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为根,文化为魂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y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小学阶段是学生品行塑造的关键时期,要使学生从小建立道德修养和健全的人格,形成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塑造文化素养和民族气概,成为具有人格国格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就要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和融入每个学生的思想里,成为每一个孩子的文化灵魂以及精神骨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阅读与积累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通过广泛的阅读,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感,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那么,我们如何在阅读教学时把汉语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下的最优美、最经典的传统文化传递给学生呢?我在阅读教学的教法上作了多方面的尝试,力求给处在记忆黄金时期和人格形成时期的孩子们,播下最好的种子,撒下最好的养料,为孩子们塑造优秀的品德,使孩子终生受益。
  一、图文结合,及早积累
  依据人类学家和心理学的研究,人的记忆力发展自零岁开始,十三岁发展至顶峰,六至十三岁为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段,十四岁后至多能够保持,甚至下降。因此,我们要利用儿童记忆力的黄金时期,在低年级的起步阶段就渗透传统文化的元素,使学生及早受到思想的熏陶。而让刚刚步入学龄期的孩子读懂古诗韵文,加深对汉语言文字的理解与感悟,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图文结合,及早积累。
  实验表明,寓抽象难懂的语言文字于生动传神的插图、动画,会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从而理解文字运用的妙处。结合新版的人教版教材“及早阅读”的新理念,在起步阶段就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经典与阅读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孩子初入学就受到比较全面的语文素养启蒙教育。如教学人教版(2016年)一年级上册第3课《江南》中,学生就学习了一篇充满韵味的汉乐府诗,这首古诗将“间”、“东”、“南”、“西”“北”的方位词,同“鱼”、“莲叶”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构成一副美丽的采莲图。教学时,我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文插图,通过看图说话引导学生理解每个汉字运用的独到之处,品味音韵之美,在反复吟诵中感悟诗句的优美意境。孩子们欣赏着图画,想象出生动有趣的对话,在反复的诵读中,不知不觉将古诗熟记于心,融化到自己的精神生命里。除了课内知识,我积极鼓励学生阅读其他课外文本,如《三字经》、寓言或成语故事、《弟子规》等,这些读物图文并茂、语言精辟简练,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为人处事的礼仪规范、做人道理,我引导学生在赏析美图、诵读美文的基础上熟读成诵,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品性,使其逐步养成良好的语感和阅读理解能力,为写作积累用之不竭的语言材料。正所谓“厚积而薄发”,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儿时的积累终将转化成伴随一个人终身的语文素养。
  二、联系实际,深挖内涵
  传统文化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她植根于我们的生活中。教师在教学时,只有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细细品味,才能让孩子们在阅读中产生共鸣,让民族精神的血液在一代代人身上流淌。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生命力的瑰宝。千百年来,古诗文就已经成了我们民族精神约定俗成的教科书,成为一种长效的民族素质滋养剂。当教学博大精深的古诗美文时,教师只有深挖教材的内涵,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才能将一切美妙的修养和哲学毫无痕迹地从学生的口中渗入血液,渗入生命感受的深处,成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如在阅读《滁州西涧》、《春夜喜雨》时,学生在理解诗的字面含义后,我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大自然对人类无私的给予和奉献,抒写小练笔,使学生学会感恩,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朴素情感;当学习《登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我带孩子们登高望远过重阳,饶有趣味地抛出问题:“你知道重阳节的由来吗?古代人是怎么过重阳节的呢?与亲人好友久不相逢,你的心情怎样呢?”学生迫不及待想帮老师解决“疑难”,通过查阅资料、询问父辈、自身感受的表述,切身体会诗句中古人的离别愁绪,体验浓浓亲情;当诵读慷慨激昂的《过零丁洋》 、《满江红》、《己亥雜诗》等爱国诗篇时,教师对背景材料的挖掘更是必不可少,我重视引导学生收集时代背景资料,并旁征博引,要求列举现代爱国人士的事例,从而树立学生身为中国人“振兴中华”的使命感,激发学生爱国热情,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跨越“学科”,拓宽途径
