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体育关注了作为人的本质方面的发展,尤其在当今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环境下,把每个学生自身获得最大限度的全面发展提高到及其重要的位置。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本文侧重于课堂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增强体育课的吸引力,使体育课成为学生最喜爱参与的一门课程。
【关键词】个性;发展;差异;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9
体育课作为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本体感受为主要形式,以增进身体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程。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于体育教育教学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改革,我们广大体育教师应借此之机,切实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个性,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课堂是我们实践的舞台,怎样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我们应该多方面地进行思考和探索。
一、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形成愉悦的课堂氛围
体育兴趣是人们为求积极和优先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相互联系的意向活动,是个性的最直接的体现。学生的运动兴趣主要是指“学生对所感到的运动兴趣的追求心理以及体验到运动兴趣后继续从事的愿望”。兴趣来自生活体验。每个学生都有独立的个性,其表现方式也是呈现多样化。特别是在体育课中,学生在实践中容易把生活体验带到学习中来,而个性因素往往制约了表现方式。如好动的学生他对任何体育活动都非常感兴趣,但其组织纪律性的意识不强;内向的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的意识较弱;凭趣的学生只凭个人兴趣有选择地进行活动。
其次,要重视组织教法的创新,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学生的运动兴趣是不断变化的,一种变化是运动兴趣越来越高;另一种变化是运动兴趣越来越低。这一情况提示我们:可以通过努力促使学生的运动兴趣朝着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且运动兴趣有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之分,中小学生的运动兴趣大多出于对运动特性的追求,是从娱乐的角度出发的,是以感性(直接兴趣)为主的,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他们的体育兴趣具有不稳定性和可变性,个体差异较大,例如:有些学生开始喜欢打篮球,但在学习篮球过程中,由于受速度、弹跳、力量、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的限制,掌握篮球技、战术较慢,得不到成功的情感体验,缺乏成就感,因而就把兴趣转移到别的运动项目上去了。再如:耐久跑项目本身单调枯燥,虽然锻炼价值较高,但多数学生不感兴趣,如果教师能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采用校园定向跑、各种配乐图形跑、情境教学和游戏比赛等,学生就会感到新鲜有趣,就能调动他们的锻炼欲望和积极性,教师就能把单调枯燥的教材上得有滋有味、生动活泼。相反,即使学生喜欢的教材,如果教师的组织教法单一呆板,也会把学生原本感兴趣的教材上“死”,不仅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甚至产生厌学情绪。所以教师在选择内容时不光要多样化,多选择一些青少年喜爱的竞技体育运动,更要从学生心理和生活出发,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法加以引导和转变,注重运动技术传授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实效性,让学生放开心扉,融入到老师设置的情境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来激发学生主动的参加体育活动,并且在实践中体验到体育学习带来的无穷快乐。
二、转变观念,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对于谁是主体的问题,教师是具有权威性的,教学的中心是教师,虽然这个观点已不占主流,但是我们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却往往忽视了这个问题。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一切教育教学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为其接受。教师是主导者,组织者,他对整个课堂起调控作用,只有通过教师才能达到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主体性教学的学生观是:没有差生而只存在互相差异的学生。我们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提倡个性发展,更要理解个性发展,个性发展并非教师依照每个学生的意愿进行针对其个人的教学,学生喜欢什么学什么,而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尊重其主体感受,发挥其主体作用。但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是课外的自学,它是一种教师教学方法的补充,也就是说教师运用了自主学习的方法后,可以帮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通过自我实践、自我体验的方法进一步领会和掌握教师在课上所传授的知识、技能。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的许多认识已不适应现代教学的发展。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课堂上必须把学生摆在主体位置上,针对差异启发引导,独立探讨,获取知识,从中真正体验到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把体育学习看成一种既紧张又愉快的活动,从而自觉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注重学生创新能力
1、建立真诚的师生情感教师应善于调控学生的情绪变化,使他们保持愉快、积极上进的心境,这对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个有良好情绪的人容易让人接近,也有利于倾心交谈,教师只有多接触学生,多了解学生,多关心学生,以情感人,倾注“母亲”般的爱去关怀他们,真诚相待,学生才会理解教师,信赖教师。
2、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现代学生个个生龙活虎,生气勃勃,精力旺盛,他们大都喜欢运动,喜欢上体育课。对于体育明星、体育健将有着强烈的崇拜感,喜欢模仿体育明星的形象,渴望得到体育教师的正确指导。因此,体育教师应特别注意自身的修养,树立良好的形象,提高自身的素质。体育教师教授学生知识时,不能仅拘泥于教材,应适当引进一些鲜活的资料,传递一些新科技信息,增加体育教学的“磁性”以吸引学生。
3、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特点协调师生关系体育课多数在室外进行,学生与教师接触多。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讲,且还要练,教师若能身体力行,主动参与学生的练习、活动、游戏,无形中就缩短了教师和学生间的距离。尤其是在学生上了几堂的室内理论课后,一旦走进体育课堂,就会像出笼的鸟一样感到无比的兴奋,跃跃欲试。教师若能安排好体育课的活动量和活动密度,掌握好分寸,就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调整,师生的感情得以交流,学生各得其乐,师生关系就更为和谐、融洽。
总之,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学生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把我们的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拥有完善的个性和人格,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生动的主角。
参考文献
