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杀性巴氏杆菌是一种两端钝圆,中央微凸的球状短杆菌,多散在、不能运动、不形成芽胞。牦牛源巴氏杆菌病,又称牛出血性败血症,是由于牦牛感染多杀性巴氏杆菌以及溶血性巴氏杆菌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发病特点是经常是零星散发,但具有高致死率,一旦发病不但造成牦牛的大量死亡,还会二次污染草场和水源。疫情的爆发通常伴随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例如兽医管理方面不严格、免疫方面不成功、饲养管理不合理、综合防治措施不到位等等。本文就牦牛源巴氏杆菌病的流行特点和防控方面简述如下,以供参考。
一、牦牛巴氏杆菌病的流行特点
1.流行范围广,海拔高
本病主要发生在牦牛饲养集中的高寒缺氧地区,其中部分地区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疫情发生,已经成为主要的自然疫源地。
2.发病率低,致死率高
发病牦牛大多表现急性经过,通常是还未来得及采取治疗牛已死亡,因此此病致死率較高。
3.疫病流行的季节性
本病的发生一般无明显的季节性,但在气候聚变、潮湿多雨时为多发,一般都是呈散发性,夏、秋季多发。
4.牦牛牛出败疫病多为成年牦牛
本菌为条件病原菌,常存在于健康畜禽的呼吸道。当牛饲养饲养管理不良时,如寒冷、闷热、潮湿、拥挤、通风不良、疲劳运输、饲料突变、营养缺乏、饥饿等因素使机体抵抗力降低,该菌乘虚侵入体内,经 淋巴液入血液引起败血症,发生内源性传染。病畜由其排泄物、分泌物不断排出有毒力的病菌,污染饲料、饮水、用具和外界环境,主要经消化道感染,其次通过飞沫经呼吸道感染健康家畜,亦有经皮肤伤口或蚊蝇叮咬而感染的。
二、牦牛源巴氏杆菌病的防治对策
1.症状
此病感染后潜伏期2-5天。根据临床表现可将本病分为急性败血型、浮肿型、肺炎型。
急性败血型:病牛初期体温可高达41-42℃,精神沉郁、反应迟钝、肌肉震颤,呼吸、 脉搏加快,眼结膜潮红,食欲废绝,反刍停止。病牛表现为腹痛,常回头观腹,粪便初为粥样,后呈液状,并混杂粘液或血液且具恶臭,病程一般为12-36小时。
根据病畜高热、鼻流黏脓分泌物,肺炎等典型症状,可作出初步诊断。败血型常见多发性出血,浮肿型常见咽喉部水肿,肺炎型主要表现肺两侧前下部有纤维素性肺炎和胸膜炎。
如需确诊,应做实验室检查。
2.牦牛巴氏杆菌病的防治
前面已经提到,此病病程较短,发病急,常常还没治疗,动物已经死亡,所以做好此病防治措施是十分重要的。
(1)加强日常管理 加强日常饲养管理,尤其是细节问题,降低各种刺激牛应激反应发生的可能,定期带牛只放牧,增强牛只抵抗力。保持饲舍良好的卫生,舍内各种用具及时清洗消毒。一旦有感染病例出现,立即进行隔离,根据感染情况做进一步处理。病死尸体要及时无害化处理, 不能随意丢弃。同时,对污染牛舍及周边环境使用浓度为5%的漂白粉或者是浓度为10%的石灰乳溶液进行彻底的消毒处理。尚未有感染症状的假定健康牛,可用高价血清做免疫防控。7 d后未出现感染病例,可全群做菌苗注射处理。
(2)疫苗预防 要把握好疫苗接种的质量时间。可选择牛巴氏杆菌灭活菌苗,免疫效果好,体重不同,接种剂量略有差异。对于在100 kg体重以下的牛只,肌肉注射4 ml/只;体重在100 kg以上的牛只,接种6 ml/只,可维持免疫效力达9个月之久。
(3)治疗 疑似病例出现时,立即隔离就诊,病初使用抗牛巴氏杆菌病血清,皮下注射效果较好,接种剂量:大牛注射量60~100 ml/只;小牛30~50 ml/只。病牛发病后立即隔离治疗:可选用敏感抗生素对病牛注射,如氧氟沙星,肌肉注射,3-5 mg/kg体重,连用2-3天;恩诺沙星,肌肉注射,2.5 mg/㎏体重,连用2-3天。此外,链霉素与青霉素联合用药,2次/d。同时,配合磺胺类,如磺胺甲基嘧啶,静脉注射,可有效缩短疗程。消毒圈舍,每日2-3次。未发病牛紧急注射牛出败疫苗。
参考文献:
[1] 董永华. 牛出血性败血症的流行特点及防治[J].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4 (8): 128-128.
[2] 马超龙. 祁连高原牦牛出血性败血症频发的原因分析[J].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15 (3): 56-56.
