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设工程的最终质量的好坏既关乎国家,社会的稳定,同时也涉及千家万户的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所以我们检测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个人的职业道德,客观、公正、准确地做出检测结论。
关键词:建筑材料 质量检测 控制
中图分类号:TU5文献标识码: A
要想提升建筑项目的品质就要切实的提升物质自身的品质。身为专业的工作者,要积极的监督自身,要在活动的时候吸取经验,要切实的提升建设项目的品质,而且要确保检测信息的精准性,保证建筑物质的品质和项目的总的品质优秀。
1、工程建筑材料质量检测面临的问题
(1)目前,检测单位业务能力和水平有很大差异,部分从业人员的技术素养参差不齐,专业不对口,实际工作能力较差。建筑工程的材料检测工作是专业技术人员利用先进精密的仪器设备和自身的学识,通过精心合理的操作,取得科学,准确的数据,经过统计,分析和计算来对不同建筑材料质量合格与否做出最终的判断和确认。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从事检测工作的人员具有丰富的工作实践经验,方能做好建筑材料的检测工作。否则将会埋下工程质量隐患。
(2)随着建筑形式的不断发展,我国建材市场的新材料新品种也层出不穷,类型繁杂。国家和建筑行业虽然有一些统一的生产标准,但同一类型的建筑材料质量也有一定差别,也会对建设工程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3)检测方法落后、检测手段不完善,这也直接影响了材料检测工作效率,降低了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当前各地区的材料检测设备、仪器和检测管理系统不尽相同,更有甚者仪器、设备,陈旧老化,技术落后。工作中,手工填表,人工统计,缺乏专业计算机检测管理系统,同一种材料会出现不同的检测结果,使材料检测工作缺乏真实性和准确性,直接影响了工程质量和结构安全。
(4)影响工程建设的质量还有施工单位的材料采购工作。材料采购缺乏计划性。比如,对水泥来说,随着进场存放的时间增加,水泥的强度(标号)和稳定性都会有所降低。所以,水泥存放超过三个月必须重新检测复试,重新确定其标号和稳定性,按检测后确定的强度进行配比使用。所以对水泥这种材料要有计划的采购,最好随进随用。另外,材料进场后的管理不规范。如无序堆放,不设标识。进场的钢筋不能及时取样送检,可能产生漏检、错装现象,使不合格的材料当成合格材料用在工程上,从而使工程施工質量产生安全隐患。
2、建筑工程所用材料的检测与控制措施
(1)进场施工材料的检测。建筑用材在投入使用之前,必须要经过检测合格后方能使用。要经过检测的材料主要涵盖:土建、水、电材料、节能材料(特别是幕墙、门窗)及建筑主管单位、监理单位确定必须送检的其他建筑材料,上述材料必须经过检验合格以后才能真正投入使用,没有检验或者被检查有问题的绝不可使用。对于这些材料进行检查验收主要对其性能、外观、型号以及数量等进行检查,同时还要对材料的质量控制文件的详细检查与验收,毕竟与外观相比,质量是更加至关重要的。如果材料已经进入施工现场,经过复检材料有问题的话,必须在监理单位的见证下进行检测试验,监理单位在一个项目工程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必须按照国家的各项规章制度作出判定,在有些项目中,项目对材料需求十分大,它决定着之后建筑产品的安全,所有有的材料必须要取双倍样来进行检查,但施工单位只是对技术方面比较在行,法律规章制度还是比较模糊必须由监理单位进行见证检查,合格后方可使用。其他类似的配件,设备也是一样,但是如果检测不合格的话也必须有监理单位进行查封,存放,还要通知质量监督人员进行见证最后处理。
(2)材料进场后的质量控制。对于材料要进行严格的进场检查与复查,也就是说,在材料进入施工现场之前,首先要按照工程设计的标准与要求进行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在进入施工现场之后,也要做好日常的检查工作,此时也就属于复查阶段,相关质量监督人员必须随时对现场的材料以及原材料进行不定时的巡查,这个工作是质量监督员的关键工作内容,在进行检查的时候,要检查材料的编号以及型号等,必须与设计要求提供的要求数据相符合,材料要按照厂家、种类以及型号等的不同,做不同的存放处理,分堆排列存放,要有清晰的分界线,并安排专门人员进行管理。一旦发现有任何不妥,要随时发放监督文件,对工程质量进行深层次的根源研究,以便发现工程质量问题出现在哪个环节,也能够对责任单位进行有效的管理与监督,对其不规范的行为进行纠正。
(3)完善建筑材料质量检测系统。当前,很多工程检测的软件还没有发展完善和健全,有些软件的功能不全、有些功能不够强大,这种现象导致其检测结果不确定性,也注定工程测试不能仅仅靠检测软件来完成工程质量的检查管理,它只能作为特殊情况下的辅助或者代替工具。作为工程材料质量检测的软件必须具备下述相关功能与特点,这种系统必须能够真实准确的检测材料数据,并能够为各级质量监督检查部门提供比较准确的数据以及与理论基础,特别是有些数据直接关系到工程的整个建筑质量以及安全性能,这些数据必须有相应的检测项目以及数据支持,软件应该收录这些主要的数据以及项目,及时准确的经由网络实现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能够为相关部门的质量监察与监督提供重要的依据,保证监督管理工作的效率与作用,使其监督力以及执行力得到科学地提升与增强,确保工程质量能够切实达到设计的标准与要求。必须对工程的编号、名称等详细信息进行记录管理,并作详尽的等级,在后期的样本管理以及编制报告的工作中,这些信息将方便引用。确保管理的便捷,对于样本以及报告可以作为窗口工作的范畴。
