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 2019年12月~2020年6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旗下CGTN陆续推出三部新疆反恐纪录片,回应国际舆论场上对新疆反恐问题的不实言论和报道。本文以该系列纪录片,特别是第三部《巍巍天山——中国新疆反恐记忆》为例,分析其创作理念、策划架构、拍摄制作、叙事方式、表现手法,以期对涉疆问题外宣作品的创作和更多题材时政类作品的国际传播有所借鉴。
【关 键 词】 新疆;反恐;纪录片;国际传播
2020年6月17日,美国总统特朗普不顾中方强烈反对,正式签署所谓“2020年维吾尔人权政策法案”。长期以来,美西方政客和媒体打着“人权”“宗教自由”的幌子,对中国政府治疆政策和新疆人权、宗教状况造谣抹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一贯高度重视涉疆问题国际传播,承担着对美西方政客、媒体涉疆荒谬言论和举动的舆论回击和引导的使命。2020年6月19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旗下CGTN全网首发中英双语专题纪录片《巍巍天山——中国新疆反恐记忆》,这是CGTN继2019年12月推出《中国新疆 反恐前沿》《幕后黑手——“东伊运”与新疆暴恐》之后,再度重磅发布新疆反恐纪录片。该纪录片通过聚焦31位暴恐事件幸存者和目击者的故事,揭示暴恐犯罪行为的实质,真实呈现中国政府治疆方略带给新疆的安定团结、发展进步,实现了中国涉疆反恐外宣作品在内容创作、叙事方式、表现手法、传播方式等多方面的创新和突破。本研究以CGTN新疆反恐纪录片“三部曲”为例,并重点聚焦第三部作品——《巍巍天山——中国新疆反恐记忆》,以期为涉疆问题外宣作品的创作和更多题材时政类作品的国际传播提供一些借鉴。
一、CGTN新疆反恐纪录片的创作背景、主要内容和传播效果
(一)创作背景及意义
长期以来,美西方政客和媒体对新疆发展状况和中国反恐工作充满了偏见,不断歪曲、恶意中伤。比如,将新疆的反恐维稳污蔑为“打压少数民族的人权和宗教自由”,将新疆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中心污蔑为“再教育营”“拘留营”甚至“集中营”,将新疆的脱贫攻坚、推动少数民族就业污蔑为“强迫劳动”等。这些自带预设框架的不实言论,不但客观上影响中国反恐工作的效果,也在国际舆论场上对中国国家形象产生了负面影响。
在此背景下,CGTN推出系列新疆反恐纪录片,除了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文国际频道和多个外语频道播出外,还通过“央视新闻”客户端、“央视频”客户端、央视网、央广网、国际在线以及44种语言的新媒体平台碎片化分发,旨在为新疆反恐工作营造良好国际舆论环境,化解、对冲国际舆论场大量负面涉疆言论,塑造中国国家形象。
(二)作品的策划逻辑、内容主题和风格特点
三部纪录片在策划逻辑上各有侧重,层层递进。第一部《中国新疆 反恐前沿》着重通过大量史料揭示新疆所遭受的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威胁、新疆反恐斗争的真相,以及新疆反恐工作的严峻性。第二部《幕后黑手——“東伊运”与新疆暴恐》着重展示“东伊运”的残忍及恐怖组织本质,揭示暴恐行为产生的根源。第三部《巍巍天山——中国新疆反恐记忆》将视角分别对准了暴恐案件中牺牲的民警、受害的平民、暴恐分子及其家属等一线当事人。片中大量独家专访及画面是首次公开,从亲历者的角度展示新疆所遭受的恐怖主义威胁,以及新疆各族干部群众为维护新疆稳定和发展大局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同时明确指出暴恐行为的最终目的是分裂祖国,宣示中国打击暴恐行为的合理性。前两部作品风格偏重于纪实类的新闻调查,第三部作品则更突出人文视角。
