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3e45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中年?不容易说得清楚,只说我暂时见到的罢。
  当遥指青山是我们的归路,不免感到轻微的战栗。(或者不很轻微更是人情。)可是走得近了,空翠渐减,终于到了某一点,不见遥青,只见平淡无奇的道路树石,憧憬既已消释了,我们遂坦然长往。所谓某一点原是很难确定的,假如有,那就是中年。
  我也是关怀生死颇切的人,直到近年方才渐渐淡漠起来,看看从前的文章,有些觉得已颇渺茫,有隔世之感。莫非就是中年到了的缘故么?仿佛真有这么一回事。
  我感谢造化的主宰,他老人家是有的话。他使我们生于自然,死于自然,这是何等的气度呢!不能名言,惟有赞叹;赞叹不出,惟有欢喜。
  万想不到当年穷思极想之余,认为了解不能解决的“谜”的“障”,直至身临切近,早已不知不觉的走过去,什么也没有看见。今是而昨非呢?昨是而今非呢?二者之间似乎必有一个是非。无奈这个解答,还看你站的地位如何,这岂不是“白搭”。以今视昨则昨非;以昨视今,今也有何是处呢。不信么?我自己确还留得依微的忆念。再不信么?青年人也许会来麻烦您,他听不懂我讲些什么。这就是再好没有的印证了。
  再以山作比。上去时兴致蓬勃,惟恐山径虽长不敌脚步之健。事实上呢,好一座大山,且有得走哩。因此凡来游的都快乐地努力地向前走。及走上山顶,四顾空阔,面前蜿蜒着一条下山的路,若论初心,那时应当感到何等的颓唐呢。但是,不。我们起先认为过健的脚力,与山径相形而见绌,兴致呢,于山尖一望之余随烟云而俱远;现在只剩得一个意念,逐渐的迫切起来,这就是想回家。下山的路去得疾啊,可是,对于归人,你得知道,却别有一般滋味的。
  试问下山的与上山的偶然擦肩而过,他们之间有何连属?点点头,说几句话,他们之间又有何理解呢?我们大可不必抱此等期望,这原是不容易的事。至于这两种各别的情味,在一人心中是否有融会的俄顷,惭愧我不大知道。依我猜,许是在山顶上徘徊这一刹那罢。这或者也就是所谓的中年了,依我猜。
  “表独立兮山之上”,可曾留得几许的徘徊呢。真正的中年只是一点,而一般的说法却是一段;所以它的另一解释也就是暮年,至少可以说是倾向于暮年的。
  中国文人有“叹老嗟卑”之癖,的确是很俗气,无怪青年人看不上眼。以区区之见,因怕被人说“俗”并不敢言“老”,这也未免雅得可以了。所以倚老卖老果然不好,自己嘴里永远是“年方二八”也未见得妙。甚矣说之难也,愈检点愈闹笑话。
  究竟什么是中年,姑置不论,话可又说回来了,当时的问题何以不见了呢?当真会跑吗?未必。找来找去,居然被我找着了:
  原来我对于生的趣味渐渐在那边减少了。这自然不是说马上想去死,只是说万一(?)死了也不这么顶要紧而已。泛言之,渐渐觉得人生也不过如此。这“不过如此”四个字,我觉得醰醰(tántán,醇厚)有余味。变来变去,看来看去,总不出这几个花头。男的爱女的,女的爱小的,小的爱糖,这是一种了。吃窝窝头的直想吃大米饭洋白面,而吃饱大米饭洋白面的人偏有时非吃窝窝头不行,这又是一种了。冬天生炉子,夏天扇扇子,春天困斯梦东,秋天惨惨戚戚,这又是一种了。你用机关枪打过来,我便用机关枪还敬,没有,只该先你而乌乎。……这也尽够了。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新鲜。不新鲜原不是讨厌,所以这种把戏未始不可以看下去;但是在另一方面,说非看不可,或者没有得看,就要跳脚拍手,以至于投河觅井。这个,我真觉得不必。一不是幽默,二不是吹,识者鉴之。
  看戏法不过如此,同时又感觉疲乏,想回家休息,这又是一要点。老是想回家大约就是没落之兆。(又是它来了,讨厌!)“劳我以生,息我以死”,我很喜欢这两句话,死的确是一种强迫的休息,不愧长眠这个雅号。人人都怕死,我也怕,其实仔细一想,果真天从人愿,谁都不死,怎么得了呢?至少争夺机变,是非口舌要多到恒河沙数,这真怎么得了!我总是保留这最后的自由才好。——既然如此说,眼前的夕阳西下,岂不是正好的韶光,绝妙的诗情画意,而又何叹惋之有。
  他安排得这么妥当,咱们有得活的时候,他使咱们乐意多活;咱们不大有得活的时候,他使咱们甘心少活。生于自然里,死于自然里,咱们的生活,咱们的心情,永久是平静的。叫呀跳呀,他果然不怕,赞啊美啊,他也是不懂。“天地不仁”“大慈大悲……”善哉善哉。
  好像有一些宗教的心情了,其实并不是。我的中年之感,是不值一笑的平淡呢。——有得活不妨多活几天,还愿意好好的活着;不幸活不下去,算了。
  “這用得你说吗?”