[1]许宜扬,《体育教学中“育人”的方法与途径》,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林雪琴,让体育课堂成为学生个性飞扬的舞台,《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年第06期
【关键词】个性;发展;差异;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9
体育课作为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本体感受为主要形式,以增进身体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程。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于体育教育教学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改革,我们广大体育教师应借此之机,切实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个性,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课堂是我们实践的舞台,怎样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我们应该多方面地进行思考和探索。
一、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形成愉悦的课堂氛围
体育兴趣是人们为求积极和优先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相互联系的意向活动,是个性的最直接的体现。学生的运动兴趣主要是指“学生对所感到的运动兴趣的追求心理以及体验到运动兴趣后继续从事的愿望”。兴趣来自生活体验。每个学生都有独立的个性,其表现方式也是呈现多样化。特别是在体育课中,学生在实践中容易把生活体验带到学习中来,而个性因素往往制约了表现方式。如好动的学生他对任何体育活动都非常感兴趣,但其组织纪律性的意识不强;内向的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的意识较弱;凭趣的学生只凭个人兴趣有选择地进行活动。
其次,要重视组织教法的创新,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学生的运动兴趣是不断变化的,一种变化是运动兴趣越来越高;另一种变化是运动兴趣越来越低。这一情况提示我们:可以通过努力促使学生的运动兴趣朝着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且运动兴趣有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之分,中小学生的运动兴趣大多出于对运动特性的追求,是从娱乐的角度出发的,是以感性(直接兴趣)为主的,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他们的体育兴趣具有不稳定性和可变性,个体差异较大,例如:有些学生开始喜欢打篮球,但在学习篮球过程中,由于受速度、弹跳、力量、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的限制,掌握篮球技、战术较慢,得不到成功的情感体验,缺乏成就感,因而就把兴趣转移到别的运动项目上去了。再如:耐久跑项目本身单调枯燥,虽然锻炼价值较高,但多数学生不感兴趣,如果教师能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采用校园定向跑、各种配乐图形跑、情境教学和游戏比赛等,学生就会感到新鲜有趣,就能调动他们的锻炼欲望和积极性,教师就能把单调枯燥的教材上得有滋有味、生动活泼。相反,即使学生喜欢的教材,如果教师的组织教法单一呆板,也会把学生原本感兴趣的教材上“死”,不仅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甚至产生厌学情绪。所以教师在选择内容时不光要多样化,多选择一些青少年喜爱的竞技体育运动,更要从学生心理和生活出发,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法加以引导和转变,注重运动技术传授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实效性,让学生放开心扉,融入到老师设置的情境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来激发学生主动的参加体育活动,并且在实践中体验到体育学习带来的无穷快乐。
二、转变观念,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对于谁是主体的问题,教师是具有权威性的,教学的中心是教师,虽然这个观点已不占主流,但是我们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却往往忽视了这个问题。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一切教育教学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为其接受。教师是主导者,组织者,他对整个课堂起调控作用,只有通过教师才能达到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主体性教学的学生观是:没有差生而只存在互相差异的学生。我们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提倡个性发展,更要理解个性发展,个性发展并非教师依照每个学生的意愿进行针对其个人的教学,学生喜欢什么学什么,而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尊重其主体感受,发挥其主体作用。但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是课外的自学,它是一种教师教学方法的补充,也就是说教师运用了自主学习的方法后,可以帮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通过自我实践、自我体验的方法进一步领会和掌握教师在课上所传授的知识、技能。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的许多认识已不适应现代教学的发展。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课堂上必须把学生摆在主体位置上,针对差异启发引导,独立探讨,获取知识,从中真正体验到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把体育学习看成一种既紧张又愉快的活动,从而自觉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注重学生创新能力
1、建立真诚的师生情感教师应善于调控学生的情绪变化,使他们保持愉快、积极上进的心境,这对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个有良好情绪的人容易让人接近,也有利于倾心交谈,教师只有多接触学生,多了解学生,多关心学生,以情感人,倾注“母亲”般的爱去关怀他们,真诚相待,学生才会理解教师,信赖教师。
2、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现代学生个个生龙活虎,生气勃勃,精力旺盛,他们大都喜欢运动,喜欢上体育课。对于体育明星、体育健将有着强烈的崇拜感,喜欢模仿体育明星的形象,渴望得到体育教师的正确指导。因此,体育教师应特别注意自身的修养,树立良好的形象,提高自身的素质。体育教师教授学生知识时,不能仅拘泥于教材,应适当引进一些鲜活的资料,传递一些新科技信息,增加体育教学的“磁性”以吸引学生。
3、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特点协调师生关系体育课多数在室外进行,学生与教师接触多。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讲,且还要练,教师若能身体力行,主动参与学生的练习、活动、游戏,无形中就缩短了教师和学生间的距离。尤其是在学生上了几堂的室内理论课后,一旦走进体育课堂,就会像出笼的鸟一样感到无比的兴奋,跃跃欲试。教师若能安排好体育课的活动量和活动密度,掌握好分寸,就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调整,师生的感情得以交流,学生各得其乐,师生关系就更为和谐、融洽。
总之,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学生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把我们的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拥有完善的个性和人格,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生动的主角。
参考文献
[1]许宜扬,《体育教学中“育人”的方法与途径》,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林雪琴,让体育课堂成为学生个性飞扬的舞台,《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