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曹禺先生的经典剧作《雷雨》搬上舞台已有75个春秋。作为中国戏剧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力作,它曾被不同的艺术形式改编、搬演,以多种呈现方式展现于观众的面前。2007年黄梅戏《雷雨》应邀参加了日本的静冈艺术节,著名的日本戏剧导演宫城聪在观看了黄梅戏《雷雨》之后,赞叹地说到:“黄梅戏《雷雨》将经典名著和中国戏曲结合的近乎完美。”
一、对主题思想的深入开掘
话剧《雷雨》的主题思想常常被认定是“写的是一个发生在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 “通过这一悲剧故事,深刻地暴露了封建大家庭和当时社会的罪恶。”“写出了封建家庭不合理关系所造成的罪恶和悲剧,剖析了人性中爱与恨的深刻交织。”等等。
社会的黑暗与罪恶,封建家庭的专制与束缚,固然是造成《雷雨》中这一家庭悲剧的根源,但是,在这一根源之后,潜隐着的、更为深刻的、不容我们所忽视的却是那人性的复杂与扑朔迷离,内心的多变与难以琢磨。它揭示出了爱与恨的碰撞、展现出了怒与怨的冲击,情的伤痛、愁的疯狂,暴露出的正是这深不可测的人性与无法描摹的人情。
“待雨后、天晴时,还世界清心、净水、绿野、碧空。”这是黄梅戏《雷雨》中的周萍在告别这个世界之前从心底发出的最为强烈的呼喊,也是该剧的改编者对原著进行的最大改动。屋外那轰隆的雷雨,洗刷掉了这个世界曾经被浸染的一切污浊。这是黄梅戏《雷雨》不同于话剧《雷雨》所表现出的一点希望,亦或可以说是一抹光明。世界的污浊、人间的罪恶、家庭的悲剧,究竟是源自于那腐朽的封建制度,还是那阴暗的人性人情?或许,这两者都难逃脱其罪责,正是它们相互纠葛、相互缠绕,纷纷乱乱,才编织成了这令人痛心的人间悲剧。给我们一片洁净的世界,还世间一份单纯的自然,挣脱掉捆绑在自己身上的重重枷锁,冲出这使人难以喘息的牢笼,重新找回那真正作为“人”应有的灵魂与天性,重走一回新人生,呼吸自由风。这正是黄梅戏《雷雨》在作品的主题方面所要极力追求与表现的。
周萍用一声枪响,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更剖析了自己的灵魂。他告别了过去的懦弱与罪孽,用一种近乎凤凰涅槃的方式去向往未来的光明,求得生命的新生。因而“走出去”便成为了他内心一种强烈的需求,最终,他还是“走出去”了。他用生命的完结,成就了他内心的需求与愿望,以一种悲壮的方式获得了他人性与灵魂的自由,也最终完成了黄梅戏《雷雨》所要表达与诉说的关于人性的主题。
二、对主要人物形象的首次转变
黄梅戏《雷雨》最的大改动,是将周萍这一人物成为了戏剧的中心人物。而这,也正是自话剧《雷雨》问世70多年来,在经多种艺术形式表现之后于历史上的首次改动。
剧中的周萍是一个被困在封闭的世界中、处在沉闷的空间里,倍受压抑、倍感束缚,并极力想要挣脱羁绊,奋力冲出去追寻光明、自由与一片洁净世界的人物形象。如果说,话剧中的周萍,其忧郁与痛苦源自于他的卑怯、空虚、颓废与矛盾;那么,黄梅戏中的周萍,他内心的挣扎与斗争则源自于他怯懦之后的勇敢、颓废之后的奋进与迷茫之后的清醒。
