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
2018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明确从2019年1月1日起,将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等各项社会保险费交由税务部门统一征收。
进入到2019年,作为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人员,最大的关心就应该是“社保入税”了。从2019年1月1日起,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等各项社会保险费交由税务部门统一征收。“社保入税”也成为新的年度热词。据笔者了解,事业单位编制内人员虽然纳入机关事业养老体系,但单位内部按照《劳动法》聘用的人员大有人在,特别对于大多数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此类人员的比例已经超过单位职工总数的50%。笔者结合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实际,谈一谈“社保入税”下,如何有效控制人力成本,同时提升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一、“社保入税”政策解读
1.新旧模式带来的变化
一是申报模式由主动申报变为主动申报加数据对比;二是审查模式由过去的社保审计和社保稽查变为税务稽查;三是申报社保的数据来源由企业自己提供变为金税三期数据库提供;四是员工的收入实现了全国联网;五是过去对少缴或不申报交纳社保的行为不负法律责任,一般采取补缴的方式进行,现在对这种行为则采用负刑事责任外,还要补缴、罚款和交纳滞纳金。六是税务征收社保指定税务专管员专门负责;七是银行数据查询有专门接口,随时方便查询。
2.不足额交纳社保的后果
本轮社保入税改革后,不全员缴纳社保,不足额缴纳社保、社保虚假挂靠就会在税务局的数据库中亮红灯。
根据相关资料统计,2018年國内约76%的公司没有按员工真实工资作为基数缴纳社保,其中更有约23%的公司是按当地最低标准作为基数给员工缴纳社保。事业单位编制外聘用人员,也不可能完全按员工真实工资作为基数缴纳社保,这一普遍现象在社保入税改革后,必将会是一去不复返了。
二、“社保入税”带来的变化分析
1.给员工带来的变化
作为职工,“社保入税”后,到手的工资可能变少了,特别是用当期现金收入养家的普通职工,可能感觉会更明显。
举个例子来说,税改前,职工小李每月的实际工资有6000元,但单位却按照社保缴费下限3000元来给小李申报和缴纳社保,这样小李每月到手的工资相对应交基数会增多。税改后,社保费由税务部门统一征收,小李当期到手的工资肯定会比以前变少。对于一名还需要每月还房贷的普通岗位员工,这一变化可能会影响其正常生活等。不过从长远利益考虑,这种改变促使单位为员工缴纳更多的社保费,员工也会比以前享受到更多的社保权益,最直接的收益就是职工医保个人帐户额度增加,在退休后,退休金增加,。
2.给单位带来的变化
“社保入税”后,单位最大的变化主要为用工成本增大,涉税风险增高。
社保改税这一举措对用工单位来说影响巨大,在税务局全面稽查的时代,用工单位想在工资、社保上面打“擦边球”的难度大大提升,不缴、少缴、漏缴等行为已经行不通了,用工单位所面临的处境将是用工负担比以前加重,涉税风险倍增。
据有关资料显示,“社保入税”后,用工单位社保支出成本将增加30-43%。以笔者所在的事业单位为例,聘用人员实际发放的工资额与目前社保基数高达85%,实际发放的工薪与目前社保基数对比高近50%,经估算,单位若按上年实际工资为基数交纳社保,预计年社保费相比上年要高出一倍多。
三、面对“社保入税”的解决方案
在当前新形势下,事业单位应当如何有效控制员工成本?如何合法合规降低的社保缴纳基数?如何设计出更有价值和竞争力的“灵活用工”方案呢?在合法合规的基础上为单位有效降低运营成本,让单位和职工双赢。
1、财务人力部门配合及时盘点自查
认真研读政策法规,顺势而为,变被动为主动,事业单位内部的计财部门与组织人事部门要积极配合,及时将单位里的用工结构、人力成本、社保和税务情况进行及早盘点、清理和自查,梳理出本单位当下时亟待解决的难点和问题。财务部门主要协助核算税务系统里交纳个人所得税的工资额度,以便提前测算出单位不同用工的各类人员应缴社保数,让单位劳动用工的人力成本清晰可控。
2、剥离子公司,做实纳税单位
据了解,目前大多数公益二类事业单位都有一定的经营职能,在单位内部,不用经营职能的单位注册成立了公司,此类公司有高新技术、小微企业等。按照国家对小微企业的一些税收优惠政策,可以剥离下属子公司,做实公司资本与运营,调整人员规模,更多争取小微企业的一些优惠政策。根据财政部和税务总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实施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政策的通知》,对小微企业的增值税、所得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耕地占用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等均有优惠政策。
3.优化用工模式
用人单位在可能的条件中,可以按照用工情况对一些临时性或工作量不饱和的岗位,使用非全日制员工。对于原为固定职工的岗位,每日工作时间不足4小时的,在人员自然减少后,若需新增人员,即可采用非全日制模式用工。对于环卫、安保等辅助性岗位,则可以采用劳务派遣的模式进行用工。
4、增加员工福利
规定指出,职工在政策范围内的福利费在计算个人所得税前准予扣除,不作为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基数。近年来,因为公积金并没有成为用工单位的一项强制性政策,所以,还有部分单位未给职工交公积金,或是交了公积金也没有交足。公积金是一项员工福利,是不用交税的,所以,可以适当增加公积金缴费,这样也是让职工实实在在的得利了。
5、调整工资结构
规定指出,日常发放工资与年终兑现发放的工资的纳税标准是不一样的,这样,用人单位可以细化考核分配办法,加大年终考核兑现的力度,可以将日常考核的兑现调整一部分到年底,年终一次性发放,这样,一方面减少职工税负,另一方面,也可以稳定职工队伍。
