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信息技术教育误区的几点思考

来源 :中国教师与教育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iam_w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不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把它与传统的学科相提并论,教学中也沿袭了传统学科的教学方法,甚至把学习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教育等同起来,缺乏与其他学科整合的意识,这样就大大降低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应有价值。
  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由于教材里有关技术方面的内容远多于信息获取、传输、处理、表达、交流的内容,再加上教学过程中频频接触计算机软硬件,占据了这门课程的绝大多数时间。这就很容易让师生片面认为信息技术教育就是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操作,这就背离了信息技术课真正的教学目标,走进了唯技术论的误区。
  误区一 技术学习是教学目标
  设立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它的学习范畴远大于计算机学科的内涵。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的计算机及其软件的操作能力的培养应归于信息的收集、处理,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操作等,更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素养,即:能够快捷有效地获取信息,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准确地处理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使他们具备终生学习的意识和利用信息技术处理生活、学习问题的能力。
  与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相比,技术是第二位、浅层次的。可以设想,今天一些优秀的软件,如VB、Office、Windows等将来都有可能被更好的软件取代,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却有很大的相似性,正如对于编程而言,具体的语言是可选的、多变的、愈来愈强大易用的,而算法这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却基本保持不变。这便要求教师不仅教会学生使用信息工具,更要教会学生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正确理解、判断、评价信息,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路,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这样说,信息技术课的设立是为了培养创新人才,而不是培养计算机的操作者。
  误区二 计算机是门独立学科
  由于存在“学科本位”的思想以及应付会考等原因,部分教师只注重课本知识的教学,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缺乏与其他课程整合的意识,这也是信息技术教育的一大误区。信息技术课应融会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时时考虑到与其他课程的渗透,教师的这种意识甚至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都会产生很大影响。
  最近,我听了几节信息技术评优课,同是讲Word中的自选图形,一位老师只是把课本内容讲完了事,另一位老师则是用自选图形绘制了高中物理课本中的各种图形,如物体受力图形等,显然,后一位老师深刻领会了信息技术课的内涵,将这门课的学习与其他学科有机地联系在了一起,学生通过这节课不但能很好地掌握计算机知识也能联系到其他课程的学习。如果计算机老师都能像这位老师这样,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又如VB程序课,一位老师只讲了课本上的几个例子,另一位老师则讲了如何用VB编写一个打印数学上的正弦和余弦函数图形。从课堂气氛和课后效果看,后者明显好于前者。
  其实,很多老师也知道计算机不过是一种工具,学习它的目的是希望能利用它更好地获取信息,掌握更高效的手段,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学好各学科知识。
  因此,对于信息技术教师而言,扩大知识面,提高各方面素养,不断接受新知识,深化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尤为重要。同时,教师应加深对息技术教育根本目的的认识,信息技术应该作为一种素质教育,不能仅以技能培训为目标。
其他文献
Teaching goals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Get students to learn useful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this part.  2.Let students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inventions and discoveries.  3.Have students read
期刊
曾经有一位中学生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地理本身是充满乐趣的,但变成学校的科目就索然无味了。”  很多年前,爱因斯坦就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人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孩子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便会带着愉快的心情主动的地探究它,不但不把它当成负担,而且会废寝忘
期刊
【摘要】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现代汉语词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进人21世纪以后,出现了大量的新生词语。从构词方式、词义及承载的信息社会文化信息角度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可更清晰地一窥现代汉语新词的特点。  【关键词】现代汉语;新词语;构词;词义;社会文化信息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等都发生了急剧、深刻的变化。在此背景下,语言的应用呈现出丰富、活跃
期刊
随着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普及应用,人类开始步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教育和学习方式。其中,在学校教学领域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以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优化了教学过程和资源,为探索和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作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新课程的实践者,认识、掌握并创新地运用信息技术已成
期刊
【摘要】首先,巧妙新颖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总理阁下,你们中国为什么把人走的路叫着马路呢?”生1:我从“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生2:我从“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特别是“寒”形象写出了树茂盛得透出了寒意。第三,改变固有模式,变“苦学”为“乐学”如我在教学《核舟记》时,就让学生按照课文的内容,把核舟放大,用图画将它的正面画出来:包括所有的物及人的神态、动作等,并告知他们画好后要
期刊
【摘要】社会在发展,教育形势同样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新课程改革也正体现了这一时代要求,顺应了时代潮流,这就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在思想观念上发生根本性的转变,真正做一个“抢眼”的教师。  【关键词】做;“抢眼”;教师  '我们生长在了这样一个时代:一个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的时代,一个不学习不进步就要被淘汰的时代。如何与现代化的“花花世界”竞争学生的心?如何在枯燥的物理课堂上“
期刊
【摘要】阅读是语文教学中一种最常见、最常用的一种训练方法,培养阅读能力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是十分重要。老师只有多读精讲,以读带讲,在教学中以读为基础,语文教学才能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效果。  【关键词】培养;阅读;能力  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是一种最常见、最常用的一种训练方法,同时,也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教学理论对阅读有这样的阐述:文章讲读是分析,阅读是
期刊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有效备课又是全新一个课题,教师要根据《新课标》及考纲的要求,挖掘教材,利用一切有效课程资源,进行有效备课,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地理;有效备课;方法探究  有效备课在新课程背景下又是全新一个课题,新课程的理念、内容、教法、目标要求都变了,作为一名地理教师,走进新课程,融入新课程。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选择合
期刊
【摘要】在音乐教学中,可以利用音乐制作软件,让学生能直观地看到节奏,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节奏的概念和含义,帮助学生训练良好的节奏感知能力。  【关键词】“看到”节奏;节奏感  音乐是一种有一定节奏组织的、通过时间而展开的艺术,它由三个方面组成,音高及变化,即声音振动频率的高低和变化、每个声音相对时值的长短和组合、整体进行速度的快慢及变化。将长短相同或不同的音,按一定的规律组织起来叫做“节奏”。 节奏是
期刊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是北师大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更是写景散文中的名篇佳作。如何引导学生体会春光的美好,品味作品的语言美、结构美呢?我在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  1.以个人自学为基础,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组织形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听、说,实现课堂的互动  1.1学生自学。  学生自学分课前自学和课堂自学两个环节。课前,教师布置学生自学课文,完成如下学习任务:(1)默读课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