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社会的弱势群体,需要我们去关心、爱护。但他们在学习与生活的诸多压力面前,会不会出现心理上的不适?若存在,这些不适应会突出表现在哪些显著差异。为了科学地查明这些情况、为心理健康教育和中小学生管理提供借鉴,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我们根据卢家楣、魏庆安、李其维主编的《心理学》中提到的几种常见的青少年不健康表现制定了《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表》(见文章后的附录),对我市城乡四所中小学(城区中小学各一所,乡镇中小学各一所)进行调查测试研究。
一、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查法,向学校随机发放问卷444份,其中中学190份、小学254份。获得有效问卷400份,有效率为90.1%。城区中学有效问卷92份(占23%),城区小学有效问卷133份(占33.5%),乡镇中学有效问卷84份(占20%),乡镇小学有效问卷91份(点22.8%)。
2.研究方法
由于考虑到此次研究对象为小学生和初一的学生,他们对问题的理解能力有限,于是本研究采用研究者自行编制的《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表》为测查工具。本表是根据8种常见的青少年不健康表现(抑郁、多疑、情绪波动、激惹、自卑、孤独、焦虑、忌妒)同时参考上海铁道医学院吴文源引进修订的临床症状自评量表(The self ---report syomptom incentory ,Symptom check list.90,简称“SCL——90”)而自行编制的。
该调查表有25(中学)/23(小学)个评定项目,包括F1(抑郁)、F2(多疑)、F3(情绪波动)、F4(激惹)、F5(自卑)、F6(孤独)、F7(焦虑)、F8(忌妒)等8个因子,能较为准确地反映被试的自觉症状,存在的问题。
二、 结果
1.中小学生问卷测试结果的总体情况
因子得分在某些方面分及时性分以下为显性症状,表是有这种症状,其中F4.7(注:F4.7表示F4因子中的第七个项目,以下意思同此)、F6.9、F6.11、F6.12得分在3分及3分以上为显性症状。我们统计出各因子、各项目上呈显性症状的人数及其在总人数中的百分比,从结果可以看出,在中小学生中显性症状出现最多的为F7(焦虑),其人数大部分占总人数的40%以上,出现症状的项目共4项,其余的因子表现出来的症状较轻。
2.城市小学生与乡村小学生的比较
将城市小学生的心理调查结果与乡村小学生的比较,结果可以看出:经T检验,城区小学生与农村小学生在F4、F7、F8这三个心理健康因子上存在差异。其中在F7(焦虑)、F8(忌妒)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F4(激惹)显著差异(P〈0.05)。这说明城区小学生的心理现状在激惹、焦虑、忌妒等方面低于乡村小学生。
3.城市中学生与乡村中学生的比较
将城市中学生的心理调查结果与乡村中学生的比较,结果可看出:经T检验,城区中学生与乡村中学生在F6、F7、F8这三个心理健康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城市中学生、与乡村中学生在F6(孤独)因子上存在较显著差异(P〈0.05),在F7(焦虑)、F8(忌妒)因子上存在非常显著差异(P〈0.01)。这说明城区中学生的心理现状在孤独、焦虑、忌妒等方面低于乡村中学生水平。
三、 讨论
1.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整体分析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正处于心理发展时期,在一般情况下,其心理发展是正常的。但由于受认知水平和心理调节能力发展的限制往往无法正确认识和理解各种自然、社会等现象,不会正确处理与父母、老师、同学的关系及学习上遇到的困难,从而形成种种心理问题,这基本上是正常的。大部分家长关注的是孩子身体的成长和学习成绩。在生活上尽量使孩子吃好的、穿好的,但往往忽略了孩子另一方面的培养——心理素质的培养。此外,学校的学习负担过重、教师教育方法失当、学生气质类型的缺点,及来自社会的一些改革的负面现象等对中小学生的影响特别大。
2.对城乡中小学生因区域差别导致心理健康差异的原因分析
(1) 在城市,竞争压力较大,来自父母的、学校的、社会的;相对而言,乡村的压力较小。城市家庭中大多为独生子女,家长对学生的期望也在不同程度有上升的趋势,家长为了让学生能在以后的社会里立足,通常会要求学生参加各种学习班。同事之间、家长之间经常出现的攀比之风等等。这些都容易使学生产生焦虑情绪,滋长忌妒、激惹等心理问题。同时,家长及学校、社会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意识较为淡泊,这也使学生的心理问题更为突出。在乡村,很少有独生子女家庭,家庭对孩子的要求不及城市的要求高,竞争压力与城市学生相比也较轻。
(2) 在城市,学生摄取的知识大多来自网络、电视媒体等;他们面对的是冰冷的屏幕或纸张,缺乏身临其境的体验。而乡村学生,则可以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取灵感和信息。乡镇学生的交往活动的主要形式至今仍以传统方式存在,与人的接触多了,自然会减少人际关系焦虑等问题,也会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四、 结论与建议
城市中小学生在焦虑、忌妒、激惹、孤独等心理因素与乡村中小学相比,差异较为显著。这说明城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低于乡村中小学生水平。
