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学历史教学,虽然涉及的是历史上的事物,但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这是反映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历史;兴趣培养;学生
1 将史实故事化,变枯燥说教变为生动描绘,引发学生兴趣
初中历史课本中涉及的史实往往只是个梗概,教师切忌照本宣科。值得尝试的是,将历史知识揉进故事情节之中,把史实故事化,正史与野史及事实相结合。以曲折的情节,生动的形象,去吸引学生,学生有兴致,易接受,对教材的理解也能加深。
例如,讲“秦始皇统一六国”一课,在介绍秦始皇的功过时可以把统一六国的简要过程编成故事讲给学生。而介绍秦始皇时则可以介绍一下吕不韦献姬的野史。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知识。
讲《清朝的疆域》一目中提及钓鱼岛,我就说:“钓鱼岛钓鱼岛,现在有個国家想要占此以'钓鱼',我国政府对此持何态度?”这一问又引起了同学们对有关几年前保卫钓鱼岛时事事件的联想,随之也产生了兴趣,调动了学生思维积极性。如:《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这一课时,在讲到昭君出塞这一框题时,可先讲昭君出塞的故事,讲完故事后引导学生回答“昭君出塞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因为学生听故事很认真,所以这个问题学生很快就能回答出来,并且记忆非常牢固。又如:《三国鼎立》这一课可让学生来讲一些有关“三国”的故事,因学生对“三国”的故事了解比较多,有的同学甚至还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所以学生讲的有声有色,滔滔不绝,而后教师用谈话法讲完课文后,引导学生讨论“三国鼎立局面最终是怎样结束的?为什么会结束?”通过这样的学习讨论学生对本课了解非常深刻,记忆的非常牢固。
2 优化导语设计,讲好插图,激发学生兴趣
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十一二岁的初中生年龄尚小,心理尚处于半成熟状态,注意力不易稳定集中,意志力比较薄弱。但他们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感兴趣的愿意去做,不感兴趣的就心不在焉了。作为历史教师,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感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来尽快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从而使导语成为一堂课成功的铺垫。
新编历史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插图多,直观性强,形象生动。讲好课文中的有关插图,对引发学生兴趣,增进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记忆,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但在教学中,由于插图很多,限于课时,教师不可能每图都讲,只能根据教材要求和讲课需要选择讲解。有些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如果没有向学生讲解,就会使学生似懂非懂或一知半解。经过教师讲解,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知识。
笔者在讲《清朝巩固统一的斗争》一节时,我先在黑板上挂一幅清朝疆域图,指着新疆的位置说:“新疆,就是新开拓的疆土,对吗?”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对!”我说不对。20世纪60年代中苏论战时,当时苏联说新疆就是新开辟的地方,是中国侵略来的。其实新疆是清朝乾隆年间便有了这个名称,同学们可以根据已学知识另抽时间来论证一下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的史实,以反驳上面提到的谬论。这番话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启迪了他们的思维,为本课书的学习作了铺垫,加深对清政府反对准噶尔贵族分裂势力的斗争,平定回部反动贵族的叛乱,重新统一新疆地区,加强统治的正义性、合法性的理解。
学生的质疑、求知的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作为教师当然就可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了。
3 采取灵活多样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以《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为例,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先放录音讲述契丹族产生的传说故事,然后提出“契丹是怎样一个民族?契丹和宋朝的关系如何?”这样导入,学生听完“契丹族产生”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后,自然很想了解这个民族以及契丹和宋朝的关系。再讲到“金和南宋的对峙”时,因为很多同学对岳飞比较了解,所以我采用让学生讲述岳飞的故事,然后老师引导归纳知识点的方法来讲述本框题。除此之外还可引用学生问老师答,知识竟赛等方法。多钟教学方法教学,这种方式以心理学为依据,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断变换教学方法,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即新颖效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学效果很好。
随着学习科目和内容的大幅度增多,学生要记概念词汇很多,尤其是历史年代、历史事件、条约学生更感费力。如何记住所学的历史知识呢?关键是教会学生记忆方法。如“谐音记忆法”,此法是利用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记忆一些较为难记的历史年代、历史知识的方法,如记《芦沟桥事变》可记为:“日军狂叫不管三七二十一(37,7,7)一定要独占中国”。此法的优点是便于记忆难记的历史年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历史本身是一门内容丰富、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每个历史人物、每个历史事件,都包含生动感人的真实故事。作为历史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补充必要的情节,以生动的故事,感人的形象,饶有风趣的语言,将学生引入乐而忘返的胜境。但同时要注意选材料时要挖掘史料中有价值的东西,在趣味性中融入科学性、教育性,不要把历史课上成故事课、笑话课,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作者简介:
吴波平,江西鄱阳县石门街中心学校教师。
关键词:历史;兴趣培养;学生
1 将史实故事化,变枯燥说教变为生动描绘,引发学生兴趣
初中历史课本中涉及的史实往往只是个梗概,教师切忌照本宣科。值得尝试的是,将历史知识揉进故事情节之中,把史实故事化,正史与野史及事实相结合。以曲折的情节,生动的形象,去吸引学生,学生有兴致,易接受,对教材的理解也能加深。
例如,讲“秦始皇统一六国”一课,在介绍秦始皇的功过时可以把统一六国的简要过程编成故事讲给学生。而介绍秦始皇时则可以介绍一下吕不韦献姬的野史。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知识。
讲《清朝的疆域》一目中提及钓鱼岛,我就说:“钓鱼岛钓鱼岛,现在有個国家想要占此以'钓鱼',我国政府对此持何态度?”这一问又引起了同学们对有关几年前保卫钓鱼岛时事事件的联想,随之也产生了兴趣,调动了学生思维积极性。如:《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这一课时,在讲到昭君出塞这一框题时,可先讲昭君出塞的故事,讲完故事后引导学生回答“昭君出塞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因为学生听故事很认真,所以这个问题学生很快就能回答出来,并且记忆非常牢固。又如:《三国鼎立》这一课可让学生来讲一些有关“三国”的故事,因学生对“三国”的故事了解比较多,有的同学甚至还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所以学生讲的有声有色,滔滔不绝,而后教师用谈话法讲完课文后,引导学生讨论“三国鼎立局面最终是怎样结束的?为什么会结束?”通过这样的学习讨论学生对本课了解非常深刻,记忆的非常牢固。
2 优化导语设计,讲好插图,激发学生兴趣
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十一二岁的初中生年龄尚小,心理尚处于半成熟状态,注意力不易稳定集中,意志力比较薄弱。但他们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感兴趣的愿意去做,不感兴趣的就心不在焉了。作为历史教师,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感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来尽快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从而使导语成为一堂课成功的铺垫。
新编历史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插图多,直观性强,形象生动。讲好课文中的有关插图,对引发学生兴趣,增进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记忆,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但在教学中,由于插图很多,限于课时,教师不可能每图都讲,只能根据教材要求和讲课需要选择讲解。有些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如果没有向学生讲解,就会使学生似懂非懂或一知半解。经过教师讲解,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知识。
笔者在讲《清朝巩固统一的斗争》一节时,我先在黑板上挂一幅清朝疆域图,指着新疆的位置说:“新疆,就是新开拓的疆土,对吗?”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对!”我说不对。20世纪60年代中苏论战时,当时苏联说新疆就是新开辟的地方,是中国侵略来的。其实新疆是清朝乾隆年间便有了这个名称,同学们可以根据已学知识另抽时间来论证一下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的史实,以反驳上面提到的谬论。这番话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启迪了他们的思维,为本课书的学习作了铺垫,加深对清政府反对准噶尔贵族分裂势力的斗争,平定回部反动贵族的叛乱,重新统一新疆地区,加强统治的正义性、合法性的理解。
学生的质疑、求知的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作为教师当然就可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了。
3 采取灵活多样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以《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为例,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先放录音讲述契丹族产生的传说故事,然后提出“契丹是怎样一个民族?契丹和宋朝的关系如何?”这样导入,学生听完“契丹族产生”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后,自然很想了解这个民族以及契丹和宋朝的关系。再讲到“金和南宋的对峙”时,因为很多同学对岳飞比较了解,所以我采用让学生讲述岳飞的故事,然后老师引导归纳知识点的方法来讲述本框题。除此之外还可引用学生问老师答,知识竟赛等方法。多钟教学方法教学,这种方式以心理学为依据,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断变换教学方法,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即新颖效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学效果很好。
随着学习科目和内容的大幅度增多,学生要记概念词汇很多,尤其是历史年代、历史事件、条约学生更感费力。如何记住所学的历史知识呢?关键是教会学生记忆方法。如“谐音记忆法”,此法是利用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记忆一些较为难记的历史年代、历史知识的方法,如记《芦沟桥事变》可记为:“日军狂叫不管三七二十一(37,7,7)一定要独占中国”。此法的优点是便于记忆难记的历史年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历史本身是一门内容丰富、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每个历史人物、每个历史事件,都包含生动感人的真实故事。作为历史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补充必要的情节,以生动的故事,感人的形象,饶有风趣的语言,将学生引入乐而忘返的胜境。但同时要注意选材料时要挖掘史料中有价值的东西,在趣味性中融入科学性、教育性,不要把历史课上成故事课、笑话课,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作者简介:
吴波平,江西鄱阳县石门街中心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