  “新课标”的“大语文观”理念,就是语文学习的生活化、开放化、边缘化。它要求语文教学联系生活,强调开放,提倡跨学科。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新教材选编的课文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全方位、多形式地为学生提供了阅读的途径。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读本资源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呢?我认为,只有勇于突破“学科”瓶颈,多元化传递文化信息,才能更有效、更有力地弘扬传统文化。如人教版(2016年)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材中,4个课文单元,围绕“自然”、“想象”、“儿童生活”、“观察”等主题编排,有蕴含着热爱祖国、关爱他人、友好相处、热爱科学等丰富的思想情感因素,亦有适应社会要求的时代精神。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为每单元定下相呼应的主题,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途径,也为学生在广泛阅读积累后提供展示成果的舞台。如结合学校开展的“庆五一”自理能力竞赛,让学生参考相关资料和生活实践后,参加制作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传统小吃竞技比赛;或利用班会课、活动课开展各个传统节日的文化展示,如组织“端午知识知多少”、“又是中秋团圆时”等主题班会课,学生必须掌握第一手阅读材料,才能在班会中过关闯将、拔得头筹;又如利用黑板报、宣传栏、学习园地等张贴“传统文化知多少”、“小博士大看台”小报,让学生学会归纳整理、逐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新教材介绍了各种传统文化技艺,我不忘提供机会让孩子动手操作,体验中华人民的创新智慧与心灵手巧,利用手工课让孩子们制作喜闻乐见的花灯、剪纸作品,带孩子们到陶瓷基地参观制作工艺,捏陶人,写随笔;鼓励有朗诵、表演、音乐才能的孩子精心排练古诗词串演节目或课本剧,参加学校组织的“学感恩、诵经典”诵读比赛,一展朗诵、传统技艺、书画等才艺,学生们的全情投入、尽情表现令人置身于“斑斓的经典世界”。在这些丰富的教材资源的引导下,学生领略到前所未有的知识领域,大大激发了探求传统文化的欲望,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悟自得,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传统文化的养分在灵魂里积淀升华,滋养着纯净美好的心灵。
  四、建立机制、多层评价
  传统文化的积累是增知、养心、立志、铸品,不在一朝一夕,而在乎一点一滴聚沙成海,只有建立一种有效机制才能确保经典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为鼓励学生学习和积累大量诗词曲赋的优美语言、经典篇章,我结合学校定期开展的测评活动、竞赛机制,与学生、家长制订长期计划,把诵读经典纳入日常工作、生活,把诵读经典养成一种习惯。如学校升旗仪式上开展“每周一句古训”诵读,我就将古训写在黑板上角,坚持课前1分钟全班齐诵、学期末检验汇总;如结合学校每学月制定的传统文化主题,每周定时带领学生到学校图书馆阅读经典美文,指导孩子们摘录读书笔记,写一些简单的读后感,再利用读书发表会让学生复述诗文的内容,交流认识及感受,引导他们大量积累古典诗文,促进读书的质量。每一单元阶段,我就结合学校制订的阅读卡对学生的阅读数量及质量进行统计、调控,引导学生从课外书中认真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作品的文化内涵,达到高质量的语言吸收。我将学生在学期的阅读总量质量,作为学期末阅读的“第一层评价”,按照学生的阅读量在“星级评定卡”上奖上“星星”。
  为鼓励学生将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能在日常习作、口语交际中应用古典诗文,提高习作水平,我制定了第二层评价:为参加“小博士大看台”黑板报展示、“传统知识竞答”、“学感恩、诵经典”朗诵比赛、 “传统技艺小能手”的成员和“引经据典小能人”按“功绩”分发证书,标示等级,以此作为阅读评价的第二重标准。
  第三层评价,是将学生的言行举止的日常考评也补充到传统文化阅读的测评之中,对于那些言行举止具有传统美德的学生,也给予表彰,从而弘扬了“由内而外”的行为美。
  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学生只有从小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才能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培育民族精神。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精髓,以阅读为根,以文化为魂,努力培养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新一代。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领域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多教学模式都被引进了现在的教学中,尤其是针对于现在的小学中年级语文的课前预习,在新课程改革后,也同样受到了重视和关注。对于小学中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比低年级的学生更加具备一定的认知和理解能力,但是又没有高年级的学生那样更加成熟,因此,课前预习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好的一项学习策略,也是加深学生理解课文,学习课文的主要保障。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课前预习的方
期刊
