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兴趣品质,就是人与人之间兴趣的差异性表现,一般可概述为四个方面:
第一,兴趣的倾向性。
人的任何兴趣都是针对一定的事物而发生的。至于针对什么事物而发生,却因人而异。就拿体育教学来说吧。体育专业的学生对体育产生的兴趣,多数来自本人对体育运动的爱好;而非体育专业的大学生们也对体育很感兴趣,但他们的兴趣出发点不同:有的是为了健身,有的是为了娱乐,也有的是对某项体育专业颇有特长……情况就比较复杂了。虽说大多数体育专业的学生爱好体育,愿终生从事体育事业,可是由于每个人的身体素质不同,接受体育教育有别,再加上客观条件的影响,其兴趣的倾向性也不完全一样。因此,不同的人在生活实践的过程中,就会把自己的有关心理活动优先地指向而集中于各种不同的事物,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兴趣。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有目的地巩固某些学生兴趣的倾向性发展,可按因此施教的教学原则,培养一批有所专长的学生,让他们去带动一般的学生。这不仅有助于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会对我国体育运动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为此,发展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倾向性是体育教师的责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的社会功能价值(包括教育、健身、智力、娱乐、政治、经济等),永远地热爱体育事业,永久地参加各项体育运动,使其兴趣的倾向性不断地巩固和发展下去。
第二,兴趣的广博性。
每个人所具有的兴趣并不一定只限于一种,同一个人很可能具有多种不同的兴趣。不过,不同的学生对体育兴趣的广博性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例如,有的学生喜爱田径,但也十分爱好游泳和球类,甚至对体育美学、体育运动生理及体育哲学等交叉学科也努力的学习与探讨;而有的学生只对某一项体育专业感兴趣,对其它专业或学科概不问津。应该说,前者是对体育专业兴趣广博的人,后者则是对体育专业兴趣偏狭的人。兴趣广博的学生就会表现得生气勃勃,而兴趣偏狭的学生则表现得死气沉沉。不同的学生所以会在兴趣的广博性方面表现出很大的不同,其主要原因在于自幼所受的教育不同,生活实践的范围不同。有的学生接触的客观事物多种多样,社会生活实践经验丰富,他们的大脑皮质在多种多样的刺激下,形成多种多样的暂时神经联系,所以才会对各种不同的事物均持有一定的积极态度。反之亦然。正因为学生对体育兴趣的广博性有所不同是来自他们对社会生活实践的参与程度,所以,我们要努力使学生扩大自己的生活实践范围,扩展知识面,积极地促进多种多样的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
值得注意的是,广博的体育兴趣对学生来说,应该是普遍的。这和我国提出的“全民健身纲要”相一致,应该广泛提倡。但就体育事业的国际化、商品化来说,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培养某项专业的特殊人才,也是当务之急,故应做到“博”而“专”。从心理学上认识,一个学生所以具有博而不专的兴趣,多半是其大脑的暂时神经联系经常处于散漫状态,而缺乏高度的组织性和系统性的缘故;可是,博而又专的学生,其大脑的神经联系则已经建立高度的组织性和系统性,或者说,在大脑的多种神经联系中,有一支主动性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支配着其它各种派生性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使它们共同从属于主干,从而使其广博性更加持久,专业性更加突出。
学生的这种兴趣的形成与发展还跟学校的体育教学活动相关联,尤其跟体育教师自身是否具有兴趣的广博性和专业性以及是否有广博的理论功底分不开。这就要求体育教师首先自身要具备这种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改变体育工作者“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世俗偏见;才能扭转体育教师是只会教书的“教书匠”的看法。也就是说只有教师全面发展,学生才能全面发展;只有教师在某方面掌握了特殊的体育技能技巧,学生才会在某方面有所专长。这是一种教学相长,教、学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
第三,兴趣的持久性。
