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子
按照中组部的安排,四川省委组织部承担了将四川省在抗震救灾中受到表彰的32名共产党员先进事迹拍摄为大型电视系列片的任务,宜宾市委组织部电教中心负责其中两个人物的拍摄。2008年8月,宜宾市成立了由四人组成的摄制组,我担任编导,摄像师是宜宾市电教中心的朱杰和五粮液集团公司宣传部的皮镓,以及《宜宾日报》的记者龚平。我们的采访对象是广元市交通局公路路政处优秀共产党员马晓东。
8月5日初到广元
采访车行进在绵广高速上,一条条抗震救灾宣传标语不时掠过眼帘,感受着“四川加油,中国加油”的声音,我们的心情随之跌宕起伏。晚上11点,到达广元市区。此时,夜色笼罩下的广元市显得十分安静。家人发来短信提示我注意安全,因为,就在几个小时前,我们需要进驻的青川县又遭受了6.1级的余震。人们对大地震心有余悸,我和我的家人也不例外。老实说,这个时期出行,心里仍然是忐忑的。随处可见的救灾帐篷和宣传标语、川流不息的救灾车辆和援建物资在提醒着我们这里曾经发生过的巨大灾难。
8月6日晨广元宾馆
我们在宾馆和马晓东见面,谦逊、坦率、干练、帅气是我们对他的第一印象。在采访中,我们挖掘出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细节:“5·12”地震发生的当晚,32名突击队员所组成的抗震抢险突击队在七叉口进行抢险排障时,遇到了一个非常难以处理的滑坡。左面是湍急奔腾的青竹江,右面有不断滚落的巨石,带队的市交通局副局长王国培感受着平均一两分钟就发生一次的余震,心情异常沉重。在这样一种状况下,面对肩负打通生命线的神圣使命,谁都无法保证自己能否顺利完成任务,平安回家。生死关头,王国培要求每个突击队员留下两张字条,一张放在突击队员自己身上,一张交给交通局直属机关党委书记韩顺东。马晓东作为一名突击队员,也在这个特殊的时刻留下了一张特别的字条。
在韩顺东的办公室里,我们看到了马晓东在5月13日凌晨留下的那张字条:“老婆:如果我不能回来,你一定要坚强,好好活下去,拜托你照顾好老人和女儿。晓东。”简短、匆促而又平静。是怎样的环境和心情,让马晓东写下这样一张字条呢?这一点引人遐想。于是,通过摄制组成员的共同商议,我们确立了以“字条”为主线的采访计划。
8月6日午姚渡余震记
确定了主线,思路也就清晰起来,摄制组立即奔赴青川。龚平是患了重感冒出征的,身体还没康复。而前往灾区的道路充满艰辛和危险,皮镓担心龚平难以消受从广元到青川的一百多公里山路,提议让他留在广元休息。龚平说:“我不去的话,怎能写出有感染力的脚本?”
从广元市区出发,沿212国道向青川行进,在风景秀美的白龙湖边上疾驰,一边是风景,一边却是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的威胁。马晓东一边开车,一边不时注意着左面的高山体。地震发生至今,他们每天都要在这条路上来回巡查,对于危险路段了如指掌。
当我们到达与甘肃陇南交界的姚渡,还没来得及开始采访,大地忽然再一次颤抖起来。我们神色紧张,双手死死地抓住身边任何可以抓住的东西。看着我们,马晓东笑了笑说:“别担心,这只是余震。”据马晓东说,这样的余震几乎天天都有。而他所说的“不必担心”的余震,对我们来说还是太猛烈了点,人都站不稳。
8月6日下午木鱼镇印象
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的大雨中过完渡,踏上青川的土地,来到温家宝总理曾经视察过的木鱼镇。在我们的视野中,已经找不到一幢完整的建筑。我走下车,用摄像机记录下了一位正在废墟里敲砖块的老人。让我感动的是,从老人的神情里,我没有看到苍凉和悲哀,更多的,是一种信心和狠劲儿。
马晓东说,5月15日,当他们到达木鱼中学,看到从废墟中挖出的孩子们的尸体摆满了整个操场,还来不及掩盖的面容透露出求生的渴望,所有的突击队员再也忍不住内心的痛苦,放声大哭起来。而马晓东就是在那个时候知道了他的大嫂遇难的噩耗。
8月7日青川的情人节
马晓东说,在他的家里,一直体现的是“长兄当父,长嫂当母”,没有大哥、大嫂的关心和爱护,自己和其他的弟妹也不会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嫂子为了他们牺牲很多,没能看上她最后一眼,他感到心很痛,更觉得愧对大嫂。
8月7日,阴历七月初七,是中国的七夕情人节,我们在青川采访时拍摄到了一组很难得的镜头:马晓东和他的大哥马宝东,一起去祭奠他的大嫂。在已经变成危房的殡仪馆内,这个坚强的川北汉子眼里满是泪光,深情地看着大嫂的遗照和骨灰盒,低语道:“大嫂,我对不起你,现在才来看你,希望你在那边一切都好。”
8月8日在马家看奥运
