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学生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中必须明确学生管理工作的目标,理清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路,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我们应采取有效措施,创新学生服务机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高校 学生工作 管理
高校学生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教育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重要保障手段。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指管理工作者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学校各级组织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健康成长进行的有意识、有组织的指挥、协调和创新活动。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高校的学生在规模、构成、层次等方面都出现了新的特点。要顺利完成高校学生工作的历史使命,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就必须全面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多渠道开展学生工作,多方面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鉴于当前青年学生个性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情况,管理者应以重视和关注青年学生个体为出发点,加强对学生个体的了解和研究,更新工作理念,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完善高校学生工作。
一、转变观念
这是做好学生工作的出发点。在新形势下,学生工作必须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内在需要出发,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需要层次和需要结构,引导学生把个人的成才目标与学校的教育目标统一起来。学生工作必须面向每个学生,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为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创造各种条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内在成才动力,把王作实实在在地放到“育人为本”的工作价值目标上来。
二、坚持育人为本
高校的学生管理具有两重性,既要对学生进行相对的约束和限制,提出一定的要求,通过适当的管理维持特定的秩序。又要通过管理,培养学生的某些良好习惯,树立一定的法制、道德、纪律观念,进而最终达到管理育人的目的。规范管理的目的更在于后者。现在我们国家都在倡导依法行政,对学生的管理活动更应该在法制化的大背景下进行。大学生首先是国家公民,《宪法》《民法》《行政诉讼法》等法律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都应该得到保障。高校的辅导员也是大学教师的一部分,担负着传承先进文化、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这就要求辅导员要首先具备法制观念,带头遵法守法,在进行管理的同时体现出法律的精神,在工作过程中依法行使工作职权不感情用事,不滥用职权,不做出超出法定权限甚至违法的行为,不侵害学生的合法权益。
三、各个部门统一协调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行为主体应该定义为全体教职员工,事实上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多部门、多条线共同作为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多序列、多层次、多因素的动态过程,需要学校各个部门的统一协调。如学风建设需要教务处和学生处统一协调,生活管理需要后勤处(后勤服务公司)参与协调,就业工作需要多部门的共同协助等等,这也体现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现代学校管理思想。同时,管理工作的主体(教师)和客体(学生)之间并非是单一的主客体关系,两者存在着双重主体的关系。因为从管理活动的内容来看,学生也处于主体地位,所以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四、完善管理方法
这里主要包括学生管理保障机制、激励机制和督导制约机制等。保障机制是为学生管理工作有效顺利实施服务的。一是要加强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建设,优化队伍结构,足额配备;二是要保证必要经费的投入,改善学生管理工作的物质条件;三是要有法制保障。激励机制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不可少的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说激励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核心因素。激励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制约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效率的高低。管理者必须有效发挥激励作用,掌握激励的艺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督导制约机制是强化管理,从严治校,建立良好校风、学风的基础。
五、维护学生合法权益
在现实生活中,学校和学生在地位、角色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权利、义务存在“失衡性”、“不对称性”。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教育主导者的学校要重视发挥学生在学校工作中的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方面的作用,通过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来突出学生主体意识和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一方面,需要在院系建立领导接待学生日制度、学生信访落实督办制度、学生评教制度、学生参与辅导员班主任年度考核制度等,注重院系领导、教师与广大学生之间的联系与沟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民主意识、主人翁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要努力建立健全学生生活基本保障制度体系,包括奖、贷、助、补、勤等系列助学制度及大学生心理咨询热线帮助制度等,为广大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一些最现实的问题,使大学生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六、创新学生服务机制
作为高校的学生工作者,我们不仅要站在“教育者”或“管理者”的角度,还需要更多地站在“服务者”的角度,树立服务育人、全方位服务、全员服务的思想。要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校为主导、以院系为主力、以社会为依托的服务体系。在服务内容上,要以提供成才咨询、就业指导和维权济困为重点;在服务方式上,要坚持精神动力与物质帮助相结合;在服务手段上,要善于利用现代科技知识,充分发挥网络及媒体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引兰,高校学生管理中人本管理伦理探论[J],伦理学研究,2007(1)。
