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语文诵读教学的探讨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ll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素养”的提高,诵读应是有效的途径之一。而现在高中有些语文教师对语文诵读不够重视,这种轻诵读的做法对学生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
  关键词:语文 诵读 影响 作用
  1.诵读教学的必要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要实现这个目标,语文教师改变教学方法、注重诵读教学是可达到的。
  诵读是传统的优秀教学法。“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讲的都是诵读的好处。古诗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处世为人的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蕴含其中。诵读这些经典古诗文,对开阔同学们的眼界、胸怀、提高品德修养大有帮助。所背诵的东西一旦烂熟于心,则其词语、佳句、章法、思想、韵律等都会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素养,他们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会大大提高。由此可见,多诵读能让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人文素养能起到重要作用。
  2.诵读的作用
  ①诵读可以发现和纠正学生不正确的读音和断句。大家在课堂上大声朗读就可以及时纠正错误。如果仍是“哑巴语文”,错误也许就在沉默中湮没。
  ②多诵读有助于理解文意。诵读是打开思路的钥匙,多诵读能培养我们良好的语感,诵读出来才能更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如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人认为把“问君能有几多愁?”读成陈述句和疑问句都可以,但如果读出声来,会明显感到,读成疑问句的处理,则显得平淡了。
  ③多诵读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语言的韵律和美感要通过声音来体现。中国语言的美不仅体现在内容和形式上,还表现在声音上,节奏、韵律、排比、对仗,只有用声音才能充分体现出来。我们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利用课件展示画面再结合诵读,学生读后脑中会出现鲜明的形象,这样学生的记忆背诵也快,记忆也长久。再如李清照《声声慢》词起头连叠七字: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觅觅”是唇音,“冷冷”是舌音,其余是擦音和塞擦音,发音时舌尖抵住牙齿,气流摩擦而出甚至先堵塞再摩擦而出,听上去有艰涩之感,加上“觅觅”“戚戚”四个原入声字,调子急促凄厉,折射出女词人在国亡家破时复杂难言的心灵世界。透过这些语言符号,我们读出的是时代家国乃民族的调式节拍。
  多诵读,可使学生将文字、声音、形象审美熔铸在一起,挖掘出“声音”这一语文教学中常被忽略的因素,复活语文本身的精神血肉。学生通过多诵读,将文字转化为饱含情感的声音,培养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通过对作品的表达形式和情感内容的分析和领悟,丰富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多诵读还可以使学生对文章语言有更深入的理解,使他们说话写作时很自然的就能创作出优美的句子。背诵使他们积累了更多知识,对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刻,对文学的审美有了更进一步提高,这不是以往苦求而不得的教学境界吗?
  3.诵读的要领
  重视学生的诵读,教师应首先要为学生建立诵读的规范。
  ①精神饱满,眼到心到。读书应该全身心的投入,朱熹强调读书应“整顿几案,正身体”等,正是这个道理。课堂上强调学生注意力集中,要有正确的坐姿,要看清每一个字,要发出洪亮的声音,要积极思考所读的内容。
  ②把握要领,营造气氛。通过老师或学生领诵,可以直接把正确和积极的“读书声”传递给大家,便于尽快掌握诵读的要领。
  ③言为心声,读出韵味。对学生的诵读要提出要求:一是言为心声,即口中读什么,内心也应该思考什么,不能“口诵心非”;二是直抒胸臆,能将胸中酝酿的情感脱口而出,将自己所理解的课文用声音传达给别人,要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你读书的声音就代表着你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
  4.诵读的方法
  高中语文不仅要求学生有一定的阅读量,也特别重积累,只有通过积累,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诵读的过程中,教师对诵读方法加以指导,使学生对一些重点诵读内容形成记忆,也是诵读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①字词提示法。在阅读教学的开始阶段使用此法,可以培养学生踏踏实实一字一句认真读书的良好习惯。具体做法是:选出若干起提示作用的词语,经过熟读逐步减少提示词,直到取消提示,也就是帮助学生一步步“扔掉拐杖”独立行走。
  ②听写法。這是一种老方法,但是现在还行之有效。听写可以强化学生的耳、手、心协调到位,强化学生“亲自动手”熟悉字词句篇。可采用生字生词听写、句子听写、段落听写等方法。
  ③联想记忆法。具体方式可灵活多样,比如:把诗文联想成画面加以记忆;或由此及彼联想记忆,如学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写秋景的诗句,可联想起其他古诗词写秋的语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等。
  5.诵读教学应注意以下问题
  ①多读少讲。一节课40分钟,学生多读多悟,教师抓住重点讲解,要把课堂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
