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一种学习方法。探究式课堂教学以老师和学生的探究为特征,重点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探索和总结。
关键词:探究模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实践与思考
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学习方式,是实现课程改革目标的重要途径。探究式课堂教学是以探究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除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关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本文从实践与思考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对探究式教学的实践
许多教师对“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条件存在误解。他们认为探究式教学是搞科研,只能在少数优秀学校、优秀学生中开展;还有的教师认为只能在课外实践活动课中开展,课堂教学主要是学习知识,不适合这种学习方式。其次是许多教师不清楚、不掌握开展“探究式教学”的技巧和方法。
(一)针对“探究式教学”的实施条件,笔者进行了如下的探讨。
(1)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去探究。
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是探究式教学的最佳情境。教师与学生是学习过程中两个最主要的因素,正是由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才构成了教学过程。对此,教师应该营造一种“对话情景”。这里的“对话”,不仅仅是指师生语言的探讨与交流,而主要是指师生间平等的心灵的交流。
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要求我们要尊重信任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能用语言和行为挫伤他们的自尊心,特别是对那些暂时落后的学生,更要尊重和信任他们,要真心实意地相信学生能学好功课,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快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激励他们不断进步,进而转化为积极的自我肯定的评价。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发扬民主,善于发现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激发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课堂效率。而这种和谐的氛围,首先表现为师生以诚相见,情感交融,在课堂上听不到呵斥和叹息声,看不到苦恼和僵持的局面。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教学民主,善于发现学生的积极因素,善于处理一些偶发事件,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使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始终处于和谐状态。
(2)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愿去探究。
探究式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关注的重点是如何发现问题、如何解决问题、如何采用一定的方法来学习。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建立新概念时常常会以具体的表象作为依托,因此在学习某一新概念时,学生常常会把新概念与其所了解的知识相联系,通过这些知识来理解的新概念,常常会比较粗浅,有时甚至会产生误解。在教学中,即使教师反复地讲解也无济于事,学生表面上接受了这些概念的含义,但在分析具体问题时仍然可能会受其既得知识的影响,产生一定的偏差。因此,只有引导学生通过亲身探究,亲自发现并总结所学习的概念与其在平时生活中的概念的区别与联系,让他们自己发现已有经验与新发现的现象或事实之间不一致甚至是冲突的地方,他们才会自我审视、反思并修正自身的经验和认识,这样获得的知识才是深刻的。
(3)走近生活,让学生主动去探究。
新人教版教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开始,从直观的和容易想象的问题出发,这就要求我们要随着课程理念转变学习观念,让数学问题、数学背景包含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境之中,与学生已经了解或学习过的数学知识相联系,特别是与学生生活中积累的常识性知识和那些学生已经具有的、但未经训练或不那么严格的数学知识相联系,使学生在数学世界里有可供他们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其实质就是探究式学习。
(二)针对“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笔者进行了如下的探讨。
(1)设计辅垫,引导探究。
例如,在进行三角形中位线知识的探究活动中,笔者发现对于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证明,由于新旧知识的潜在距离较大,虽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能力,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大多数学生都无法完成证明过程。因此,笔者尝试过“把一个三角形剪一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操作活动,铺设恰当的认知阶梯,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并概括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并且,通过这一活动对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证明方法作出辅垫,为学生提供一种教学协助,帮助学生完成现有能力下的探究。
(2)结合探究,引导创新。
数学理论具有抽象性,作为教师,应该通过数学实验,把其背后直观的背景显现出来,帮助学生抓住其本质,了解其变形和发展及与其他问题的联系。例如,你能把一张三角形纸片剪成两个三角形,使他们恰好相似吗?我们通过剪纸活动,以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在活动中探究了很多种剪拼方法,领悟了三角形的本质。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学生能更深入、更扎实地掌握数学知识;另一方面,他们的思维方式不会犯浮夸和刻板的毛病,又能准确抓住事物的本质,提出符合实际的创新的想法,探究对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3)利用探究,突破难点。
