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播音员的创作道路、分析理解,具体感受稿件的方法、语言表达的内外部技巧以及话筒前状态诸问题其基点,在于正确处理“稿件——播音员——听众”这三者的关系上。播音员是我们研究的主体,但播音员的作用却主要是对稿件进行再创造,然后及于听众。播音员这个中介,既可以简单地念字出声,好像读字机,也可以把稿件变为有内容、有目的、有感情、有对象的有声语言,及于听众之耳,入于听众之心。这个幅度是相当大的。怎样才能不简单从事,不应付敷衍,而真正具有创造性呢?这就要从播音员自身寻找某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了。
一、理解是基础。播音员对稿件 的理解,与读者对文章的理解有相同的地主,即弄懂、弄通。但那不同的地方,却恰恰反映了播音工作的性质和任务。播音员理解稿件,只是为了播出,所以必须精细、深刻,把稿件中反映出来的作者的思维过程,在自己头脑里重现出来。并给予一定的加工、创造。这加工创造的深度,就表现在对内容的推敲、对主题的概括、对背景的了解、对目的的把握上。在目的的统率下,再进入主次关系的驾驭和基调的形成中。这时,那稿件已经不是字词、语句了,而成了播音员积极的创造思维的内容。
二、感受是关键。播音员在理解稿件过程中,已完全排除了读者理解文章的客体性,而几乎被稿件所反映的大千世界所包容,其中的环境:气氛、人物、事件,是如此清晰地展现在眼前,如此真切地受之于内心。在播音员的理解中,每一根神经似乎都被触动了;文字语言所造就的事物及其变化,播音员几乎是“感同身受”地体味着。这时,稿件中的大千世界已经四门洞开,稿件中的人物也敞开了心扉,播音员便进入稿件更深的层次。可以说,播音员只有获得了具体感受,才算跨过了文字的门槛,才算夺取语言表述的法宝。
三、感情要运动。播音员的感受是主动的、积极的,直到引发出丰富的、一吐为快的外射感情,直到形之于声。播音员的感情,容易囿于内心,也容易限于一种,这是文字制约和“目中无人”的局限,“冲破它们很不容易。优秀的播音员总是紧紧抓住“运动状态不放”,用以冲破局限,打开新局面。这“运动”,当然是有依据、有目的的,但它总像水的流动,不应降到零点以下,凝成固体,也不应升到百度以上,化成气体;也不应升到百度上,化成气体;不应只有一级风,毫无涟漪,也不应有十二级风,复舟裂岸。这既是运动的幅度,又是运动的分寸。在播音中感情运动的幅度和分寸的把握,只研究普通心理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深入到个性心理中去探幽,紧密结合播音工作和自己的特点,才会有益。
四、状态要自如。播音员应该获得话筒前工作的极好状态,这是播音再创造劳动成败攸关的事情。极好的状态,就是自如的状态,不惧怕、不拘谨、不随便、不松懈,镇定从容,泰然处之。紧急稿件播音时容易慌乱,有充裕时间准备的稿件播音时容易疲沓。慌乱时,气易怠,声易散。最主要的是:全力以赴抓目的,精神集中播内容。话筒前状态的训练,切忌“碰运气”,好就好了,坏也就坏了,总是不得要领。也有“回忆上次好状态”的做法,由于只求“好状态”的结果,不探求“好状态”的原因,便常常找不回来。
在话筒前,虽然可以用注意中心的边缘解决发音中的毛病(如在“甘肃”的“肃”字上面标上去声调号;在“波”字上注上“b”声母等),这类方法是实用的,播急稿时更有用,但注意中心不能转移到气息、声音上来的。只要一专注于气息,气就不够用;一专注于声音,声音就越发不听使唤。气息和声音只有用感情来带动,才会生机勃勃,即使有意外情况,也应该随时调节,但总不能让它占据注意中心,把内容挤掉,“喧宾夺主”。