[3] 张立成. 高原牦牛巴氏杆菌病流行特点与分析[J]. 中国兽医杂志, 2007, 43(7): 46-46.
作者简介:宋博利(1975-), 女, 讲师, 学士, 研究方向: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
基金项目:西藏自治区高校青年教师创新支持计划项目(QCZ2016-88)
一、牦牛巴氏杆菌病的流行特点
1.流行范围广,海拔高
本病主要发生在牦牛饲养集中的高寒缺氧地区,其中部分地区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疫情发生,已经成为主要的自然疫源地。
2.发病率低,致死率高
发病牦牛大多表现急性经过,通常是还未来得及采取治疗牛已死亡,因此此病致死率較高。
3.疫病流行的季节性
本病的发生一般无明显的季节性,但在气候聚变、潮湿多雨时为多发,一般都是呈散发性,夏、秋季多发。
4.牦牛牛出败疫病多为成年牦牛
本菌为条件病原菌,常存在于健康畜禽的呼吸道。当牛饲养饲养管理不良时,如寒冷、闷热、潮湿、拥挤、通风不良、疲劳运输、饲料突变、营养缺乏、饥饿等因素使机体抵抗力降低,该菌乘虚侵入体内,经 淋巴液入血液引起败血症,发生内源性传染。病畜由其排泄物、分泌物不断排出有毒力的病菌,污染饲料、饮水、用具和外界环境,主要经消化道感染,其次通过飞沫经呼吸道感染健康家畜,亦有经皮肤伤口或蚊蝇叮咬而感染的。
二、牦牛源巴氏杆菌病的防治对策
1.症状
此病感染后潜伏期2-5天。根据临床表现可将本病分为急性败血型、浮肿型、肺炎型。
急性败血型:病牛初期体温可高达41-42℃,精神沉郁、反应迟钝、肌肉震颤,呼吸、 脉搏加快,眼结膜潮红,食欲废绝,反刍停止。病牛表现为腹痛,常回头观腹,粪便初为粥样,后呈液状,并混杂粘液或血液且具恶臭,病程一般为12-36小时。
根据病畜高热、鼻流黏脓分泌物,肺炎等典型症状,可作出初步诊断。败血型常见多发性出血,浮肿型常见咽喉部水肿,肺炎型主要表现肺两侧前下部有纤维素性肺炎和胸膜炎。
如需确诊,应做实验室检查。
2.牦牛巴氏杆菌病的防治
前面已经提到,此病病程较短,发病急,常常还没治疗,动物已经死亡,所以做好此病防治措施是十分重要的。
(1)加强日常管理 加强日常饲养管理,尤其是细节问题,降低各种刺激牛应激反应发生的可能,定期带牛只放牧,增强牛只抵抗力。保持饲舍良好的卫生,舍内各种用具及时清洗消毒。一旦有感染病例出现,立即进行隔离,根据感染情况做进一步处理。病死尸体要及时无害化处理, 不能随意丢弃。同时,对污染牛舍及周边环境使用浓度为5%的漂白粉或者是浓度为10%的石灰乳溶液进行彻底的消毒处理。尚未有感染症状的假定健康牛,可用高价血清做免疫防控。7 d后未出现感染病例,可全群做菌苗注射处理。
(2)疫苗预防 要把握好疫苗接种的质量时间。可选择牛巴氏杆菌灭活菌苗,免疫效果好,体重不同,接种剂量略有差异。对于在100 kg体重以下的牛只,肌肉注射4 ml/只;体重在100 kg以上的牛只,接种6 ml/只,可维持免疫效力达9个月之久。
(3)治疗 疑似病例出现时,立即隔离就诊,病初使用抗牛巴氏杆菌病血清,皮下注射效果较好,接种剂量:大牛注射量60~100 ml/只;小牛30~50 ml/只。病牛发病后立即隔离治疗:可选用敏感抗生素对病牛注射,如氧氟沙星,肌肉注射,3-5 mg/kg体重,连用2-3天;恩诺沙星,肌肉注射,2.5 mg/㎏体重,连用2-3天。此外,链霉素与青霉素联合用药,2次/d。同时,配合磺胺类,如磺胺甲基嘧啶,静脉注射,可有效缩短疗程。消毒圈舍,每日2-3次。未发病牛紧急注射牛出败疫苗。
参考文献:
[1] 董永华. 牛出血性败血症的流行特点及防治[J].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4 (8): 128-128.
[2] 马超龙. 祁连高原牦牛出血性败血症频发的原因分析[J].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15 (3): 56-56.
[3] 张立成. 高原牦牛巴氏杆菌病流行特点与分析[J]. 中国兽医杂志, 2007, 43(7): 46-46.
作者简介:宋博利(1975-), 女, 讲师, 学士, 研究方向: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
基金项目:西藏自治区高校青年教师创新支持计划项目(QCZ201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