他已理智地认识到他与继母蘩漪之间那段爱情的荒唐,明白自己心中时时暗怀着难以受尽与偿还的罚与罪。或许,这份爱当初也曾是那么的真挚,但人终归是生活在现实的环境里,周萍必竟又是一位在那个所谓“最有秩序的府第”中培养出来的少爷。单纯、天真、漂亮的四凤的出现,犹如天边那一抹美丽的彩虹,重新燃起了周萍新生的希望,正如剧中周萍自己所说的那样:“我的热血行将变冷,见了你瞬间就升温,因了你我能重燃生命,因了你我才热血沸腾。如果没有你赋予神圣,我便是——行尸走肉死魂灵!”此时的周萍,已经清醒,他准备要告别荒唐的过去,迎接并追求属于自己的新未来。
带着四凤走出去离开这个躁动不安、压抑窒息的家,便成为了他心中难以按耐的激情与冲动,他勇敢地发出了“今日情愿担祸福”的誓愿。但此时的他,越想挣脱束缚在自己身上的枷锁,便越发被这重重罪恶越缠越紧。难以赎清的罪孽、难以偿还的情债、难以挣脱的绳索、难以洗净的污浊……,一声枪响、一声惊雷,毁灭了自己,也摧毁了这个深深庭院中的“良好秩序”与其中的重重爱怨与罪孽。
“雷雨式的爆发”由话剧中的蘩漪转变为了黄梅戏中的周萍,一个想要冲出去,却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冲出去了的人,他最终用自己生命的毁灭、雷雨交加式的轰鸣,完成他生命与灵魂的重塑。
黄梅戏素来以清新淡雅,温婉细腻的艺术风格见长,尤善于表现女性的阴柔与恬静,因此也就形成了她长期以来以女性、旦角为剧中主要人物形象、为舞台形象中心的审美风尚与欣赏习惯。而这次在该剧中,将周萍这一男性人物形象作为剧中第一主角,以小生作为戏剧的主要叙述与表现对象,不能不说是黄梅戏艺术表现空间的一次延伸与拓展。同时,周萍这一人物身上所具有并体现出的懦弱、忧郁、矛盾等性格与心理特征,与黄梅戏擅长抒情的特点也是十分吻合的,它不仅极好地塑造并表现了这一人物,并且更加细腻入微、淋漓尽致地展示了这一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与精神世界。
三、对舞台样式的全新探索
黄梅戏《雷雨》在舞台样式的呈现上,体现出了纯粹、精致、完美、典雅与高贵的艺术品格,这无疑是黄梅戏自身发展道路上的一次开拓与创新,它标志着黄梅戏文化气质的不断积淀与艺术品位的逐步提升。
戏曲“无声不歌,无动不舞”的艺术特质赋予了黄梅戏《雷雨》更多异样的色彩与更加灵动的韵律。第一场四凤的出场便是一个鲜明与突出的例子:初秋的早上,高亢的鸡鸣仿佛打破了整个世界的宁静,天真热情、满怀喜悦的四凤手持扫帚打扫庭堂,边唱边舞、心怀向往。一段唱、一段舞便将一个充满了青春活力与气息的,清纯、可爱的四凤活脱脱地推向了观众的面前。剧中,周萍与四凤手执荷包那一段深情缠绵的对唱,更是充分调动并运用了戏曲的艺术手段,极好地表现并传递着人物内心的细腻情感。黄梅戏婉約悠长的抒情特色、打击乐珠玉落盘的清脆铿锵、戏曲高度凝练的程式化舞台调度、中国绘画讲究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留白在舞台表演中的运用以及人物对话中韵白的点睛之笔等艺术手段恰到好处地融合在一起,共同深入到原著人物内心情感的经典性之中,推动并激发着戏剧情节的不断发展与人物情感的刹那间爆发。
颇具徽州地域文化特色,厚重大气、唯美典雅的舞美设计;精致细腻、完美流畅的舞台表演;香绵醇厚、摄人魂魄的黄梅戏音乐等艺术手段的有机统一与融合,共同实现了经典剧作戏曲化舞台艺术呈现的完美与精致。