对于教学中一些疑难点,如不借助于一定的探究手段,就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也很难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例如,在教《截一个几何体》中“用一个平面截一个正方体,截出的面可能是什么形状”时,我在第一个班级用讲授法传授知识,学生很难接受;而在另一个班级,我则改为用芋头准备好的正方形教具让同学们自己切割,学生们一下子就找出了准确的结论,既实现了探究,也突破了难点,学生们感到很满意。
(4)体验探究,巩固知识。
探究是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数学知识的一种有效方法。要引导学生在探究时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以探究中获得的感性知识为基础,通过抽象思维得到对概念、定理的深入理解。如在要求学生解决“不过河测河宽”的问题时,学生们集思广益,结合课本知识提出了许多种解决方法:①利用全等三角形;②利用三角形或者梯形中位线定理;③利用等边三角形性质;④利用平行四边形性质;⑤利用相似三角形性质;⑥利用勾股定理;⑦利用三角函数。通过这一问题的解决,学生对“不过河测宽”问题所运用的相关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 (5)通过探究,应用知识。
通过数学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数学应用意识,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探究环境,使学生能得到必要的教学应用的实际训练。例如,学校每年要举行运动会,运动会场地可以组织学生来画,跑道的线宽、道宽的尺寸一般都有规定的标准,当100m、200m、400m、800m等跑步项目终点位置确定时,其起点位置如何确定?相应的每条跑道的前伸数如何确定?标枪、铅球、铁饼场地怎样画?相应的角度怎样确定?这些实际问题运用到的知识虽然简单,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并不容易完成,通过教师一定的指导,学生领悟到跑道上也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
二、对探究式教学的思考
(一)进行探究式教学的几点体会。
(1)学生的思维是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除了他们对学习某些知识的目的、兴趣有关外,主要处决于他们是否有解决问题的需要,不能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要避免用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常常在赞叹教师的思路“精妙”的同时又感到一丝无奈。而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就要在问题情境的设置上多下功夫。
(2)课改中,不管你使用什么样的方法,都应该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结合,有机统一,这并不矛盾。探究式学习是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和领悟到了什么,而不是对人类社会贡献了什么;重在过程,而不是结果。
(3)在教学中对于一些思维活跃,考虑问题方法、角度不同的学生,有时提出的一些突破教师设计思路、与教师的思维方式不一致的问题时,教师不要要求学生跟着自己走,应先按学生的思路进行讨论,不要怕学生出错。
(4)不可否认的是,探究式学习的课堂往往显得比较乱,比较难驾驭,但越是这样,越要“真探究”,而不要“假探究”。要给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在学生质疑问题时、尝试探究时,教师不要急于告诉答案,而是鼓励学生自己探究;教师不要立即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以免挫伤并否定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影响情绪;在学生回答不着边际时,教师不要急于出面代理,而是适当启发、引导,让学生“品尝”找出正确答案的愉悦感、成功感。
(二)进行探究式教学的初步成效。
(1)在实验过程中,由于学生获得教育信息的渠道是多元化的,有时学生获得的信息可能比教师快,比教师多,教师在学生面前已不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为了积极学习理论知识、钻研教材,搜集整理材料;在组织参与活动中,由不会、不敢搞科研到现在小有成就,提高了自身的业务素质,积累了很好的材料和经验。
(2)由于教师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学生,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最大限度地还给了学生,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自学机会和自我表现机会,使学生逐步由“学会”转变为“会学”,能在讨论、探索等课堂活动中互相学习、互相提高,因此师生关系融洽。
(3)由于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有个性和特长的学生脱颖而出,学生在独立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识,获取新知识和运用新知识,而且思维能力、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有效地培养和提高,而有的同学在看到其他同学好的思路、好的方法时,又有了强烈的竞争意识。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指导鼓励学生去做探究,但醉翁之意不在酒,并不是为了取得多大的成果或获得什么样的奖励,而是为了使他们在研究过程中造就一个强大的脑子,这才是最大的收获。
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独立的或合作式的探究性学习,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良好的教学素养。但任何一堂课,当你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多多少少的不足和遗憾。而你的教学艺术水平同时也正因如此在不断解决不足和遗憾的过程中得到了提升。只要我们能有效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做课程改革的拥护者、支持者,把握机遇,把握自己,相信随着我们的不断努力,数学将走进学生的生活之中,成为生活的数学,探究的数学,应用的数学,课程改革一定会结出丰满的果实。
