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作仁先生是一位富有创新精神的学者,他以自己的独创精神,几十年如一日辛勤治学,成绩卓著,硕果累累,为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朱作仁先生的治学方法自成体系,别具一格。本人是朱先生的研究生,师从先生门下三年,得益最大的莫过于朱先生教授给我们的治学方法和研究方法,其中体会最深的一点是:做研究,做学问,要善于综合。
1940年代,世界科技界流行着这样一句格言,叫做“综合就是创造”。如今这句话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科技界的范围。作为一种科研观点,这句话开阔了人们的思路,丰富了人们的想象。作为一种思维方法,综合已日益成为各行各业的人们走向成功的捷径。
为什么说“综合就是创造”呢?翻开人类的科技发展史,我们就会发现,许多重大的突破都是“综合”的结果。门捷列夫发明了化学元素周期表,是对化学的不朽贡献,但这份周期表上的化学元素没有一种是门捷列夫自己发现的。门捷列夫之所以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是因为他善于综合前人已经发现的知识。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使人类第一次成功地登上了月球,在月球表面留下了人类的第一个足迹。但这项计划的总指挥韦伯曾经说:“阿波罗计划,没有一项新发明的技术,用的都是现存的技术,关键在于综合。”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日本的技术商品化战略。日本人认为,质量是产品的生命,提高质量光靠本国研究的技术是远远不够的,最佳策略是综合世界各国的先进技术,实现最优化组合,现在日产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占有份额充分说明这一策略多么正确。
由此联想到,朱作仁先生就是这样一位“综合大师”。朱先生很善于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也善于吸收当代相关学科领域研究的新成果,总能在充分综述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指出语文教学研究的趋势和动向。朱先生的著作,尤其是理论文章,旁征博引而又脉络清晰,内容丰富而又观点鲜明,处处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因为朱先生的文章蕴含无数前人和同仁们的思想结晶,集各种理论、流派之大成,揭示了语文教学理论和现代科学发展之间的有机联系。1980年代,学习方法的研究还不被人注意,有人甚至认为“此乃雕虫小技”,不值得花力气去研究。而朱先生在《语文学习方法指导的理论与实践策略》一文中,多角度论证了学法指导的意义。这篇文章涉及教育哲学、教学论、学习论、认知心理学、思维理论、模糊理论、语言应用学等理论知识,朱先生以自己的思维框架把这些理论和学说综合起来,为学法指导实践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和教学策略。这篇文章共引文72处,涉及资料(包括著作和论文)45种。可以这么说,引用的资料绝大多数并非朱先生亲自研究的成果,而朱先生充分利用这些资料,用综合的方法,创立了独特的语文学法指导理论。
当然,这里说所的综合,是科学意义上的综合。综合不是简单的拼凑,也不是小孩子搭积木似的随意组合。综合是一种理性思维过程,是在强烈的创新意识指导下,通过对事物不同侧面的分析研究,从表面互不相关的事实之间揭示其内在联系,建构研究对象的理论结构,使被研究事物的各个部分重新组成有机的、统一的整体。这个重新组合的整体就是创新。在社会科学领域,创新往往表现为新概念的提出、新理论的诞生或新体系的形成。综合的过程也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创造符合客观实际的新理论和新模式。仍以朱先生的学法指导理论为例,他在文章中借用或引用了诸多的理论知识和学术观点,目的是为了建构他自己的新的理论框架。朱先生的学法理论可以概括为:学法指导是现代社会发展向教育提出的要求:学法和教法是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应并驾齐驱,不应割裂研究;学法指导必须符合语言教学规律和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学法指导应该序列化和操作化。在这一理论框架下,表面上互不关联的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了朱先生学法指导理论的特色,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际指导价值。这就是科学综合的结果。
要实现这种科学意义上的综合,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最主要的条件有两条:其一是丰富的知识,其二是科学的思维方法。
丰富的知识是综合创新的基础。朱先生博览群书、勤奋治学的精神有口皆碑。先生的书房,层层叠叠,高高低低,满目皆书。先生的藏书,书页间多处夹着书签和纸条,这是经常阅读的标志。朱先生很注意积累,每每读到有启发的文章,总要及时摘录或剪辑,他摘录和剪贴的资料有数万份,分门别类达几十种。朱先生所订的报纸杂志,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学术刊物到通俗报刊,门类之多,涉及面之广,这在教授级老师中也是少有的。厚积而薄发,没有这几十年的资料积累,没有这样博大的知识面,也就没有朱先生600多万字的研究成果。
