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小学体育课的传统教学模式现状分析入手,对“大体育课”的理论依据、教学模式结构、优势及取得效果这几点进行了阐述。对“大体育课”在小学教育教学实践当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与研究。以期为体育课堂实现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立德树人的目标提供些许现实依据,为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打下夯实的根基。
关键词:小学体育 体育教学模式 大体育课
纵观我国小学现行的体育教学模式,仍然是采用班级授课制,由一名体育教师面对全班的学生进行体育教学。虽然通过教改的推进,当今的小学体育课堂,较之以前有了些许的变化,但是由于这种“一对多”的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在教学实践当中师生所遇到的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一、小学体育课的传统教学模式现状简述
(一)小学体育课传统教学模式——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作为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有其自身的优点:有利于经济有效的集中培养人才、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然而其缺点也很明显:过于强调经验性的知识传授,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统一,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问题。
(二)小学体育课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除了上述提到的缺点,体育课传统教学模式还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体育课教学内容多变不系统
每学期体育教学内容多而杂,田径类跑、跳、投,球类足、篮、排,以及跳绳、毽球,网球等等,看似丰富,实则浅尝辄止,无法让学生深入掌握系统体育技巧。
2.不利于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终身体育是一种理念和思想,培养小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的核心,就是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而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的致命缺陷就是不能够因材施教,不能够激发全体学生的运动兴趣,更何谈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二、小学体育教学新模式大体育课
由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种种不足之处,一种不同于传统体育课的新的体育教学模式“大体育课”应运而生。
(一)大体育课的理论依据
大体育课是在时代发展中逐渐形成并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在其课程教学指导中,主要是以分组教学和分层教学作为基础。在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的基础上,以学生个体发展为基础,分层、分组展开教学指导,大体育课的理论与课程标准相符合,能够提高教学的效率。
(二)大体育课的教学模式的结构
大体育课本身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在开展教学指导中,明确教学的结构才更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因此,教师需要明确单元教学目标,并在大体育课内完成教学分组,参照班级授课制度下的方案對学生分性别、分技能、分兴趣等开展教学引导,进而开展有效的复式体育教学。
(三)“大体育课”的优势
大体育课程是顺应现代化教学理论要求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与课程改革的基本观念相契合,满足社会发展对学生成长的需求。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相比,大体育课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此基础上,进行分层复式教学,有利于学生熟练掌握课程运动技术,进而提升学生和教师的双向成就感,长此以往,形成良好循环,最终达到提高体育课堂实效的目的。
三、实施大体育课以来取得的效果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大体育课”这种新的体育教学模式确实能够解决我国小学体育健康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部分难题。对于全国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与发展有一定到引领和示范作用。笔者所在的学校已经进行了两年的大体育课的实践,目前来说,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有利于体育困难生的转化。学生们在有助于个体发展的模式中学习探究,其自身优势得以得到发挥。因材施教,照顾到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运动爱好,提高了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在大体育课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可以熟练掌握1~2项运动技能,有利于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养成终身体育的运动习惯。
(二)对体育教师的积极影响
教师在大体育课程中,有机会面向更多的学生,因此也会积极主动地学习专业知识并提升自身的素养。在大体育课程中,更利于教师朝着“一专多能”的方向发展。同时在大体育课程中,教学环境的影响也更利于调动教师的教学热情,继而提高教学的效率,提升教师自身成就感。
(三)对学校体育工作的积极影响
学校体育工作开展中,得益于大体育课的实践,使得“阳光体育一小时活动”“校级区级运动会”等多元化的活动得以顺利开展,通过体育联盟促进了学校体育改革的多元化高品质提升。
(四)为健康中国夯实基础
在大体育课中,学生们在相对宽松的、可选择性的教学氛围中,更利于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的兴趣。同时在针对性地教学引导中,更利于为社会输出更多优秀的竞技人才。在学生的带动下,影响家庭对体育的认识,继而为健康中国氛围的形成打下基础。
综上所述,大体育课的优势显而易见,当然于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也不能全盘否定,作为一名一线体育工作者,应该是各取所长,坚持好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立德树人,让每一名学生的身心都能够得到健康的发展,也为“健康中国”,以及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打下夯实的根基。
参考文献:
[1]张洪潭.对“大体育课”的构想与设计[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7(01):6-11.