(三)作品传播效果
三部纪录片在海内外发布后均取得了可观的传播效果,尤其是第三部作品的表现最为突出。
第一部《中国新疆 反恐前沿》相关报道于作品发布后一周内获得视频观看量5000多万次,全球阅读量3000多万次。第二部《幕后黑手——“东伊运”与新疆暴恐》相关报道于作品发布后一周内获得视频观看量近2000万次,全球阅读量近800万次。通过分析前两部纪录片的全球网友留言,可以发现,CGTN的报道获得了高达近98%海内外网友的信任。其中,来自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南非等国家的海外有效评论中,正面支持占比近90%。第三部《巍巍天山——中国新疆反恐记忆》相关报道覆盖全球213个国家和地区受众,截至6月23日,获得全球阅读量5.63亿次。该片发布短短3天内,即有来自美国、英国、德国、葡萄牙、意大利、西班牙、澳大利亚等27个国家和地区的475家网络媒体全文转载,触达全球1.55亿受众。
鉴于篇幅所限,下文将重点就《巍巍天山——中国新疆反恐记忆》展开分析。
二、《巍巍天山——中国新疆反恐记忆》创作分析
据新疆反恐纪录片“三部曲”总导演韩斌介绍,因该纪录片项目任务的特殊性、紧迫性和时效性,为完成拍摄,摄制团队于2020年2月初奔赴新疆,在20多天里,前往喀什、和田、乌鲁木齐、伊犁、阿克苏这五个曾经发生最为严重暴恐行为的地区采访,足迹遍及天山南北。此外,该片还吸纳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疆站记者在过往十余年间记录的新疆暴恐事件视频素材和政府有关部门的视频监控素材等,在此基础上进行后期创作剪辑。
(一)创作理念
《巍巍天山——中国新疆反恐记忆》共分为《青山处处》《幸存者说》《反恐之战》《向阳而生》四部分。《青山处处》讲述了为反恐斗争流血牺牲的公安干警的事迹;《幸存者说》呈现了暴恐事件对普通百姓的伤害;《反恐之战》介绍了恐怖主义在新疆的几个发展阶段以及应对打击的措施;《向阳而生》则展现了新疆各族人民对稳定幸福生活的向往。该片力图淡化意识形态的内容,通过普通人的视角和故事,用更为人性化、人文化的方式和易于被海内外受众接受的话语,深刻揭示暴恐事件给新疆人民带来的痛苦和伤害。
基于以上内容策划架构及创作理念,导演有针对性地选取了31位采访人物,他们中有男女老少,有公安干警,有普通百姓,而没有像以往此类题材的拍摄那样更侧重于对中国高级别政府官员的采访。摄制团队秉持“打动自己的人物故事才能打动受众”的理念,克服种种困难找到最合适的人物。比如,暴恐事件除了给目击者、亲历者带来的身体伤害之外,他们心理上的阴影也不容忽视。为了反映这一点,导演几经辗转找到了近20年来一直在新疆为暴恐事件亲历者提供辅导和治疗的心理治疗师夏叶琳。即使事件已过去多年,讲起那段与血迹、哭喊和伤残肢体打交道的经历,夏叶琳仍难以抑制自己的感情。在她看来,安稳的环境才是开展良好心理治疗的基础。其催人泪下的讲述和画面中长长的患者资料记录,深刻揭示了虽然时间流逝,大量亲历者依然处于暴恐事件造成的心理创伤阴影之下。 正如本片导演韩斌所说,片中每一位采访人物的选择都遵循了作品的创作初衷,即反驳西方的种种误解和诬蔑。例如,针对“中国政府反恐是针对维吾尔族的镇压,当地发生的暴恐事件是维吾尔族反抗汉族的打压”这样的谬论,作品中选取了三个维吾尔族人物的故事:一个是孩子在暴恐事件中去世的维吾尔族母亲,一个是维吾尔族的女社区干部,一个是暴恐分子的维吾尔族亲属。可见,暴恐行为不分民族、不分老幼,其反社会、反人类、反文明特征昭然若揭。
(二)拍攝技巧
该纪录片并没有执着于繁复的拍摄技巧,而是用最朴实的记录手法,呈现纪实性特色,突出故事的真实性。据韩斌导演介绍,采访过程中,经常是获得采访对象许可后就开始拍摄,让采访对象在第一次交流中释放出的真实情感得以被及时捕捉。比如,公安局长塔西的女儿自从目击父亲和弟弟在自家院中被暴徒残忍杀害后,再没有回过老宅。20多年后,当她再一次推开院门时,悲痛的泪水和诉说倾泻而出,这一画面被摄影师迅速抓拍记录下来,留下令人震撼的画面。