在话筒前,诸多语言技巧的运用,是情之所至、游刃有余的结果,而不能成为要运用某种技巧的理智支配,感情失去了主导,技巧变成了有意安排,那就二者皆失,毫无活力。
这里,我们没有任何轻视技巧的意思。技巧是训练中重要的内容。掌握技巧的过程是由生到熟,由简到繁,由有意到无意,由雕琢到精妙的长过程。平日训练,允许想技巧,也允许琢磨技巧,但绝不意味着要形成想技巧的习惯,甚至到话筒前也以想技巧为中心。在训练中坚持处处有依据是有利的,即每一种技巧的多方面把握中,仍然以內容的主次、感情的色彩为根据,杜绝进行纯技巧练习。如停连练习,哪里停、哪里连,完全是根据内容的需要,破坏语意的停连试验是可以的,但那仍是在有内容、有要求的前提下进行的。如重音练习,要着重把握重音与非重音,主要重音与次要重 音的差异及其变化幅度,体味着重强调的分寸,不突出不行,太突出又过火,都失去了重音的意义。有的同志现在正实践着一种主张,在播音中尽量避免出现(或使用)重音,认为这样才不觉得雕琢,才显得自然。我们认为,重音是不能取消的,重音是话句的眼睛,是一篇稿件穿成串的珍珠,失去它,就看不清语言目的,抓不住稿件主旨,那思想感情的运动也就没有了主次和神采。没有重音,的确不会雕琢了,也的确够自然了,不过,自然到连生活语言也不如的时候,播音的语言艺术也就名存实亡了。语气也是如此,在练习中切不可一句接一句往下走,而应在每一句、尤其是重点语句处停下来,多体味一下、多检验一下,用多种语势反复比较一下,看看哪一种最好,最能贴切地表达“这一句”的感情色彩和分量。这样的练习多了,就为自己储存了丰富的资料,有利于开阔思路,有利于丰富表达手段。语势是语言行进的趋向和态势,而不是固定的一种格式,所以不必担心它会束缚手脚。关于节奏的练习,可以先用诗来体会,安排为高低、强弱、快慢的起伏变化。再具体考虑欲扬先抑等多种变化方法,既要把握住每一词语的细微差异,又要注意诗的意境。读诗比说话语流慢得多,又有韵律的规格,是训练节奏的好材料。诗练习多了,体会多了,在播音中也会有不期而至的效果。当然,在播音中复杂一些,还需要更艰苦的训练,但有一个初步的体会,总是有帮助的。
(作者单位:双鸭山人民广播电台)
一、理解是基础。播音员对稿件 的理解,与读者对文章的理解有相同的地主,即弄懂、弄通。但那不同的地方,却恰恰反映了播音工作的性质和任务。播音员理解稿件,只是为了播出,所以必须精细、深刻,把稿件中反映出来的作者的思维过程,在自己头脑里重现出来。并给予一定的加工、创造。这加工创造的深度,就表现在对内容的推敲、对主题的概括、对背景的了解、对目的的把握上。在目的的统率下,再进入主次关系的驾驭和基调的形成中。这时,那稿件已经不是字词、语句了,而成了播音员积极的创造思维的内容。
二、感受是关键。播音员在理解稿件过程中,已完全排除了读者理解文章的客体性,而几乎被稿件所反映的大千世界所包容,其中的环境:气氛、人物、事件,是如此清晰地展现在眼前,如此真切地受之于内心。在播音员的理解中,每一根神经似乎都被触动了;文字语言所造就的事物及其变化,播音员几乎是“感同身受”地体味着。这时,稿件中的大千世界已经四门洞开,稿件中的人物也敞开了心扉,播音员便进入稿件更深的层次。可以说,播音员只有获得了具体感受,才算跨过了文字的门槛,才算夺取语言表述的法宝。