好的家庭关系、良好的学校教育、良好的家校关系、良好的校园环境是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四把安全伞。家庭、学校、教师、社会应联手互动,努力为少年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干净的成长环境。
一、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查法,向学校随机发放问卷444份,其中中学190份、小学254份。获得有效问卷400份,有效率为90.1%。城区中学有效问卷92份(占23%),城区小学有效问卷133份(占33.5%),乡镇中学有效问卷84份(占20%),乡镇小学有效问卷91份(点22.8%)。
2.研究方法
由于考虑到此次研究对象为小学生和初一的学生,他们对问题的理解能力有限,于是本研究采用研究者自行编制的《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表》为测查工具。本表是根据8种常见的青少年不健康表现(抑郁、多疑、情绪波动、激惹、自卑、孤独、焦虑、忌妒)同时参考上海铁道医学院吴文源引进修订的临床症状自评量表(The self ---report syomptom incentory ,Symptom check list.90,简称“SCL——90”)而自行编制的。
该调查表有25(中学)/23(小学)个评定项目,包括F1(抑郁)、F2(多疑)、F3(情绪波动)、F4(激惹)、F5(自卑)、F6(孤独)、F7(焦虑)、F8(忌妒)等8个因子,能较为准确地反映被试的自觉症状,存在的问题。
二、 结果
1.中小学生问卷测试结果的总体情况
因子得分在某些方面分及时性分以下为显性症状,表是有这种症状,其中F4.7(注:F4.7表示F4因子中的第七个项目,以下意思同此)、F6.9、F6.11、F6.12得分在3分及3分以上为显性症状。我们统计出各因子、各项目上呈显性症状的人数及其在总人数中的百分比,从结果可以看出,在中小学生中显性症状出现最多的为F7(焦虑),其人数大部分占总人数的40%以上,出现症状的项目共4项,其余的因子表现出来的症状较轻。
2.城市小学生与乡村小学生的比较
将城市小学生的心理调查结果与乡村小学生的比较,结果可以看出:经T检验,城区小学生与农村小学生在F4、F7、F8这三个心理健康因子上存在差异。其中在F7(焦虑)、F8(忌妒)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F4(激惹)显著差异(P〈0.05)。这说明城区小学生的心理现状在激惹、焦虑、忌妒等方面低于乡村小学生。
3.城市中学生与乡村中学生的比较
将城市中学生的心理调查结果与乡村中学生的比较,结果可看出:经T检验,城区中学生与乡村中学生在F6、F7、F8这三个心理健康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城市中学生、与乡村中学生在F6(孤独)因子上存在较显著差异(P〈0.05),在F7(焦虑)、F8(忌妒)因子上存在非常显著差异(P〈0.01)。这说明城区中学生的心理现状在孤独、焦虑、忌妒等方面低于乡村中学生水平。
三、 讨论
1.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整体分析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正处于心理发展时期,在一般情况下,其心理发展是正常的。但由于受认知水平和心理调节能力发展的限制往往无法正确认识和理解各种自然、社会等现象,不会正确处理与父母、老师、同学的关系及学习上遇到的困难,从而形成种种心理问题,这基本上是正常的。大部分家长关注的是孩子身体的成长和学习成绩。在生活上尽量使孩子吃好的、穿好的,但往往忽略了孩子另一方面的培养——心理素质的培养。此外,学校的学习负担过重、教师教育方法失当、学生气质类型的缺点,及来自社会的一些改革的负面现象等对中小学生的影响特别大。
2.对城乡中小学生因区域差别导致心理健康差异的原因分析
(1) 在城市,竞争压力较大,来自父母的、学校的、社会的;相对而言,乡村的压力较小。城市家庭中大多为独生子女,家长对学生的期望也在不同程度有上升的趋势,家长为了让学生能在以后的社会里立足,通常会要求学生参加各种学习班。同事之间、家长之间经常出现的攀比之风等等。这些都容易使学生产生焦虑情绪,滋长忌妒、激惹等心理问题。同时,家长及学校、社会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意识较为淡泊,这也使学生的心理问题更为突出。在乡村,很少有独生子女家庭,家庭对孩子的要求不及城市的要求高,竞争压力与城市学生相比也较轻。
(2) 在城市,学生摄取的知识大多来自网络、电视媒体等;他们面对的是冰冷的屏幕或纸张,缺乏身临其境的体验。而乡村学生,则可以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取灵感和信息。乡镇学生的交往活动的主要形式至今仍以传统方式存在,与人的接触多了,自然会减少人际关系焦虑等问题,也会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四、 结论与建议
城市中小学生在焦虑、忌妒、激惹、孤独等心理因素与乡村中小学相比,差异较为显著。这说明城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低于乡村中小学生水平。
好的家庭关系、良好的学校教育、良好的家校关系、良好的校园环境是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四把安全伞。家庭、学校、教师、社会应联手互动,努力为少年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干净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