此外,与前两部作品多采用画外音讲述不同,第三部采取了画外音讲述与亲历者口述相结合的方式。采访对象与记者的互动交流,减少了采访人物独自面对画面讲述的摆拍感,更为真实。
(三)后期包装
作品的主题曲和配乐是歌手刀郎演唱的《冰山上的雪莲》。歌曲既有浓厚的新疆风情,又富有现代音乐特色和感情张力。作为电影《冰山上的来客》的改编主题曲,这首歌更是承载着一代中国人的回忆。韩斌导演认为,歌词中“风暴不会永远不住,痛苦使人意志更坚”很好地体现了作品的人文情怀。因此,在与另一首备选曲目——哈萨克族歌手塔斯肯演唱的《故乡》的权衡比较中,该片最终选择了更有情感爆发力的《冰山上的雪莲》。
在纪录片的旁白录制方面,导演兼出镜记者韩斌亲自上阵,而没有让更为专业的英文播音员来配音,出发点是使记者作为记录者、观察者的体会和感受得以自然流露,动人的旁白亦成为本片的独到之处。
(四)成功经验
1.用国际受众易接受的话语传递作品主题
国际传播中的“话语”常常带有特定动机和隐含意图,运用或简单或复杂的修辞方法,表达意义甚至影响对话者的交谈。在这种语境下的“话语”不是一般的语言,而是在循环往复、动态交流的过程中产生意义的对话性言语。“话语”在特定的语境中通过“文本”进行,具有“众说纷纭”和表达“言外之意”的特点,通常携带不便明说或者不愿直说的潜藏含义。①涉疆国际传播面临的一大挑战是美西方的造谣诬蔑,需要针锋相对予以回应。另外,西方媒体善于从普通人的视角出发来呈现宏大主题叙事。要让国际受众接受中国媒体的传播,普通人的视角、人性化的关怀、平衡的叙事应成为话语表达的主要特点,这样才能以共情激起共鸣,以人性呼唤反思。
《巍巍天山——中国新疆反恐记忆》中维吾尔族和汉族民众用他们的朴素语言讲述自己的故事,从而传递本片主题。纪录片最大的价值就是真实性,人物魅力在于有血有肉。例如,片中首次向外界披露了新疆女子特警队的训练画面,其中已做了七年特警的木合比娜·热合曼说:“生死往往只在一瞬间,看过太多战友牺牲。”英雄不是符号,而是活生生的人,他们热爱生命,痛惜战友的逝去。在作品的第四部分《向阳而生》中,库尔干的一家三口接受采访时说了以下两段话,“我希望我的孩子以后可以生活在一个稳定的、和谐安定的环境中”,“结婚这么多年我们一起走过了很多风风雨雨,我更爱我的老婆了”。在二者之间,导演选择了后者这样呈现美好爱情的质朴话语用在片尾,从而使受访者经历过暴行之后的人生感悟流露在观众面前。片中有一位维吾尔族老母亲,她的两个儿子都参与了暴恐行动。在采访这位老人时,记者一直紧握着她的手,老人的痛苦令人唏嘘。而暴恐事件实施者热孜娅等受访时表达悔过的画面更是发人深省。
在恐怖主义活动国际化的今天,任何一国反恐工作的影响已经不再局限于本国范围内,而会被置于全球的聚光灯下。在文稿策划方面,该作品把新疆反恐放到全球反恐框架内行文叙事,突出新疆反恐在国际反恐合作方面的贡献。与此同时,本片的叙事始终着眼于美西方对新疆反恐的质疑,并逐一探寻问题的答案。韩斌导演在片中采访新疆公安系统的官员时问道:“有外部声音认为你们打击恐怖分子的手段过于严厉了?”类似这样的提问,既回应了西方媒体的质疑,更为中方创造了发声的机会。在采访对象的选择上,不仅有暴恐事件的受害者、公安干警、普通百姓,也有恐怖分子和他们的家属,让事件当事人都有公平发声的机会。
2.在涉疆问题国际传播上实现多个突破创新
第一,首次采用纪录片形式进行涉疆问题国际传播。过往围绕涉疆问题的外宣,多为官方主导,主要呈现的是新疆总体面貌,而且多采用新闻报道、专家解读、白皮书等方式回应国际舆论,原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也曾经通过中国媒体与土耳其媒体网络对话等活动解读新疆暴恐事件的实质。而在全媒体时代,CGTN首度以纪录片这一真实而富有震撼力、感染力的形式,通过一个个新疆百姓的故事,向国际社会公开呈现新疆暴恐问题以及中国政府的治疆理念与政策,凸显了事实、人性化故事和视频产品的力量。
