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散文教学是高中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难度比较大的文体,同时也最能展现教师的教学水平。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散文这种文学体裁的影响与熏陶,教师可以从美育的角度着手,首先指导学生进行审美阅读,并在此基础上给予学生适当地点拨引导,促进其进行深入的美育训练。以《江南的冬景》教学为例,具体说说如何从美育角度入手开展散文教学。
关键词:高中语文;散文教学;美育
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散文教学时,其教育方式应由机械化向艺术化转变,使学生从美育视角接触散文篇章,提升其能力与修养。现以郁达夫《江南的冬景》一文的教学来说明这个问题。该文诗情与画意并存,且行文有致、清新脱俗,是一篇经典篇目。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首先带领学生进入到审美阅读的状态之下,完成基础性认知,再给予学生必要的文本赏析点拨,最后要求学生在巧妙的训练任务之中受到足够的美育熏陶,从而臻于散文教学的极佳境界,感知散文这种文体所具有的形散神不散的魅力。
一、以审美阅读为基础
在高中语文散文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关注审美阅读,使原有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得到纠正。一直以来,广受诟病的应试教育模式虽然有其高效的知识填充作用,但却在学生个性形成上造成了不小的负面效应,特别是针对极具个性化的散文教学时,往往表现出教学过程的机械化,教师过于关注相关硬性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原本应当由学生为主体的美读品鉴方式,这就造成了大量富含诗情画意的句段精华无端流失于。应该说,这种机械化的教学模式使得写景散文原本具有的鲜活艺术特色消失了,艺术感染力降低了,使学生丧失了对文本进行感性思考的机会,其审美感悟日益弱化。久而久之,学生自然难以把文本中所包蕴的情调、情绪、情感择取出来,也难以将其内化成为心灵深处之所需。在这种情况下,散文教学目标中要求学生得到优美语感、艺术语言的训练便沦为一句空话。考虑到这个问题,教师在讲解郁达夫所创作的《江南的冬景》一类写景散文时,需要把叶圣陶先生所指出的以审美阅读为基础的理论引入课堂,积极引导学生先高声朗读,以便激扬其气,接下来用密咏恬吟的做法,达到赏其韵味的效果。在数度诵读之后,学生可以进入到审美主体同审美客体集中融合的境界,即物我两忘、深入化境的状态。教师带领学生以审美为目标进行诵读,一定要让学生注意:审美诵读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深入体味作者情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应当眼、耳、口、心、形、神等高度统一,以适度的态势配合文本,或者高声以诵,或者低声以吟,这可谓是一种极具艺术化的艺术鉴赏活动。
二、以适时点拨为重点
在引导学生对散文进行鉴赏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既然已经将教学重点放在美育熏陶上,那么教师便需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我磨练,而把自身定位于适时适度的点拨者。比如,在执教《江南的冬景》一文时,若是教师依然固守自身主体角色不肯改变,先行介绍本文所处时代背景,再要求学生整体阅读课文,接下来指导其概括文章整体及段落大意,最后要求学生归纳文章主旨、艺术特色等,就必然会破坏《江南的冬景》一文那浑然天成的意境,也会影响其写景与抒情的本真状态。为此,教师需要按照《江南的冬景》一文在写景和抒情时的意蕴内涵,把点拨式方案应用到教學当中,即率先进行引导,鼓励学生发现最能展现散文文本特质的词句,再让学生以此为切入点,实现基于审美的细读与品味,使其于文本艺术构思框架之中,发现文本艺术表达的真谛,进而将文本融会贯通于自身的思维体系之内。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前面提到的以审美阅读为基础,只是一个基本出发点,在其后要做的则是让学生谋求主动发现作者情感、写作功力、作品优美意境相联系的结合策略,像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画面留白等等,循此路径,自然而然导入到散文所具有的优美意境之中,使学生形成如临其境、如睹其景的真切感受。对于教师来讲,其自身的引导功能是不能不加以强化的,无论是对于活化情境的要求,还是对于发现意境的要求,亦或是概括关键字、词的要求等,均需要教师在学生品鉴的过程中给予适时适度的指导。比如,当学生诵读至“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象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时,教师要提醒学生这段描写看似平实,其运用的比喻修辞手法是需要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的,将晨霜视作“黑女脸上的脂粉”,一句形象化的描绘,使得晨霜之色彩纤悉无遗。如果不特意点拨,学生便可能直接读过去,错失领悟其意蕴的机会。