  ②教师给学生一定的点拨。如李商隐的《锦瑟》一诗,连用了许多典故,深奥难懂,对这类诗宜先把意思讲清楚,然后再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读,仔细玩味诗中的伤感之情。
  ③给学生营造诵读的氛围。如讲李清照的《声声慢》时,可以配上由邓丽君演唱的《月满西楼》这首歌的音乐。既能营造氛围又能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其他文献
一、消除农村中小学班主任职业倦怠现象刻不容缓  当前,在班主任专业化的研究与实践中,我们特别关注班主任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的提高,但是对班主任的职业心态发展常常关注不够。班主任的职业心态,实际上是班主任职业精神的灵魂,也是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基础,理应成为班主任专业发展的核心内涵和重要目标。目前,在农村中小学班主任队伍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种职业倦怠,这种职业倦怠集中体现在教师都把班主任看作是教书
摘要: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世界上不能只有一朵花,而应当有多种样式的花。课堂教学应该是各种样式、各种方法,都在竞争,都在开放,这才是大好局面。只要它能开放出特色来,它就有生命。在我们倡导的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课堂究竟应以什么样的姿态才是最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如何才能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创设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浅薄的认识:  关键词:
大多数高中生在面对高中物理时,都有一种犯怵的心理,这主要是因为这门学科对学生要求比较高,知识难度系数大,学生学起来有点如坠云雾。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洞察力。  高中物理学科是高中教师和学生感到头疼的一门学科,大多同学对这门学科不太感兴趣。原因可能很多,但归根结底这门学科是以唯物辩证法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物质运动性质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所以要学好物理,应学一点唯物辩证法,学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观察
随着我国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石油企业利用网络销售,得到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由于石油销售企业,在网络管理中缺乏信息安全体系,导致石油销售企业的信息被黑客恶意
1994年,AECT发展了教育技术的定义和研究范围,给教育技术作了新的明确的阐述:“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这个定义表明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旨在增进教育效果的技术方法的总和。  中学教育若要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适应社会新形势发展的用人需求,就必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观念、考核手段等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和更新。
摘要:过去的课堂是教师“一言堂”,只是一味的压迫与灌输,没有关注学生的感受,没有从内心去激励学生爱学习、参与学习。因此,只有改变这种方式,改革学习评价,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提高课堂效率。在生物课堂上提高学生的能动性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关键词:能动性 科学精神 素质教育 核心  第一设计新奇的演示实验创设教学情境。  学生的认知活动是以感知认识为基础的,所以,利用新奇的演示实验创设教学情境
新课程的历史课从传统的满堂灌输转向启发疏导,从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思维素质,课堂提问具有重要意义。课堂教学成功与否,效果如何,提问的设计与提问的运用是关键。以下是我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一、要研究学生学习历史的认知心理  现代的高中生有以下三方面学习历史的认知心理。一是他们已有的学识。一般来说他们在初中阶段多多少少学习了一些历史知识。现在电视等媒体也通过各种形式向大众进行历史教育,如央视的“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是没有找到教好学生的方法”。学生是学习是主人,是具体的,不断发展的主体,学生的认知活动是一个能动的过程,是主体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动地构建起关于客体的认知。教师“教”是为了学生主体的“学”。因此在教学中身为教师的我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尽可能的让学生的智慧潜能迸发出来。  一、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空间  问题是学习的心脏,有
“老师,我的铅笔不知被谁偷走了?”“老师,他又打我了。”“老师,他又骂人了。”这是刚升入小学一年级的同学开学一周内发生的事情。唉!为什么我对他们讲了很多道理,却还接二连三的发生呢?针对这一问题,我反复查阅资料,总结自己以前的工作得失,使我认识到单从教学中干巴巴的说教,学生前学后忘,即使是金玉良言,也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我吸取教训,总结经验,让学生积极参加道德实践,从而将德育工作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