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以及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几个环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此将本人的一些认识和体会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情境引入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好的情境,是提高课堂效益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新教材给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现实情境。在实际教学中,有的可以直接使用,但也有一些用起来不切合实际,在教学过程中应灵活处理,开发更好的情境材料。
我认为情境引入的目的有三个:一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二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三是承上启下,消除学生的知识陌生感,降低学习难度。基于以上几点,我在情境引入中,采用了不同形式,尽量使每节课的开端收到一个良好的效果。
(一)巧设生活情境,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因此,我们在课堂上应巧设各种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同时,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是有用的。
例如:初中数学中的“二次函数”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在讲二次函数图象时,我们可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图片和动画,如喷泉,拱桥,跳绳,投篮等,他们的形状都是抛物线,通过图片展示给学生一个认识二次函数图象的直观的认识。
同样在学习二次函数的应用时,也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问题。如,在一场篮球赛的最后时刻,小明的投篮将决定胜负,已知他投篮球出手时离地面20/9米,与蓝圈中心的水平距离为8米。当球出手后水平距离为4米时达到最大高度4米。设篮球运动的路线为抛物线,蓝圈中心距地面3米,问此球能否投中?学生根据已有的二次函数知识,很容易求出篮球运动路线的解析式为y=—1/9(x—4)2 4,于是,问题就是如何由此解析式判断该球能否投进蓝圈?通过分析可知,只要求出当x=8时对应的函数值是否等于3。而此时=20/9≠3,说明此球投不中。
解决了上述问题,我们又可以提出另一个问题:若篮球出手的角度和力度不变,那么如何才能使球命中?如果你是一名教练,你将如何给小明作出技术指导?这一席话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大家纷纷议论,各抒己见。有的说跳的高一些,有的说向前走一些,等等,最后根据生活经验和合情推理,得出正确结论。
成功的教育不在于教会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使学生善于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勇于探究,形成探索知识的习惯和方法。
(二)巧设质疑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围绕每个教学目标,创设一系列问题,构造认知冲突,使学生感到所面临的问题既是熟悉的,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从而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的情绪达到最佳状态。
例如:初中数学七年级上有“日历中的方程”这一节,我先让学生准备好日历,在课堂上我对学生说:“请同学们随便拿出一张日历,按我的要求圈出几个数,只要告诉我圈出的这几个数的和是多少,我就能马上说出你圈出的是哪几个数。”学生们很惊讶,这怎么可能了,于是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探究活动,主动的获取知识。
(三)巧设交流情境,发展学生创造思维。
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讨论,为他们提高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活跃思维,提高思维能力。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应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以发展学生创造思维。
例如:七年级数学有一节“截一个几何体”,我事先让同学在家中先带一个土豆,把它切成正方体。然后提问:“用一个平面去截这个正方体,所得的截面可能是什么形状呢?”对于这个问题,让学生大胆猜想,在小组内积极讨论,充分体会探索数学问题乐趣和信心。在猜想后,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动手操作,从操作活动中去验证自己的猜想。通过实物切截活动,发展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推理能力。
当然,任何形式的情境引入都应该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在许多承接叫严密的学习中,还可以采用复习、回忆引入,效果亦佳。
二、数学活动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在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层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组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课改精神要求我们的数学学习必须以数学活动为基础,新教材也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数学活动,数学课已不是老师讲数学,学生听数学的老模式了,一堂数学课就是一次活动,只是应知道活动的目的和活动的内容,关注活动的过程和活动的结果。怎样才能提高数学活动的质量,使之不成为形式,我体会到:数学活动的开展需要充分的准备,这包括教师的准备和学生的准备。