关键词:探究模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实践与思考
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学习方式,是实现课程改革目标的重要途径。探究式课堂教学是以探究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除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关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本文从实践与思考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对探究式教学的实践
许多教师对“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条件存在误解。他们认为探究式教学是搞科研,只能在少数优秀学校、优秀学生中开展;还有的教师认为只能在课外实践活动课中开展,课堂教学主要是学习知识,不适合这种学习方式。其次是许多教师不清楚、不掌握开展“探究式教学”的技巧和方法。
(一)针对“探究式教学”的实施条件,笔者进行了如下的探讨。
(1)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去探究。
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是探究式教学的最佳情境。教师与学生是学习过程中两个最主要的因素,正是由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才构成了教学过程。对此,教师应该营造一种“对话情景”。这里的“对话”,不仅仅是指师生语言的探讨与交流,而主要是指师生间平等的心灵的交流。
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要求我们要尊重信任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能用语言和行为挫伤他们的自尊心,特别是对那些暂时落后的学生,更要尊重和信任他们,要真心实意地相信学生能学好功课,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快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激励他们不断进步,进而转化为积极的自我肯定的评价。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发扬民主,善于发现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激发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课堂效率。而这种和谐的氛围,首先表现为师生以诚相见,情感交融,在课堂上听不到呵斥和叹息声,看不到苦恼和僵持的局面。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教学民主,善于发现学生的积极因素,善于处理一些偶发事件,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使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始终处于和谐状态。
(2)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愿去探究。
探究式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关注的重点是如何发现问题、如何解决问题、如何采用一定的方法来学习。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建立新概念时常常会以具体的表象作为依托,因此在学习某一新概念时,学生常常会把新概念与其所了解的知识相联系,通过这些知识来理解的新概念,常常会比较粗浅,有时甚至会产生误解。在教学中,即使教师反复地讲解也无济于事,学生表面上接受了这些概念的含义,但在分析具体问题时仍然可能会受其既得知识的影响,产生一定的偏差。因此,只有引导学生通过亲身探究,亲自发现并总结所学习的概念与其在平时生活中的概念的区别与联系,让他们自己发现已有经验与新发现的现象或事实之间不一致甚至是冲突的地方,他们才会自我审视、反思并修正自身的经验和认识,这样获得的知识才是深刻的。
(3)走近生活,让学生主动去探究。
新人教版教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开始,从直观的和容易想象的问题出发,这就要求我们要随着课程理念转变学习观念,让数学问题、数学背景包含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境之中,与学生已经了解或学习过的数学知识相联系,特别是与学生生活中积累的常识性知识和那些学生已经具有的、但未经训练或不那么严格的数学知识相联系,使学生在数学世界里有可供他们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其实质就是探究式学习。
(二)针对“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笔者进行了如下的探讨。
(1)设计辅垫,引导探究。
例如,在进行三角形中位线知识的探究活动中,笔者发现对于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证明,由于新旧知识的潜在距离较大,虽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能力,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大多数学生都无法完成证明过程。因此,笔者尝试过“把一个三角形剪一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操作活动,铺设恰当的认知阶梯,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并概括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并且,通过这一活动对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证明方法作出辅垫,为学生提供一种教学协助,帮助学生完成现有能力下的探究。
(2)结合探究,引导创新。
数学理论具有抽象性,作为教师,应该通过数学实验,把其背后直观的背景显现出来,帮助学生抓住其本质,了解其变形和发展及与其他问题的联系。例如,你能把一张三角形纸片剪成两个三角形,使他们恰好相似吗?我们通过剪纸活动,以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在活动中探究了很多种剪拼方法,领悟了三角形的本质。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学生能更深入、更扎实地掌握数学知识;另一方面,他们的思维方式不会犯浮夸和刻板的毛病,又能准确抓住事物的本质,提出符合实际的创新的想法,探究对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3)利用探究,突破难点。