第二,碎片化传播,引发网民二次转发,助力话题持续发酵。韩斌导演指出,媒体的创作理念要进一步顺应网民的需求和收看习惯。《巍巍天山——中国新疆反恐记忆》不是一部传统的纪录片,片中一个个充满人性化的故事非常适合互联网碎片化传播,而这也正是该作品获得较高受众关注度的原因之一。其中,《新疆部分暴恐案件画面首次公布》《新疆反恐纪录片〈巍巍天山〉播出》等碎片化视频素材或完整纪录片被FOX、CNBC、道琼斯、雅虎财经、华尔街在线、澳洲联合通讯社、意大利国际通讯社、加拿大洞察等20个国家和地区的28家主流媒体使用,其中涵盖电视频道和新媒体平台;相关涉疆新闻素材被意大利TGCOM24电视台、西班牙国家电视台等30个国家和地区的47家主流电视台/频道采用。 三、从CGTN新疆反恐纪录片看时政类作品的国际传播
时政类作品的国际传播一直存在传播目的性明显、容易遭到抗拒等问题。CGTN新疆反恐系列纪录片特别是第三部《巍巍天山——中国新疆反恐记忆》引发国内外舆论场热议、获得较好传播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淡化意识形态色彩,用个人化的视角和故事,遵循传播规律进行创作。从这一角度出发,中国媒体的时政类作品要在国际上获得更大影响力还需要在以下方面努力。
(一)“目标化传播”与“定制化传播”相结合
近年来,在信息精准化传递的“目标化传播”基础上,国际传播学界出现了一个新的概念——“定制化传播”,即从受众的兴趣点出发,为其量身定制更易深入人心的作品,从而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韩斌导演认为,同样针对新疆,与中国接壤的国家和欧美国家的关注点就不同。此外,在纪录片创作手法和受众喜好方面,美国在作品中更突出个人英雄主义,而欧洲的作品则更多呈现“平衡”和“质疑”,因此在创作外宣作品时,也要综合考虑不同区域受众更易接受的理念和表达方式。
(二)以“碎片化传播策略”应对海外社交媒体新格局
随着中美关系的复杂化,优兔、脸书等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动辄对中国官媒作品采取“流量限制”和“贴标签”行为。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避免作品被一次性“下架限流”的“选择性不闻”风险,要善用“碎片化传播策略”,激发网民的二次传播。《巍巍天山——中国新疆反恐记忆》把一部57分钟的纪录片拆分成一个个人物故事片段向海外投放,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是值得借鉴的路径。
(三)主动进行议程设置,注重解决“新闻事实赤字”问题
谈及西方社会对中国意识形态、文化价值观的偏见,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史安斌教授认为,对外传播中新闻事实供给量不足是原因之一,这也是当前中国对外传播亟须解决的问题。过往西方对新疆的了解大多基于观点、价值观的判断,而不是基于事实。我们应当对外提供更高质量的新闻报道、更有说服力的事实,而不是简单地进行观点论战。
(四)摒弃“受害者”心态,关注西方偏见报道的深层原因,真正回应舆论关切
正如西方媒体的涉疆报道经常存在预设框架,中国媒体在看待西方媒體的作品时也经常陷入刻板印象中。所以,我们也应当以一种更加开明的心态去看待来自西方的批评,深入了解、考量外媒报道背后的原因。在作品策划和实施阶段,也要避免惯性思维和自身立场造成的习惯性操作。
(五)善于借助“知华派”作为中西沟通的桥梁
据韩斌导演介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外籍专家在《巍巍天山——中国新疆反恐记忆》的创作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作品的英文命名、文字脚本、结构策划等方面,外籍专家从西方文化视角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且有效的建议。过去中国的国际传播更多关注的是海外“亲华派”,实际上,一些在中国生活过或对中国文化、中国价值观有比较充分了解的“知华派”,未来亦能成为外宣的重要力量。赢得“知华派”们的舆论支持,也是外宣工作非常重要的一环。
