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2015年某书记首次提出要加强“供给侧改革”,其内在要义越发受到社会普遍认同。在经济领域“供给侧改革”的实效性进展,唤起了教育“供给侧”的时代渴求。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关联性
近年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在逐渐走出“阵痛”,向着中国经济健康发展、行稳致远的“破茧成蝶”可持续发展道路前行。高校思政课作为教育供给侧主体之一,肩负着“立德树人”的主要重担,为此,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来推进思政课教学改进,平衡思政课中供给侧与需求侧矛盾,优化思政课教学内容,有利于开阔思政课改革视野。
一、供给侧改革的内涵
供给侧改革是西方经济领域中所引入的新概念,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各国为抵御经济冲击,采取了短期的以量化宽松政策增加市场流动性举措,但并未从根本解决经济全要素生产率放缓问题。为此,结构性改革在时代的迫切中成为亟需践行的要求。我国经济自2010年来波动下行呈现出“供给侧对需求侧适应性调整明显滞后”新态势。然而,供给和需求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两面,兩者并非是完全割裂、相互背离的单项思维,而是合二为一的共生性发展。为此,对我国的供给侧改革内涵需要从两方面界定。
首先,就其目的性而言,我国的供给侧改革是针对需求侧提出的,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结构性调整为主要改革方向,以扩大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着力解决要素配置扭曲,供给侧压缩过剩、产能过剩问题,进一步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任务,进一步“建立与需求侧相适应的新平衡”。其次,就发展性而言,供给侧改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基于改革着眼点,致力于阶段性结构优化和整体性产业升级协同推进的长期系统工程。为此,供给侧改革需要在长时间的攻坚克难中,开创新局面,助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二、高校思政课供给改革的内涵
高校思政课供给改革是转型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和新挑战。王学俭教授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育人过程中,存在需求侧和供给侧两方面的规定性”。即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供给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适应需求侧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内在要求,并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为其教育对象提供所需要的的教育产品和服务。
高校思政课的供给改革是针对需求侧所践行的供给侧应对,其主要内容涉及三方面: 一是供给质量改革。以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客观性、发展性规律为前提,以国家统一规定的思政课教学大纲为根据,“马工程”课程教材为基础,结合学生自身的能力水平、可接受程度等特点,从供给端转型升级,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课程服务;二是供给方式改革。打破以往教学方式各自为营的藩篱,整合网络教学、专题讲授、精品课堂集体备案等方式,以多元、丰富的手段为学生供给详实的内容;三是供给观念改革。高校思政理论课程的供给不是单纯的培养考试的竞争者,也不是一味的迎合学生需求,高校思政教师应在以人为核心,尊重人的精神为主线的前提下,与思想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相结合,实现科学供给与正确需求相结合的双向性输出与回馈。
三、供给侧改革视角下高校思政课供给改革的客观必然性
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供给侧改革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高校思政课供给改革的顺势而为是一种应然选择。
首先,供给侧改革与高校思政课供给改革具有互通性。两者都是基于提高质量的角度出发,运用改革的方法,灵活调整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两者是一体两面的过程,从经济和教育两个供给端维度为社会输送服务“产品”,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供给市场迫切需求的产品。思政教育供给的“产品”就是优秀人才,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社会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经济层面的供给侧改革号角的吹响,势必策动高校教育思政理论课供给改革的积极响应。
其次,供给侧改革与高校思政供给改革具有互补性。就其作用形式的互补而言,思政课的供给改革需要供给侧思维的指引,借以分析需求端大学生的真正需求,实现资源的有效供给。与之相应,高校思政课供给改革的具体课程教学实践,培养优秀的人才队伍有利于推动供给侧实现各要素资源的整合优化的进行。高校思政课只有在适应时代供给侧变化的过程中认识问题、发现矛盾、积极更新理念,才能不断创新发展,并为供给侧的全面推动注入新的活力。
总言之,供给侧理念与高校思政课供给改革的深入融合、共同发展,是供给侧改革深入的必然结果,也是高校思政课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参考文献
[1] 李莉.供给侧改革-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M].北京红旗出版社,2016年,第42页。
[2] 袁广林.供给侧视野下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06):15-22.
