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视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很大,曾经有人做过调查,现代青少年对历史知识获取的途径中,有一半左右是通过历史剧。由此可见,历史剧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巨大的,而且他们有时是以历史剧里的内容和情景来判断和认识真实历史的。影视作品里含的历史知识极少,即使有,还多半是从野史、传说、笔记中来的,有的甚至就是胡编乱造的,这无疑会影响青少年对历史的认知。调查显示,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已成为大众获取历史知识的“第二课堂”,仅次于历史教科书和教师。一直以来,收视率居高不下的历史剧对历史知识的传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因谬误较多受到了众多历史学者的质疑。有的历史剧对史实无理“加工”甚至歪曲,对公众造成了误导,由此引发的争议不绝于耳。
中国现代的一些历史剧除了真实性需要改善以外,在可观性上也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而是被“誉为”乏味。而且现有的历史剧绝大部分是以皇权、宫廷、贵族、地主阶级作为题材的,对统治阶级的统治进行歌功颂德,这就在无形中传播统治阶级的思想和维护其统治利益,宣扬了野心家、阴谋政治家的成功,充斥着皇权至上的封建思想,而这些本应在时间洪流中被遗忘的封建权谋思想却不断地在我们眼前回放,怎能让青少年不受影响?在这些仅是成功者和皇族的历史中,那些代表正义、真善美和民族良心的失败者们,便从历史中隐去了,随之消失的当然还有不可估量的优秀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除了这些错误的历史信息外,对青少年危害最大的应该是一种态度和一种潜移默化的思想上的影响,这包括了一些封建礼教思想、权谋主义和不正确的态度与认识。
在此情况下,作为连接过去和未来纽带的历史教育,在反映历史真相和正确思想、价值观的方面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但与历史剧的热播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历史教学课程却备受冷落。历史剧的热播成功,归根结底是因为对历史进行了艺术加工,突出了情节而淡化了制度,让人觉得枯燥的历史有了吸引人的“卖点”。教科书重视历史事实,却过于呆板;历史剧相对灵活,但在史实真实性上却有很多欠缺。由于近年来人们在教育思想上的急功近利、实用主义以及历史学研究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得当前历史教育所面临的形势异常严峻。具体看来,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历史教材概念多,现成的结论多,叙述形式呆板,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教学方式陈旧、单调,在现代教学手段日益丰富、先进的今天,中学历史教学仍采用传统的教学形式,向学生灌输历史知识,要求学生死记硬背,难以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第三,没有将历史教育与人文精神教育、人格培养联系起来,而是以传授历史知识,特别是以政治教育为主,这种历史教育既不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四,教育观念滞后,课程的培养目标已难以适应时代的需求,现行的历史教学大纲或教科书在课程目标上,所关注的仍是知识目标,教学大纲所呈现的教学目的仍是详尽而具体的知识目标,而在能力培养上,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上,缺少针对性强的行为目标和可操作的具体指向。
第五,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上仍是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学生主体地位仍未得到充分体现。
第六,课程评价仍过于重视学业成绩,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等等。
因此,如何使历史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促进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让青少年通过历史课程学习了解历史真相,学会正确分析历史现象,这是历史教学面临的新任务、新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教学工作者在尊重科学、服从真理的前提下,及时实现观念更新,大胆采用新的教学思维模式和教学方法,勇于创新。
创新,已成为时下教育界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但是,也应该看到,有些试图创新者走入了一些误区:一是脱离教材、学生和社会实际;二是片面追求课堂里的热闹而让活动取代教学,表面看来很是花哨、热闹,实则让学生无所收获或少有收获,甚至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三是以“电灌”代替“口灌”,仅仅停留在历史教学的表面;四是课堂上扔下几个问题,不加引导与指点,让学生争争吵吵,留下认知上的空洞或缺陷还以为这就是创新。
创新教育,说到底,就是要以人为本,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开发具有不同禀赋学生的潜能,提高教学质量。可见,历史教学的创新应该是贯穿教师创新意识与求实作风,精心筹划、设计与操作,确有成效的。因此,历史教学的创新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把握:
第一,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对于历史教学,既要讲继承,又要讲发展。实际化教学,有形有影有声,入眼入脑,活泼感人,这是创新;站在讲台上,充分利用一本书、一支笔或一幅图,娓娓道来,深入浅出,师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也是创新。创新的关键不在表面,而在实质。当然,我们不能固守传统教学方法,排斥先进教学手段,而应使二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比如针对课堂气氛过于沉闷的情况,我们可以利用一些计算机或网络技术,让传统与创新相结合,使自己的教学更趋完美。