把握着曹禺先生《雷雨》的思想精髓,驾驭着中国戏曲独有的舞台艺术手段,努力实现经典名著与中国传统戏曲的完美结合,是黄梅戏《雷雨》的艺术追求。
一、对主题思想的深入开掘
话剧《雷雨》的主题思想常常被认定是“写的是一个发生在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 “通过这一悲剧故事,深刻地暴露了封建大家庭和当时社会的罪恶。”“写出了封建家庭不合理关系所造成的罪恶和悲剧,剖析了人性中爱与恨的深刻交织。”等等。
社会的黑暗与罪恶,封建家庭的专制与束缚,固然是造成《雷雨》中这一家庭悲剧的根源,但是,在这一根源之后,潜隐着的、更为深刻的、不容我们所忽视的却是那人性的复杂与扑朔迷离,内心的多变与难以琢磨。它揭示出了爱与恨的碰撞、展现出了怒与怨的冲击,情的伤痛、愁的疯狂,暴露出的正是这深不可测的人性与无法描摹的人情。
“待雨后、天晴时,还世界清心、净水、绿野、碧空。”这是黄梅戏《雷雨》中的周萍在告别这个世界之前从心底发出的最为强烈的呼喊,也是该剧的改编者对原著进行的最大改动。屋外那轰隆的雷雨,洗刷掉了这个世界曾经被浸染的一切污浊。这是黄梅戏《雷雨》不同于话剧《雷雨》所表现出的一点希望,亦或可以说是一抹光明。世界的污浊、人间的罪恶、家庭的悲剧,究竟是源自于那腐朽的封建制度,还是那阴暗的人性人情?或许,这两者都难逃脱其罪责,正是它们相互纠葛、相互缠绕,纷纷乱乱,才编织成了这令人痛心的人间悲剧。给我们一片洁净的世界,还世间一份单纯的自然,挣脱掉捆绑在自己身上的重重枷锁,冲出这使人难以喘息的牢笼,重新找回那真正作为“人”应有的灵魂与天性,重走一回新人生,呼吸自由风。这正是黄梅戏《雷雨》在作品的主题方面所要极力追求与表现的。
周萍用一声枪响,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更剖析了自己的灵魂。他告别了过去的懦弱与罪孽,用一种近乎凤凰涅槃的方式去向往未来的光明,求得生命的新生。因而“走出去”便成为了他内心一种强烈的需求,最终,他还是“走出去”了。他用生命的完结,成就了他内心的需求与愿望,以一种悲壮的方式获得了他人性与灵魂的自由,也最终完成了黄梅戏《雷雨》所要表达与诉说的关于人性的主题。
二、对主要人物形象的首次转变
黄梅戏《雷雨》最的大改动,是将周萍这一人物成为了戏剧的中心人物。而这,也正是自话剧《雷雨》问世70多年来,在经多种艺术形式表现之后于历史上的首次改动。
剧中的周萍是一个被困在封闭的世界中、处在沉闷的空间里,倍受压抑、倍感束缚,并极力想要挣脱羁绊,奋力冲出去追寻光明、自由与一片洁净世界的人物形象。如果说,话剧中的周萍,其忧郁与痛苦源自于他的卑怯、空虚、颓废与矛盾;那么,黄梅戏中的周萍,他内心的挣扎与斗争则源自于他怯懦之后的勇敢、颓废之后的奋进与迷茫之后的清醒。
他已理智地认识到他与继母蘩漪之间那段爱情的荒唐,明白自己心中时时暗怀着难以受尽与偿还的罚与罪。或许,这份爱当初也曾是那么的真挚,但人终归是生活在现实的环境里,周萍必竟又是一位在那个所谓“最有秩序的府第”中培养出来的少爷。单纯、天真、漂亮的四凤的出现,犹如天边那一抹美丽的彩虹,重新燃起了周萍新生的希望,正如剧中周萍自己所说的那样:“我的热血行将变冷,见了你瞬间就升温,因了你我能重燃生命,因了你我才热血沸腾。如果没有你赋予神圣,我便是——行尸走肉死魂灵!”此时的周萍,已经清醒,他准备要告别荒唐的过去,迎接并追求属于自己的新未来。