人们对各种事物所发生的兴趣,既可能是持久不变的,也可能是变易无常的。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对体育或某项体育专业的兴趣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往往有些学生对于体育的教学活动缺乏稳定的兴趣,这往往是由于他们起初就对体育学习缺少明确的目的性和深刻的认识,多为好奇心或某些暂时的功利所左右。过了一段时间,适应不了体育训练的艰苦又没有坚强的毅力,因而开始动遥或见异思迁,或喜新厌旧,更严重者认为从事体育学习或锻炼是一项倒霉的差事。反之,有些学生选择了体育专业或参加了体育锻炼活动,并对其有着相当稳定的兴趣,因为他们比较牢靠地对体育专业或各项体育运动优先发生注意的暂时性倾向,能积极地将这种暂时神经联系较巩固地确立在大脑的相关部位,并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精细的和巩固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于是,体育教学或体育活动等相关事物的刺激作用就会不断地扩充、分化或加强他的这一系列暂时神经联系系统。这就是学生较深入、持久的对体育教学或体育活动会在主观上愈来愈发生兴趣的原因。
第四,兴趣的效果性。
人的任何兴趣并不一定仅是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优先地发生注意的倾向,而且还可能是推动一个人积极地去认识或处理某种事物的一种内在动力。这里说的推动作用,是指一个人对某一事物的特殊追求和爱好,并已形成明显的效果反应。就以体育教学来说,上田径课时,学生不仅积极完成教师的规定动作练习,而且还能主动的了解田径运动史,课后反复查阅运动生理学、人体解剖学、现代田径运动训练的科学方法及程序,以求不断扩充既得的知识和彻底地掌握这门课程。可见,兴趣的效果性是主要地制约于一个人对于有关事物所感到的自觉需要,以及他在意志锻炼方面所达到的实际水平。显然,兴趣的效果性明显地表现在一个人第二信号系统在它的调节作用方面的基本特征。
不过,人们的兴趣是否是有这种动力作用,以及这种动力作用究竟能产生多大效果,这将是因人而异的。如有些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只能简单地完成教师所教的动作,或只心向往之,缺乏主动地、积极地参与体育教学或体育运动的精神。这是一种没有效果性的兴趣,是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较为普遍存在的现象。说得再明确一些,就是目前高校的整个体育教育、教学活动尚需在整体上进行改革。学生一入校对体育就以及格为目的,因此学习被动没有主观能动性,自然也就谈不上兴趣的效果性了。
若要真正地激发起学生对体育兴趣的效果性反应,就必须加大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
第一,兴趣的倾向性。
人的任何兴趣都是针对一定的事物而发生的。至于针对什么事物而发生,却因人而异。就拿体育教学来说吧。体育专业的学生对体育产生的兴趣,多数来自本人对体育运动的爱好;而非体育专业的大学生们也对体育很感兴趣,但他们的兴趣出发点不同:有的是为了健身,有的是为了娱乐,也有的是对某项体育专业颇有特长……情况就比较复杂了。虽说大多数体育专业的学生爱好体育,愿终生从事体育事业,可是由于每个人的身体素质不同,接受体育教育有别,再加上客观条件的影响,其兴趣的倾向性也不完全一样。因此,不同的人在生活实践的过程中,就会把自己的有关心理活动优先地指向而集中于各种不同的事物,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兴趣。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有目的地巩固某些学生兴趣的倾向性发展,可按因此施教的教学原则,培养一批有所专长的学生,让他们去带动一般的学生。这不仅有助于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会对我国体育运动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为此,发展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倾向性是体育教师的责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的社会功能价值(包括教育、健身、智力、娱乐、政治、经济等),永远地热爱体育事业,永久地参加各项体育运动,使其兴趣的倾向性不断地巩固和发展下去。
第二,兴趣的广博性。
每个人所具有的兴趣并不一定只限于一种,同一个人很可能具有多种不同的兴趣。不过,不同的学生对体育兴趣的广博性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例如,有的学生喜爱田径,但也十分爱好游泳和球类,甚至对体育美学、体育运动生理及体育哲学等交叉学科也努力的学习与探讨;而有的学生只对某一项体育专业感兴趣,对其它专业或学科概不问津。应该说,前者是对体育专业兴趣广博的人,后者则是对体育专业兴趣偏狭的人。兴趣广博的学生就会表现得生气勃勃,而兴趣偏狭的学生则表现得死气沉沉。不同的学生所以会在兴趣的广博性方面表现出很大的不同,其主要原因在于自幼所受的教育不同,生活实践的范围不同。有的学生接触的客观事物多种多样,社会生活实践经验丰富,他们的大脑皮质在多种多样的刺激下,形成多种多样的暂时神经联系,所以才会对各种不同的事物均持有一定的积极态度。反之亦然。正因为学生对体育兴趣的广博性有所不同是来自他们对社会生活实践的参与程度,所以,我们要努力使学生扩大自己的生活实践范围,扩展知识面,积极地促进多种多样的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
