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成就多彩语文课堂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flj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媒体网络全球化是网络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教育领域中,由于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能将语音、文本、图形、图像及视频等多种媒体综合在一起,直接对人的多种感官同时进行刺激,并且还能按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和管理学科知识和相关的各种教学信息,不仅提供了一种自主学习和跟教师交流的新方式,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现、积极探索,还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知识及各类知识之间的网状联系。因此,在网络对全社会的影响日益扩大的背景下,多媒体网络教学必将成为未来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
  一、运用多媒体,增强交互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画面渲染,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多媒体强大的图形、动画、三维立体功能,可以展现普通教学无法演示的宏观和微观世界:一些在普通条件下无法实现和无法观察到的,通过计算机能生动而形象地呈现在同学面前,对在教学中出现的难以理解的内容,还可以反复播放。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篇目都文质兼美,充满了诗情画意,令人心驰神往:如,泰山的崔嵬高大,蜀道的雄奇险怪,月下荷塘的幽静朦胧,还有那浔阳江上的琵琶声,等等,它们或展示了河流山川的雄壮美,或展示了花草树木的秀丽美,或展示了名胜古迹的神奇美,或展示了灿烂文化的含蓄美。这些文章熏陶了学生的情操,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但学生缺乏感性认识,难以理解,教学难度较大。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声音、图像、文字有机地结合起来,化静为动,化文字为图形,做到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声情兼备,创设出最佳的教学情境,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通过多媒体调动学生的学习思维,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体验作品所创造的意境,迅速而正确地把握文章的内涵,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使学生“好学”、“乐学”,使课堂教学效率自然得到提高。
  2.音乐渲染,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中学的古诗文,或气势雄伟,或意境开阔,或如大江东去的豪放,或似晓风残月的清丽,本身已独具吸引力。课堂上,如果给古诗朗诵配以格调一致的乐曲加以渲染,则能很好地再现意境,且能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如,教学《琵琶行》一课,可以为学生提供一段优美的琵琶曲,使学生感到声情并茂,心旷神怡,对白居易在文中所描绘的音乐形象有一种切实的体验和感受。
  二、运用多媒体,信息多样化,信息量大,扩大课堂的容量
  如何有效地利用好课堂的45分钟,是每个教师在备课及上课时都会考虑的问题。运用多媒体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增加知识量,扩大课堂的容量。
  传统的授课一节课紧紧巴巴,一篇课文至少要两节课才能完成,长一些的深一些的甚至要讲一个星期。多媒体在此则显示了其优越性,它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板书无需再写,轻轻一点即可完成;问题也无需重复两遍三遍,已经摆在大屏幕上了,而且借助于直观的形象,有些内容无需长篇大论,学生已了然在胸。如此下来时间节约不少,课的容量自然加大,长课短讲成为可能。
  三、运用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相比,学习效果好,可以提高备课质量
  信息化社会为教师提供了便利,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轻松上网,享受网络资源,还可以和千里之外的同行交流,吸收各种各样的知识。备课时,教师不会苦于仅有的一本教材、一本教参、一本词典了,联想到的某个内容,可以通过网上的搜索引擎查找到相关的内容,教师的视野拓宽了,备课的内容更丰富充实。教师从网上查资料、做课件或下载课件,用到教学上。因为借鉴了别人的经验,再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不但备起课来很省事,而且提高了备课质量。
  四、运用多媒体,可以弥补教师自身的不足
  学习型社会,信息技术应成为教师提高自己专业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的专业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就会大大提高。教师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及科研,对信息本身的筛选、加工处理等过程,使教师专业化的周期大大缩短,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如,对于小说、戏剧类的课文,如果靠教师一个人在台上讲解,尽管用尽浑身解数,常常是教师在上面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趴在课桌上呼呼大睡。如果运用多媒体,效果就大不相同,声图并茂,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从人物的喜怒哀乐中,明白了人生的哲理,体会了作者所要表达的生活中的甜酸苦辣。
  总之,多媒体为语文教学增添了魅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语文教师在运用多媒体的时候,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关系,避免走向极端:第一,把握各种媒体的运用“度”。第二,永远不要假定设备运转良好,重要的演示一定要事先演练一遍。第三,教师应熟悉各种设备的使用与切换,根据设备特点合理使用这些设备。