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创新的关键。一个学者如果,没有科学的思维,就如同一个士兵没有武器,是难有作为的。综合的第一步就是大量占有资料,但并非所有资料都是有意义的、可利用的。有的资料是学术精品,有的资料是文字垃圾,有的资料包含创见,有的资料只是人云亦云,还有的资料充斥着谬误和谎言。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对资料加以分析,像毛泽东说的那样,进行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筛选和加工。这就需要有创新的眼光,慎密的思维。朱先生的科学思维方法集中体现在以下三点上:
一是辩证思维方法。朱先生经常说,学术研究往往不是你死我活,你存我亡,而是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不同的观点常常是对同一事物不同方面的认识。在朱先生的文章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辩证论断:“学法和教法并驾齐驱”,“提倡乐学,也鼓励苦学”,“集中识字和分散识字相结合”,“实践呼唤着理论,理论必须指导实践”。这些观点都是这“风”那“派”盛行的时候提出的,在当时不啻是一服“清醒剂”,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朱先生告诫我们,不能因强调一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不进行辩证思考,就会犯错误。
二是归纳思维方法。朱先生强调实践出真知,重视实证研究,反对搬用现成的假大空理论,反对夸夸其谈,无的放矢。他提倡到教学实践中获取一手资料,主张教授要与第一线的教师和教研员交朋友,善于总结和提炼优秀教师的宝贵经验,
三是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除了上述三点以外,还有一点我必须作出补充。综合创新要有宽广的胸怀。朱先生经常教育我们,做学问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理服人,唯真理是从。学术争论要对事不对人,既要坚持自己的观点,也要认真听取别人的反驳意见,吸取合理的成分。这种学者式的超脱精神、智者式的宽广胸怀,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十九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曾说过这样的话:“我们要说的话,别人都早已说过了。”这样说有点绝对,社会在前进,文明在进步,现代的人总有新的话语。这句话可以改为:“我们要说的话,绝大部分别人早已说过,而且不知说了多少遍了。”同理,我们现在从事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绝大部分别人都早已研究过,而且研究得相当深入了。现代的人要做的是创新,而不是简单的重复。而要有所创新,必须重视并花大力气进行“综合”。通过综合,从古今中外的大量研究成果中吸取营养,了解这个领域的研究广度和深度,确定我们研究的主题和方向。否则,闭门造车,灵机一动,东拼西凑,孤芳自赏,这样的研究只会步人后尘,无效重复,劳民伤财。朱先生曾说:“创新不是海阔天空,不是胡思乱想,不是捕风捉影,不是越新越好。我们所需要的是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孜孜以求,探求规律的品性。”这段话说明了了解历史和现状的重要性,说明了创新和综合的关系,值得我们深思,再深思。
1940年代,世界科技界流行着这样一句格言,叫做“综合就是创造”。如今这句话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科技界的范围。作为一种科研观点,这句话开阔了人们的思路,丰富了人们的想象。作为一种思维方法,综合已日益成为各行各业的人们走向成功的捷径。
为什么说“综合就是创造”呢?翻开人类的科技发展史,我们就会发现,许多重大的突破都是“综合”的结果。门捷列夫发明了化学元素周期表,是对化学的不朽贡献,但这份周期表上的化学元素没有一种是门捷列夫自己发现的。门捷列夫之所以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是因为他善于综合前人已经发现的知识。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使人类第一次成功地登上了月球,在月球表面留下了人类的第一个足迹。但这项计划的总指挥韦伯曾经说:“阿波罗计划,没有一项新发明的技术,用的都是现存的技术,关键在于综合。”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日本的技术商品化战略。日本人认为,质量是产品的生命,提高质量光靠本国研究的技术是远远不够的,最佳策略是综合世界各国的先进技术,实现最优化组合,现在日产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占有份额充分说明这一策略多么正确。
由此联想到,朱作仁先生就是这样一位“综合大师”。朱先生很善于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也善于吸收当代相关学科领域研究的新成果,总能在充分综述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指出语文教学研究的趋势和动向。朱先生的著作,尤其是理论文章,旁征博引而又脉络清晰,内容丰富而又观点鲜明,处处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因为朱先生的文章蕴含无数前人和同仁们的思想结晶,集各种理论、流派之大成,揭示了语文教学理论和现代科学发展之间的有机联系。1980年代,学习方法的研究还不被人注意,有人甚至认为“此乃雕虫小技”,不值得花力气去研究。而朱先生在《语文学习方法指导的理论与实践策略》一文中,多角度论证了学法指导的意义。这篇文章涉及教育哲学、教学论、学习论、认知心理学、思维理论、模糊理论、语言应用学等理论知识,朱先生以自己的思维框架把这些理论和学说综合起来,为学法指导实践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和教学策略。这篇文章共引文72处,涉及资料(包括著作和论文)45种。可以这么说,引用的资料绝大多数并非朱先生亲自研究的成果,而朱先生充分利用这些资料,用综合的方法,创立了独特的语文学法指导理论。
