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目前高校学生党组织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入手,提出解决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在于科学合理设置学生党组织,规范组织生活,发挥党员作用。通过问卷调查、专项调研等方式对学生党组织设置方式及数量等进行了科学统计和成因分析。
近年来,各高校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强学生党建工作,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经过培养考察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的行列,为党组织增添了新鲜的血液。但由于学生党员发展数量增长很快,各支部各项培养教育工作不同程度有所滞后,带来许多连带问题都亟待解决,而解决问题的首要途径就是规范学生党支部建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置支部,控制好支部规模,选配优秀支部书记,做好培养教育工作。
一、 目前高校学生党组织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党员活动方面
一是毕业班党员往往因找工作、外地实习等原因长期不在校,期间无法正常参加组织生活,接受教育。
二是党员活动内容方式方法单一。单就我校曾经做过的一次统计来看:某一学生党支部一个学期7次活动中,3次发展转正会,2次学习汇报,1次党员评议民主生活会,1次制定下一年度发展计划,真正谈心交流、学习提高的机会太少。
三是党员活动覆盖面窄,且一部分党员对组织生活不够重视,活动热情悬殊。
2. 思想作风建设方面
一是入党动机不端正,入党前后两个样;对党的学习认识不系统,思想汇报网上摘抄居多,真正学习感想少;对组织的归属感不明确,作为党员的个人荣誉感高于集体荣誉感。
二是缺少主人翁意识、服务意识和榜样意识。表现在:支部活动不发言,学生活动不积极参加,对自己要求不严格。
三是党员尤其是党支部书记、支部委员理论学习氛围还不够好,要求还不够严。
3. 党员作用发挥情况
一是支部往往更注重自身建设,忽视发挥作用,支部摆位不明确。
二是没有起到党支部整体在学生群体中的引领作用,很多如申请人活动、思想政策宣讲本应当或者是能够承担的工作没有发挥好引领作用。
三是党员工作职责不明确,限制了作用发挥。
二、进行党组织设置方式研究的现实意义
对于以上问题,需要通过改进学生党支部工作,促进体制改革,强化机制建设等一系列系统工程才能着力改善,首要途径就是规范学生党支部建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置支部,控制好支部规模,选配优秀支部书记,做好培养教育工作。其中最基本的出发点在于学生支部设置问题。该项研究对于解决目前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是力图避免学生党支部党员之间相互联系少,彼此不熟悉的情况。目前高校的学科门类繁多,交叉学科越来越多,同一个学院下可能存在多个一级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往往课程迥异,缺少相互熟悉的条件,空余时间不够集中,这样如果设置很少的学生党支部就不利于学生党员开展组织生活。另外,一些高校的新校区尚在建设中,与老校区并行使用,还存在高低年级学生不在同一校区的情况,更需要合理规划支部设置。
二是力图避免出现学生党支部党员数量过多的情况。一个党支部学生党员数量过多,支部成员间相互不熟悉,极易造成组织生活效果差,发表意见时间长,党员之间工作相互推诿,支部凝聚力差等情况的发生。
三是力图避免“重发展、轻培养”的学生党员培养模式。学生党员年龄小,阅历浅,思想不成熟,容易波动,很多基层支部在發展入党环节上把握严格,但在入党后的后期教育培养上不够重视,造成入党前后的“两面派”。这往往也和支部不能合理设置,缺乏优秀党支部书记可以调配有关。
三、 研究的方式方法
此次研究主要采取了调研问卷和专题访谈调研相结合的方法。
1.调研对象的选取和调研方式的选择
按照最初设计方案,选取天津市和外地高校各3-4所,若干基层党组织进行调研。根据项目参与者和其他相关协助工作人员的实际情况,充分借助会议、交流、学访等便利条件,选取了天津三所本地高校共10个基层党组织进行了走访和座谈,进行信息采集;选取了5所外地高校共10个基层党组织进行了学访交流、网络或邮寄相关材料进行信息调研采集。