三、感情要运动。播音员的感受是主动的、积极的,直到引发出丰富的、一吐为快的外射感情,直到形之于声。播音员的感情,容易囿于内心,也容易限于一种,这是文字制约和“目中无人”的局限,“冲破它们很不容易。优秀的播音员总是紧紧抓住“运动状态不放”,用以冲破局限,打开新局面。这“运动”,当然是有依据、有目的的,但它总像水的流动,不应降到零点以下,凝成固体,也不应升到百度以上,化成气体;也不应升到百度上,化成气体;不应只有一级风,毫无涟漪,也不应有十二级风,复舟裂岸。这既是运动的幅度,又是运动的分寸。在播音中感情运动的幅度和分寸的把握,只研究普通心理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深入到个性心理中去探幽,紧密结合播音工作和自己的特点,才会有益。
四、状态要自如。播音员应该获得话筒前工作的极好状态,这是播音再创造劳动成败攸关的事情。极好的状态,就是自如的状态,不惧怕、不拘谨、不随便、不松懈,镇定从容,泰然处之。紧急稿件播音时容易慌乱,有充裕时间准备的稿件播音时容易疲沓。慌乱时,气易怠,声易散。最主要的是:全力以赴抓目的,精神集中播内容。话筒前状态的训练,切忌“碰运气”,好就好了,坏也就坏了,总是不得要领。也有“回忆上次好状态”的做法,由于只求“好状态”的结果,不探求“好状态”的原因,便常常找不回来。
在话筒前,虽然可以用注意中心的边缘解决发音中的毛病(如在“甘肃”的“肃”字上面标上去声调号;在“波”字上注上“b”声母等),这类方法是实用的,播急稿时更有用,但注意中心不能转移到气息、声音上来的。只要一专注于气息,气就不够用;一专注于声音,声音就越发不听使唤。气息和声音只有用感情来带动,才会生机勃勃,即使有意外情况,也应该随时调节,但总不能让它占据注意中心,把内容挤掉,“喧宾夺主”。
在话筒前,诸多语言技巧的运用,是情之所至、游刃有余的结果,而不能成为要运用某种技巧的理智支配,感情失去了主导,技巧变成了有意安排,那就二者皆失,毫无活力。
这里,我们没有任何轻视技巧的意思。技巧是训练中重要的内容。掌握技巧的过程是由生到熟,由简到繁,由有意到无意,由雕琢到精妙的长过程。平日训练,允许想技巧,也允许琢磨技巧,但绝不意味着要形成想技巧的习惯,甚至到话筒前也以想技巧为中心。在训练中坚持处处有依据是有利的,即每一种技巧的多方面把握中,仍然以內容的主次、感情的色彩为根据,杜绝进行纯技巧练习。如停连练习,哪里停、哪里连,完全是根据内容的需要,破坏语意的停连试验是可以的,但那仍是在有内容、有要求的前提下进行的。如重音练习,要着重把握重音与非重音,主要重音与次要重 音的差异及其变化幅度,体味着重强调的分寸,不突出不行,太突出又过火,都失去了重音的意义。有的同志现在正实践着一种主张,在播音中尽量避免出现(或使用)重音,认为这样才不觉得雕琢,才显得自然。我们认为,重音是不能取消的,重音是话句的眼睛,是一篇稿件穿成串的珍珠,失去它,就看不清语言目的,抓不住稿件主旨,那思想感情的运动也就没有了主次和神采。没有重音,的确不会雕琢了,也的确够自然了,不过,自然到连生活语言也不如的时候,播音的语言艺术也就名存实亡了。语气也是如此,在练习中切不可一句接一句往下走,而应在每一句、尤其是重点语句处停下来,多体味一下、多检验一下,用多种语势反复比较一下,看看哪一种最好,最能贴切地表达“这一句”的感情色彩和分量。这样的练习多了,就为自己储存了丰富的资料,有利于开阔思路,有利于丰富表达手段。语势是语言行进的趋向和态势,而不是固定的一种格式,所以不必担心它会束缚手脚。关于节奏的练习,可以先用诗来体会,安排为高低、强弱、快慢的起伏变化。再具体考虑欲扬先抑等多种变化方法,既要把握住每一词语的细微差异,又要注意诗的意境。读诗比说话语流慢得多,又有韵律的规格,是训练节奏的好材料。诗练习多了,体会多了,在播音中也会有不期而至的效果。当然,在播音中复杂一些,还需要更艰苦的训练,但有一个初步的体会,总是有帮助的。
(作者单位:双鸭山人民广播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