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精准落实是促进教育公平、助力国家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本文以学生视角来发现问题,“以生为本”,现代教育观点认为谁获取知识谁就是课堂的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得出在学生事务工作中,同样应以学生为主体,在资助学生的过程中让受资助的学生在全体学生中作出表率作用等结论,并通过调查与研究论证高校学生在受资助的过程中实现育人的实际成效。
关键词:高校学生、资助、育人、经济困难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9-66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情况分析
(一)贫困学子的类型分析
据统计,在校大学生贫困学子的类型基本上分为8类:家庭低收入、家庭成员患有重大疾病、下岗、单亲家庭、遭遇自然灾害、残疾、低保户和孤儿。
(二)认定情况的复杂性
1、概念的复杂性与发展性。
每个贫困学子的贫困状态是不尽相同的,认定工作所面對的信息呈现出显性的或隐性的,可获知的、不可获知的复杂状态,导致贫困认定越来越难。
2、认定标准的复杂性。
当下高校主要通过收集学生的相关材料来查核其家庭成员状况、经济状况、家庭遭受意外事件等来判断其是否贫困。在难以统一的界定标准下,若仅通过调查表的分析与考量很难对贫困生进行精准客观地评估。
3、政策资源信息的动态性与复杂性。
一方面多维度的信息为精确的判决提供了条件,一方面,更多的信息也意味着更多的维度与复杂性或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会增加比较的困难。
(三)社交心理与原生家庭
1、贫困学子的社交心理
自卑心理。经济贫困首先拉大了与其他同学消费行为的差距:使他们不自觉地在日常活动远离周围同学。同时,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与其他同学也存在着较大差距,贫困生担心自己不被别人接纳,产生自卑心理。
封闭心理。许多贫困生不愿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掩盖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欲望,试图与人隔绝。因此形成了不合群的性格。
嫉妒心理。贫困生也有着强烈的物质夙愿 ,由于经济原因他们不得不抑制自 己的欲望,不由得心生嫉妒。
多疑心理。由于其特殊的经济状况,在交往中易对他人的言行敏感、猜疑、不信任。
羞怯心理。引起贫困大学生羞怯心理的原因主要还是由于经济贫困,自信心不足 ,因而大部分同学在陌生人前会表现得不自在、紧张、胆小怕事。
2、贫困学子的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不和睦:父母之间的冲突会对学生的情感产生极大影响,比如,由于某些事故和意外导致家庭成员之间的冷落、关系恶化等情况,学生的心理由热到冷的这种巨大变化很容易导致学生受挫能力的下降。
原生家庭的人格特征:父母的言行举止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父母的言行举止不仅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会很微妙地影响到学生性格的形成。
原生家庭的关爱:在原生家庭中,父母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的主要负责人,对学生的健康发展有首要责任。
二、资助育人对象的普及化
(一)对“贫困生”观念的转变
根据国家教育部文件的解释,高等学校贫困生是指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支付教育费用很困难或无力支付教育费用的学生。党和国家十分重视贫困生工作,并明确指出:“ 决不让一个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辍学”。社会快速发展,经济愈加繁荣,截至当前,我国已经全面建立起“奖贷助勤补免+绿色通道”等多元混合资助体系,全力资助优秀贫困生集中精力完成学业,成人成才。在国家政府强有力的保障和社会大众的热切关心下,社会各界对“贫困生”普遍呈现出更加包容、更加尊重的新态势,不同于传统落后思想所带来的自卑、懦弱,“贫困生”群体正以自信乐观、笃志好学的积极心态面向社会、面向新发展新未来。
(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灵活性
家庭经济困难认定是高校资助工作的重要一环,是决定资助政策落实效果的基础性工作。在教育精准扶贫背景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基本可以分为建档立卡学生和普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目前我国高校贫困生认定方式主要包括生源地认定、高校自身认定二种方式。本文调查研究后发现,高校资助育人基本实现构建精准识别指标体系、学生资助信息化建设、动态响应机制三维一体的工作机制,进一步提高了认定精准度和灵活度,充分实现困难学生信息全程可追溯,其中的动态响应机制,定期对贫困生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调查,提高了资助金的使用效能,还提升乐贫困生资助资源的使用效益。