2.调研问卷的编制
在调研问卷的编写上,我们按照宜粗不宜细的原则,对党支部的设置原则、党员数量、人员稳定性、班级党支部建设情况等影响学生党支部设置方式的主要观测点进行了调研,对党支部发挥作用情况等学生党支部设置方式不同而带来的效果也进行了调研。在网络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党总支、学生党建示范中心、学生宿舍社区支部等新的党支部设置方式进行了追加专项调研。
四、 研究结果及分析
20个被调研的基层党组织中,15个为基层党委,5个为党总支,数量最多的党员数为770人,数量最少的为78人,平均数量为233人。被调研的基层党组织包括了113个基层党支部,4661名党员。
研究具体结果及分析如下:
1.专业和年级相结合为主的设置原则
20个被调研的基层党组织中,19个都按专业划分学生党支部(另外1个由于党员数量少设置了唯一一个学生党支部),占95%;16个还在按专业划分的基础上按照年级进行了划分,占80%。
结合目前各高校的招生情况来看,一个基层学院往往有3-4个专业,专业之间的课程及活动安排不尽相同,因此按照专业划分学生党支部具备其合理性,事实上也被绝大多数的基层党组织所采用。
同一专业学生党员数量仍旧很大,因此按照年级进行进一步细致划分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形式上往往灵活多样。因低年级党员普遍数量较少,部分基层党支部采取了诸如:一二年级合并成立支部,一三、二四年级隔年级分别成立支部,毕业班党员独立成立支部等设置原则。
2.“30人”是学生支部党员数量的“黄金线” 20个被调研的基层党组织共113个党支部,其中支部党员数量最多的为77人,党员数量最少的为5人,平均值41.25人.实际在21-30人和31-50人的最多,分别为33.5%和28.3%。
通过对基层党组织关于此问题的进一步详细调研,18个党组织(占90%)认为目前的学生党支部党员数量过大,不利于学生党员的管理和开展组织生活。造成目前支部党员数量过多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学生党员中相当一部分是预备党员,不具备成立更多党支部的基本条件(3名正式党员);二是缺乏合适的党务工作者担任支部书记。
同时,13个党组织认为30人左右的党支部设置合理,7个党组织认为20人左右的党支部设置合理。结合目前已有的调研材料、数据情况和工作经验来看,通过在以专业和年级相结合为主的同一设置原则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一些设置方式的调整,培养一批负责任的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党员担任支部书记,能够达到将支部党员数量控制在30人左右规模的目标。因此,短期来看,30人应当是学生支部党员数量的“黄金线”。
3.尚未找到最稳妥的支部组成方式
大学四年的时光对青年学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后阶段,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繁重的课程和忙碌的为人生就业第一步打拼的过程中,也是转瞬即逝。受发展培养的程序制约,一名学生党员在支部中发挥作用往往只能是一至两年,而在这样的过程中,往往还受毕业季、开学季的影响,支部成员有较大调整,相互之间熟悉还需要一个过程,发挥合力、形成战斗力更需要时间来磨合,培养发展工作也需要有一定的连续性。因此,本课题组认为:支部成员的稳定性也是衡量学生党支部设置合理性的一个重要指标。
根据调研情况,17个被调研党组织所辖各学生党支部每年的党员变化率均超过50%,占总数的85%。基本可以认为目前各高校学生党组织还没有充分重视学生党支部成员的稳定性,抑或没有找到能够充分达到稳定性的支部设置方式。
具体分析原因:一是每年的发展量大,往往一年中新加入党组织的党员数量就接近支部党员数量的一半;二是支部党员构成中毕业班党员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毕业时党组织关系转出数量也占到了近乎一半。但我们同时也注意到:采用一三年级、二四年级这种隔年级设置党支部的方式,可以在最大限度上延长党支部的稳定期——每两年才有一次毕业生离校,低年级党员发展数量较少。但通过进一步调研,隔年级设置学生党支部也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尤其是一三年级支部成立伊始正式党员数量过少,使得培养发展工作受到一定的限制。
