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医疗是2015年最大风口,但在今年下半年其投资趋势已经发生了分化。今年第三季度较第二季度相比,早期阶段获得融资的项目大幅减少,融资难度加深,相对早期而言,B轮以后的项目更受投资人青睐。
未来将会如何演化?从互联网医疗的产品形态、公司的运营形态、投融资阶段、创业驱动模式以及估值趋势等5个角度,可以给出趋势预判。
功能鸡肋
从产品形态上来看,纯硬件的创业企业融资越来越难,硬件创业必须转向“硬件+服务”模式并依赖服务驱动硬件售卖。
腾讯《2014年智能可穿戴市场白皮书》显示,智能可穿戴设备的认知率为54.6%,但使用率只有2.9%,从用户认知到购买的转化率仅为5.3%。原因是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已经具备了用户认知基础。过去人们是处于好奇心以及未来趋势而购买智能设备,但随着人们对最初的认知由模糊变得清晰,意识到智能硬件功能“鸡肋”,数据无法产生价值,因而造成较低的转化率。
数据显示,运动户外、音乐影像是当前可穿戴设备覆盖的主流领域,而用户最期待的则是其在医疗健康、安全定位领域发挥作用,这反映了目前可穿戴设备还停留在娱乐属性阶段。而医疗、安全作为刚需,可穿戴设备在医疗市场的需求是刚性的。然而现在的设备记录的数据却并不能转化为医疗数据,这也是造成纯硬件制造商难以获得融资的原因之一。
以手环为例,3个月的持续使用是一道难迈的坎。42%的手环用户目前已经不再使用。在1个月内近一半用户流失,3个月内流失的比例高达86.9%。造成如此之高流失率的原因有三点:一是产品本身不具有实用性,用户没有找到适合的使用场景和使用习惯;二是产品缺少关联性,多数只是一个数据采集设备,用户无法将其转化为有效信息;三是产品没有融入生活,硬件缺少基于数据的健康管理服务,本质上无法提升用户的使用频次与粘性。
国内手环提供商,除了小米和bong以外,没有百万级销售量企业。国外的Fitbit 等公司,上市后股价一直下跌,原因在于手环产品没有后续的服务,这是硬件的普遍硬伤。不单是健康类硬件,医疗级硬件也面临同样的困境。血压,血糖、心电、血氧等智能测量仪器,其实不是测量数据本身,而是为了控制疾病风险。如果没有后续的服务,患者得到这些数据并无实质意义,纯硬件类创业公司正确商业模式的跑通应该是“硬件+服务”。
从运营形态上来看,纯线上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的企业融资越来越难,必须进行O2O和重度模式的尝试,才有希望形成竞争壁垒。
早在几年前,纯线上互联网医疗企业比较容易融到钱,因为轻模式的一个主要特征是扩张快、壁垒低,初创企业可以迅速跑马圈地,获得用户也比较便宜。对于先发者无疑抢占了时间红利,对于后发者,则很难拿到融资,因为资源的获取成本越来越高,规模优势已经被占。其次,纯线上轻模式由于技术壁垒低,容易被BAT复制并超越,后发者则需要有线下的服务做支撑,向线下重模式拓展。目前的早期移动医疗创业公司也都纷纷谋求向重模式转型,例如春雨医生、丁香园等都开始了线下诊所的布局。最后,医疗还有个特征是本地化,如果在某一细分领域(包括某病种或某个地域、)做的比较深入,则是有机会的。
硬壁垒的机会
从投融资阶段上来看,天使轮和Pre-A的项目融资越来越难,而B轮之后的互联网医疗企业由于建立起竞争壁垒和资金、资源优势,同时非常稀缺,从而将更容易获得高估值。
首先,先发企业不论从患者资源、医生资源、医院资源、数据资源等方面的积累都先人一步,后发者很难与其竞争。此时在天使轮和Pre-A轮阶段的企业,很难在短期内用低成本复制这样的资源。