2018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明确从2019年1月1日起,将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等各项社会保险费交由税务部门统一征收。
进入到2019年,作为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人员,最大的关心就应该是“社保入税”了。从2019年1月1日起,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等各项社会保险费交由税务部门统一征收。“社保入税”也成为新的年度热词。据笔者了解,事业单位编制内人员虽然纳入机关事业养老体系,但单位内部按照《劳动法》聘用的人员大有人在,特别对于大多数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此类人员的比例已经超过单位职工总数的50%。笔者结合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实际,谈一谈“社保入税”下,如何有效控制人力成本,同时提升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一、“社保入税”政策解读
1.新旧模式带来的变化
一是申报模式由主动申报变为主动申报加数据对比;二是审查模式由过去的社保审计和社保稽查变为税务稽查;三是申报社保的数据来源由企业自己提供变为金税三期数据库提供;四是员工的收入实现了全国联网;五是过去对少缴或不申报交纳社保的行为不负法律责任,一般采取补缴的方式进行,现在对这种行为则采用负刑事责任外,还要补缴、罚款和交纳滞纳金。六是税务征收社保指定税务专管员专门负责;七是银行数据查询有专门接口,随时方便查询。
2.不足额交纳社保的后果
本轮社保入税改革后,不全员缴纳社保,不足额缴纳社保、社保虚假挂靠就会在税务局的数据库中亮红灯。
根据相关资料统计,2018年國内约76%的公司没有按员工真实工资作为基数缴纳社保,其中更有约23%的公司是按当地最低标准作为基数给员工缴纳社保。事业单位编制外聘用人员,也不可能完全按员工真实工资作为基数缴纳社保,这一普遍现象在社保入税改革后,必将会是一去不复返了。
二、“社保入税”带来的变化分析
1.给员工带来的变化
作为职工,“社保入税”后,到手的工资可能变少了,特别是用当期现金收入养家的普通职工,可能感觉会更明显。
举个例子来说,税改前,职工小李每月的实际工资有6000元,但单位却按照社保缴费下限3000元来给小李申报和缴纳社保,这样小李每月到手的工资相对应交基数会增多。税改后,社保费由税务部门统一征收,小李当期到手的工资肯定会比以前变少。对于一名还需要每月还房贷的普通岗位员工,这一变化可能会影响其正常生活等。不过从长远利益考虑,这种改变促使单位为员工缴纳更多的社保费,员工也会比以前享受到更多的社保权益,最直接的收益就是职工医保个人帐户额度增加,在退休后,退休金增加,。
2.给单位带来的变化
“社保入税”后,单位最大的变化主要为用工成本增大,涉税风险增高。
社保改税这一举措对用工单位来说影响巨大,在税务局全面稽查的时代,用工单位想在工资、社保上面打“擦边球”的难度大大提升,不缴、少缴、漏缴等行为已经行不通了,用工单位所面临的处境将是用工负担比以前加重,涉税风险倍增。
据有关资料显示,“社保入税”后,用工单位社保支出成本将增加30-43%。以笔者所在的事业单位为例,聘用人员实际发放的工资额与目前社保基数高达85%,实际发放的工薪与目前社保基数对比高近50%,经估算,单位若按上年实际工资为基数交纳社保,预计年社保费相比上年要高出一倍多。
三、面对“社保入税”的解决方案
在当前新形势下,事业单位应当如何有效控制员工成本?如何合法合规降低的社保缴纳基数?如何设计出更有价值和竞争力的“灵活用工”方案呢?在合法合规的基础上为单位有效降低运营成本,让单位和职工双赢。
1、财务人力部门配合及时盘点自查
认真研读政策法规,顺势而为,变被动为主动,事业单位内部的计财部门与组织人事部门要积极配合,及时将单位里的用工结构、人力成本、社保和税务情况进行及早盘点、清理和自查,梳理出本单位当下时亟待解决的难点和问题。财务部门主要协助核算税务系统里交纳个人所得税的工资额度,以便提前测算出单位不同用工的各类人员应缴社保数,让单位劳动用工的人力成本清晰可控。
2、剥离子公司,做实纳税单位
据了解,目前大多数公益二类事业单位都有一定的经营职能,在单位内部,不用经营职能的单位注册成立了公司,此类公司有高新技术、小微企业等。按照国家对小微企业的一些税收优惠政策,可以剥离下属子公司,做实公司资本与运营,调整人员规模,更多争取小微企业的一些优惠政策。根据财政部和税务总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实施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政策的通知》,对小微企业的增值税、所得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耕地占用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等均有优惠政策。
3.优化用工模式
用人单位在可能的条件中,可以按照用工情况对一些临时性或工作量不饱和的岗位,使用非全日制员工。对于原为固定职工的岗位,每日工作时间不足4小时的,在人员自然减少后,若需新增人员,即可采用非全日制模式用工。对于环卫、安保等辅助性岗位,则可以采用劳务派遣的模式进行用工。
4、增加员工福利
规定指出,职工在政策范围内的福利费在计算个人所得税前准予扣除,不作为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基数。近年来,因为公积金并没有成为用工单位的一项强制性政策,所以,还有部分单位未给职工交公积金,或是交了公积金也没有交足。公积金是一项员工福利,是不用交税的,所以,可以适当增加公积金缴费,这样也是让职工实实在在的得利了。
5、调整工资结构
规定指出,日常发放工资与年终兑现发放的工资的纳税标准是不一样的,这样,用人单位可以细化考核分配办法,加大年终考核兑现的力度,可以将日常考核的兑现调整一部分到年底,年终一次性发放,这样,一方面减少职工税负,另一方面,也可以稳定职工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