就有责任引导他们看到正确的和主要的一面。像这种带偏见的“阅读个性”是不应该在“张扬”之列的。
  因而,笔者认为,阅读教学课上教给学生一些阅读方法,在教师的引领下,始终贯彻“阅读期待、阅读反思、阅读批判”三步阅读教学法,那么,莲花就会在学生的自信中灿烂绽放,就可以培养学生自我调控的意识和能力,增强他们阅读的主体意识,提高阅读的自觉性和兴趣性,个性阅读也才能够达到其目标。
  
  (作者单位:山东省日照市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王亦妮)
其他文献
文章探讨了采用基于Internet的虚拟集团化模式,使行业学术期刊整体提高国际影响力。这是考虑我国实际情况,迅速提高国际影响力的一条捷径。文章认为,要实现该模式必须经过三
本文论述了情报学理论体系的构成要素、社会功能及其发展走向.
文字真是一种奇妙的事物。至少于我,对它的迷恋恐怕永远也没有终点。因此,书籍成了我生活中最靓丽的一道风景,“三更有梦书作枕”,人生至乐莫过于此吧。
盲校多重残疾儿童,是以视力障碍为主要特征,同时兼有智力障碍、情绪障碍、自闭症、学习困难等其他问题行为的儿童。在盲校的多重残疾儿童教育班中,很多孩子除了视力障碍外,语言的表达能力也存有很大的困难。例如有的多重残疾盲童与人交流时喜欢重复别人的问话;有的只会学说简单的词语;有的发音不准,吐字不清,只会发出断断续续的语音。只有整天陪在他们身边的家长或者保姆才能猜出他们想要表达的意思。  那么,盲校中的多重
(2011年1月20日)这次全省档案工作会议是在“十一五”胜利收官、“十二五”开篇布局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开好这次会议,对于贯彻落实全国档案局馆长会议精神,进一
文章认为与社会科学学报不同,自然科学学报不具有上层建筑的一面。指出反映主办高校教学科研成果的办刊宗旨是造成高校自然科学学报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其
(2011年1月20日)这次全省档案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全国档案局馆长会议精神,总结“十一五”以来档案事业发展情况,审议《全省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讨论稿)》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词的韵味。背诵课文。  2.通过借助注释、抓关键词等多种方法,理解大意,想象情境,体会田园生活的美好。
全俄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VINITI)采集部主任Basil Alexeyev于2003年1月16日向两个外委会(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对外联络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外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