其他文献
所谓快乐课堂,旨在“乐学”,所谓“乐学”就是让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把学习看作是一种享受,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快乐,体验成功,享受学习的每一个细节。要想达到我们希望的目标,在学生学习的动力系统中,情感是个很重要的因素。孔子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谓“好”,所谓“乐”,就是指情感,就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内心感受和情绪体验。要让学习给学生带来欢乐和兴趣,让学生自觉地学,使学习成为一种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努力建设开饭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段话体现了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发展的新理念。这就要求我们要以一种创新的教学理念实施语文教学。  一、在语文课堂中求“真”  情感是语文课堂的灵魂,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创设教学情境,准确把握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轨迹,并以自己的情
期刊
文言文,对于现代中学生来说简直是“天书”,深奥难懂,佶屈聱牙,使许多学生望而生畏。从现在语文教学来看,很多语文教师对文言文教学都很重视,花费课时多,讲解细致全面,但教学效果一直不够理想。对此,本人有以下陋见,和同行们分享。  一、多朗读、读准、读顺。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很有道理的,文章只有用心多读几遍,真正读进去,才懂其义。自己悟得的,比老师教、被动记效果要好得多。在读过几遍之后,若
期刊
这篇课文相较于本单元其他几篇关于“亲情”的文章,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全文对于情感方面的东西没有做多少渲染,按理说,父母在送走自己儿女的时候,心情应该是非常复杂的,送别的场面应该是惊心动魄悲痛欲绝,值得我们大书特书一番的。但这些渲染性的文字在文中基本找不到,全文基本上以对话构成,人物的动作、神态、心情统统隐藏在其背后,需要我们去想象去挖掘,去从中细细体味父母的那颗爱子之心。  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
期刊
文学名著是人们的精神食粮,以其独特的魅力备受人们青睐。课改以来,名著阅读更是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教师家长的重视。但是,阅读名著大多是学生自己在课外进行,教师的指导很有限,阅读的有效性就比较差。尤其是初中生,学习任务重,时间紧,阅历不够丰富,再加上名著大多篇幅长、内容多、思想深,学生往往走马观花,囫囵吞枣,或者根本就不读,很难进行有效的名著阅读。这就需要教师及时指导,引导学生采用精
期刊
提高高中学生文言文素养,一直都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也是高考重点。  高考回归全国卷后,虽然不再单独考查实词、虚词,但实际上文言文阅读考察的范围更广,除了常见的翻译、文段理解外,还要考察断句、文化常识。可以说文言文考查的难度在加大,面对这种情况,高中语文教师就必须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文言文素养。  一、重方法,培养学习兴趣  目前来看,全国卷文言文阅读类型比较固定,都是人物传记类文章,相对于《
期刊
机器人对于学生的吸引力是千差万别的,一个高度智能化的文具,学生会毫不犹豫地买下,游戏对学生的吸引力显而易见。其实不光是电控玩具,如果学生能自己设计一组指令让机器人服务,实现基本的功能,十几个传感器相互合作,完成相应的任务,这与智能化的文具有相似的特点。当拓展模块逐步渗入到课程中,几百元就可以买到一套,教师可以提出一个概念,比如,标准机器人综合实验箱,教给学生什么是动力系统,拼装不同的链条,传统的配
期刊
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在长期地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是每一个中国人赖以生存的根本,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力量和源泉。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它在特定的民族、时代以及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着。既然我们把民俗定义为群体内模式化的生活文化,那么我们可以得到三大类八小类的民俗:  1.物质生活民俗:生产民俗、工商业民俗、生活民俗  2.社会生
期刊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素质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其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目的是造就创新型人才。作为基础工具课的语文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独特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些有益的尝试。  一、激发兴趣,唤醒创新意识  教师要不断创设富有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才能推动其求知欲,发
期刊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教育的根是苦涩的,但其果实是香甜的。”把人生舍给教育的人不仅有付出,也有回报。当听到人们谈论曾经用心血培育的学生成为社会栋梁时,教师就会欣慰地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当教师走在陌生的城市,突然耳边传来一声“老师”的呼唤时,或许倍感亲切;当教师独自一人走在路上,一辆疾驰而过忽又戛然而止的车,随即一声“老师请上车”,或许教师异常激动。其实,这些都是教师曾经的舍的回报。  近年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