例如:(1)在探索字母能表示什么时,就需要老师和学生准备足够的小火柴棒,通过利用小火柴棒摆正方形活动,小组合作交流,探索字母能表示数,从中体会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2)在学习三角形的中位线时,我首先让学生准备了四个全等的三角形,指导学生能否通过拼图拼一個大的三角形,逆向思维去考虑怎样将一个三角形分成四个全等的三角形,从而得出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3)在学习概率与统计是,我和班级学生共同准备了扑克牌,分组实践,体会了实验频率估计理论概率这一知识点。(4)图案的设计可以让学生搜集生活中的各种美丽的图案……等等。有了充分的准备,明确了活动的步骤,使活动得以顺利开展,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兴趣,还能节约时间,增进师生情感,真正做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活动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参与,及时发现学生的成功和不足之处,给予相应的评价。肯定和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非常重要,数学思想的火花和数学方法的积累更应该重视。
三、教学反馈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学形式的改变,使反馈知识的时间段更长方式更多,通过看听问阅等不同的方式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认知程度,及时和学生一起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看,可通过观察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表现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可通过观察学生的思考表情来判断其得失;
听,听取学生的汇报、听取学生的讨论,从中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
问,采取随机抽问和自由发言相结合的形式可较好地获取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当然,从学生中互相了解情况也是很好的补充;
阅,则进一步理解学生是否有条理地掌握知识的一种手段。根据教学实践,可用一种或几种方法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但贵在及时。
四、教学评价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评价目标多元、方法多样。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新的课改精神,不再只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学生学习情况的唯一评判,评价应更多的体现在课堂上,一句表扬的话,可以激起学生思考的升华;一个鼓励的眼神,可以给学生无限的信心;轻轻点一个头,你的肯定会让学生在数学的海洋里更好的遨游。
例如:在“统计图”、“平均数”等课堂教学中,可让学生自己依据各小组设计的统计图,运用平均数知识设计的报告单,给每一个小组评分,还要说说理由,尽力让评价做到客观、公正、准确,使学生在评价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评价同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中,实现了认知结构的建立,改造和重组。更主要的是鼓励了学生大胆猜疑,以求学习主体创新潜能的开发和独立个性得到升华。或者结合班规,给那些在课堂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学生加分,起到激励作用,使他们受到鼓舞,从而更加努力学习。
数学课堂教学的环节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探讨和研究的地方,只要我们一如既往的沿着课程改革的路走下去,相信会有更多的惊喜和发现。
一、情境引入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好的情境,是提高课堂效益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新教材给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现实情境。在实际教学中,有的可以直接使用,但也有一些用起来不切合实际,在教学过程中应灵活处理,开发更好的情境材料。
我认为情境引入的目的有三个:一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二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三是承上启下,消除学生的知识陌生感,降低学习难度。基于以上几点,我在情境引入中,采用了不同形式,尽量使每节课的开端收到一个良好的效果。
(一)巧设生活情境,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因此,我们在课堂上应巧设各种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同时,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是有用的。
例如:初中数学中的“二次函数”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在讲二次函数图象时,我们可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图片和动画,如喷泉,拱桥,跳绳,投篮等,他们的形状都是抛物线,通过图片展示给学生一个认识二次函数图象的直观的认识。
同样在学习二次函数的应用时,也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问题。如,在一场篮球赛的最后时刻,小明的投篮将决定胜负,已知他投篮球出手时离地面20/9米,与蓝圈中心的水平距离为8米。当球出手后水平距离为4米时达到最大高度4米。设篮球运动的路线为抛物线,蓝圈中心距地面3米,问此球能否投中?学生根据已有的二次函数知识,很容易求出篮球运动路线的解析式为y=—1/9(x—4)2 4,于是,问题就是如何由此解析式判断该球能否投进蓝圈?通过分析可知,只要求出当x=8时对应的函数值是否等于3。而此时=20/9≠3,说明此球投不中。
解决了上述问题,我们又可以提出另一个问题:若篮球出手的角度和力度不变,那么如何才能使球命中?如果你是一名教练,你将如何给小明作出技术指导?这一席话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大家纷纷议论,各抒己见。有的说跳的高一些,有的说向前走一些,等等,最后根据生活经验和合情推理,得出正确结论。
成功的教育不在于教会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使学生善于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勇于探究,形成探索知识的习惯和方法。
(二)巧设质疑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围绕每个教学目标,创设一系列问题,构造认知冲突,使学生感到所面临的问题既是熟悉的,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从而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的情绪达到最佳状态。