其次,对于互联网医疗来说,商业模式和资源同样重要。目前大部分在融Pre-A的公司的模式其实已经被前者证实或证伪,极少有真正的模式创新,这也是不利于他们融资的原因。另外,即便是某些在融天使轮的企业找到了一些机会,但是这些切入点如果仍然是比较轻模式的话,那么资金充裕已经进入B轮融资的较成熟企业很容易切入这个领域并低成本复制,除非创始人能力很强,或者资源占优或者切入点很重。轻模式造成的结果就是市场上的Pre-A和天使融资估值较低,B轮以后的较成熟项目基于已经建立起的资金壁垒和资源优势,更容易获得高估值。
创业公司的驱动模式可以归为两大类,一类是商业模式驱动型,国内的互联网医疗创业企业中更多是这一类,此类创业公司的特点是更依赖资源,以及整合资源去进行商业拓展的能力。这类创业企业数量已经非常多,不论是在线问诊收费、挂号收费、陪诊收费还是其他模式,其实都在不断地验证中,目前该类模式中没有产生大规模收入的互联网医疗企业,这个模式能跑通的企业也很少。另一类是技术驱动型,这类优质项目一直稀缺,因为壁垒高,技术的突破需要相当长的周期。不论是以算法为主的软件技术,亦或是软件结合硬件的产品。例如无创指间采血法,所谓的微创和无创,真正通过CFDA认证的非常少。这类技术创新型公司更容易形成壁垒。因为技术壁垒是硬壁垒,而不是其他一些用钱就可以换到的资源,这一类企业相对稀缺,未来可能会或得机构的青睐。
从大类驱动模式角度看,目前投融资市场中,商业模式驱动型的企业较多,而依赖于技术驱动型的企业较为稀缺。从动态眼光来看,未来技术驱动型的企业将更有希望获得投资机构的青睐。
从未来估值趋势看,一级市场的估值仍然要看二级市场的“脸色”,股票市场回暖是互联网医疗创业投资市场重返火爆的必要条件。
项目估值从短期来看会保持一个相对低位,一二级联动的机制在于,很多项目的退出渠道要靠二级市场上市公司的收购,所以二级市场估值的降低一方面影响了大家对一级市场的信心和未来可看到的市值空间。如果二级市场股灾再次发生的话,那么一级市场的融资将更困难。同时,随着项目估值的降低,未来也会形成很大的整合,尤其是 B轮融过资的企业,它们在资金与业务上都相对比较成熟,更适合通过整合资源来实现版图扩张。
未来将会如何演化?从互联网医疗的产品形态、公司的运营形态、投融资阶段、创业驱动模式以及估值趋势等5个角度,可以给出趋势预判。
功能鸡肋
从产品形态上来看,纯硬件的创业企业融资越来越难,硬件创业必须转向“硬件+服务”模式并依赖服务驱动硬件售卖。
腾讯《2014年智能可穿戴市场白皮书》显示,智能可穿戴设备的认知率为54.6%,但使用率只有2.9%,从用户认知到购买的转化率仅为5.3%。原因是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已经具备了用户认知基础。过去人们是处于好奇心以及未来趋势而购买智能设备,但随着人们对最初的认知由模糊变得清晰,意识到智能硬件功能“鸡肋”,数据无法产生价值,因而造成较低的转化率。
数据显示,运动户外、音乐影像是当前可穿戴设备覆盖的主流领域,而用户最期待的则是其在医疗健康、安全定位领域发挥作用,这反映了目前可穿戴设备还停留在娱乐属性阶段。而医疗、安全作为刚需,可穿戴设备在医疗市场的需求是刚性的。然而现在的设备记录的数据却并不能转化为医疗数据,这也是造成纯硬件制造商难以获得融资的原因之一。
以手环为例,3个月的持续使用是一道难迈的坎。42%的手环用户目前已经不再使用。在1个月内近一半用户流失,3个月内流失的比例高达86.9%。造成如此之高流失率的原因有三点:一是产品本身不具有实用性,用户没有找到适合的使用场景和使用习惯;二是产品缺少关联性,多数只是一个数据采集设备,用户无法将其转化为有效信息;三是产品没有融入生活,硬件缺少基于数据的健康管理服务,本质上无法提升用户的使用频次与粘性。