(4)试验误差的控制。通常状况下,试验测试必须要严格遵守和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和开展。如果 不将其拉断,测试的伸长率就会小于实际测试的钢筋伸长率,这不符合测试的要求与试验标准,这是不允许的(钢筋焊接试件由于不需要测定伸长率,可在试件出现颈缩现象后停机)。试验结果必须详细、准确,避免任何人为误差的存在和出现。
3、完善建筑材料质量检测系统
作为工程材料质量检测的软件必须具备下述相关功能与特点,这种系统必须能够真实准确的检测材料数据,并能够为各级质量监督检查部门提供比较准确的数据以及与理论基础,特别是有些数据直接关系到工程的整个建筑质量以及安全性能,这些数据必须有相应的检测项目以及数据支持,软件应该收录这些主要的数据以及项目,及时准确的经由网络实现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能够为相关部门的质量监察与监督提供重要的依据,保证监督管理工作的效率与作用,使其监督力以及执行力得到科学地提升与增强,确保工程质量能够切实达到设计的标准与要求。必须对工程的编号、名称等详细信息进行记录管理,并作详尽的等级,在后期的样本管理以及编制报告的工作中,这些信息将方便引用。确保管理的便捷,对于样本以及报告可以作为窗口工作的范畴。
结束语
总之,建设工程的最终质量的好坏既关乎国家,社会的稳定,同时也涉及千家万户的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建筑材料的质量是否达到国家规范和相关标准的要求的最终确认者——各级工程质量检测单位,必须严格把住质量检测关,及时、科学、准确地提供检测数据,为工程建设质量的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第一手资料。所以我们检测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个人的职业道德,客观、公正、准确地做出检测结论。为建设工程质量的不断提高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高璋生.建筑材料检测科学性准确性影响因素分析[J].福建建材,2008(6)
[2]施川燕.建筑材料的检测与试验应注意的几个环节[J].中国建设信息,2009(2).
[3]谢尊渊,方先和.建筑施工上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关键词:建筑材料 质量检测 控制
中图分类号:TU5文献标识码: A
要想提升建筑项目的品质就要切实的提升物质自身的品质。身为专业的工作者,要积极的监督自身,要在活动的时候吸取经验,要切实的提升建设项目的品质,而且要确保检测信息的精准性,保证建筑物质的品质和项目的总的品质优秀。
1、工程建筑材料质量检测面临的问题
(1)目前,检测单位业务能力和水平有很大差异,部分从业人员的技术素养参差不齐,专业不对口,实际工作能力较差。建筑工程的材料检测工作是专业技术人员利用先进精密的仪器设备和自身的学识,通过精心合理的操作,取得科学,准确的数据,经过统计,分析和计算来对不同建筑材料质量合格与否做出最终的判断和确认。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从事检测工作的人员具有丰富的工作实践经验,方能做好建筑材料的检测工作。否则将会埋下工程质量隐患。
(2)随着建筑形式的不断发展,我国建材市场的新材料新品种也层出不穷,类型繁杂。国家和建筑行业虽然有一些统一的生产标准,但同一类型的建筑材料质量也有一定差别,也会对建设工程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3)检测方法落后、检测手段不完善,这也直接影响了材料检测工作效率,降低了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当前各地区的材料检测设备、仪器和检测管理系统不尽相同,更有甚者仪器、设备,陈旧老化,技术落后。工作中,手工填表,人工统计,缺乏专业计算机检测管理系统,同一种材料会出现不同的检测结果,使材料检测工作缺乏真实性和准确性,直接影响了工程质量和结构安全。
(4)影响工程建设的质量还有施工单位的材料采购工作。材料采购缺乏计划性。比如,对水泥来说,随着进场存放的时间增加,水泥的强度(标号)和稳定性都会有所降低。所以,水泥存放超过三个月必须重新检测复试,重新确定其标号和稳定性,按检测后确定的强度进行配比使用。所以对水泥这种材料要有计划的采购,最好随进随用。另外,材料进场后的管理不规范。如无序堆放,不设标识。进场的钢筋不能及时取样送检,可能产生漏检、错装现象,使不合格的材料当成合格材料用在工程上,从而使工程施工質量产生安全隐患。
2、建筑工程所用材料的检测与控制措施
