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感能力是在长期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知能力,是一种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培养学生语感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语文课程标准》在阐述语文课程基本理念时,强调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并把“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作为语文课程的目标之一。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呢?根据近年语文教学的实践,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四个方面对学生语感能力进行培养:
一、运用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的语感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当讲到感知描写和比喻夸张性的语言时,要使学生能准确、迅速地在脑子里呈现,就必须运用联想和想象。叶圣陶曾以读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说,要领会这两句诗,必须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字构成的画面:“大漠、长河、孤烟、落日”,传出北方旷远荒凉的景象。给“孤烟”加上个“直”字,显得没有一丝风,当然也没有风声,于是来了个静寂的景象。给“落日”加上个“圆”字,是说落日挂在地平线上的时候才见得“圆”。圆圆的一轮“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的背后,这又是多么寂静的境界啊!
二、加强语言和思维训练,增强学生的语感
凭直觉感知语言文字是不能产生语感的。郭若沫曾说:“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有利于语言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这种敏锐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因此,必须进行正确理解和掌握语音语义的训练。对于词语的理解,不能光靠查字典,不能浮于表面,而要精细、深入,养成品味辨析的好习惯。这就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第一要注意一词多义的情况。《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两处用到“狼狈”的意义都不同,一处是“神色狼狈”,这个“狼狈”表示“尴尬”或“受窘”,第二处表示“困苦”,这就是一词多义的现象。第二要注意选用不同的词语来描写同一事物的情况。第三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三、加强分析训练,使学生获得强烈的语感
语感分析就是让学生在语感实践中,就语言材料的内容、形式和感受过程本身,以理性的方式做出分析判断。
首先,要认真指导学生揣摩、品味语言。
从这个角度说,语感的会意性特征决定了人们要获得语感,需要对语言材料进行反复揣摩、品味,从而具备认知上的会意能力,应当依据语境,解读语意。如《紫藤萝瀑布》中的“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这是先将香气与浅紫色联系起来,赋予香气以色彩,再将那香气氤氲、紫气弥漫的景象喻作梦幻,最后用“笼罩”将“梦幻”与“我”联结起来构成一种意境。这种意境也只有细细品味揣摩,才能对“梦幻”的使用之妙了然于心。
其次,是掌握好整体感知。语感的整体性特征决定了语感养成需要对语感材料从整体上进行感知,既要入乎其内,评点分析,品味语句,又要出乎其外,综合相关内容,联系写作背景等从本质上认识语言材料。它要求认知者有更高的立足点和广阔的视野,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深刻体会作家情感和语言风格,从而获得强烈的语感。怎样整体感知呢?笔者认为:品味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很重要。细细品味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对提高语感分析能力大有裨益。
四、增强学生语感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
语感实践就是让学生接触和使用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听、读、抄、背、讲和写,对学生的感官反复进行言语刺激,使学生大脑皮层的细胞之间逐渐形成牢固的联系系统。
在教学中必须强化诵读吟咏,对典范的语言材料进行感受,从而获得认知上的直接能力。这种直觉感受最有效的途径是大量反复的诵读吟咏。诵读吟咏的教学方式较多,包括示范美读:重在以情感人,读出情趣。像《春》《敬畏生命》《金盒子》《济南的冬天》《紫藤萝瀑布》等课文,教学时我们完全可以或由老师范读,或播放配乐诗朗诵代替教师范读,来引导学生进入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感应的境界。
听与说、读与说应有机结合,进行多感官的语言刺激。听可以将知识的信息输入大脑的神经中枢,读可以让语言的信息进入大脑,说是对前面几种形式的反馈。因此,教学中必须让听与说、读与说有机结合起来,才会达到多种感官刺激的效果。
一、运用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的语感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当讲到感知描写和比喻夸张性的语言时,要使学生能准确、迅速地在脑子里呈现,就必须运用联想和想象。叶圣陶曾以读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说,要领会这两句诗,必须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字构成的画面:“大漠、长河、孤烟、落日”,传出北方旷远荒凉的景象。给“孤烟”加上个“直”字,显得没有一丝风,当然也没有风声,于是来了个静寂的景象。给“落日”加上个“圆”字,是说落日挂在地平线上的时候才见得“圆”。圆圆的一轮“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的背后,这又是多么寂静的境界啊!
二、加强语言和思维训练,增强学生的语感
凭直觉感知语言文字是不能产生语感的。郭若沫曾说:“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有利于语言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这种敏锐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因此,必须进行正确理解和掌握语音语义的训练。对于词语的理解,不能光靠查字典,不能浮于表面,而要精细、深入,养成品味辨析的好习惯。这就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第一要注意一词多义的情况。《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两处用到“狼狈”的意义都不同,一处是“神色狼狈”,这个“狼狈”表示“尴尬”或“受窘”,第二处表示“困苦”,这就是一词多义的现象。第二要注意选用不同的词语来描写同一事物的情况。第三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三、加强分析训练,使学生获得强烈的语感
语感分析就是让学生在语感实践中,就语言材料的内容、形式和感受过程本身,以理性的方式做出分析判断。
首先,要认真指导学生揣摩、品味语言。
从这个角度说,语感的会意性特征决定了人们要获得语感,需要对语言材料进行反复揣摩、品味,从而具备认知上的会意能力,应当依据语境,解读语意。如《紫藤萝瀑布》中的“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这是先将香气与浅紫色联系起来,赋予香气以色彩,再将那香气氤氲、紫气弥漫的景象喻作梦幻,最后用“笼罩”将“梦幻”与“我”联结起来构成一种意境。这种意境也只有细细品味揣摩,才能对“梦幻”的使用之妙了然于心。
其次,是掌握好整体感知。语感的整体性特征决定了语感养成需要对语感材料从整体上进行感知,既要入乎其内,评点分析,品味语句,又要出乎其外,综合相关内容,联系写作背景等从本质上认识语言材料。它要求认知者有更高的立足点和广阔的视野,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深刻体会作家情感和语言风格,从而获得强烈的语感。怎样整体感知呢?笔者认为:品味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很重要。细细品味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对提高语感分析能力大有裨益。
四、增强学生语感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
语感实践就是让学生接触和使用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听、读、抄、背、讲和写,对学生的感官反复进行言语刺激,使学生大脑皮层的细胞之间逐渐形成牢固的联系系统。
在教学中必须强化诵读吟咏,对典范的语言材料进行感受,从而获得认知上的直接能力。这种直觉感受最有效的途径是大量反复的诵读吟咏。诵读吟咏的教学方式较多,包括示范美读:重在以情感人,读出情趣。像《春》《敬畏生命》《金盒子》《济南的冬天》《紫藤萝瀑布》等课文,教学时我们完全可以或由老师范读,或播放配乐诗朗诵代替教师范读,来引导学生进入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感应的境界。
听与说、读与说应有机结合,进行多感官的语言刺激。听可以将知识的信息输入大脑的神经中枢,读可以让语言的信息进入大脑,说是对前面几种形式的反馈。因此,教学中必须让听与说、读与说有机结合起来,才会达到多种感官刺激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