对于教学中一些疑难点,如不借助于一定的探究手段,就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也很难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例如,在教《截一个几何体》中“用一个平面截一个正方体,截出的面可能是什么形状”时,我在第一个班级用讲授法传授知识,学生很难接受;而在另一个班级,我则改为用芋头准备好的正方形教具让同学们自己切割,学生们一下子就找出了准确的结论,既实现了探究,也突破了难点,学生们感到很满意。
(4)体验探究,巩固知识。
探究是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数学知识的一种有效方法。要引导学生在探究时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以探究中获得的感性知识为基础,通过抽象思维得到对概念、定理的深入理解。如在要求学生解决“不过河测河宽”的问题时,学生们集思广益,结合课本知识提出了许多种解决方法:①利用全等三角形;②利用三角形或者梯形中位线定理;③利用等边三角形性质;④利用平行四边形性质;⑤利用相似三角形性质;⑥利用勾股定理;⑦利用三角函数。通过这一问题的解决,学生对“不过河测宽”问题所运用的相关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 (5)通过探究,应用知识。
通过数学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数学应用意识,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探究环境,使学生能得到必要的教学应用的实际训练。例如,学校每年要举行运动会,运动会场地可以组织学生来画,跑道的线宽、道宽的尺寸一般都有规定的标准,当100m、200m、400m、800m等跑步项目终点位置确定时,其起点位置如何确定?相应的每条跑道的前伸数如何确定?标枪、铅球、铁饼场地怎样画?相应的角度怎样确定?这些实际问题运用到的知识虽然简单,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并不容易完成,通过教师一定的指导,学生领悟到跑道上也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
二、对探究式教学的思考
(一)进行探究式教学的几点体会。
(1)学生的思维是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除了他们对学习某些知识的目的、兴趣有关外,主要处决于他们是否有解决问题的需要,不能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要避免用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常常在赞叹教师的思路“精妙”的同时又感到一丝无奈。而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就要在问题情境的设置上多下功夫。
(2)课改中,不管你使用什么样的方法,都应该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结合,有机统一,这并不矛盾。探究式学习是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和领悟到了什么,而不是对人类社会贡献了什么;重在过程,而不是结果。
(3)在教学中对于一些思维活跃,考虑问题方法、角度不同的学生,有时提出的一些突破教师设计思路、与教师的思维方式不一致的问题时,教师不要要求学生跟着自己走,应先按学生的思路进行讨论,不要怕学生出错。
(4)不可否认的是,探究式学习的课堂往往显得比较乱,比较难驾驭,但越是这样,越要“真探究”,而不要“假探究”。要给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在学生质疑问题时、尝试探究时,教师不要急于告诉答案,而是鼓励学生自己探究;教师不要立即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以免挫伤并否定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影响情绪;在学生回答不着边际时,教师不要急于出面代理,而是适当启发、引导,让学生“品尝”找出正确答案的愉悦感、成功感。
(二)进行探究式教学的初步成效。
(1)在实验过程中,由于学生获得教育信息的渠道是多元化的,有时学生获得的信息可能比教师快,比教师多,教师在学生面前已不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为了积极学习理论知识、钻研教材,搜集整理材料;在组织参与活动中,由不会、不敢搞科研到现在小有成就,提高了自身的业务素质,积累了很好的材料和经验。
(2)由于教师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学生,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最大限度地还给了学生,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自学机会和自我表现机会,使学生逐步由“学会”转变为“会学”,能在讨论、探索等课堂活动中互相学习、互相提高,因此师生关系融洽。
(3)由于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有个性和特长的学生脱颖而出,学生在独立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识,获取新知识和运用新知识,而且思维能力、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有效地培养和提高,而有的同学在看到其他同学好的思路、好的方法时,又有了强烈的竞争意识。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指导鼓励学生去做探究,但醉翁之意不在酒,并不是为了取得多大的成果或获得什么样的奖励,而是为了使他们在研究过程中造就一个强大的脑子,这才是最大的收获。
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独立的或合作式的探究性学习,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良好的教学素养。但任何一堂课,当你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多多少少的不足和遗憾。而你的教学艺术水平同时也正因如此在不断解决不足和遗憾的过程中得到了提升。只要我们能有效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做课程改革的拥护者、支持者,把握机遇,把握自己,相信随着我们的不断努力,数学将走进学生的生活之中,成为生活的数学,探究的数学,应用的数学,课程改革一定会结出丰满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