(三)励志教育的全员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美好岁月,要有饮水思源、懂得回报的感恩之心,感恩党和国家,感恩社会和人民。”高校学子在思想观念、价值观、社会认知水平等方面正处于尚未成熟亟待发展的关键时期,思想易被外界影响从而发生改变,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因此,励志教育作为培养大学生家国情怀重要一环,也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全社会、高校和家长的通力协作,并在资助育人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在国家励志奖学金的激励基础上,我国高校大学生励志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不仅创设了多元的励志教育方式,而且基本形成了重视励志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实现了励志教育全员普及化,社会主流政治思想呈现健康积极、绿色向上的发展态势。
励志教育的全员化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意识到,高校需要从经济帮扶向资助育人方式转变,加强感恩励志理念渗透,构建经济困难生励志教育的模式和长效机制。同时,应当充分结合大学生励志教育的思想性、实践性、激励性、坚定性的特点,行之有效的推动大学生励志教育开展,真正将资助育人工作落到实处。
三、资助育人向育人式资助的转变
(一)现助学金评定制度的单一性 学生资助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是国家以经济资助为手段以实现教育资源公平分配、公正育人的重要举措。一般情况下,学生得到所在地的贫困资质认定,和学校评审小组根据学生在校时期的生活情况给予贫困资质认定后,即可收到资助。但是,部分经济困难学生存在“等、要、靠”的思想,这些学生认为各类资助是他们应得的利益,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独立自主意识严重缺失。同时,部分学校并没有对这些特殊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使得学生资助工作进展到经济困难学生顺利领取资助金就结束了。故,当下助学金评定制度的单一性亟待修正。
(二)将学习态度纳入资助对象考评的标准
很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领取的资助金并没有用在学习上,部分学生不注意节俭,挥霍浪费,没有起到资助育人的作用。部分学校并没有意识到资助工作也是教育和培养学生的有效途径,使资助工作注重扶贫、忽视育人,强调他助、忽视自助。资助育人是促进教育公平、培养祖国栋梁、社会公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在资助时我们逐渐认识到,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经济资助,更要教育和培养学生树立自尊、自立、自信、自强的精神。是故提出将学习态度而非学习成绩纳入资助对象考评的标准,这有利于督促学生进步,顺利将助学方式以及助学金的作用从资助育人转向育人式资助。
(三)勤工俭学岗位的政策调整
对于申领助学服务的同学们,应当提供更多就业指导服务。面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開展求职面试讲座、企业参观、求职培训、实习实训、创新创业讲座、创新创业项目研究等活动,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职业选择能力和竞争能力,避免贫苦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却只能通过体力劳动赚取学费尴尬情景的发生。同时挖掘受助学生潜力,鼓励个性发展和独立思考,鼓励自由探索和勇于创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最后,为部分优秀的贫困学子提供校企合作、企业实习岗位以帮助他们更好的扩展视野、格局。
(四)针对性地助学帮扶
2016年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免除普通高中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杂费,推进扶贫攻坚。同年8月15日起的一个月内,教育部也开通了高校学生资助热线,为家庭困难学生顺利入学答疑解惑。近年来,我国资助政策体系逐步健全,有力促进了教育公平,推进了扶贫攻坚任务落实,体现着共享发展的理念。在全面脱贫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具有针对性的助学帮扶。在这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中,针对性地对成绩良好、学习态度端正的学生给予教育资源的补助,做到真正的“扶贫先扶智”。
四、结语
综上所述,资助育人教育的不仅是贫困生,更是面向社会的。资助育人工作要在学生群体中树立正确思想:享受资助待遇的学生,是积极向上、懂得励志和感恩的优秀学子。让全体学生知道,只有通过自己努力才能获得国家支持,彻底杜绝倚“穷”卖“穷”的恶劣行为,提出“育人式资助”的服务模式。
参考文献
[1]邢雅楠.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现状与对策[J].纺织服装教育,2021,36(02):187-190.
[2]叶隐山.浅谈“福建助学”App指导下的高校辅导员资助工作研究[J].公关世界,2021(08):69-70.
[3]李晓燕,王安琦.社会工作视觉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新思路[J].大众标准化,2021(08):96-98.
[4]韩莹.高校资助型社团育人实效性研究——以淮阴工学院伯藜学社为例[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21(02):114-117.