例如:初中数学七年级上有“日历中的方程”这一节,我先让学生准备好日历,在课堂上我对学生说:“请同学们随便拿出一张日历,按我的要求圈出几个数,只要告诉我圈出的这几个数的和是多少,我就能马上说出你圈出的是哪几个数。”学生们很惊讶,这怎么可能了,于是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探究活动,主动的获取知识。
(三)巧设交流情境,发展学生创造思维。
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讨论,为他们提高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活跃思维,提高思维能力。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应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以发展学生创造思维。
例如:七年级数学有一节“截一个几何体”,我事先让同学在家中先带一个土豆,把它切成正方体。然后提问:“用一个平面去截这个正方体,所得的截面可能是什么形状呢?”对于这个问题,让学生大胆猜想,在小组内积极讨论,充分体会探索数学问题乐趣和信心。在猜想后,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动手操作,从操作活动中去验证自己的猜想。通过实物切截活动,发展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推理能力。
当然,任何形式的情境引入都应该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在许多承接叫严密的学习中,还可以采用复习、回忆引入,效果亦佳。
二、数学活动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在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层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组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课改精神要求我们的数学学习必须以数学活动为基础,新教材也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数学活动,数学课已不是老师讲数学,学生听数学的老模式了,一堂数学课就是一次活动,只是应知道活动的目的和活动的内容,关注活动的过程和活动的结果。怎样才能提高数学活动的质量,使之不成为形式,我体会到:数学活动的开展需要充分的准备,这包括教师的准备和学生的准备。
例如:(1)在探索字母能表示什么时,就需要老师和学生准备足够的小火柴棒,通过利用小火柴棒摆正方形活动,小组合作交流,探索字母能表示数,从中体会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2)在学习三角形的中位线时,我首先让学生准备了四个全等的三角形,指导学生能否通过拼图拼一個大的三角形,逆向思维去考虑怎样将一个三角形分成四个全等的三角形,从而得出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3)在学习概率与统计是,我和班级学生共同准备了扑克牌,分组实践,体会了实验频率估计理论概率这一知识点。(4)图案的设计可以让学生搜集生活中的各种美丽的图案……等等。有了充分的准备,明确了活动的步骤,使活动得以顺利开展,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兴趣,还能节约时间,增进师生情感,真正做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活动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参与,及时发现学生的成功和不足之处,给予相应的评价。肯定和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非常重要,数学思想的火花和数学方法的积累更应该重视。
三、教学反馈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学形式的改变,使反馈知识的时间段更长方式更多,通过看听问阅等不同的方式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认知程度,及时和学生一起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看,可通过观察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表现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可通过观察学生的思考表情来判断其得失;
听,听取学生的汇报、听取学生的讨论,从中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
问,采取随机抽问和自由发言相结合的形式可较好地获取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当然,从学生中互相了解情况也是很好的补充;
阅,则进一步理解学生是否有条理地掌握知识的一种手段。根据教学实践,可用一种或几种方法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但贵在及时。
四、教学评价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评价目标多元、方法多样。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新的课改精神,不再只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学生学习情况的唯一评判,评价应更多的体现在课堂上,一句表扬的话,可以激起学生思考的升华;一个鼓励的眼神,可以给学生无限的信心;轻轻点一个头,你的肯定会让学生在数学的海洋里更好的遨游。
例如:在“统计图”、“平均数”等课堂教学中,可让学生自己依据各小组设计的统计图,运用平均数知识设计的报告单,给每一个小组评分,还要说说理由,尽力让评价做到客观、公正、准确,使学生在评价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评价同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中,实现了认知结构的建立,改造和重组。更主要的是鼓励了学生大胆猜疑,以求学习主体创新潜能的开发和独立个性得到升华。或者结合班规,给那些在课堂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学生加分,起到激励作用,使他们受到鼓舞,从而更加努力学习。
数学课堂教学的环节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探讨和研究的地方,只要我们一如既往的沿着课程改革的路走下去,相信会有更多的惊喜和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