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核心的志愿服务精神,对学生健康成长、学校文化发展、社会文明进步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为学校如何以志愿服务育人,如何传播文明风尚,提出若干条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志愿服务; 奉献精神; 实践育人
“志愿服务”(Volunteer Service)是指任何人自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1]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核心的志愿服务精神,在中国大地上落地生根,这有助于全社会弘扬文明和谐的道德风尚,也有利于个人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一、追根溯源——志愿服务的意义价值
(一)宏观背景:国家发展规划的倡导
党中央在“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健全家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增强学生文明素养与社会责任意识。” [2]《国家青年发展规划》也指出:“要引导青年大力弘扬社会公德,积极倡导和培育诚信品格,鼓励和支持青年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服务,突出个人实践与社会公益有机统一。” [3]
(二)聚焦现实:班集体组织建设的助力
高中学生不仅承受着学业压力,还承受着较大的成长压力,他们即将踏入纷繁复杂的外界社会。班集体是联系社会生活和校园生活的一个重要组织纽带。具体而言,在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学生会以一定的方式相互交流、相互合作,使奉献、关爱等精神品质相互感染,既有助于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又有助于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微观主体: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对“00后”学生而言,他们身上折射出社会快速发展背景下的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等心态问题,表现出人际冲突、耐挫力差等行为问题。而高中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若能通过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内在品格和实践能力,培育出一批志向远大又不忘实干报国的时代青年,则有助于他们融入国家社会,实现个人价值。
二、渐进融合——志愿服务的组织方式
(一)校本培训:夯实理论培训基础
学校应统筹规划志愿服务布局,在校内科学地划分若干类志愿服务项目,开设适合高中学生身心特点的志愿服务课程,作为校本课程体系的有机补充。课堂上,指导老师应当依托志愿服务相关校本教材,将志愿服务精神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进行理论讲解、实践点评和经验推广。课外,在种类繁多的学生社团中,青年志愿者协会也要力争一席之地,通过年度招新、志协宣讲、优秀社团评比展示等环节,为志愿者团队注入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
(二)活动组织: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校内,学校、班级要创设各种志愿服务岗(如两操执勤岗、课间文明岗、用餐文明使者),力争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培养学生的公德意识、奉献精神和自主管理能力。在校外,学校应当最大程度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具体而言,即以学生志愿服务队(班级)为单位,以学生干部为骨干,从服务基地的开拓联系,到志愿活动的策划组织,再到具体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实施,均尝试由学生志愿者团队独立操作,德育处、校团委负责活动指导与后勤保障,可以利用“志愿者打卡器”等公益app平台进行审核、推进、宣传。学校作为主体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尽量联络争取社区资源和社会资源,逐步形成区域化写作志愿服务基地,以拓展志愿服务的活动空间和容纳人次。
(三)多元评价:达成品格提升目标
学生的融合品格应当通过不同深度、不同形式的多元评价方式[4],在记录、展示、示范的过程中得到优化,最终达成融合的品格提升目标。建议学校改造升级学生发展指导中心,一方面侧重对学生志愿打卡数据和经历的统计,作为学生成长档案的构成和“志愿服务”之星、积分入团、学生评优的参考依据;另一方面,通过“智慧校园”宣传屏幕和电子班牌的形式予以宣传展示,有助于全校形成浓厚的志愿文化氛围。
三、厚积薄发——志愿服务的育人成果
(一)学生成长:播撒一路芬芳
志愿活动仿佛有着神奇的魔力,吸引着一个、一个个、一批批的学生加入进来。小小志愿者们在活动中传承了志愿服务精神,锤炼了品格意志,促进了良好行为的养成,道德品行的发展也由被动走向了主动。学校2020届毕业生路露同学,通过163小时的点滴奉献,感恩社会滋养,实现自我价值,获评“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学校高三(6)班周子希同学,在新冠病毒疫情肆虐的冬天,他作为学生却能挺身而出、奉献自我,连续38天、每天6小时参与乡镇防疫志愿工作,获评无錫市“新时代好少年”标兵。志愿育人,青春聚力,青年力量也能大放光彩!
(二)社会影响:送去阵阵温馨
重大节日(假期)是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比较集中的时段,笔者所在学校便抓住了这一个个契机,全面做好志愿服务的组织、宣传工作:3月“学雷锋月”,学校邀请了市志愿服务组织达人进校作“国旗下讲话”;“青春五月”,师生同赴景区、火车站等地开展“青春建功”志愿服务活动;10月“爱国奋进月”,学生社团与学生志愿者走进社区,献演文艺节目,诵读伟大祖国,敬老传承美德;寒暑假期间更是开展了洁美无锡、畅行无锡、文明无锡等多个主题志愿服务活动,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
习近平主席曾深情寄语:“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志愿服务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也是青年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式,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需要这股蓬勃不息的青年力量!
参考文献:
[1]江汛清.关于志愿服务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7).
[2]中华网.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DB/OL]. https://news.china.com/zw/news/13000776/20201112/38954815_all.html,2020-11-12.
[3]中国文明网.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DB/OL]. http://www.wenming.cn/xj_pd/ssrd/201704/t20170414_4179821_1.shtml,2017-4-14.