[2]张见冰.树立中学大体育课观念之浅见[J].体育教学,2003(01):20-21.
广东省深圳市莲南小学 赖锦浓
关键词:小学体育 体育教学模式 大体育课
纵观我国小学现行的体育教学模式,仍然是采用班级授课制,由一名体育教师面对全班的学生进行体育教学。虽然通过教改的推进,当今的小学体育课堂,较之以前有了些许的变化,但是由于这种“一对多”的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在教学实践当中师生所遇到的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一、小学体育课的传统教学模式现状简述
(一)小学体育课传统教学模式——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作为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有其自身的优点:有利于经济有效的集中培养人才、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然而其缺点也很明显:过于强调经验性的知识传授,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统一,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问题。
(二)小学体育课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除了上述提到的缺点,体育课传统教学模式还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体育课教学内容多变不系统
每学期体育教学内容多而杂,田径类跑、跳、投,球类足、篮、排,以及跳绳、毽球,网球等等,看似丰富,实则浅尝辄止,无法让学生深入掌握系统体育技巧。
2.不利于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终身体育是一种理念和思想,培养小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的核心,就是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而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的致命缺陷就是不能够因材施教,不能够激发全体学生的运动兴趣,更何谈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二、小学体育教学新模式大体育课
由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种种不足之处,一种不同于传统体育课的新的体育教学模式“大体育课”应运而生。
(一)大体育课的理论依据
大体育课是在时代发展中逐渐形成并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在其课程教学指导中,主要是以分组教学和分层教学作为基础。在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的基础上,以学生个体发展为基础,分层、分组展开教学指导,大体育课的理论与课程标准相符合,能够提高教学的效率。
(二)大体育课的教学模式的结构
大体育课本身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在开展教学指导中,明确教学的结构才更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因此,教师需要明确单元教学目标,并在大体育课内完成教学分组,参照班级授课制度下的方案對学生分性别、分技能、分兴趣等开展教学引导,进而开展有效的复式体育教学。
(三)“大体育课”的优势
大体育课程是顺应现代化教学理论要求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与课程改革的基本观念相契合,满足社会发展对学生成长的需求。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相比,大体育课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此基础上,进行分层复式教学,有利于学生熟练掌握课程运动技术,进而提升学生和教师的双向成就感,长此以往,形成良好循环,最终达到提高体育课堂实效的目的。
三、实施大体育课以来取得的效果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大体育课”这种新的体育教学模式确实能够解决我国小学体育健康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部分难题。对于全国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与发展有一定到引领和示范作用。笔者所在的学校已经进行了两年的大体育课的实践,目前来说,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有利于体育困难生的转化。学生们在有助于个体发展的模式中学习探究,其自身优势得以得到发挥。因材施教,照顾到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运动爱好,提高了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在大体育课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可以熟练掌握1~2项运动技能,有利于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养成终身体育的运动习惯。
(二)对体育教师的积极影响
教师在大体育课程中,有机会面向更多的学生,因此也会积极主动地学习专业知识并提升自身的素养。在大体育课程中,更利于教师朝着“一专多能”的方向发展。同时在大体育课程中,教学环境的影响也更利于调动教师的教学热情,继而提高教学的效率,提升教师自身成就感。
(三)对学校体育工作的积极影响
学校体育工作开展中,得益于大体育课的实践,使得“阳光体育一小时活动”“校级区级运动会”等多元化的活动得以顺利开展,通过体育联盟促进了学校体育改革的多元化高品质提升。
(四)为健康中国夯实基础
在大体育课中,学生们在相对宽松的、可选择性的教学氛围中,更利于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的兴趣。同时在针对性地教学引导中,更利于为社会输出更多优秀的竞技人才。在学生的带动下,影响家庭对体育的认识,继而为健康中国氛围的形成打下基础。
综上所述,大体育课的优势显而易见,当然于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也不能全盘否定,作为一名一线体育工作者,应该是各取所长,坚持好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立德树人,让每一名学生的身心都能够得到健康的发展,也为“健康中国”,以及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打下夯实的根基。
参考文献:
[1]张洪潭.对“大体育课”的构想与设计[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7(01):6-11.
[2]张见冰.树立中学大体育课观念之浅见[J].体育教学,2003(01):20-21.
广东省深圳市莲南小学 赖锦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