(责任编辑:林凌)
【关 键 词】 新疆;反恐;纪录片;国际传播
2020年6月17日,美国总统特朗普不顾中方强烈反对,正式签署所谓“2020年维吾尔人权政策法案”。长期以来,美西方政客和媒体打着“人权”“宗教自由”的幌子,对中国政府治疆政策和新疆人权、宗教状况造谣抹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一贯高度重视涉疆问题国际传播,承担着对美西方政客、媒体涉疆荒谬言论和举动的舆论回击和引导的使命。2020年6月19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旗下CGTN全网首发中英双语专题纪录片《巍巍天山——中国新疆反恐记忆》,这是CGTN继2019年12月推出《中国新疆 反恐前沿》《幕后黑手——“东伊运”与新疆暴恐》之后,再度重磅发布新疆反恐纪录片。该纪录片通过聚焦31位暴恐事件幸存者和目击者的故事,揭示暴恐犯罪行为的实质,真实呈现中国政府治疆方略带给新疆的安定团结、发展进步,实现了中国涉疆反恐外宣作品在内容创作、叙事方式、表现手法、传播方式等多方面的创新和突破。本研究以CGTN新疆反恐纪录片“三部曲”为例,并重点聚焦第三部作品——《巍巍天山——中国新疆反恐记忆》,以期为涉疆问题外宣作品的创作和更多题材时政类作品的国际传播提供一些借鉴。
一、CGTN新疆反恐纪录片的创作背景、主要内容和传播效果
(一)创作背景及意义
长期以来,美西方政客和媒体对新疆发展状况和中国反恐工作充满了偏见,不断歪曲、恶意中伤。比如,将新疆的反恐维稳污蔑为“打压少数民族的人权和宗教自由”,将新疆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中心污蔑为“再教育营”“拘留营”甚至“集中营”,将新疆的脱贫攻坚、推动少数民族就业污蔑为“强迫劳动”等。这些自带预设框架的不实言论,不但客观上影响中国反恐工作的效果,也在国际舆论场上对中国国家形象产生了负面影响。
在此背景下,CGTN推出系列新疆反恐纪录片,除了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文国际频道和多个外语频道播出外,还通过“央视新闻”客户端、“央视频”客户端、央视网、央广网、国际在线以及44种语言的新媒体平台碎片化分发,旨在为新疆反恐工作营造良好国际舆论环境,化解、对冲国际舆论场大量负面涉疆言论,塑造中国国家形象。
(二)作品的策划逻辑、内容主题和风格特点
三部纪录片在策划逻辑上各有侧重,层层递进。第一部《中国新疆 反恐前沿》着重通过大量史料揭示新疆所遭受的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威胁、新疆反恐斗争的真相,以及新疆反恐工作的严峻性。第二部《幕后黑手——“東伊运”与新疆暴恐》着重展示“东伊运”的残忍及恐怖组织本质,揭示暴恐行为产生的根源。第三部《巍巍天山——中国新疆反恐记忆》将视角分别对准了暴恐案件中牺牲的民警、受害的平民、暴恐分子及其家属等一线当事人。片中大量独家专访及画面是首次公开,从亲历者的角度展示新疆所遭受的恐怖主义威胁,以及新疆各族干部群众为维护新疆稳定和发展大局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同时明确指出暴恐行为的最终目的是分裂祖国,宣示中国打击暴恐行为的合理性。前两部作品风格偏重于纪实类的新闻调查,第三部作品则更突出人文视角。
(三)作品传播效果
三部纪录片在海内外发布后均取得了可观的传播效果,尤其是第三部作品的表现最为突出。