[5]杨芳芳.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机制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15):109-111.
[6]谢枝文. 重视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中的“扶志”教育[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04-08(004).
浙江万里学院 宁波市 315100 周佳欢《指导老师》
关键词:高校学生、资助、育人、经济困难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9-66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情况分析
(一)贫困学子的类型分析
据统计,在校大学生贫困学子的类型基本上分为8类:家庭低收入、家庭成员患有重大疾病、下岗、单亲家庭、遭遇自然灾害、残疾、低保户和孤儿。
(二)认定情况的复杂性
1、概念的复杂性与发展性。
每个贫困学子的贫困状态是不尽相同的,认定工作所面對的信息呈现出显性的或隐性的,可获知的、不可获知的复杂状态,导致贫困认定越来越难。
2、认定标准的复杂性。
当下高校主要通过收集学生的相关材料来查核其家庭成员状况、经济状况、家庭遭受意外事件等来判断其是否贫困。在难以统一的界定标准下,若仅通过调查表的分析与考量很难对贫困生进行精准客观地评估。
3、政策资源信息的动态性与复杂性。
一方面多维度的信息为精确的判决提供了条件,一方面,更多的信息也意味着更多的维度与复杂性或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会增加比较的困难。
(三)社交心理与原生家庭
1、贫困学子的社交心理
自卑心理。经济贫困首先拉大了与其他同学消费行为的差距:使他们不自觉地在日常活动远离周围同学。同时,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与其他同学也存在着较大差距,贫困生担心自己不被别人接纳,产生自卑心理。
封闭心理。许多贫困生不愿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掩盖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欲望,试图与人隔绝。因此形成了不合群的性格。
嫉妒心理。贫困生也有着强烈的物质夙愿 ,由于经济原因他们不得不抑制自 己的欲望,不由得心生嫉妒。
多疑心理。由于其特殊的经济状况,在交往中易对他人的言行敏感、猜疑、不信任。
羞怯心理。引起贫困大学生羞怯心理的原因主要还是由于经济贫困,自信心不足 ,因而大部分同学在陌生人前会表现得不自在、紧张、胆小怕事。
2、贫困学子的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不和睦:父母之间的冲突会对学生的情感产生极大影响,比如,由于某些事故和意外导致家庭成员之间的冷落、关系恶化等情况,学生的心理由热到冷的这种巨大变化很容易导致学生受挫能力的下降。
原生家庭的人格特征:父母的言行举止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父母的言行举止不仅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会很微妙地影响到学生性格的形成。
原生家庭的关爱:在原生家庭中,父母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的主要负责人,对学生的健康发展有首要责任。
二、资助育人对象的普及化
(一)对“贫困生”观念的转变
根据国家教育部文件的解释,高等学校贫困生是指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支付教育费用很困难或无力支付教育费用的学生。党和国家十分重视贫困生工作,并明确指出:“ 决不让一个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辍学”。社会快速发展,经济愈加繁荣,截至当前,我国已经全面建立起“奖贷助勤补免+绿色通道”等多元混合资助体系,全力资助优秀贫困生集中精力完成学业,成人成才。在国家政府强有力的保障和社会大众的热切关心下,社会各界对“贫困生”普遍呈现出更加包容、更加尊重的新态势,不同于传统落后思想所带来的自卑、懦弱,“贫困生”群体正以自信乐观、笃志好学的积极心态面向社会、面向新发展新未来。
(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灵活性
家庭经济困难认定是高校资助工作的重要一环,是决定资助政策落实效果的基础性工作。在教育精准扶贫背景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基本可以分为建档立卡学生和普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目前我国高校贫困生认定方式主要包括生源地认定、高校自身认定二种方式。本文调查研究后发现,高校资助育人基本实现构建精准识别指标体系、学生资助信息化建设、动态响应机制三维一体的工作机制,进一步提高了认定精准度和灵活度,充分实现困难学生信息全程可追溯,其中的动态响应机制,定期对贫困生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调查,提高了资助金的使用效能,还提升乐贫困生资助资源的使用效益。
(三)励志教育的全员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美好岁月,要有饮水思源、懂得回报的感恩之心,感恩党和国家,感恩社会和人民。”高校学子在思想观念、价值观、社会认知水平等方面正处于尚未成熟亟待发展的关键时期,思想易被外界影响从而发生改变,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因此,励志教育作为培养大学生家国情怀重要一环,也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全社会、高校和家长的通力协作,并在资助育人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在国家励志奖学金的激励基础上,我国高校大学生励志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不仅创设了多元的励志教育方式,而且基本形成了重视励志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实现了励志教育全员普及化,社会主流政治思想呈现健康积极、绿色向上的发展态势。
