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预设,准确设问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c2869292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堂改革的深入,在语文互动式阅读教学中,文本研习与问题探究成为越来越多的老师采用的文本研读方式。由此,课堂问题的设置恰当巧妙与否,成为决定一节课能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与文本主动对话,从而获得生动鲜活情感体验的重要条件。
  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有些问题的设置只是为了或实际上造成了形式上的互动,作用不大,在如何设问上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
  现象一:在一节苏教版《我心归去》的课堂教学中,教者以作者“我心归去”的原因为切入点,试图通过问题探究的方式,分析文本。应该说教者这个点的选择是准确且巧妙的,细细品读下去,学生不难发现作者在文本中寄予的情感和哲理思考。然而没有料到的是,该教师在一节课中一路“问”下去,步步为营。笔者粗略统计,45分钟的一节课,教者竟前后问了27个问题之多,平均两分钟不到就问一个问题,除去导入和作者介绍及总结的时间,试问还有多少时间留给学生去对话文本、体悟感情、分析妙处。于是,教者着急,学生昏昏,一节课毫无节奏可言。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认真全面预设问题并没有错,但受时间限制,问题设置应少而精,对量的控制是为了质的保证,这样才能让学生拥有充分的自主探究时间。
  现象二:在一节苏教版《图片两组》的地市级公开课上,教者为了体现三维目标的情感一维,在匆匆处理了三组六幅图片的内容之后,竟耗时20分钟左右让学生自主合作讨论:如何维护和平。且不论教者对语文课程三维目标的认识是否准确,设置如此问题给十六七岁的高一学生讨论,可想而知,除了空洞乏味的陈词滥调,学生还能说出怎样的见解?暂且不论问题是否存在“泛语文化”乃至“非语文化”的倾向,仅从忽视对学习主体的学情分析的角度,就值得深思。
  细细分析不难发现,以上两位教者在何处设问上都产生了误解,造成了偏颇。
  在阅读教学中,一个文本总有很多可以设问的问题。教者在课堂教学之前要充分预设、了解学情,只有这样才能使问题更集中、更具针对性。对学生在预习中能够解决的问题可以不问,对部分学生能够理解的问题可以通过学生间合作解决。对大部分学生存在的问题或对理解文本有重要作用的问题,教者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上,适时提问。
  具体来说,设计问题时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点设问:
  
  一、抓住重点、关键点设问
  
  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关键点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提问的重点,教师如果能抓住这些关键点设计出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问题,就能揭示中心,并且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如在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一词的鉴赏过程中,笔者在学生阅读全词的基础上让学生寻找词眼。学生在找出“凉”之后,也充分认识到苏词中由眼前秋意之凉到人生失意之凉的情感脉络。
  
  二、在看似矛盾之处设问
  
  矛盾是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思维的导火索。课文中有很多看似矛盾的地方,在此处设点,通过提问直接引进矛盾的对立面,其激疑效果非常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
  如教学苏教版《想北平》一文时,学生通过初读就可感受老舍对北平故土的“爱”,但作者却在文中反复说自己对北平的爱“说不出来”,为什么?在这看似矛盾之处设问,学生就会发现和感受老舍对北平那种深沉、独特的爱。情到深处,“欲说还休”!
  
  三、在貌似无疑却有疑处设问
  
  课文中的许多地方看起来平平常常,学生似乎一看就懂,提不出问题,处于无疑境地。教材的选文大多是经典之作,大到一句话、一段描写,小到一个字、一个标点,往往都能体现作者的匠心,蕴含着深刻的含义。教师应该在具有思维价值的细微处,在无疑处巧妙设置疑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求课文中的微言大义,从而深入理解课文。
  如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作者在交代刘和珍、张静淑遇难经过时写道:“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笔者在讲授时设问,作者在文中为何反复提到“枪”?通过分析、探究,学生进一步看清反动当局的凶残、反动文人的卑劣,加深了对文章主题思想的理解。
  
  四、在贴近生活之处设问
  
  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获得人生体验,展开对自我、文本等多重主体的对话。因此,抓住生活与文本的贴近点设问,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如苏教版《想北平》一文中作者抓住老北京平民日常生活和物产来写,表现了作者对北平的爱和思念。在此基础上,教师设问,为何思乡类作品常写风俗与物产?通过分析,学生不难发现,因为它们的地方性强,地域特征明显,具有独特的个性,本身就是一个地方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更容易寄托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这些风俗、物产实际上已经成为联结和维系人与故乡的情感纽带。
  当然,文本解读过程中可设问之处绝不仅仅以上几处,相信只要我们钻研文本、充分预设,就一定能够设计出准确、具体的问题,从而有效地促进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效率的提高。■
其他文献
中学生恋爱现象越来越普遍,多数教师和家长对爱情这一字眼采取回避或者压制的态度,他们都有一种谈情色变的恐慌,然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的日益进步,在我们的周围,影视、网络、报刊、书籍等传媒几乎都会涉及到爱情。仅电视而言,每天热播的韩国偶像剧,就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学生,大陆或台湾的青春偶像剧也大受追捧。更糟糕的是反映婚外恋的剧作也多如牛毛,还有网络小说以及电影里的畸形恋情,等等。这些媒体宣扬的爱情并
摘 要:“活动单”是呈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活动方案等教学元素的平台,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习惯的重要手段。本文以《爱如茉莉》第二课时活动单为例,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目标紧扣重难点,预设适当的前置性活动,创设自主检测环节等几方面,阐述了活动单的有效构建。  在“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理念的指导下,“活动单”应运而生,“活动单”是呈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活动方案等教学元素的平台,是培养学生
“错误”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对比分析和错误分析理论都未能从根本意义上对错误进行具有说服力的分类,对错误的分类仍是错误分析的一大难点。本文主要从二语习得的实际出发,指出并
现代信息媒体集文字、影像、声音、动画于一体,具有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形象的特点。如果在古诗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信息媒体,并针对古诗文的重点或难点,进行艺术“留白”,就能以优美感人的意境,开发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潜能,激起学生创新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那么,如何将信息技术手段的创境与艺术留白巧妙结合,诱发学生多思创新呢?  一、创设诗境,想象“补白”,感知整体美  古诗遣词
讨论了求解无约束最优化问题的信赖域算法,给出了一种改进的非单调信赖域算法,该算法通过改变预计下降量,使其与实际下降量对应起来,且这种改变保持算法的收敛性.
保险资金的运用不仅涉及到保险资金保值增值问题,更涉及到投资安全问题,因此应对其进行必要的法律监管。纵观我国保险资金运用法律监管的沿革并借鉴保险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相关
大学生就业难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严峻挑战和突出问题,继续下去会严重妨碍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面对这种困境,政府、高校和社会必须联合行动起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而且,我以为。真正的语文学习,真正有效的语文学习.更多的是在课外而非课内。因为学校安排的有限的几节语文课。对熟练掌
潘岳是西晋太康年间的重要作家。建国以来,学界对其研究取得了不少成绩,主要集中在三方面:集校注出版及生平事迹考辨;其人与其文的争论;对潘岳文学创作的研究。但总体而言,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