第一部《中国新疆 反恐前沿》相关报道于作品发布后一周内获得视频观看量5000多万次,全球阅读量3000多万次。第二部《幕后黑手——“东伊运”与新疆暴恐》相关报道于作品发布后一周内获得视频观看量近2000万次,全球阅读量近800万次。通过分析前两部纪录片的全球网友留言,可以发现,CGTN的报道获得了高达近98%海内外网友的信任。其中,来自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南非等国家的海外有效评论中,正面支持占比近90%。第三部《巍巍天山——中国新疆反恐记忆》相关报道覆盖全球213个国家和地区受众,截至6月23日,获得全球阅读量5.63亿次。该片发布短短3天内,即有来自美国、英国、德国、葡萄牙、意大利、西班牙、澳大利亚等27个国家和地区的475家网络媒体全文转载,触达全球1.55亿受众。
鉴于篇幅所限,下文将重点就《巍巍天山——中国新疆反恐记忆》展开分析。
二、《巍巍天山——中国新疆反恐记忆》创作分析
据新疆反恐纪录片“三部曲”总导演韩斌介绍,因该纪录片项目任务的特殊性、紧迫性和时效性,为完成拍摄,摄制团队于2020年2月初奔赴新疆,在20多天里,前往喀什、和田、乌鲁木齐、伊犁、阿克苏这五个曾经发生最为严重暴恐行为的地区采访,足迹遍及天山南北。此外,该片还吸纳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疆站记者在过往十余年间记录的新疆暴恐事件视频素材和政府有关部门的视频监控素材等,在此基础上进行后期创作剪辑。
(一)创作理念
《巍巍天山——中国新疆反恐记忆》共分为《青山处处》《幸存者说》《反恐之战》《向阳而生》四部分。《青山处处》讲述了为反恐斗争流血牺牲的公安干警的事迹;《幸存者说》呈现了暴恐事件对普通百姓的伤害;《反恐之战》介绍了恐怖主义在新疆的几个发展阶段以及应对打击的措施;《向阳而生》则展现了新疆各族人民对稳定幸福生活的向往。该片力图淡化意识形态的内容,通过普通人的视角和故事,用更为人性化、人文化的方式和易于被海内外受众接受的话语,深刻揭示暴恐事件给新疆人民带来的痛苦和伤害。
基于以上内容策划架构及创作理念,导演有针对性地选取了31位采访人物,他们中有男女老少,有公安干警,有普通百姓,而没有像以往此类题材的拍摄那样更侧重于对中国高级别政府官员的采访。摄制团队秉持“打动自己的人物故事才能打动受众”的理念,克服种种困难找到最合适的人物。比如,暴恐事件除了给目击者、亲历者带来的身体伤害之外,他们心理上的阴影也不容忽视。为了反映这一点,导演几经辗转找到了近20年来一直在新疆为暴恐事件亲历者提供辅导和治疗的心理治疗师夏叶琳。即使事件已过去多年,讲起那段与血迹、哭喊和伤残肢体打交道的经历,夏叶琳仍难以抑制自己的感情。在她看来,安稳的环境才是开展良好心理治疗的基础。其催人泪下的讲述和画面中长长的患者资料记录,深刻揭示了虽然时间流逝,大量亲历者依然处于暴恐事件造成的心理创伤阴影之下。 正如本片导演韩斌所说,片中每一位采访人物的选择都遵循了作品的创作初衷,即反驳西方的种种误解和诬蔑。例如,针对“中国政府反恐是针对维吾尔族的镇压,当地发生的暴恐事件是维吾尔族反抗汉族的打压”这样的谬论,作品中选取了三个维吾尔族人物的故事:一个是孩子在暴恐事件中去世的维吾尔族母亲,一个是维吾尔族的女社区干部,一个是暴恐分子的维吾尔族亲属。可见,暴恐行为不分民族、不分老幼,其反社会、反人类、反文明特征昭然若揭。
(二)拍攝技巧
该纪录片并没有执着于繁复的拍摄技巧,而是用最朴实的记录手法,呈现纪实性特色,突出故事的真实性。据韩斌导演介绍,采访过程中,经常是获得采访对象许可后就开始拍摄,让采访对象在第一次交流中释放出的真实情感得以被及时捕捉。比如,公安局长塔西的女儿自从目击父亲和弟弟在自家院中被暴徒残忍杀害后,再没有回过老宅。20多年后,当她再一次推开院门时,悲痛的泪水和诉说倾泻而出,这一画面被摄影师迅速抓拍记录下来,留下令人震撼的画面。
此外,与前两部作品多采用画外音讲述不同,第三部采取了画外音讲述与亲历者口述相结合的方式。采访对象与记者的互动交流,减少了采访人物独自面对画面讲述的摆拍感,更为真实。
(三)后期包装