三、以美育熏陶为训练目的
所谓的语文学科训练,在传统的经验下,往往被等同于无休止的习题练习,这实际上是忽略了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结果。以《江南的冬景》为代表的经典散文作品,往往意象清新明丽,文风质朴简约。比如在本文中,清晨所具有的如粉晨霜之美,午后的风和日暖之姿,垂暮时的微茫烟雨之态,以及夜晚时分那白雪纷飞的画境,均可谓是清新明丽之生命韵律的自然表达,用字可谓简洁,炼句可谓精警,字字句句间都充溢着无尽的美和生命力。当教师讲解完本文时,相应的练习如果过于程式化,是无法让这美和生命力同学生的思想真正关联起来的,而只有以美育熏陶为训练的策略,才有可能促进学生真正进入到品鉴此文的良好状态,使学生的眼睛和心灵能够同时被作者的精心描绘所吸引,和作者共同尽情享受那美好的时光与景色。当然,以美育熏陶为训练的策略并非只此一种,比如,教师在讲完《江南的冬景》时,可以基于美育而实现分组拓展训练,让小组间进行竞赛,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在学习完本文以后,对江南产生了一些新的认识,这些认识有时候古人已经说过了,你们可以尝试说出古人有哪些描写江南美景的诗句吗?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可以说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等句子,使美育熏陶更进一层。
总的说来,散文教学属于高中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最能展现教师教学水平的一类文体,同时其自由度也非常高,教师在进行散文教学时,尤其需要关注到方法的创新,从机械化转向艺术化,让学生进入到美育熏陶的美好境界,继而打造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 李正汉.理清脉络,领会实质,提升语文教学实效——以《江南的冬景》为例[J].课外语文,2017,(3).
[2] 寇永升.且看郁达夫如何消受“江南的冬景”[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1).
作者简介:张淼(1982— ),男,江苏省睢宁县第一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
关键词:高中语文;散文教学;美育
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散文教学时,其教育方式应由机械化向艺术化转变,使学生从美育视角接触散文篇章,提升其能力与修养。现以郁达夫《江南的冬景》一文的教学来说明这个问题。该文诗情与画意并存,且行文有致、清新脱俗,是一篇经典篇目。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首先带领学生进入到审美阅读的状态之下,完成基础性认知,再给予学生必要的文本赏析点拨,最后要求学生在巧妙的训练任务之中受到足够的美育熏陶,从而臻于散文教学的极佳境界,感知散文这种文体所具有的形散神不散的魅力。
一、以审美阅读为基础
在高中语文散文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关注审美阅读,使原有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得到纠正。一直以来,广受诟病的应试教育模式虽然有其高效的知识填充作用,但却在学生个性形成上造成了不小的负面效应,特别是针对极具个性化的散文教学时,往往表现出教学过程的机械化,教师过于关注相关硬性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原本应当由学生为主体的美读品鉴方式,这就造成了大量富含诗情画意的句段精华无端流失于。应该说,这种机械化的教学模式使得写景散文原本具有的鲜活艺术特色消失了,艺术感染力降低了,使学生丧失了对文本进行感性思考的机会,其审美感悟日益弱化。久而久之,学生自然难以把文本中所包蕴的情调、情绪、情感择取出来,也难以将其内化成为心灵深处之所需。在这种情况下,散文教学目标中要求学生得到优美语感、艺术语言的训练便沦为一句空话。考虑到这个问题,教师在讲解郁达夫所创作的《江南的冬景》一类写景散文时,需要把叶圣陶先生所指出的以审美阅读为基础的理论引入课堂,积极引导学生先高声朗读,以便激扬其气,接下来用密咏恬吟的做法,达到赏其韵味的效果。在数度诵读之后,学生可以进入到审美主体同审美客体集中融合的境界,即物我两忘、深入化境的状态。教师带领学生以审美为目标进行诵读,一定要让学生注意:审美诵读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深入体味作者情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应当眼、耳、口、心、形、神等高度统一,以适度的态势配合文本,或者高声以诵,或者低声以吟,这可谓是一种极具艺术化的艺术鉴赏活动。