综合以上调研情况,认为目前还没有找到普遍适用的最为稳妥的支部组成方式。
4.党支部建在班上尚有阻碍
被调研的党组织没有一个能够普遍将党支部建在班上,選择偶有或曾有的也仅有3个(15%),而恰恰这3个中还有1个组织是两年前曾尝试过,后来就不再进行推进了。
具体分析来看,党支部建在高年级尤其是毕业年级班上是有一定的基础条件的。一般情况下,一个50人左右规模的班级在大四时一般会有10名左右的党员,其中正式党员在3至4名,这些党员是相处3年的同班同学,相互熟悉,凝聚力较强,具备了组建党支部的基本条件。同时,大四年级往往安排了专业实习、岗位见习等环节,与其它年级缺少共同活动的时间,独立成立党支部也具有一定合理性。
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党支部建在毕业年级班上很少的原因有三:一是学生党员中本身正式党员数量较少,又基本上集中在毕业年级,正是需要他们承担低年级的培养发展任务的时候,培养人和培养对象不在同一支部显然行不通;二是正因为毕业班所在的党支部缺少组织生活的时间才更应当采取多种方式来积极推进,甚至是低年级党员进行主导,而不是采取将毕业班党员集中,这样反而更容易使得召开支部大会因到会人数问题而困难重重;三是每年反复将毕业班党员从低年级党支部中转出,人为破坏了低年级支部稳定性,不利于低年级支部的长期稳定和建设。
参考文献:
【1】台秀珍,刘振斌,付斌. 构建发展大学生党员的全程教育与管理机制[J].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6,(02) .
【2】韩峰,梁淑红. 高校扩招与学生质量问题的研究及对策[J]. 太原教育学院学报, 2001,(03) .
【3】程明亮. 创先争优背景下创建学习型大学生党支部的探索和思考[J]. 青年与社会. 2012(02)
【4】李雅静. 提高中国共产党在青年学生中的凝聚力和影响力的思考[J].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01)
【5】姜希.论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党员发展[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5(1)
近年来,各高校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强学生党建工作,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经过培养考察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的行列,为党组织增添了新鲜的血液。但由于学生党员发展数量增长很快,各支部各项培养教育工作不同程度有所滞后,带来许多连带问题都亟待解决,而解决问题的首要途径就是规范学生党支部建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置支部,控制好支部规模,选配优秀支部书记,做好培养教育工作。
一、 目前高校学生党组织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党员活动方面
一是毕业班党员往往因找工作、外地实习等原因长期不在校,期间无法正常参加组织生活,接受教育。
二是党员活动内容方式方法单一。单就我校曾经做过的一次统计来看:某一学生党支部一个学期7次活动中,3次发展转正会,2次学习汇报,1次党员评议民主生活会,1次制定下一年度发展计划,真正谈心交流、学习提高的机会太少。
三是党员活动覆盖面窄,且一部分党员对组织生活不够重视,活动热情悬殊。
2. 思想作风建设方面
一是入党动机不端正,入党前后两个样;对党的学习认识不系统,思想汇报网上摘抄居多,真正学习感想少;对组织的归属感不明确,作为党员的个人荣誉感高于集体荣誉感。
二是缺少主人翁意识、服务意识和榜样意识。表现在:支部活动不发言,学生活动不积极参加,对自己要求不严格。
三是党员尤其是党支部书记、支部委员理论学习氛围还不够好,要求还不够严。
3. 党员作用发挥情况
一是支部往往更注重自身建设,忽视发挥作用,支部摆位不明确。
二是没有起到党支部整体在学生群体中的引领作用,很多如申请人活动、思想政策宣讲本应当或者是能够承担的工作没有发挥好引领作用。