作品的主题曲和配乐是歌手刀郎演唱的《冰山上的雪莲》。歌曲既有浓厚的新疆风情,又富有现代音乐特色和感情张力。作为电影《冰山上的来客》的改编主题曲,这首歌更是承载着一代中国人的回忆。韩斌导演认为,歌词中“风暴不会永远不住,痛苦使人意志更坚”很好地体现了作品的人文情怀。因此,在与另一首备选曲目——哈萨克族歌手塔斯肯演唱的《故乡》的权衡比较中,该片最终选择了更有情感爆发力的《冰山上的雪莲》。
在纪录片的旁白录制方面,导演兼出镜记者韩斌亲自上阵,而没有让更为专业的英文播音员来配音,出发点是使记者作为记录者、观察者的体会和感受得以自然流露,动人的旁白亦成为本片的独到之处。
(四)成功经验
1.用国际受众易接受的话语传递作品主题
国际传播中的“话语”常常带有特定动机和隐含意图,运用或简单或复杂的修辞方法,表达意义甚至影响对话者的交谈。在这种语境下的“话语”不是一般的语言,而是在循环往复、动态交流的过程中产生意义的对话性言语。“话语”在特定的语境中通过“文本”进行,具有“众说纷纭”和表达“言外之意”的特点,通常携带不便明说或者不愿直说的潜藏含义。①涉疆国际传播面临的一大挑战是美西方的造谣诬蔑,需要针锋相对予以回应。另外,西方媒体善于从普通人的视角出发来呈现宏大主题叙事。要让国际受众接受中国媒体的传播,普通人的视角、人性化的关怀、平衡的叙事应成为话语表达的主要特点,这样才能以共情激起共鸣,以人性呼唤反思。
《巍巍天山——中国新疆反恐记忆》中维吾尔族和汉族民众用他们的朴素语言讲述自己的故事,从而传递本片主题。纪录片最大的价值就是真实性,人物魅力在于有血有肉。例如,片中首次向外界披露了新疆女子特警队的训练画面,其中已做了七年特警的木合比娜·热合曼说:“生死往往只在一瞬间,看过太多战友牺牲。”英雄不是符号,而是活生生的人,他们热爱生命,痛惜战友的逝去。在作品的第四部分《向阳而生》中,库尔干的一家三口接受采访时说了以下两段话,“我希望我的孩子以后可以生活在一个稳定的、和谐安定的环境中”,“结婚这么多年我们一起走过了很多风风雨雨,我更爱我的老婆了”。在二者之间,导演选择了后者这样呈现美好爱情的质朴话语用在片尾,从而使受访者经历过暴行之后的人生感悟流露在观众面前。片中有一位维吾尔族老母亲,她的两个儿子都参与了暴恐行动。在采访这位老人时,记者一直紧握着她的手,老人的痛苦令人唏嘘。而暴恐事件实施者热孜娅等受访时表达悔过的画面更是发人深省。
在恐怖主义活动国际化的今天,任何一国反恐工作的影响已经不再局限于本国范围内,而会被置于全球的聚光灯下。在文稿策划方面,该作品把新疆反恐放到全球反恐框架内行文叙事,突出新疆反恐在国际反恐合作方面的贡献。与此同时,本片的叙事始终着眼于美西方对新疆反恐的质疑,并逐一探寻问题的答案。韩斌导演在片中采访新疆公安系统的官员时问道:“有外部声音认为你们打击恐怖分子的手段过于严厉了?”类似这样的提问,既回应了西方媒体的质疑,更为中方创造了发声的机会。在采访对象的选择上,不仅有暴恐事件的受害者、公安干警、普通百姓,也有恐怖分子和他们的家属,让事件当事人都有公平发声的机会。
2.在涉疆问题国际传播上实现多个突破创新
第一,首次采用纪录片形式进行涉疆问题国际传播。过往围绕涉疆问题的外宣,多为官方主导,主要呈现的是新疆总体面貌,而且多采用新闻报道、专家解读、白皮书等方式回应国际舆论,原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也曾经通过中国媒体与土耳其媒体网络对话等活动解读新疆暴恐事件的实质。而在全媒体时代,CGTN首度以纪录片这一真实而富有震撼力、感染力的形式,通过一个个新疆百姓的故事,向国际社会公开呈现新疆暴恐问题以及中国政府的治疆理念与政策,凸显了事实、人性化故事和视频产品的力量。
第二,碎片化传播,引发网民二次转发,助力话题持续发酵。韩斌导演指出,媒体的创作理念要进一步顺应网民的需求和收看习惯。《巍巍天山——中国新疆反恐记忆》不是一部传统的纪录片,片中一个个充满人性化的故事非常适合互联网碎片化传播,而这也正是该作品获得较高受众关注度的原因之一。其中,《新疆部分暴恐案件画面首次公布》《新疆反恐纪录片〈巍巍天山〉播出》等碎片化视频素材或完整纪录片被FOX、CNBC、道琼斯、雅虎财经、华尔街在线、澳洲联合通讯社、意大利国际通讯社、加拿大洞察等20个国家和地区的28家主流媒体使用,其中涵盖电视频道和新媒体平台;相关涉疆新闻素材被意大利TGCOM24电视台、西班牙国家电视台等30个国家和地区的47家主流电视台/频道采用。 三、从CGTN新疆反恐纪录片看时政类作品的国际传播