  “是,是,就此不说。”
  一九三一年五月二十一日黎明
  题解
  欧阳修自称“醉翁”,写下千古名作《醉翁亭记》时,不过38岁;俞平伯写本文的时候也才31岁,却已“渐渐觉得人生也不过如此”。这种情感,不能简单地归结于欧阳修、俞平伯心态衰老颓丧,而是出自作家对生命短暂、世事无常的深刻感悟,对人生对死亡的淡定情怀。
  对于无法由自己掌控的时间与生命,随遇而安,淡然处之,也许是一种最坦然的态度。人到中年,青春已逝,仿佛已可看到终点,难免令人伤感,但面对死亡,恐惧也好担忧也罢,终究没有意义,倒不如平静接受。正如《列子》所载“生为徭役,死为休息”,亦如陶渊明言“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形影神三首之三》),生命的价值不正在于它的有始有终?懂得生命无法改变的注定结局,却仍旧努力地在人生道路上奔走前进,直至终点,这并不是颓废,反倒是真正的勇气。(王林晚)
其他文献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生于南剑州尤溪(今福建尤溪)。南宋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闽学派代表人物,被尊称为朱子,后人视其为儒学宗师。  朱熹五岁开蒙,十八岁举乡贡,十九岁中进士,三十一岁拜程颐三传弟子李侗为师,潜心于儒学。他在继承程颢、程颐学说的同时,又独具创见,最终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学术体系——“程朱理学”。  朱熹曾任地方官九年,又赴
期刊
缘起  熙宁三年(1070),北宋发生了一起震动朝野的破格提拔官员事件。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秀州判官李定因知审官院孙觉所荐,召至京师以待补用。李定到后,又被王安石向宋神宗举荐。宋神宗召见李定后,对其答问十分满意,当即下令任其知谏院。  李定原担任的判官属于州县幕职官,在北宋文官体系中处于初等序列,又称选人。这时宰相曾公亮提出,本朝以来,还没有选人直接授任谏官的先例。于是宋神宗又下令,改授李定太
期刊
与“阳春白雪”的经典诗文名句相比,“下里巴人”的俗语谚语要接地气得多。在外交舞台上,在日常生活中,俗语同样大放异彩。习近平同志曾在一次对外演讲中谈及国家发展道路问题,引用了一句饱含中国智慧的俗语——“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来说明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而在提醒全党同志警醒起来,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时,则用了“打铁还需自身硬”。足见,恰当地运用俗语
期刊
我们通常把意见不同称为意见“相左”,不说“相右”,是因为,在古代“左、右之对,人道尚右,以右为尊”,“右”隐含着正确、尊贵的意思,“左”相对于“中”“正”而言,更多表达的是偏差。汉字是象形文字,从字形可以看出,“右”字取意用右手吃饭,民以食为天,右手这是在做最重要的工作;而“左”字上为手,下为工,左手只是处于一种辅助地位。古代都以男子为右,妇人由左就是明证。中文中“左”多是“相反”“劣”的意思,带
期刊
韓公本意筑三城,拟绝天骄拔汉旌。  岂谓尽烦回纥马,翻然远救朔方兵。  胡来不觉潼关隘,龙起犹闻晋水清。  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
期刊
《群书治要》书名的由来  2013年3月15日,中共中央党校召开了“《群书治要》——古镜今鉴 为政以德”的座谈会,与会领导、学者对《群书治要》作出了高度评价。而早在2012年,“群书治要网”就已经开通,用来弘扬传统文化经典。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和重视《群书治要》这部书。  《群书治要》是贞观初年名臣魏徵、虞世南、褚亮、萧德言受唐太宗李世民之命编修而成的,是一部为唐太宗“偃武修文”“治国安邦”,创立
期刊
汉朝建国时期的制度设计中,有一项基本的政治安排——“郡国并行”,即封国与郡县并行,“一朝两制”:既有周朝的封建制,又有秦朝的郡县制。早年有七八个异姓王国,后来又有几个同姓王国。  这种政治生态在几十年后,汉景帝即位初年,引起一场大祸。以吴国与楚国为首的诸侯王发动叛乱,提出清君侧、诛晁错的口号。一时间气势汹汹。晁错是景帝为太子时的侍读老师、藩邸旧臣,力主削藩。吴楚七国之乱以诛灭晁错为借口,实质是指向
期刊
亡秦者,赵高也  “亡秦者,胡也。”這句话曾让秦始皇极度紧张,大肆征调军队防备胡人匈奴。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楚南公的这句预言竟被后来的事实验证了,陈胜、刘邦、项羽等楚国人造反,“一夫作难而七庙隳”,灭亡了秦。  可是,我要说,秦朝的灭亡,从形式到内容,都是赵高的“贡献”,是赵高灭亡了秦朝。  秦始皇崩驾于公元前210年七月。秦国的农业生产力和农田管理水平,本来就高。秦始皇“使黔首自实田”①
期刊
江出西陵(峡名,长江三峡中最长的峡),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湘沅,北合汉沔(miǎn),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张怀民,字梦得,苏轼友人)谪居齐安(黄州古称),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苏轼字子瞻)名之曰“快哉”。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獨大王之雄风耳
期刊
1945年8月15日,发动野蛮侵略战争的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规定的各项条件,无条件投降。经过8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终于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一环,中国还直接间接参加了东南亚、欧洲、太平洋、北非等重大战役,以巨大的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  滇缅作战,13万中国远征军埋骨异乡  日本于1940年9月进驻法属印度支那,直接威胁到英国的利益,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