8月8日,是我们中华民族期盼已久的日子,我们的工作还在继续。在采访马晓东家人的同时,我们一同观看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盛况。北京奥运,演绎的是中华民族从“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到“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百年圆梦。这感动中国、感动世界的百年奥运,让世人看到了在灾难面前的中国人民的团结和坚强。
马晓东一家,兴奋地看着荧屏,期待着中国队出场的时刻。当姚明带领着地震小英雄走入场地时,他们欢呼了起来。灾区的人们,对于奥运的热情,甚至远远超过所有人。也许经历过灾难的人们,更懂得珍惜一个这样的节日吧。
8月9日七叉口,酒家垭
七叉口、酒家垭是“5·12”大地震中马晓东他们抢险的现场之一。再次来到这里,马晓东变得沉默起来。这些天,我们一行一直在沿着他当初抢险救灾的路线走,每走过一个地方,便勾起他当时的回忆,脑海中回放起当时的场景。对当事人来说,这并不是乐事。人心是会累的,英雄也会累。毕竟英雄长的也是一颗有血有肉、感情丰富的心。
对此我们是理解的,便尽可能地采访了一些当地的受灾群众,以及被救当事人。听着他们讲述当时的事情,看着他们对马晓东的感激和尊敬,我们不时用一种尊敬的目光看着这个川北汉子,不时把镜头摇向他。马晓东平静地对我们说:“我也没什么,荣誉应该属于所有参与救援的人,有抢险队员,有干部也有群众,很多很多的人。”
后记
2008年8月5日到8月10日,我们沿212国道和剑青路跋涉2000余公里,冒着余震不断的危险,在马晓东曾经战斗过的竹元、姚渡、木鱼、青川、七叉口、酒家垭等地进行了采访。五天的采访行程十分短暂,但在此期间,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在灾区,群众和党、和政府、和子弟兵的鱼水深情。当我们结束行程,离开这个山川秀丽、碧波荡漾的城市时,感受到的不是地震后人们的悲伤与绝望,而是重建家园、迎接美好生活的信心与激情。我想,是许许多多马晓东式的人物为这个城市注入了灵魂与希望,是他们,让党徽格外耀眼,让党旗更加鲜红。
(作者为四川省宜宾市委组织部电教中心干部)
按照中组部的安排,四川省委组织部承担了将四川省在抗震救灾中受到表彰的32名共产党员先进事迹拍摄为大型电视系列片的任务,宜宾市委组织部电教中心负责其中两个人物的拍摄。2008年8月,宜宾市成立了由四人组成的摄制组,我担任编导,摄像师是宜宾市电教中心的朱杰和五粮液集团公司宣传部的皮镓,以及《宜宾日报》的记者龚平。我们的采访对象是广元市交通局公路路政处优秀共产党员马晓东。
8月5日初到广元
采访车行进在绵广高速上,一条条抗震救灾宣传标语不时掠过眼帘,感受着“四川加油,中国加油”的声音,我们的心情随之跌宕起伏。晚上11点,到达广元市区。此时,夜色笼罩下的广元市显得十分安静。家人发来短信提示我注意安全,因为,就在几个小时前,我们需要进驻的青川县又遭受了6.1级的余震。人们对大地震心有余悸,我和我的家人也不例外。老实说,这个时期出行,心里仍然是忐忑的。随处可见的救灾帐篷和宣传标语、川流不息的救灾车辆和援建物资在提醒着我们这里曾经发生过的巨大灾难。
8月6日晨广元宾馆
我们在宾馆和马晓东见面,谦逊、坦率、干练、帅气是我们对他的第一印象。在采访中,我们挖掘出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细节:“5·12”地震发生的当晚,32名突击队员所组成的抗震抢险突击队在七叉口进行抢险排障时,遇到了一个非常难以处理的滑坡。左面是湍急奔腾的青竹江,右面有不断滚落的巨石,带队的市交通局副局长王国培感受着平均一两分钟就发生一次的余震,心情异常沉重。在这样一种状况下,面对肩负打通生命线的神圣使命,谁都无法保证自己能否顺利完成任务,平安回家。生死关头,王国培要求每个突击队员留下两张字条,一张放在突击队员自己身上,一张交给交通局直属机关党委书记韩顺东。马晓东作为一名突击队员,也在这个特殊的时刻留下了一张特别的字条。
在韩顺东的办公室里,我们看到了马晓东在5月13日凌晨留下的那张字条:“老婆:如果我不能回来,你一定要坚强,好好活下去,拜托你照顾好老人和女儿。晓东。”简短、匆促而又平静。是怎样的环境和心情,让马晓东写下这样一张字条呢?这一点引人遐想。于是,通过摄制组成员的共同商议,我们确立了以“字条”为主线的采访计划。
8月6日午姚渡余震记
确定了主线,思路也就清晰起来,摄制组立即奔赴青川。龚平是患了重感冒出征的,身体还没康复。而前往灾区的道路充满艰辛和危险,皮镓担心龚平难以消受从广元到青川的一百多公里山路,提议让他留在广元休息。龚平说:“我不去的话,怎能写出有感染力的脚本?”