国内手环提供商,除了小米和bong以外,没有百万级销售量企业。国外的Fitbit 等公司,上市后股价一直下跌,原因在于手环产品没有后续的服务,这是硬件的普遍硬伤。不单是健康类硬件,医疗级硬件也面临同样的困境。血压,血糖、心电、血氧等智能测量仪器,其实不是测量数据本身,而是为了控制疾病风险。如果没有后续的服务,患者得到这些数据并无实质意义,纯硬件类创业公司正确商业模式的跑通应该是“硬件+服务”。
从运营形态上来看,纯线上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的企业融资越来越难,必须进行O2O和重度模式的尝试,才有希望形成竞争壁垒。
早在几年前,纯线上互联网医疗企业比较容易融到钱,因为轻模式的一个主要特征是扩张快、壁垒低,初创企业可以迅速跑马圈地,获得用户也比较便宜。对于先发者无疑抢占了时间红利,对于后发者,则很难拿到融资,因为资源的获取成本越来越高,规模优势已经被占。其次,纯线上轻模式由于技术壁垒低,容易被BAT复制并超越,后发者则需要有线下的服务做支撑,向线下重模式拓展。目前的早期移动医疗创业公司也都纷纷谋求向重模式转型,例如春雨医生、丁香园等都开始了线下诊所的布局。最后,医疗还有个特征是本地化,如果在某一细分领域(包括某病种或某个地域、)做的比较深入,则是有机会的。
硬壁垒的机会
从投融资阶段上来看,天使轮和Pre-A的项目融资越来越难,而B轮之后的互联网医疗企业由于建立起竞争壁垒和资金、资源优势,同时非常稀缺,从而将更容易获得高估值。
首先,先发企业不论从患者资源、医生资源、医院资源、数据资源等方面的积累都先人一步,后发者很难与其竞争。此时在天使轮和Pre-A轮阶段的企业,很难在短期内用低成本复制这样的资源。
其次,对于互联网医疗来说,商业模式和资源同样重要。目前大部分在融Pre-A的公司的模式其实已经被前者证实或证伪,极少有真正的模式创新,这也是不利于他们融资的原因。另外,即便是某些在融天使轮的企业找到了一些机会,但是这些切入点如果仍然是比较轻模式的话,那么资金充裕已经进入B轮融资的较成熟企业很容易切入这个领域并低成本复制,除非创始人能力很强,或者资源占优或者切入点很重。轻模式造成的结果就是市场上的Pre-A和天使融资估值较低,B轮以后的较成熟项目基于已经建立起的资金壁垒和资源优势,更容易获得高估值。
创业公司的驱动模式可以归为两大类,一类是商业模式驱动型,国内的互联网医疗创业企业中更多是这一类,此类创业公司的特点是更依赖资源,以及整合资源去进行商业拓展的能力。这类创业企业数量已经非常多,不论是在线问诊收费、挂号收费、陪诊收费还是其他模式,其实都在不断地验证中,目前该类模式中没有产生大规模收入的互联网医疗企业,这个模式能跑通的企业也很少。另一类是技术驱动型,这类优质项目一直稀缺,因为壁垒高,技术的突破需要相当长的周期。不论是以算法为主的软件技术,亦或是软件结合硬件的产品。例如无创指间采血法,所谓的微创和无创,真正通过CFDA认证的非常少。这类技术创新型公司更容易形成壁垒。因为技术壁垒是硬壁垒,而不是其他一些用钱就可以换到的资源,这一类企业相对稀缺,未来可能会或得机构的青睐。
从大类驱动模式角度看,目前投融资市场中,商业模式驱动型的企业较多,而依赖于技术驱动型的企业较为稀缺。从动态眼光来看,未来技术驱动型的企业将更有希望获得投资机构的青睐。
从未来估值趋势看,一级市场的估值仍然要看二级市场的“脸色”,股票市场回暖是互联网医疗创业投资市场重返火爆的必要条件。
项目估值从短期来看会保持一个相对低位,一二级联动的机制在于,很多项目的退出渠道要靠二级市场上市公司的收购,所以二级市场估值的降低一方面影响了大家对一级市场的信心和未来可看到的市值空间。如果二级市场股灾再次发生的话,那么一级市场的融资将更困难。同时,随着项目估值的降低,未来也会形成很大的整合,尤其是 B轮融过资的企业,它们在资金与业务上都相对比较成熟,更适合通过整合资源来实现版图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