三是党员工作职责不明确,限制了作用发挥。
二、进行党组织设置方式研究的现实意义
对于以上问题,需要通过改进学生党支部工作,促进体制改革,强化机制建设等一系列系统工程才能着力改善,首要途径就是规范学生党支部建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置支部,控制好支部规模,选配优秀支部书记,做好培养教育工作。其中最基本的出发点在于学生支部设置问题。该项研究对于解决目前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是力图避免学生党支部党员之间相互联系少,彼此不熟悉的情况。目前高校的学科门类繁多,交叉学科越来越多,同一个学院下可能存在多个一级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往往课程迥异,缺少相互熟悉的条件,空余时间不够集中,这样如果设置很少的学生党支部就不利于学生党员开展组织生活。另外,一些高校的新校区尚在建设中,与老校区并行使用,还存在高低年级学生不在同一校区的情况,更需要合理规划支部设置。
二是力图避免出现学生党支部党员数量过多的情况。一个党支部学生党员数量过多,支部成员间相互不熟悉,极易造成组织生活效果差,发表意见时间长,党员之间工作相互推诿,支部凝聚力差等情况的发生。
三是力图避免“重发展、轻培养”的学生党员培养模式。学生党员年龄小,阅历浅,思想不成熟,容易波动,很多基层支部在發展入党环节上把握严格,但在入党后的后期教育培养上不够重视,造成入党前后的“两面派”。这往往也和支部不能合理设置,缺乏优秀党支部书记可以调配有关。
三、 研究的方式方法
此次研究主要采取了调研问卷和专题访谈调研相结合的方法。
1.调研对象的选取和调研方式的选择
按照最初设计方案,选取天津市和外地高校各3-4所,若干基层党组织进行调研。根据项目参与者和其他相关协助工作人员的实际情况,充分借助会议、交流、学访等便利条件,选取了天津三所本地高校共10个基层党组织进行了走访和座谈,进行信息采集;选取了5所外地高校共10个基层党组织进行了学访交流、网络或邮寄相关材料进行信息调研采集。
2.调研问卷的编制
在调研问卷的编写上,我们按照宜粗不宜细的原则,对党支部的设置原则、党员数量、人员稳定性、班级党支部建设情况等影响学生党支部设置方式的主要观测点进行了调研,对党支部发挥作用情况等学生党支部设置方式不同而带来的效果也进行了调研。在网络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党总支、学生党建示范中心、学生宿舍社区支部等新的党支部设置方式进行了追加专项调研。
四、 研究结果及分析
20个被调研的基层党组织中,15个为基层党委,5个为党总支,数量最多的党员数为770人,数量最少的为78人,平均数量为233人。被调研的基层党组织包括了113个基层党支部,4661名党员。
研究具体结果及分析如下:
1.专业和年级相结合为主的设置原则
20个被调研的基层党组织中,19个都按专业划分学生党支部(另外1个由于党员数量少设置了唯一一个学生党支部),占95%;16个还在按专业划分的基础上按照年级进行了划分,占80%。
结合目前各高校的招生情况来看,一个基层学院往往有3-4个专业,专业之间的课程及活动安排不尽相同,因此按照专业划分学生党支部具备其合理性,事实上也被绝大多数的基层党组织所采用。
同一专业学生党员数量仍旧很大,因此按照年级进行进一步细致划分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形式上往往灵活多样。因低年级党员普遍数量较少,部分基层党支部采取了诸如:一二年级合并成立支部,一三、二四年级隔年级分别成立支部,毕业班党员独立成立支部等设置原则。
2.“30人”是学生支部党员数量的“黄金线” 20个被调研的基层党组织共113个党支部,其中支部党员数量最多的为77人,党员数量最少的为5人,平均值41.25人.实际在21-30人和31-50人的最多,分别为33.5%和28.3%。
通过对基层党组织关于此问题的进一步详细调研,18个党组织(占90%)认为目前的学生党支部党员数量过大,不利于学生党员的管理和开展组织生活。造成目前支部党员数量过多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学生党员中相当一部分是预备党员,不具备成立更多党支部的基本条件(3名正式党员);二是缺乏合适的党务工作者担任支部书记。