二、以适时点拨为重点
在引导学生对散文进行鉴赏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既然已经将教学重点放在美育熏陶上,那么教师便需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我磨练,而把自身定位于适时适度的点拨者。比如,在执教《江南的冬景》一文时,若是教师依然固守自身主体角色不肯改变,先行介绍本文所处时代背景,再要求学生整体阅读课文,接下来指导其概括文章整体及段落大意,最后要求学生归纳文章主旨、艺术特色等,就必然会破坏《江南的冬景》一文那浑然天成的意境,也会影响其写景与抒情的本真状态。为此,教师需要按照《江南的冬景》一文在写景和抒情时的意蕴内涵,把点拨式方案应用到教學当中,即率先进行引导,鼓励学生发现最能展现散文文本特质的词句,再让学生以此为切入点,实现基于审美的细读与品味,使其于文本艺术构思框架之中,发现文本艺术表达的真谛,进而将文本融会贯通于自身的思维体系之内。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前面提到的以审美阅读为基础,只是一个基本出发点,在其后要做的则是让学生谋求主动发现作者情感、写作功力、作品优美意境相联系的结合策略,像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画面留白等等,循此路径,自然而然导入到散文所具有的优美意境之中,使学生形成如临其境、如睹其景的真切感受。对于教师来讲,其自身的引导功能是不能不加以强化的,无论是对于活化情境的要求,还是对于发现意境的要求,亦或是概括关键字、词的要求等,均需要教师在学生品鉴的过程中给予适时适度的指导。比如,当学生诵读至“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象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时,教师要提醒学生这段描写看似平实,其运用的比喻修辞手法是需要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的,将晨霜视作“黑女脸上的脂粉”,一句形象化的描绘,使得晨霜之色彩纤悉无遗。如果不特意点拨,学生便可能直接读过去,错失领悟其意蕴的机会。
三、以美育熏陶为训练目的
所谓的语文学科训练,在传统的经验下,往往被等同于无休止的习题练习,这实际上是忽略了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结果。以《江南的冬景》为代表的经典散文作品,往往意象清新明丽,文风质朴简约。比如在本文中,清晨所具有的如粉晨霜之美,午后的风和日暖之姿,垂暮时的微茫烟雨之态,以及夜晚时分那白雪纷飞的画境,均可谓是清新明丽之生命韵律的自然表达,用字可谓简洁,炼句可谓精警,字字句句间都充溢着无尽的美和生命力。当教师讲解完本文时,相应的练习如果过于程式化,是无法让这美和生命力同学生的思想真正关联起来的,而只有以美育熏陶为训练的策略,才有可能促进学生真正进入到品鉴此文的良好状态,使学生的眼睛和心灵能够同时被作者的精心描绘所吸引,和作者共同尽情享受那美好的时光与景色。当然,以美育熏陶为训练的策略并非只此一种,比如,教师在讲完《江南的冬景》时,可以基于美育而实现分组拓展训练,让小组间进行竞赛,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在学习完本文以后,对江南产生了一些新的认识,这些认识有时候古人已经说过了,你们可以尝试说出古人有哪些描写江南美景的诗句吗?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可以说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等句子,使美育熏陶更进一层。
总的说来,散文教学属于高中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最能展现教师教学水平的一类文体,同时其自由度也非常高,教师在进行散文教学时,尤其需要关注到方法的创新,从机械化转向艺术化,让学生进入到美育熏陶的美好境界,继而打造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 李正汉.理清脉络,领会实质,提升语文教学实效——以《江南的冬景》为例[J].课外语文,2017,(3).
[2] 寇永升.且看郁达夫如何消受“江南的冬景”[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1).
作者简介:张淼(1982— ),男,江苏省睢宁县第一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