带着四凤走出去离开这个躁动不安、压抑窒息的家,便成为了他心中难以按耐的激情与冲动,他勇敢地发出了“今日情愿担祸福”的誓愿。但此时的他,越想挣脱束缚在自己身上的枷锁,便越发被这重重罪恶越缠越紧。难以赎清的罪孽、难以偿还的情债、难以挣脱的绳索、难以洗净的污浊……,一声枪响、一声惊雷,毁灭了自己,也摧毁了这个深深庭院中的“良好秩序”与其中的重重爱怨与罪孽。
“雷雨式的爆发”由话剧中的蘩漪转变为了黄梅戏中的周萍,一个想要冲出去,却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冲出去了的人,他最终用自己生命的毁灭、雷雨交加式的轰鸣,完成他生命与灵魂的重塑。
黄梅戏素来以清新淡雅,温婉细腻的艺术风格见长,尤善于表现女性的阴柔与恬静,因此也就形成了她长期以来以女性、旦角为剧中主要人物形象、为舞台形象中心的审美风尚与欣赏习惯。而这次在该剧中,将周萍这一男性人物形象作为剧中第一主角,以小生作为戏剧的主要叙述与表现对象,不能不说是黄梅戏艺术表现空间的一次延伸与拓展。同时,周萍这一人物身上所具有并体现出的懦弱、忧郁、矛盾等性格与心理特征,与黄梅戏擅长抒情的特点也是十分吻合的,它不仅极好地塑造并表现了这一人物,并且更加细腻入微、淋漓尽致地展示了这一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与精神世界。
三、对舞台样式的全新探索
黄梅戏《雷雨》在舞台样式的呈现上,体现出了纯粹、精致、完美、典雅与高贵的艺术品格,这无疑是黄梅戏自身发展道路上的一次开拓与创新,它标志着黄梅戏文化气质的不断积淀与艺术品位的逐步提升。
戏曲“无声不歌,无动不舞”的艺术特质赋予了黄梅戏《雷雨》更多异样的色彩与更加灵动的韵律。第一场四凤的出场便是一个鲜明与突出的例子:初秋的早上,高亢的鸡鸣仿佛打破了整个世界的宁静,天真热情、满怀喜悦的四凤手持扫帚打扫庭堂,边唱边舞、心怀向往。一段唱、一段舞便将一个充满了青春活力与气息的,清纯、可爱的四凤活脱脱地推向了观众的面前。剧中,周萍与四凤手执荷包那一段深情缠绵的对唱,更是充分调动并运用了戏曲的艺术手段,极好地表现并传递着人物内心的细腻情感。黄梅戏婉約悠长的抒情特色、打击乐珠玉落盘的清脆铿锵、戏曲高度凝练的程式化舞台调度、中国绘画讲究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留白在舞台表演中的运用以及人物对话中韵白的点睛之笔等艺术手段恰到好处地融合在一起,共同深入到原著人物内心情感的经典性之中,推动并激发着戏剧情节的不断发展与人物情感的刹那间爆发。
颇具徽州地域文化特色,厚重大气、唯美典雅的舞美设计;精致细腻、完美流畅的舞台表演;香绵醇厚、摄人魂魄的黄梅戏音乐等艺术手段的有机统一与融合,共同实现了经典剧作戏曲化舞台艺术呈现的完美与精致。
把握着曹禺先生《雷雨》的思想精髓,驾驭着中国戏曲独有的舞台艺术手段,努力实现经典名著与中国传统戏曲的完美结合,是黄梅戏《雷雨》的艺术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