一节高质量的思想品德课其课堂教学的导入必然十分精彩,这样才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和培养创新精神,是我们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实践证明,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总结十九年来的课堂教学实践,摸索出以下几种导入方法。  一、精心设计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认
期刊
【摘要】应用型人才培养是独立学院的办学目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内容。本文对加强实践教学的方法做了初步探讨,对专业课(包括专业理论课、專业实验课)教学、高质量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和有效完成各种企业实习任务等内容提出了具体要求,寄希望于学习和发扬现代“工匠精神”来提高专业教师和毕业生的专业素质,以满足企业对高质量技术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独立学院 应用型人才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当代中学生作为祖国的新一代,有义务承担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传播文化的过程中必须会表达。但因为长期以来我国的“填鸭式”教学,不少学生及教师对于语文学科更在乎的是成绩高低,而对实际运用的表达能力没有十分重视。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校对训练学生表达能力存在问题。本文主要讲述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存在的问题和如何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 学生表达能力 问题
期刊
【摘要】小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阅读是最为重要的环节,而且大量的阅读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还能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小学生正是认知能力和各项技能萌生发展的阶段,这时更要加强学生的阅读培养。小学图书馆对于学生的阅读指导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小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有着很大的帮助,因此在小学图书馆开设阅读指导课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如何进行开设呢?  【关键词】小学图书馆 阅读指导课 阅读能力  
期刊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的深入,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阅读能够帮助学生获取知识、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对提升学生审美情感和语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分析和探讨,并结合本人实际教学经验略谈看法和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50-
期刊
【摘要】中译英过程中因为句子结构不同而不可避免地使用到断句译法。本文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读写教程第一册课后中译英练习为例,探讨断句译法,并对其进行一定归类、分析,试着找出断句译法的规律,希望本文对四六级考生有一定借鉴作用。  【关键词】中译英 断句译法 新视野大学英语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7)50-0096-02  四六级翻译改为段落中译英
期刊
【摘要】本文分析了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学生词汇量少、学生自主支配时间少、课外阅读拓展少的问题,并从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注重词汇积累,充分利用好课前黄金五分钟培养课外阅读习惯。利用一起作业网的绘本资源,通过班级微信群反馈,让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循序渐进的去提高阅读能力。  【关键词】词汇积累 课内模仿 阅读策略 脱口背诵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
期刊
【摘要】当我们在研究近当代诗歌的时候往往会忽视这样一个人,他就是西部歌王王洛宾,因为其作品本身的表现形式,使人们忽略了其艺术性。在此,本文通过分析王洛宾作品对于西北少数民族诗歌的传承,对于西北少数民族诗歌的改造与升华以及王洛宾诗歌对于西北少数民族诗歌与汉族传统文化的融合三个方面展现了王洛宾诗歌的艺术成就。  【关键词】王洛宾 当代诗歌 诗歌文化  【中图分类号】I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情境教学主要借助音乐、物品或者是语言等为学生模拟出来一个吸引学生的场景。通过情境的营造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问题,全面理解知识的内容。本文结合情境教学法的特点分析,探讨情境教学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关键词】情景教学法 初中英语 应用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50-0098-01  引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