(1)进场施工材料的检测。建筑用材在投入使用之前,必须要经过检测合格后方能使用。要经过检测的材料主要涵盖:土建、水、电材料、节能材料(特别是幕墙、门窗)及建筑主管单位、监理单位确定必须送检的其他建筑材料,上述材料必须经过检验合格以后才能真正投入使用,没有检验或者被检查有问题的绝不可使用。对于这些材料进行检查验收主要对其性能、外观、型号以及数量等进行检查,同时还要对材料的质量控制文件的详细检查与验收,毕竟与外观相比,质量是更加至关重要的。如果材料已经进入施工现场,经过复检材料有问题的话,必须在监理单位的见证下进行检测试验,监理单位在一个项目工程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必须按照国家的各项规章制度作出判定,在有些项目中,项目对材料需求十分大,它决定着之后建筑产品的安全,所有有的材料必须要取双倍样来进行检查,但施工单位只是对技术方面比较在行,法律规章制度还是比较模糊必须由监理单位进行见证检查,合格后方可使用。其他类似的配件,设备也是一样,但是如果检测不合格的话也必须有监理单位进行查封,存放,还要通知质量监督人员进行见证最后处理。
(2)材料进场后的质量控制。对于材料要进行严格的进场检查与复查,也就是说,在材料进入施工现场之前,首先要按照工程设计的标准与要求进行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在进入施工现场之后,也要做好日常的检查工作,此时也就属于复查阶段,相关质量监督人员必须随时对现场的材料以及原材料进行不定时的巡查,这个工作是质量监督员的关键工作内容,在进行检查的时候,要检查材料的编号以及型号等,必须与设计要求提供的要求数据相符合,材料要按照厂家、种类以及型号等的不同,做不同的存放处理,分堆排列存放,要有清晰的分界线,并安排专门人员进行管理。一旦发现有任何不妥,要随时发放监督文件,对工程质量进行深层次的根源研究,以便发现工程质量问题出现在哪个环节,也能够对责任单位进行有效的管理与监督,对其不规范的行为进行纠正。
(3)完善建筑材料质量检测系统。当前,很多工程检测的软件还没有发展完善和健全,有些软件的功能不全、有些功能不够强大,这种现象导致其检测结果不确定性,也注定工程测试不能仅仅靠检测软件来完成工程质量的检查管理,它只能作为特殊情况下的辅助或者代替工具。作为工程材料质量检测的软件必须具备下述相关功能与特点,这种系统必须能够真实准确的检测材料数据,并能够为各级质量监督检查部门提供比较准确的数据以及与理论基础,特别是有些数据直接关系到工程的整个建筑质量以及安全性能,这些数据必须有相应的检测项目以及数据支持,软件应该收录这些主要的数据以及项目,及时准确的经由网络实现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能够为相关部门的质量监察与监督提供重要的依据,保证监督管理工作的效率与作用,使其监督力以及执行力得到科学地提升与增强,确保工程质量能够切实达到设计的标准与要求。必须对工程的编号、名称等详细信息进行记录管理,并作详尽的等级,在后期的样本管理以及编制报告的工作中,这些信息将方便引用。确保管理的便捷,对于样本以及报告可以作为窗口工作的范畴。
(4)试验误差的控制。通常状况下,试验测试必须要严格遵守和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和开展。如果 不将其拉断,测试的伸长率就会小于实际测试的钢筋伸长率,这不符合测试的要求与试验标准,这是不允许的(钢筋焊接试件由于不需要测定伸长率,可在试件出现颈缩现象后停机)。试验结果必须详细、准确,避免任何人为误差的存在和出现。
3、完善建筑材料质量检测系统
作为工程材料质量检测的软件必须具备下述相关功能与特点,这种系统必须能够真实准确的检测材料数据,并能够为各级质量监督检查部门提供比较准确的数据以及与理论基础,特别是有些数据直接关系到工程的整个建筑质量以及安全性能,这些数据必须有相应的检测项目以及数据支持,软件应该收录这些主要的数据以及项目,及时准确的经由网络实现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能够为相关部门的质量监察与监督提供重要的依据,保证监督管理工作的效率与作用,使其监督力以及执行力得到科学地提升与增强,确保工程质量能够切实达到设计的标准与要求。必须对工程的编号、名称等详细信息进行记录管理,并作详尽的等级,在后期的样本管理以及编制报告的工作中,这些信息将方便引用。确保管理的便捷,对于样本以及报告可以作为窗口工作的范畴。
结束语
总之,建设工程的最终质量的好坏既关乎国家,社会的稳定,同时也涉及千家万户的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建筑材料的质量是否达到国家规范和相关标准的要求的最终确认者——各级工程质量检测单位,必须严格把住质量检测关,及时、科学、准确地提供检测数据,为工程建设质量的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第一手资料。所以我们检测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个人的职业道德,客观、公正、准确地做出检测结论。为建设工程质量的不断提高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高璋生.建筑材料检测科学性准确性影响因素分析[J].福建建材,2008(6)
[2]施川燕.建筑材料的检测与试验应注意的几个环节[J].中国建设信息,2009(2).
[3]谢尊渊,方先和.建筑施工上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