[4]李朝宝.涵育品格:家校融合育人的应然追求[J] .初中生世界,2018(20).
关键词:志愿服务; 奉献精神; 实践育人
“志愿服务”(Volunteer Service)是指任何人自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1]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核心的志愿服务精神,在中国大地上落地生根,这有助于全社会弘扬文明和谐的道德风尚,也有利于个人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一、追根溯源——志愿服务的意义价值
(一)宏观背景:国家发展规划的倡导
党中央在“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健全家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增强学生文明素养与社会责任意识。” [2]《国家青年发展规划》也指出:“要引导青年大力弘扬社会公德,积极倡导和培育诚信品格,鼓励和支持青年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服务,突出个人实践与社会公益有机统一。” [3]
(二)聚焦现实:班集体组织建设的助力
高中学生不仅承受着学业压力,还承受着较大的成长压力,他们即将踏入纷繁复杂的外界社会。班集体是联系社会生活和校园生活的一个重要组织纽带。具体而言,在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学生会以一定的方式相互交流、相互合作,使奉献、关爱等精神品质相互感染,既有助于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又有助于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微观主体: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对“00后”学生而言,他们身上折射出社会快速发展背景下的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等心态问题,表现出人际冲突、耐挫力差等行为问题。而高中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若能通过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内在品格和实践能力,培育出一批志向远大又不忘实干报国的时代青年,则有助于他们融入国家社会,实现个人价值。
二、渐进融合——志愿服务的组织方式
(一)校本培训:夯实理论培训基础
学校应统筹规划志愿服务布局,在校内科学地划分若干类志愿服务项目,开设适合高中学生身心特点的志愿服务课程,作为校本课程体系的有机补充。课堂上,指导老师应当依托志愿服务相关校本教材,将志愿服务精神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进行理论讲解、实践点评和经验推广。课外,在种类繁多的学生社团中,青年志愿者协会也要力争一席之地,通过年度招新、志协宣讲、优秀社团评比展示等环节,为志愿者团队注入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
(二)活动组织: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校内,学校、班级要创设各种志愿服务岗(如两操执勤岗、课间文明岗、用餐文明使者),力争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培养学生的公德意识、奉献精神和自主管理能力。在校外,学校应当最大程度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具体而言,即以学生志愿服务队(班级)为单位,以学生干部为骨干,从服务基地的开拓联系,到志愿活动的策划组织,再到具体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实施,均尝试由学生志愿者团队独立操作,德育处、校团委负责活动指导与后勤保障,可以利用“志愿者打卡器”等公益app平台进行审核、推进、宣传。学校作为主体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尽量联络争取社区资源和社会资源,逐步形成区域化写作志愿服务基地,以拓展志愿服务的活动空间和容纳人次。
(三)多元评价:达成品格提升目标
学生的融合品格应当通过不同深度、不同形式的多元评价方式[4],在记录、展示、示范的过程中得到优化,最终达成融合的品格提升目标。建议学校改造升级学生发展指导中心,一方面侧重对学生志愿打卡数据和经历的统计,作为学生成长档案的构成和“志愿服务”之星、积分入团、学生评优的参考依据;另一方面,通过“智慧校园”宣传屏幕和电子班牌的形式予以宣传展示,有助于全校形成浓厚的志愿文化氛围。
三、厚积薄发——志愿服务的育人成果
(一)学生成长:播撒一路芬芳
志愿活动仿佛有着神奇的魔力,吸引着一个、一个个、一批批的学生加入进来。小小志愿者们在活动中传承了志愿服务精神,锤炼了品格意志,促进了良好行为的养成,道德品行的发展也由被动走向了主动。学校2020届毕业生路露同学,通过163小时的点滴奉献,感恩社会滋养,实现自我价值,获评“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学校高三(6)班周子希同学,在新冠病毒疫情肆虐的冬天,他作为学生却能挺身而出、奉献自我,连续38天、每天6小时参与乡镇防疫志愿工作,获评无錫市“新时代好少年”标兵。志愿育人,青春聚力,青年力量也能大放光彩!
(二)社会影响:送去阵阵温馨
重大节日(假期)是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比较集中的时段,笔者所在学校便抓住了这一个个契机,全面做好志愿服务的组织、宣传工作:3月“学雷锋月”,学校邀请了市志愿服务组织达人进校作“国旗下讲话”;“青春五月”,师生同赴景区、火车站等地开展“青春建功”志愿服务活动;10月“爱国奋进月”,学生社团与学生志愿者走进社区,献演文艺节目,诵读伟大祖国,敬老传承美德;寒暑假期间更是开展了洁美无锡、畅行无锡、文明无锡等多个主题志愿服务活动,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
习近平主席曾深情寄语:“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志愿服务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也是青年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式,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需要这股蓬勃不息的青年力量!
参考文献:
[1]江汛清.关于志愿服务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7).
[2]中华网.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DB/OL]. https://news.china.com/zw/news/13000776/20201112/38954815_all.html,2020-11-12.
[3]中国文明网.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DB/OL]. http://www.wenming.cn/xj_pd/ssrd/201704/t20170414_4179821_1.shtml,2017-4-14.
[4]李朝宝.涵育品格:家校融合育人的应然追求[J] .初中生世界,20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