[关键词]高校 学生工作 管理
高校学生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教育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重要保障手段。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指管理工作者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学校各级组织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健康成长进行的有意识、有组织的指挥、协调和创新活动。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高校的学生在规模、构成、层次等方面都出现了新的特点。要顺利完成高校学生工作的历史使命,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就必须全面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多渠道开展学生工作,多方面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鉴于当前青年学生个性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情况,管理者应以重视和关注青年学生个体为出发点,加强对学生个体的了解和研究,更新工作理念,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完善高校学生工作。
一、转变观念
这是做好学生工作的出发点。在新形势下,学生工作必须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内在需要出发,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需要层次和需要结构,引导学生把个人的成才目标与学校的教育目标统一起来。学生工作必须面向每个学生,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为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创造各种条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内在成才动力,把王作实实在在地放到“育人为本”的工作价值目标上来。
二、坚持育人为本
高校的学生管理具有两重性,既要对学生进行相对的约束和限制,提出一定的要求,通过适当的管理维持特定的秩序。又要通过管理,培养学生的某些良好习惯,树立一定的法制、道德、纪律观念,进而最终达到管理育人的目的。规范管理的目的更在于后者。现在我们国家都在倡导依法行政,对学生的管理活动更应该在法制化的大背景下进行。大学生首先是国家公民,《宪法》《民法》《行政诉讼法》等法律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都应该得到保障。高校的辅导员也是大学教师的一部分,担负着传承先进文化、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这就要求辅导员要首先具备法制观念,带头遵法守法,在进行管理的同时体现出法律的精神,在工作过程中依法行使工作职权不感情用事,不滥用职权,不做出超出法定权限甚至违法的行为,不侵害学生的合法权益。
三、各个部门统一协调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行为主体应该定义为全体教职员工,事实上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多部门、多条线共同作为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多序列、多层次、多因素的动态过程,需要学校各个部门的统一协调。如学风建设需要教务处和学生处统一协调,生活管理需要后勤处(后勤服务公司)参与协调,就业工作需要多部门的共同协助等等,这也体现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现代学校管理思想。同时,管理工作的主体(教师)和客体(学生)之间并非是单一的主客体关系,两者存在着双重主体的关系。因为从管理活动的内容来看,学生也处于主体地位,所以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四、完善管理方法
这里主要包括学生管理保障机制、激励机制和督导制约机制等。保障机制是为学生管理工作有效顺利实施服务的。一是要加强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建设,优化队伍结构,足额配备;二是要保证必要经费的投入,改善学生管理工作的物质条件;三是要有法制保障。激励机制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不可少的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说激励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核心因素。激励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制约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效率的高低。管理者必须有效发挥激励作用,掌握激励的艺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督导制约机制是强化管理,从严治校,建立良好校风、学风的基础。
五、维护学生合法权益
在现实生活中,学校和学生在地位、角色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权利、义务存在“失衡性”、“不对称性”。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教育主导者的学校要重视发挥学生在学校工作中的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方面的作用,通过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来突出学生主体意识和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一方面,需要在院系建立领导接待学生日制度、学生信访落实督办制度、学生评教制度、学生参与辅导员班主任年度考核制度等,注重院系领导、教师与广大学生之间的联系与沟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民主意识、主人翁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要努力建立健全学生生活基本保障制度体系,包括奖、贷、助、补、勤等系列助学制度及大学生心理咨询热线帮助制度等,为广大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一些最现实的问题,使大学生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六、创新学生服务机制
作为高校的学生工作者,我们不仅要站在“教育者”或“管理者”的角度,还需要更多地站在“服务者”的角度,树立服务育人、全方位服务、全员服务的思想。要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校为主导、以院系为主力、以社会为依托的服务体系。在服务内容上,要以提供成才咨询、就业指导和维权济困为重点;在服务方式上,要坚持精神动力与物质帮助相结合;在服务手段上,要善于利用现代科技知识,充分发挥网络及媒体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引兰,高校学生管理中人本管理伦理探论[J],伦理学研究,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