励志教育的全员化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意识到,高校需要从经济帮扶向资助育人方式转变,加强感恩励志理念渗透,构建经济困难生励志教育的模式和长效机制。同时,应当充分结合大学生励志教育的思想性、实践性、激励性、坚定性的特点,行之有效的推动大学生励志教育开展,真正将资助育人工作落到实处。
三、资助育人向育人式资助的转变
(一)现助学金评定制度的单一性 学生资助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是国家以经济资助为手段以实现教育资源公平分配、公正育人的重要举措。一般情况下,学生得到所在地的贫困资质认定,和学校评审小组根据学生在校时期的生活情况给予贫困资质认定后,即可收到资助。但是,部分经济困难学生存在“等、要、靠”的思想,这些学生认为各类资助是他们应得的利益,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独立自主意识严重缺失。同时,部分学校并没有对这些特殊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使得学生资助工作进展到经济困难学生顺利领取资助金就结束了。故,当下助学金评定制度的单一性亟待修正。
(二)将学习态度纳入资助对象考评的标准
很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领取的资助金并没有用在学习上,部分学生不注意节俭,挥霍浪费,没有起到资助育人的作用。部分学校并没有意识到资助工作也是教育和培养学生的有效途径,使资助工作注重扶贫、忽视育人,强调他助、忽视自助。资助育人是促进教育公平、培养祖国栋梁、社会公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在资助时我们逐渐认识到,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经济资助,更要教育和培养学生树立自尊、自立、自信、自强的精神。是故提出将学习态度而非学习成绩纳入资助对象考评的标准,这有利于督促学生进步,顺利将助学方式以及助学金的作用从资助育人转向育人式资助。
(三)勤工俭学岗位的政策调整
对于申领助学服务的同学们,应当提供更多就业指导服务。面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開展求职面试讲座、企业参观、求职培训、实习实训、创新创业讲座、创新创业项目研究等活动,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职业选择能力和竞争能力,避免贫苦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却只能通过体力劳动赚取学费尴尬情景的发生。同时挖掘受助学生潜力,鼓励个性发展和独立思考,鼓励自由探索和勇于创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最后,为部分优秀的贫困学子提供校企合作、企业实习岗位以帮助他们更好的扩展视野、格局。
(四)针对性地助学帮扶
2016年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免除普通高中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杂费,推进扶贫攻坚。同年8月15日起的一个月内,教育部也开通了高校学生资助热线,为家庭困难学生顺利入学答疑解惑。近年来,我国资助政策体系逐步健全,有力促进了教育公平,推进了扶贫攻坚任务落实,体现着共享发展的理念。在全面脱贫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具有针对性的助学帮扶。在这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中,针对性地对成绩良好、学习态度端正的学生给予教育资源的补助,做到真正的“扶贫先扶智”。
四、结语
综上所述,资助育人教育的不仅是贫困生,更是面向社会的。资助育人工作要在学生群体中树立正确思想:享受资助待遇的学生,是积极向上、懂得励志和感恩的优秀学子。让全体学生知道,只有通过自己努力才能获得国家支持,彻底杜绝倚“穷”卖“穷”的恶劣行为,提出“育人式资助”的服务模式。
参考文献
[1]邢雅楠.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现状与对策[J].纺织服装教育,2021,36(02):187-190.
[2]叶隐山.浅谈“福建助学”App指导下的高校辅导员资助工作研究[J].公关世界,2021(08):69-70.
[3]李晓燕,王安琦.社会工作视觉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新思路[J].大众标准化,2021(08):96-98.
[4]韩莹.高校资助型社团育人实效性研究——以淮阴工学院伯藜学社为例[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21(02):114-117.
[5]杨芳芳.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机制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15):109-111.
[6]谢枝文. 重视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中的“扶志”教育[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04-08(004).
浙江万里学院 宁波市 315100 周佳欢《指导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