同时,13个党组织认为30人左右的党支部设置合理,7个党组织认为20人左右的党支部设置合理。结合目前已有的调研材料、数据情况和工作经验来看,通过在以专业和年级相结合为主的同一设置原则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一些设置方式的调整,培养一批负责任的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党员担任支部书记,能够达到将支部党员数量控制在30人左右规模的目标。因此,短期来看,30人应当是学生支部党员数量的“黄金线”。
3.尚未找到最稳妥的支部组成方式
大学四年的时光对青年学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后阶段,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繁重的课程和忙碌的为人生就业第一步打拼的过程中,也是转瞬即逝。受发展培养的程序制约,一名学生党员在支部中发挥作用往往只能是一至两年,而在这样的过程中,往往还受毕业季、开学季的影响,支部成员有较大调整,相互之间熟悉还需要一个过程,发挥合力、形成战斗力更需要时间来磨合,培养发展工作也需要有一定的连续性。因此,本课题组认为:支部成员的稳定性也是衡量学生党支部设置合理性的一个重要指标。
根据调研情况,17个被调研党组织所辖各学生党支部每年的党员变化率均超过50%,占总数的85%。基本可以认为目前各高校学生党组织还没有充分重视学生党支部成员的稳定性,抑或没有找到能够充分达到稳定性的支部设置方式。
具体分析原因:一是每年的发展量大,往往一年中新加入党组织的党员数量就接近支部党员数量的一半;二是支部党员构成中毕业班党员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毕业时党组织关系转出数量也占到了近乎一半。但我们同时也注意到:采用一三年级、二四年级这种隔年级设置党支部的方式,可以在最大限度上延长党支部的稳定期——每两年才有一次毕业生离校,低年级党员发展数量较少。但通过进一步调研,隔年级设置学生党支部也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尤其是一三年级支部成立伊始正式党员数量过少,使得培养发展工作受到一定的限制。
综合以上调研情况,认为目前还没有找到普遍适用的最为稳妥的支部组成方式。
4.党支部建在班上尚有阻碍
被调研的党组织没有一个能够普遍将党支部建在班上,選择偶有或曾有的也仅有3个(15%),而恰恰这3个中还有1个组织是两年前曾尝试过,后来就不再进行推进了。
具体分析来看,党支部建在高年级尤其是毕业年级班上是有一定的基础条件的。一般情况下,一个50人左右规模的班级在大四时一般会有10名左右的党员,其中正式党员在3至4名,这些党员是相处3年的同班同学,相互熟悉,凝聚力较强,具备了组建党支部的基本条件。同时,大四年级往往安排了专业实习、岗位见习等环节,与其它年级缺少共同活动的时间,独立成立党支部也具有一定合理性。
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党支部建在毕业年级班上很少的原因有三:一是学生党员中本身正式党员数量较少,又基本上集中在毕业年级,正是需要他们承担低年级的培养发展任务的时候,培养人和培养对象不在同一支部显然行不通;二是正因为毕业班所在的党支部缺少组织生活的时间才更应当采取多种方式来积极推进,甚至是低年级党员进行主导,而不是采取将毕业班党员集中,这样反而更容易使得召开支部大会因到会人数问题而困难重重;三是每年反复将毕业班党员从低年级党支部中转出,人为破坏了低年级支部稳定性,不利于低年级支部的长期稳定和建设。
参考文献:
【1】台秀珍,刘振斌,付斌. 构建发展大学生党员的全程教育与管理机制[J].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6,(02) .
【2】韩峰,梁淑红. 高校扩招与学生质量问题的研究及对策[J]. 太原教育学院学报, 2001,(03) .
【3】程明亮. 创先争优背景下创建学习型大学生党支部的探索和思考[J]. 青年与社会. 2012(02)
【4】李雅静. 提高中国共产党在青年学生中的凝聚力和影响力的思考[J].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01)
【5】姜希.论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党员发展[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