当然,这里说所的综合,是科学意义上的综合。综合不是简单的拼凑,也不是小孩子搭积木似的随意组合。综合是一种理性思维过程,是在强烈的创新意识指导下,通过对事物不同侧面的分析研究,从表面互不相关的事实之间揭示其内在联系,建构研究对象的理论结构,使被研究事物的各个部分重新组成有机的、统一的整体。这个重新组合的整体就是创新。在社会科学领域,创新往往表现为新概念的提出、新理论的诞生或新体系的形成。综合的过程也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创造符合客观实际的新理论和新模式。仍以朱先生的学法指导理论为例,他在文章中借用或引用了诸多的理论知识和学术观点,目的是为了建构他自己的新的理论框架。朱先生的学法理论可以概括为:学法指导是现代社会发展向教育提出的要求:学法和教法是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应并驾齐驱,不应割裂研究;学法指导必须符合语言教学规律和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学法指导应该序列化和操作化。在这一理论框架下,表面上互不关联的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了朱先生学法指导理论的特色,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际指导价值。这就是科学综合的结果。
要实现这种科学意义上的综合,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最主要的条件有两条:其一是丰富的知识,其二是科学的思维方法。
丰富的知识是综合创新的基础。朱先生博览群书、勤奋治学的精神有口皆碑。先生的书房,层层叠叠,高高低低,满目皆书。先生的藏书,书页间多处夹着书签和纸条,这是经常阅读的标志。朱先生很注意积累,每每读到有启发的文章,总要及时摘录或剪辑,他摘录和剪贴的资料有数万份,分门别类达几十种。朱先生所订的报纸杂志,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学术刊物到通俗报刊,门类之多,涉及面之广,这在教授级老师中也是少有的。厚积而薄发,没有这几十年的资料积累,没有这样博大的知识面,也就没有朱先生600多万字的研究成果。
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创新的关键。一个学者如果,没有科学的思维,就如同一个士兵没有武器,是难有作为的。综合的第一步就是大量占有资料,但并非所有资料都是有意义的、可利用的。有的资料是学术精品,有的资料是文字垃圾,有的资料包含创见,有的资料只是人云亦云,还有的资料充斥着谬误和谎言。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对资料加以分析,像毛泽东说的那样,进行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筛选和加工。这就需要有创新的眼光,慎密的思维。朱先生的科学思维方法集中体现在以下三点上:
一是辩证思维方法。朱先生经常说,学术研究往往不是你死我活,你存我亡,而是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不同的观点常常是对同一事物不同方面的认识。在朱先生的文章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辩证论断:“学法和教法并驾齐驱”,“提倡乐学,也鼓励苦学”,“集中识字和分散识字相结合”,“实践呼唤着理论,理论必须指导实践”。这些观点都是这“风”那“派”盛行的时候提出的,在当时不啻是一服“清醒剂”,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朱先生告诫我们,不能因强调一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不进行辩证思考,就会犯错误。
二是归纳思维方法。朱先生强调实践出真知,重视实证研究,反对搬用现成的假大空理论,反对夸夸其谈,无的放矢。他提倡到教学实践中获取一手资料,主张教授要与第一线的教师和教研员交朋友,善于总结和提炼优秀教师的宝贵经验,
三是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除了上述三点以外,还有一点我必须作出补充。综合创新要有宽广的胸怀。朱先生经常教育我们,做学问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理服人,唯真理是从。学术争论要对事不对人,既要坚持自己的观点,也要认真听取别人的反驳意见,吸取合理的成分。这种学者式的超脱精神、智者式的宽广胸怀,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十九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曾说过这样的话:“我们要说的话,别人都早已说过了。”这样说有点绝对,社会在前进,文明在进步,现代的人总有新的话语。这句话可以改为:“我们要说的话,绝大部分别人早已说过,而且不知说了多少遍了。”同理,我们现在从事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绝大部分别人都早已研究过,而且研究得相当深入了。现代的人要做的是创新,而不是简单的重复。而要有所创新,必须重视并花大力气进行“综合”。通过综合,从古今中外的大量研究成果中吸取营养,了解这个领域的研究广度和深度,确定我们研究的主题和方向。否则,闭门造车,灵机一动,东拼西凑,孤芳自赏,这样的研究只会步人后尘,无效重复,劳民伤财。朱先生曾说:“创新不是海阔天空,不是胡思乱想,不是捕风捉影,不是越新越好。我们所需要的是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孜孜以求,探求规律的品性。”这段话说明了了解历史和现状的重要性,说明了创新和综合的关系,值得我们深思,再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