时政类作品的国际传播一直存在传播目的性明显、容易遭到抗拒等问题。CGTN新疆反恐系列纪录片特别是第三部《巍巍天山——中国新疆反恐记忆》引发国内外舆论场热议、获得较好传播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淡化意识形态色彩,用个人化的视角和故事,遵循传播规律进行创作。从这一角度出发,中国媒体的时政类作品要在国际上获得更大影响力还需要在以下方面努力。
(一)“目标化传播”与“定制化传播”相结合
近年来,在信息精准化传递的“目标化传播”基础上,国际传播学界出现了一个新的概念——“定制化传播”,即从受众的兴趣点出发,为其量身定制更易深入人心的作品,从而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韩斌导演认为,同样针对新疆,与中国接壤的国家和欧美国家的关注点就不同。此外,在纪录片创作手法和受众喜好方面,美国在作品中更突出个人英雄主义,而欧洲的作品则更多呈现“平衡”和“质疑”,因此在创作外宣作品时,也要综合考虑不同区域受众更易接受的理念和表达方式。
(二)以“碎片化传播策略”应对海外社交媒体新格局
随着中美关系的复杂化,优兔、脸书等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动辄对中国官媒作品采取“流量限制”和“贴标签”行为。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避免作品被一次性“下架限流”的“选择性不闻”风险,要善用“碎片化传播策略”,激发网民的二次传播。《巍巍天山——中国新疆反恐记忆》把一部57分钟的纪录片拆分成一个个人物故事片段向海外投放,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是值得借鉴的路径。
(三)主动进行议程设置,注重解决“新闻事实赤字”问题
谈及西方社会对中国意识形态、文化价值观的偏见,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史安斌教授认为,对外传播中新闻事实供给量不足是原因之一,这也是当前中国对外传播亟须解决的问题。过往西方对新疆的了解大多基于观点、价值观的判断,而不是基于事实。我们应当对外提供更高质量的新闻报道、更有说服力的事实,而不是简单地进行观点论战。
(四)摒弃“受害者”心态,关注西方偏见报道的深层原因,真正回应舆论关切
正如西方媒体的涉疆报道经常存在预设框架,中国媒体在看待西方媒體的作品时也经常陷入刻板印象中。所以,我们也应当以一种更加开明的心态去看待来自西方的批评,深入了解、考量外媒报道背后的原因。在作品策划和实施阶段,也要避免惯性思维和自身立场造成的习惯性操作。
(五)善于借助“知华派”作为中西沟通的桥梁
据韩斌导演介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外籍专家在《巍巍天山——中国新疆反恐记忆》的创作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作品的英文命名、文字脚本、结构策划等方面,外籍专家从西方文化视角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且有效的建议。过去中国的国际传播更多关注的是海外“亲华派”,实际上,一些在中国生活过或对中国文化、中国价值观有比较充分了解的“知华派”,未来亦能成为外宣的重要力量。赢得“知华派”们的舆论支持,也是外宣工作非常重要的一环。
(责任编辑:林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