第二,教学形式多样化。历史教学形式应该多样化,因课而异,因材施教。变化多样的教学形式往往能给学生以新的刺激,形式活跃的课堂氛围,给学生发挥聪明才智提供了阵地。像不少教师就把讨论引入课堂,让学生阐述观点,说明道理,甚至围绕一些史学界尚有争论的问题,把学生分为正方、反方进行辩论,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高,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要求历史教育要树立“大文科”的教育观,要将历史与政、语、地等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的文科综合能力,因此我们也可以把古代诗歌与词曲巧妙地引入历史教学之中,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更重要的是能够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联想、分析等认知活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科综合能力,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第三,提高历史学科的课程实用价值。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历史学科在学校这个小社会里的作用,比如以写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调动学生运用历史思想、寻找历史依据的积极性;也可以增加课堂教学内容,联系当今世界所发生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指导学生对世界形势发展加以认识;还可以在校内办一些历史学科的课外活动,如开设历史讲座,展示学生的历史小文章,搞一些历史性的纪念活动,让他们觉得至少在学校里,学好历史课还是有用武之地的,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会逐渐提高。
第四,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成功心理。我们可以结合教学由浅入深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一层次的内容,作出达标的要求,学生每达到一个层次,就对其进行及时的评价和鼓励,让学生觉得自己是一个成功者,有信心进入下一个层次的学习。再比如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让他们在不同的场合获得不同的成功体验,可以对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正确的学生做出当众表扬;可以对作业中有出色解答或独特见解的学生予以高分;也可以让学生在校内办的刊物或壁报上发表一些作品,如历史小论文、历史漫画等;或者将学生的优秀作品推荐到公开发行的报刊上。总之,教师要对学生的每一点成绩和进步加以肯定和鼓励,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抱有信心,最终保持历史学习的稳定兴趣。
“古文科斗出,新叶剪刀生。”我们历史教育工作者承担着重要的使命,作为21世纪建设人才的广大学子的价值取向、人文素养、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都和我们的教学紧密相连。我们应该不懈地追求,研究和实践历史教学创新的途径和方法,开拓出中学历史教学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
中国现代的一些历史剧除了真实性需要改善以外,在可观性上也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而是被“誉为”乏味。而且现有的历史剧绝大部分是以皇权、宫廷、贵族、地主阶级作为题材的,对统治阶级的统治进行歌功颂德,这就在无形中传播统治阶级的思想和维护其统治利益,宣扬了野心家、阴谋政治家的成功,充斥着皇权至上的封建思想,而这些本应在时间洪流中被遗忘的封建权谋思想却不断地在我们眼前回放,怎能让青少年不受影响?在这些仅是成功者和皇族的历史中,那些代表正义、真善美和民族良心的失败者们,便从历史中隐去了,随之消失的当然还有不可估量的优秀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除了这些错误的历史信息外,对青少年危害最大的应该是一种态度和一种潜移默化的思想上的影响,这包括了一些封建礼教思想、权谋主义和不正确的态度与认识。
在此情况下,作为连接过去和未来纽带的历史教育,在反映历史真相和正确思想、价值观的方面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但与历史剧的热播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历史教学课程却备受冷落。历史剧的热播成功,归根结底是因为对历史进行了艺术加工,突出了情节而淡化了制度,让人觉得枯燥的历史有了吸引人的“卖点”。教科书重视历史事实,却过于呆板;历史剧相对灵活,但在史实真实性上却有很多欠缺。由于近年来人们在教育思想上的急功近利、实用主义以及历史学研究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得当前历史教育所面临的形势异常严峻。具体看来,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历史教材概念多,现成的结论多,叙述形式呆板,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教学方式陈旧、单调,在现代教学手段日益丰富、先进的今天,中学历史教学仍采用传统的教学形式,向学生灌输历史知识,要求学生死记硬背,难以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第三,没有将历史教育与人文精神教育、人格培养联系起来,而是以传授历史知识,特别是以政治教育为主,这种历史教育既不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四,教育观念滞后,课程的培养目标已难以适应时代的需求,现行的历史教学大纲或教科书在课程目标上,所关注的仍是知识目标,教学大纲所呈现的教学目的仍是详尽而具体的知识目标,而在能力培养上,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上,缺少针对性强的行为目标和可操作的具体指向。
