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厘清“学业不良”的概念,分析中学生学业不良的形成原因,并针对成因探讨其解决措施,为中学教师应对学业不良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 学业不良 形成原因 应对措施
“学业不良”(Learning disabilities)概念由国外学者Kirk(1963)首次提出,存在“绝对学业不良”与“相对学业不良”之内涵差异。在中学阶段,“绝对学业不良”是指中学生的学业水平未达到本学段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可量化为学业水平测试分数未达到统一划定的合格线;“相对学业不良”则是指学生当下的学业水平表现与其自身智力潜力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潜力未能得到正常发挥。
学业不良的影响因素可依据来源不同,分为学生自身、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等四个方面。学生自身因素是指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法失当、学业基础薄弱、心理疾病与先天智力限制等方面。学校环境因素是指校风校纪、学业评价、教学强度、师生关系、人文关怀等方面。家庭环境因素有亲子关系、家庭教育、父母期望、阶层资源等方面。社会环境因素有社会风气、同伴影响、文化思潮、竞争压力等方面。
在上述因素中,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是教师与学生难以掌控的,唯有学生自身因素中的某些方面是可以藉由师生共同努力而改善的,如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缺乏、学习方法失当、学习习惯不良、学业基础薄弱、学习任务过重、学习情绪不稳、学习精力不足等。下面笔者将从上述因素依次展开学业不良的成因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
1. 学习动力不足与兴趣缺乏
对于学习动力与学习兴趣的提升,可从课堂、课下与课后等三方面着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问题情境,为其设置契合其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的问题链供其探究,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与创造力,从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让其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在课下交流中,教师可与学生共同探讨其心中理想,帮助其确立长远目标。若学生缺乏主见,则可从学生的性格特质、智力优势和家庭资源等方面给予其建议。如此一来,学生心中常怀梦想,则能以此点燃其内在热情与动力。在课外生活中,为学生组织有趣且有意义的学习活动,比如“古诗词大会”“英语戏剧节”“地理学中的三行情诗”等,教师寓教于乐,学生学以致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丰富的学科活动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平台尽情绽放,感受成功的喜悦,找到学习的乐趣。
2. 学习方法失当与习惯不良
科学的学习方法可使学习事半功倍,优良的学习习惯能让学生以最小耗能达成最佳学习效果。其中,学习方法的纠偏可从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听课、记笔记、交流展示,课后梳理知识、完成作业、整理错题及考前复习等方面入手,检视学生出现问题的具体学习环节,再给予其有针对性的学法指导。将上述学习环节逐项落实并持之以恒,方能形成优良的学习习惯,让原本需要消耗大量意志力的学习行动变为自然而然的程序化操作。比如,部分学生习惯于在课堂上将老师的课件与板书完整记录在案,将诸多精力用于笔记抄写,而无暇对学科问题进行深度思考,对学科知识进行理解内化,其课堂学习效率将大打折扣。故而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侧重记录知识逻辑、重难疑点与闪现的灵感等方面,课后再将课件与板书、教材与教辅等内容进行筛选整合,构建自己的学科知识体系。
3. 学业基础薄弱与任务过重
国内中学以大班授课为主,教师仅能基于班级整体学情进行课堂教学与作业设计,难以兼顾班级末位学业不良的后进生,故此类学生会因学业基础薄弱与学习任务过重而逐渐丧失学习自我效能感。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根据洛克定律,因材施教地为学生设置“跳一跳,够得着”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在課堂教学中,为学业不良学生在其能力范畴内设置学习活动,进行课堂提问,以帮助其获取成功经验,提升自我效能感。在课后作业中,进行分层布置,对作业量、作业形式、作业难度和作业评价进行差异化设置,帮助学业不良的学生重塑学习信心。如此尊重个体差异,方能实现协同发展。
4. 学习情绪不稳与精力不足
Jim Loehr在《精力管理》一书中指出人类精力的底层保障是体能与情绪。在体能层面,学生可通过合理作息、健康饮食和坚持运动获得。在合理作息方面,引导学生养成早晚按时起床就寝、睡前不看屏幕等良好习惯,保障充足睡眠。在健康饮食方面,引导学生按时按量用餐,多吃低糖高营养食物,少吃零食等加工食品。在坚持运动方面,帮助学生制订个性化的运动方案,如此方能促使学生长期坚持。在情绪层面,则需班主任携同心理老师在学业压力、亲子沟通、同学交往和师生关系等方面进行适时引导,以保障学生拥有相对积极稳定的情绪。
中学生学业不良是多种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故需教师基于学生的具体情况,依据上述成因与措施为其制订有针对性的补救方案,并长期落实,方能见效。
参考文献
[1] 沈烈敏.学业不良的相对性涵义及测定的实证研究[J].心理科学,2004(01):88-91.
[2] 李雅. 国内外学业不良形成的原因及干预措施的研究状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8(06):3-4.