[3]王学俭,杜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探讨[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17(06):117-121.
重庆师范大学 彭修霞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关联性
近年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在逐渐走出“阵痛”,向着中国经济健康发展、行稳致远的“破茧成蝶”可持续发展道路前行。高校思政课作为教育供给侧主体之一,肩负着“立德树人”的主要重担,为此,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来推进思政课教学改进,平衡思政课中供给侧与需求侧矛盾,优化思政课教学内容,有利于开阔思政课改革视野。
一、供给侧改革的内涵
供给侧改革是西方经济领域中所引入的新概念,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各国为抵御经济冲击,采取了短期的以量化宽松政策增加市场流动性举措,但并未从根本解决经济全要素生产率放缓问题。为此,结构性改革在时代的迫切中成为亟需践行的要求。我国经济自2010年来波动下行呈现出“供给侧对需求侧适应性调整明显滞后”新态势。然而,供给和需求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两面,兩者并非是完全割裂、相互背离的单项思维,而是合二为一的共生性发展。为此,对我国的供给侧改革内涵需要从两方面界定。
首先,就其目的性而言,我国的供给侧改革是针对需求侧提出的,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结构性调整为主要改革方向,以扩大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着力解决要素配置扭曲,供给侧压缩过剩、产能过剩问题,进一步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任务,进一步“建立与需求侧相适应的新平衡”。其次,就发展性而言,供给侧改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基于改革着眼点,致力于阶段性结构优化和整体性产业升级协同推进的长期系统工程。为此,供给侧改革需要在长时间的攻坚克难中,开创新局面,助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二、高校思政课供给改革的内涵
高校思政课供给改革是转型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和新挑战。王学俭教授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育人过程中,存在需求侧和供给侧两方面的规定性”。即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供给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适应需求侧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内在要求,并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为其教育对象提供所需要的的教育产品和服务。
高校思政课的供给改革是针对需求侧所践行的供给侧应对,其主要内容涉及三方面: 一是供给质量改革。以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客观性、发展性规律为前提,以国家统一规定的思政课教学大纲为根据,“马工程”课程教材为基础,结合学生自身的能力水平、可接受程度等特点,从供给端转型升级,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课程服务;二是供给方式改革。打破以往教学方式各自为营的藩篱,整合网络教学、专题讲授、精品课堂集体备案等方式,以多元、丰富的手段为学生供给详实的内容;三是供给观念改革。高校思政理论课程的供给不是单纯的培养考试的竞争者,也不是一味的迎合学生需求,高校思政教师应在以人为核心,尊重人的精神为主线的前提下,与思想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相结合,实现科学供给与正确需求相结合的双向性输出与回馈。
三、供给侧改革视角下高校思政课供给改革的客观必然性
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供给侧改革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高校思政课供给改革的顺势而为是一种应然选择。
首先,供给侧改革与高校思政课供给改革具有互通性。两者都是基于提高质量的角度出发,运用改革的方法,灵活调整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两者是一体两面的过程,从经济和教育两个供给端维度为社会输送服务“产品”,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供给市场迫切需求的产品。思政教育供给的“产品”就是优秀人才,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社会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经济层面的供给侧改革号角的吹响,势必策动高校教育思政理论课供给改革的积极响应。
其次,供给侧改革与高校思政供给改革具有互补性。就其作用形式的互补而言,思政课的供给改革需要供给侧思维的指引,借以分析需求端大学生的真正需求,实现资源的有效供给。与之相应,高校思政课供给改革的具体课程教学实践,培养优秀的人才队伍有利于推动供给侧实现各要素资源的整合优化的进行。高校思政课只有在适应时代供给侧变化的过程中认识问题、发现矛盾、积极更新理念,才能不断创新发展,并为供给侧的全面推动注入新的活力。
总言之,供给侧理念与高校思政课供给改革的深入融合、共同发展,是供给侧改革深入的必然结果,也是高校思政课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参考文献
[1] 李莉.供给侧改革-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M].北京红旗出版社,2016年,第42页。
[2] 袁广林.供给侧视野下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06):15-22.
[3]王学俭,杜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探讨[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17(06):117-121.
重庆师范大学 彭修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