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理念是数学教学由“关注学生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生学习活动”;课程设计由“给出知识”转向“引导活动”。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体现数学再发现的过程,数学教学已不仅仅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鼓励学生“观察”、“操作”、“发现”,并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个性品质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那么,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教师应该怎样做才能让学生学会学习数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
兴趣是学习的动机和动力,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身心的投入学习活动中。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和组织教材,用数学本身的美去感染学生以提高兴趣,用巧妙的课堂教学安排去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设计情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快乐。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他们的求知和好奇心,从而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如笔者在教学实验中就经常采用让学生充当“小老师”、寻找身边的数学问题、“挑老师的毛病”、设计和学习内容有关的小情景、运用电教手段演示图形的动画效果等方法进行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基础
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學生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数学思维能力在形成理性思维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为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必须研究思维活动的发展规律,研究思维的有关类型和功能、结构、内在联系及其在数学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在教学中,我们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的思维既有明确的目的方向,又有自己的见解;即有广阔的思路,又能揭露问题的实质;既敢于创新,又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保障
杨振宁教授曾指出,中外学生的主要差距在于,中国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有待于加强;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是21世纪最具竞争力,最受欢迎的人才。在数学教育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教师应从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上入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真正把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落到实处,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注重问题的教学,以问促思,以问促变,以问促创新意识的培养。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在上课前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几个小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课程结束前,让学生根据学习回答这些问题。鼓励学生向教师提问,想办法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问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喜悦、自信,从而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
2、重例题的选择及变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笔者对教学中的例题有针对性地设计和选择,经常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引导学生对原理进行广泛的变换和延伸,尽可能延伸出更多相关性、相似性、相反性的新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能力为重点
这一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新型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发挥导学者的循循善诱作用,做学生学习的向导和促进者,甚至是共同学习、探索中的平等伙伴。把职能由“教”转变为“导”。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的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自学的情境,激发自主学习与探索的欲望,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品质,从而充分体现教师的导学作用。
笔者在教学中,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一组由一名组长带领5到7名组员,在学习的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统一预习,讨论,做作业。每天至少集体讨论1到2次,讨论内容自行确定,也可以集体备课,推选一名主讲人充当“老师”代替笔者的身份给全班学生授课。作业由组长根据组员个人实际情况布置不同的作业,然后由组长进行批改,各组长的作业可交由课代表批改,或组长之间交换批改,也可交给笔者进行批改,在批改过程中,要注明作业中反映出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和解决效果。通过这种办法,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能力,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愿意合作,自主地去探究,同时也弥补了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能力为目的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用数学,我能用数学。”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1、重现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大多是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因而在进行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的教学中,笔者不只是单纯地向学生教授这些数学知识,而是从实际事例或学生已有知识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对原型加以抽象、概括,弄清知识的抽象过程,了解它们的用途和适用范围,从而使学生形成对学数学、用数学所必须遵循的途径的认识。如在必修2“立体几何初步”的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空间想象、理解能力还不完善的实际情况,在教授一些概念和定理时,通过展示模型让学生观察,探讨,笔者适当引导的办法,让学生自行抽象、归纳出结论,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2、加强建模训练,培养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建立适当数学模型,是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在必修1“函数的应用”教学中,笔者根据教学内容选编了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科技和当前商品经济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利息、股票、利润、人口等问题)对学生进行建模训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3、创造条件,让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笔者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开展一些小活动,为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的环境,引导学生亲手操作,如测量、市场调查和分析、企业成本和利润的核算等。
六、培养学生提炼、总结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为落实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总称。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的规律性的理论知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策略。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手段和工具,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只有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才能真正掌握数学,因而数学思想方法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教材当中蕴涵了多种数学思想方法,如数形结合、化归、类比、构造、空间观念、函数与方程思想等等。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挖掘出数学基础知识所反映出来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设计教学思想方法的目标,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反复强化,及时总结,用数学思想方法武装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的主人。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对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能够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解题能力,使学生能更好地驾驭数学。(作者单位:江西省彭泽县第一中学)
