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过程。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教是为学服务的,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让学生乐于学习语文,需创造宽松和谐的气氛和环境,使学生自我驾驭开发潜能。
[关键词]对话;展示;领悟;语文课堂
语文教学课堂要变“一言堂”为“群言堂”,成为师生交流对话的一个“平台”。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教是为学服务的,学生毕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为此,笔者进行过一些实践性的探讨,主要环节是“对话”“展示”“领悟”。具体做法是:分组讨论→小组提出共性问题→班内展示→班内同学自主解决→教师点拨。下面以《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为例,进行简要分析。
一、对话环节
文本对话。让学生首先在文本中找出有关刻画王熙凤的语句段落,要求仔细地阅读文本,抓住自己最有感触的语句,形成表述性的文字。有的学生轻声读细揣摩,有的边想边在书页上做旁批,还有的模仿文中人物的动作边演示边思索。
生生对话。分成小组,让学生将自己的自主学习的成果在组内讲给同学听,征得其他人的意见,如有不同意见,可在班内提出,并且小范围内实现了“查漏补缺”。比如,一学生就王熙凤刚出场的描写进行评点,“她人还没到,但声音已经到了”,由此可以看出她在贾府地位的特殊,因为贾府是公侯之家,礼制森严,大家都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她却可这样“放诞无礼”。另一生接着说:“你们还记得《故乡》杨二嫂出场吗?‘哈!这模样!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叫声突然大叫起来。可以看出杨二嫂的‘放纵凶暴’。这两种写法是‘异曲同工’吧!”又有学生参与进来说:“看来《红楼梦》的影响是很深远的,连鲁迅这样的作家也仿效过。”全组人听后受益匪浅。
师生对话。在分析中,学生们也有困惑。如在分析外貌时,作者为什么会把王这样来描写:“丹凤眼,柳叶眉,原是很美的,而曹雪芹却偏偏把美丽的丹凤眼配以三角,让秀气的柳叶眉高吊两梢,这就不尽美了吧?”学生认为她就长那样吧。这时教师应引导他们从小说的虚构性以及小说中“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人”的写法入手来分析。曹雪芹之所以这样来写是依据古书上的“麻衣相”法,“三角眼,吊梢眉”乃是狡黠、狠毒、性巧、通变、邪淫之相。曹雪芹不一定真迷信相法,但他把王熙凤的眉眼写成这般形状,借以揭示王熙凤的性格为人:美艳的外表下包藏着一颗奸诈、冷酷、阴毒的灵魂。外貌与人物的性格命运有着必然的联系,从而实现了借对外貌描写分析完成对人物形象的揭示,突破了难点,理解这层意思,全赖“师生对话”。
二、展示环节
1.写王熙凤的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难怪黛玉纳罕,觉得与周围人的“敛声屏气”相比,实在是“放诞无礼”,正说明她在贾府的特殊身份和地位。再通过贾母介绍,更证明了这一点“他是我们这里的有名的波皮破落户”“你就叫她凤辣子就是了”。“老祖宗”能够用这样戏谑的语言与之谈笑,除了说明她性格波辣之外,更说明她是深受贾母宠爱的特殊人物。
2.绘其肖像。包括服饰、容貌,可见其刁钻狡黠。
3.见黛玉。先是恭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用帕拭泪”可是听到老祖宗笑着阻止,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她身上……忘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她的言谈、举止,则写出她的随风使舵,忽笑忽哭,忽悲忽喜,处处逢迎讨好,博取贾母欢心,借以巩固自己的权势,显示其丑恶的内心世界。又从表面上是对黛玉的褒奖,实际上是对贾母的恭维,同时又照顾到三姐妹,可见王熙凤的“八面玲珑”。在时间推移中,学生们又再次认真研读文本,找其中相关的语句,进行分析、归纳,真正实现了“文本对话”。学生们一个个问题的提出以及其他同学的解决,实现了“生生对话”,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三、领悟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在刚才学生们展示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的问题,学生们结合刚才自己的思考,逐渐得出结论。这样,从语言,动作,外貌,神态上去思考和分析,这也达到了由感性到理性认识的目的,同时也完成了课堂目标。
在课后反思中,笔者逐渐意识到:要变学生的被动为主动。在人格、知识上同教者平等对话,达到心理开放、自由,主动性和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学生为了能够适时、准确地指误,不但要积极参与,还要认真思考,学习效率必定会高;课堂充满浓厚的民主气氛和探讨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责任编辑 王凌燕