从广元市区出发,沿212国道向青川行进,在风景秀美的白龙湖边上疾驰,一边是风景,一边却是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的威胁。马晓东一边开车,一边不时注意着左面的高山体。地震发生至今,他们每天都要在这条路上来回巡查,对于危险路段了如指掌。
当我们到达与甘肃陇南交界的姚渡,还没来得及开始采访,大地忽然再一次颤抖起来。我们神色紧张,双手死死地抓住身边任何可以抓住的东西。看着我们,马晓东笑了笑说:“别担心,这只是余震。”据马晓东说,这样的余震几乎天天都有。而他所说的“不必担心”的余震,对我们来说还是太猛烈了点,人都站不稳。
8月6日下午木鱼镇印象
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的大雨中过完渡,踏上青川的土地,来到温家宝总理曾经视察过的木鱼镇。在我们的视野中,已经找不到一幢完整的建筑。我走下车,用摄像机记录下了一位正在废墟里敲砖块的老人。让我感动的是,从老人的神情里,我没有看到苍凉和悲哀,更多的,是一种信心和狠劲儿。
马晓东说,5月15日,当他们到达木鱼中学,看到从废墟中挖出的孩子们的尸体摆满了整个操场,还来不及掩盖的面容透露出求生的渴望,所有的突击队员再也忍不住内心的痛苦,放声大哭起来。而马晓东就是在那个时候知道了他的大嫂遇难的噩耗。
8月7日青川的情人节
马晓东说,在他的家里,一直体现的是“长兄当父,长嫂当母”,没有大哥、大嫂的关心和爱护,自己和其他的弟妹也不会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嫂子为了他们牺牲很多,没能看上她最后一眼,他感到心很痛,更觉得愧对大嫂。
8月7日,阴历七月初七,是中国的七夕情人节,我们在青川采访时拍摄到了一组很难得的镜头:马晓东和他的大哥马宝东,一起去祭奠他的大嫂。在已经变成危房的殡仪馆内,这个坚强的川北汉子眼里满是泪光,深情地看着大嫂的遗照和骨灰盒,低语道:“大嫂,我对不起你,现在才来看你,希望你在那边一切都好。”
8月8日在马家看奥运
8月8日,是我们中华民族期盼已久的日子,我们的工作还在继续。在采访马晓东家人的同时,我们一同观看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盛况。北京奥运,演绎的是中华民族从“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到“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百年圆梦。这感动中国、感动世界的百年奥运,让世人看到了在灾难面前的中国人民的团结和坚强。
马晓东一家,兴奋地看着荧屏,期待着中国队出场的时刻。当姚明带领着地震小英雄走入场地时,他们欢呼了起来。灾区的人们,对于奥运的热情,甚至远远超过所有人。也许经历过灾难的人们,更懂得珍惜一个这样的节日吧。
8月9日七叉口,酒家垭
七叉口、酒家垭是“5·12”大地震中马晓东他们抢险的现场之一。再次来到这里,马晓东变得沉默起来。这些天,我们一行一直在沿着他当初抢险救灾的路线走,每走过一个地方,便勾起他当时的回忆,脑海中回放起当时的场景。对当事人来说,这并不是乐事。人心是会累的,英雄也会累。毕竟英雄长的也是一颗有血有肉、感情丰富的心。
对此我们是理解的,便尽可能地采访了一些当地的受灾群众,以及被救当事人。听着他们讲述当时的事情,看着他们对马晓东的感激和尊敬,我们不时用一种尊敬的目光看着这个川北汉子,不时把镜头摇向他。马晓东平静地对我们说:“我也没什么,荣誉应该属于所有参与救援的人,有抢险队员,有干部也有群众,很多很多的人。”
后记
2008年8月5日到8月10日,我们沿212国道和剑青路跋涉2000余公里,冒着余震不断的危险,在马晓东曾经战斗过的竹元、姚渡、木鱼、青川、七叉口、酒家垭等地进行了采访。五天的采访行程十分短暂,但在此期间,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在灾区,群众和党、和政府、和子弟兵的鱼水深情。当我们结束行程,离开这个山川秀丽、碧波荡漾的城市时,感受到的不是地震后人们的悲伤与绝望,而是重建家园、迎接美好生活的信心与激情。我想,是许许多多马晓东式的人物为这个城市注入了灵魂与希望,是他们,让党徽格外耀眼,让党旗更加鲜红。
(作者为四川省宜宾市委组织部电教中心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