第五,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上仍是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学生主体地位仍未得到充分体现。
第六,课程评价仍过于重视学业成绩,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等等。
因此,如何使历史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促进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让青少年通过历史课程学习了解历史真相,学会正确分析历史现象,这是历史教学面临的新任务、新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教学工作者在尊重科学、服从真理的前提下,及时实现观念更新,大胆采用新的教学思维模式和教学方法,勇于创新。
创新,已成为时下教育界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但是,也应该看到,有些试图创新者走入了一些误区:一是脱离教材、学生和社会实际;二是片面追求课堂里的热闹而让活动取代教学,表面看来很是花哨、热闹,实则让学生无所收获或少有收获,甚至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三是以“电灌”代替“口灌”,仅仅停留在历史教学的表面;四是课堂上扔下几个问题,不加引导与指点,让学生争争吵吵,留下认知上的空洞或缺陷还以为这就是创新。
创新教育,说到底,就是要以人为本,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开发具有不同禀赋学生的潜能,提高教学质量。可见,历史教学的创新应该是贯穿教师创新意识与求实作风,精心筹划、设计与操作,确有成效的。因此,历史教学的创新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把握:
第一,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对于历史教学,既要讲继承,又要讲发展。实际化教学,有形有影有声,入眼入脑,活泼感人,这是创新;站在讲台上,充分利用一本书、一支笔或一幅图,娓娓道来,深入浅出,师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也是创新。创新的关键不在表面,而在实质。当然,我们不能固守传统教学方法,排斥先进教学手段,而应使二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比如针对课堂气氛过于沉闷的情况,我们可以利用一些计算机或网络技术,让传统与创新相结合,使自己的教学更趋完美。
第二,教学形式多样化。历史教学形式应该多样化,因课而异,因材施教。变化多样的教学形式往往能给学生以新的刺激,形式活跃的课堂氛围,给学生发挥聪明才智提供了阵地。像不少教师就把讨论引入课堂,让学生阐述观点,说明道理,甚至围绕一些史学界尚有争论的问题,把学生分为正方、反方进行辩论,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高,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要求历史教育要树立“大文科”的教育观,要将历史与政、语、地等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的文科综合能力,因此我们也可以把古代诗歌与词曲巧妙地引入历史教学之中,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更重要的是能够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联想、分析等认知活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科综合能力,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第三,提高历史学科的课程实用价值。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历史学科在学校这个小社会里的作用,比如以写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调动学生运用历史思想、寻找历史依据的积极性;也可以增加课堂教学内容,联系当今世界所发生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指导学生对世界形势发展加以认识;还可以在校内办一些历史学科的课外活动,如开设历史讲座,展示学生的历史小文章,搞一些历史性的纪念活动,让他们觉得至少在学校里,学好历史课还是有用武之地的,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会逐渐提高。
第四,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成功心理。我们可以结合教学由浅入深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一层次的内容,作出达标的要求,学生每达到一个层次,就对其进行及时的评价和鼓励,让学生觉得自己是一个成功者,有信心进入下一个层次的学习。再比如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让他们在不同的场合获得不同的成功体验,可以对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正确的学生做出当众表扬;可以对作业中有出色解答或独特见解的学生予以高分;也可以让学生在校内办的刊物或壁报上发表一些作品,如历史小论文、历史漫画等;或者将学生的优秀作品推荐到公开发行的报刊上。总之,教师要对学生的每一点成绩和进步加以肯定和鼓励,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抱有信心,最终保持历史学习的稳定兴趣。
“古文科斗出,新叶剪刀生。”我们历史教育工作者承担着重要的使命,作为21世纪建设人才的广大学子的价值取向、人文素养、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都和我们的教学紧密相连。我们应该不懈地追求,研究和实践历史教学创新的途径和方法,开拓出中学历史教学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