[3] 何佳楣. 浅谈自律养成的系统方法[J].启迪,2020(05):208.
【关键词】 学业不良 形成原因 应对措施
“学业不良”(Learning disabilities)概念由国外学者Kirk(1963)首次提出,存在“绝对学业不良”与“相对学业不良”之内涵差异。在中学阶段,“绝对学业不良”是指中学生的学业水平未达到本学段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可量化为学业水平测试分数未达到统一划定的合格线;“相对学业不良”则是指学生当下的学业水平表现与其自身智力潜力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潜力未能得到正常发挥。
学业不良的影响因素可依据来源不同,分为学生自身、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等四个方面。学生自身因素是指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法失当、学业基础薄弱、心理疾病与先天智力限制等方面。学校环境因素是指校风校纪、学业评价、教学强度、师生关系、人文关怀等方面。家庭环境因素有亲子关系、家庭教育、父母期望、阶层资源等方面。社会环境因素有社会风气、同伴影响、文化思潮、竞争压力等方面。
在上述因素中,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是教师与学生难以掌控的,唯有学生自身因素中的某些方面是可以藉由师生共同努力而改善的,如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缺乏、学习方法失当、学习习惯不良、学业基础薄弱、学习任务过重、学习情绪不稳、学习精力不足等。下面笔者将从上述因素依次展开学业不良的成因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
1. 学习动力不足与兴趣缺乏
对于学习动力与学习兴趣的提升,可从课堂、课下与课后等三方面着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问题情境,为其设置契合其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的问题链供其探究,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与创造力,从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让其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在课下交流中,教师可与学生共同探讨其心中理想,帮助其确立长远目标。若学生缺乏主见,则可从学生的性格特质、智力优势和家庭资源等方面给予其建议。如此一来,学生心中常怀梦想,则能以此点燃其内在热情与动力。在课外生活中,为学生组织有趣且有意义的学习活动,比如“古诗词大会”“英语戏剧节”“地理学中的三行情诗”等,教师寓教于乐,学生学以致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丰富的学科活动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平台尽情绽放,感受成功的喜悦,找到学习的乐趣。
2. 学习方法失当与习惯不良
科学的学习方法可使学习事半功倍,优良的学习习惯能让学生以最小耗能达成最佳学习效果。其中,学习方法的纠偏可从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听课、记笔记、交流展示,课后梳理知识、完成作业、整理错题及考前复习等方面入手,检视学生出现问题的具体学习环节,再给予其有针对性的学法指导。将上述学习环节逐项落实并持之以恒,方能形成优良的学习习惯,让原本需要消耗大量意志力的学习行动变为自然而然的程序化操作。比如,部分学生习惯于在课堂上将老师的课件与板书完整记录在案,将诸多精力用于笔记抄写,而无暇对学科问题进行深度思考,对学科知识进行理解内化,其课堂学习效率将大打折扣。故而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侧重记录知识逻辑、重难疑点与闪现的灵感等方面,课后再将课件与板书、教材与教辅等内容进行筛选整合,构建自己的学科知识体系。
3. 学业基础薄弱与任务过重
国内中学以大班授课为主,教师仅能基于班级整体学情进行课堂教学与作业设计,难以兼顾班级末位学业不良的后进生,故此类学生会因学业基础薄弱与学习任务过重而逐渐丧失学习自我效能感。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根据洛克定律,因材施教地为学生设置“跳一跳,够得着”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在課堂教学中,为学业不良学生在其能力范畴内设置学习活动,进行课堂提问,以帮助其获取成功经验,提升自我效能感。在课后作业中,进行分层布置,对作业量、作业形式、作业难度和作业评价进行差异化设置,帮助学业不良的学生重塑学习信心。如此尊重个体差异,方能实现协同发展。
4. 学习情绪不稳与精力不足
Jim Loehr在《精力管理》一书中指出人类精力的底层保障是体能与情绪。在体能层面,学生可通过合理作息、健康饮食和坚持运动获得。在合理作息方面,引导学生养成早晚按时起床就寝、睡前不看屏幕等良好习惯,保障充足睡眠。在健康饮食方面,引导学生按时按量用餐,多吃低糖高营养食物,少吃零食等加工食品。在坚持运动方面,帮助学生制订个性化的运动方案,如此方能促使学生长期坚持。在情绪层面,则需班主任携同心理老师在学业压力、亲子沟通、同学交往和师生关系等方面进行适时引导,以保障学生拥有相对积极稳定的情绪。
中学生学业不良是多种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故需教师基于学生的具体情况,依据上述成因与措施为其制订有针对性的补救方案,并长期落实,方能见效。
参考文献
[1] 沈烈敏.学业不良的相对性涵义及测定的实证研究[J].心理科学,2004(01):88-91.
[2] 李雅. 国内外学业不良形成的原因及干预措施的研究状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8(06):3-4.
[3] 何佳楣. 浅谈自律养成的系统方法[J].启迪,2020(05):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