那么,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教师应该怎样做才能让学生学会学习数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
兴趣是学习的动机和动力,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身心的投入学习活动中。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和组织教材,用数学本身的美去感染学生以提高兴趣,用巧妙的课堂教学安排去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设计情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快乐。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他们的求知和好奇心,从而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如笔者在教学实验中就经常采用让学生充当“小老师”、寻找身边的数学问题、“挑老师的毛病”、设计和学习内容有关的小情景、运用电教手段演示图形的动画效果等方法进行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基础
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學生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数学思维能力在形成理性思维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为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必须研究思维活动的发展规律,研究思维的有关类型和功能、结构、内在联系及其在数学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在教学中,我们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的思维既有明确的目的方向,又有自己的见解;即有广阔的思路,又能揭露问题的实质;既敢于创新,又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保障
杨振宁教授曾指出,中外学生的主要差距在于,中国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有待于加强;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是21世纪最具竞争力,最受欢迎的人才。在数学教育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教师应从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上入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真正把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落到实处,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注重问题的教学,以问促思,以问促变,以问促创新意识的培养。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在上课前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几个小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课程结束前,让学生根据学习回答这些问题。鼓励学生向教师提问,想办法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问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喜悦、自信,从而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
2、重例题的选择及变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笔者对教学中的例题有针对性地设计和选择,经常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引导学生对原理进行广泛的变换和延伸,尽可能延伸出更多相关性、相似性、相反性的新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能力为重点
这一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新型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发挥导学者的循循善诱作用,做学生学习的向导和促进者,甚至是共同学习、探索中的平等伙伴。把职能由“教”转变为“导”。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的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自学的情境,激发自主学习与探索的欲望,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品质,从而充分体现教师的导学作用。
笔者在教学中,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一组由一名组长带领5到7名组员,在学习的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统一预习,讨论,做作业。每天至少集体讨论1到2次,讨论内容自行确定,也可以集体备课,推选一名主讲人充当“老师”代替笔者的身份给全班学生授课。作业由组长根据组员个人实际情况布置不同的作业,然后由组长进行批改,各组长的作业可交由课代表批改,或组长之间交换批改,也可交给笔者进行批改,在批改过程中,要注明作业中反映出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和解决效果。通过这种办法,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能力,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愿意合作,自主地去探究,同时也弥补了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能力为目的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用数学,我能用数学。”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1、重现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大多是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因而在进行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的教学中,笔者不只是单纯地向学生教授这些数学知识,而是从实际事例或学生已有知识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对原型加以抽象、概括,弄清知识的抽象过程,了解它们的用途和适用范围,从而使学生形成对学数学、用数学所必须遵循的途径的认识。如在必修2“立体几何初步”的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空间想象、理解能力还不完善的实际情况,在教授一些概念和定理时,通过展示模型让学生观察,探讨,笔者适当引导的办法,让学生自行抽象、归纳出结论,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2、加强建模训练,培养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建立适当数学模型,是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在必修1“函数的应用”教学中,笔者根据教学内容选编了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科技和当前商品经济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利息、股票、利润、人口等问题)对学生进行建模训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3、创造条件,让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笔者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开展一些小活动,为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的环境,引导学生亲手操作,如测量、市场调查和分析、企业成本和利润的核算等。
六、培养学生提炼、总结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为落实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总称。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的规律性的理论知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策略。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手段和工具,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只有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才能真正掌握数学,因而数学思想方法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教材当中蕴涵了多种数学思想方法,如数形结合、化归、类比、构造、空间观念、函数与方程思想等等。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挖掘出数学基础知识所反映出来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设计教学思想方法的目标,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反复强化,及时总结,用数学思想方法武装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的主人。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对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能够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解题能力,使学生能更好地驾驭数学。(作者单位:江西省彭泽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