[关键词]对话;展示;领悟;语文课堂
语文教学课堂要变“一言堂”为“群言堂”,成为师生交流对话的一个“平台”。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教是为学服务的,学生毕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为此,笔者进行过一些实践性的探讨,主要环节是“对话”“展示”“领悟”。具体做法是:分组讨论→小组提出共性问题→班内展示→班内同学自主解决→教师点拨。下面以《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为例,进行简要分析。
一、对话环节
文本对话。让学生首先在文本中找出有关刻画王熙凤的语句段落,要求仔细地阅读文本,抓住自己最有感触的语句,形成表述性的文字。有的学生轻声读细揣摩,有的边想边在书页上做旁批,还有的模仿文中人物的动作边演示边思索。
生生对话。分成小组,让学生将自己的自主学习的成果在组内讲给同学听,征得其他人的意见,如有不同意见,可在班内提出,并且小范围内实现了“查漏补缺”。比如,一学生就王熙凤刚出场的描写进行评点,“她人还没到,但声音已经到了”,由此可以看出她在贾府地位的特殊,因为贾府是公侯之家,礼制森严,大家都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她却可这样“放诞无礼”。另一生接着说:“你们还记得《故乡》杨二嫂出场吗?‘哈!这模样!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叫声突然大叫起来。可以看出杨二嫂的‘放纵凶暴’。这两种写法是‘异曲同工’吧!”又有学生参与进来说:“看来《红楼梦》的影响是很深远的,连鲁迅这样的作家也仿效过。”全组人听后受益匪浅。
师生对话。在分析中,学生们也有困惑。如在分析外貌时,作者为什么会把王这样来描写:“丹凤眼,柳叶眉,原是很美的,而曹雪芹却偏偏把美丽的丹凤眼配以三角,让秀气的柳叶眉高吊两梢,这就不尽美了吧?”学生认为她就长那样吧。这时教师应引导他们从小说的虚构性以及小说中“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人”的写法入手来分析。曹雪芹之所以这样来写是依据古书上的“麻衣相”法,“三角眼,吊梢眉”乃是狡黠、狠毒、性巧、通变、邪淫之相。曹雪芹不一定真迷信相法,但他把王熙凤的眉眼写成这般形状,借以揭示王熙凤的性格为人:美艳的外表下包藏着一颗奸诈、冷酷、阴毒的灵魂。外貌与人物的性格命运有着必然的联系,从而实现了借对外貌描写分析完成对人物形象的揭示,突破了难点,理解这层意思,全赖“师生对话”。
二、展示环节
1.写王熙凤的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难怪黛玉纳罕,觉得与周围人的“敛声屏气”相比,实在是“放诞无礼”,正说明她在贾府的特殊身份和地位。再通过贾母介绍,更证明了这一点“他是我们这里的有名的波皮破落户”“你就叫她凤辣子就是了”。“老祖宗”能够用这样戏谑的语言与之谈笑,除了说明她性格波辣之外,更说明她是深受贾母宠爱的特殊人物。
2.绘其肖像。包括服饰、容貌,可见其刁钻狡黠。
3.见黛玉。先是恭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用帕拭泪”可是听到老祖宗笑着阻止,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她身上……忘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她的言谈、举止,则写出她的随风使舵,忽笑忽哭,忽悲忽喜,处处逢迎讨好,博取贾母欢心,借以巩固自己的权势,显示其丑恶的内心世界。又从表面上是对黛玉的褒奖,实际上是对贾母的恭维,同时又照顾到三姐妹,可见王熙凤的“八面玲珑”。在时间推移中,学生们又再次认真研读文本,找其中相关的语句,进行分析、归纳,真正实现了“文本对话”。学生们一个个问题的提出以及其他同学的解决,实现了“生生对话”,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三、领悟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在刚才学生们展示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的问题,学生们结合刚才自己的思考,逐渐得出结论。这样,从语言,动作,外貌,神态上去思考和分析,这也达到了由感性到理性认识的目的,同时也完成了课堂目标。
在课后反思中,笔者逐渐意识到:要变学生的被动为主动。在人格、知识上同教者平等对话,达到心理开放、自由,主动性和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学生为了能够适时、准确地指误,不但要积极参与,还要认真思考,学习效率必定会高;课堂充满浓厚的民主气氛和探讨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责任编辑 王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