值得注意的是,广博的体育兴趣对学生来说,应该是普遍的。这和我国提出的“全民健身纲要”相一致,应该广泛提倡。但就体育事业的国际化、商品化来说,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培养某项专业的特殊人才,也是当务之急,故应做到“博”而“专”。从心理学上认识,一个学生所以具有博而不专的兴趣,多半是其大脑的暂时神经联系经常处于散漫状态,而缺乏高度的组织性和系统性的缘故;可是,博而又专的学生,其大脑的神经联系则已经建立高度的组织性和系统性,或者说,在大脑的多种神经联系中,有一支主动性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支配着其它各种派生性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使它们共同从属于主干,从而使其广博性更加持久,专业性更加突出。
学生的这种兴趣的形成与发展还跟学校的体育教学活动相关联,尤其跟体育教师自身是否具有兴趣的广博性和专业性以及是否有广博的理论功底分不开。这就要求体育教师首先自身要具备这种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改变体育工作者“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世俗偏见;才能扭转体育教师是只会教书的“教书匠”的看法。也就是说只有教师全面发展,学生才能全面发展;只有教师在某方面掌握了特殊的体育技能技巧,学生才会在某方面有所专长。这是一种教学相长,教、学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
第三,兴趣的持久性。
人们对各种事物所发生的兴趣,既可能是持久不变的,也可能是变易无常的。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对体育或某项体育专业的兴趣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往往有些学生对于体育的教学活动缺乏稳定的兴趣,这往往是由于他们起初就对体育学习缺少明确的目的性和深刻的认识,多为好奇心或某些暂时的功利所左右。过了一段时间,适应不了体育训练的艰苦又没有坚强的毅力,因而开始动遥或见异思迁,或喜新厌旧,更严重者认为从事体育学习或锻炼是一项倒霉的差事。反之,有些学生选择了体育专业或参加了体育锻炼活动,并对其有着相当稳定的兴趣,因为他们比较牢靠地对体育专业或各项体育运动优先发生注意的暂时性倾向,能积极地将这种暂时神经联系较巩固地确立在大脑的相关部位,并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精细的和巩固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于是,体育教学或体育活动等相关事物的刺激作用就会不断地扩充、分化或加强他的这一系列暂时神经联系系统。这就是学生较深入、持久的对体育教学或体育活动会在主观上愈来愈发生兴趣的原因。
第四,兴趣的效果性。
人的任何兴趣并不一定仅是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优先地发生注意的倾向,而且还可能是推动一个人积极地去认识或处理某种事物的一种内在动力。这里说的推动作用,是指一个人对某一事物的特殊追求和爱好,并已形成明显的效果反应。就以体育教学来说,上田径课时,学生不仅积极完成教师的规定动作练习,而且还能主动的了解田径运动史,课后反复查阅运动生理学、人体解剖学、现代田径运动训练的科学方法及程序,以求不断扩充既得的知识和彻底地掌握这门课程。可见,兴趣的效果性是主要地制约于一个人对于有关事物所感到的自觉需要,以及他在意志锻炼方面所达到的实际水平。显然,兴趣的效果性明显地表现在一个人第二信号系统在它的调节作用方面的基本特征。
不过,人们的兴趣是否是有这种动力作用,以及这种动力作用究竟能产生多大效果,这将是因人而异的。如有些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只能简单地完成教师所教的动作,或只心向往之,缺乏主动地、积极地参与体育教学或体育运动的精神。这是一种没有效果性的兴趣,是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较为普遍存在的现象。说得再明确一些,就是目前高校的整个体育教育、教学活动尚需在整体上进行改革。学生一入校对体育就以及格为目的,因此学习被动没有主观能动性,自然也就谈不上兴趣的效果性了。
若要真正地激发起学生对体育兴趣的效果性反应,就必须加大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