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现今中学生名著阅读种种令人担忧的现状,笔者尝试利用互联网+平台,有效导读和学生充分的阅读结合起来,深化阅读策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领学生对其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艺术手法、作品主旨等内容进行深入探讨,从而提升学生阅读素养。
关键词:初中名著;教学策略;互联网+;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36-012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36.078
一、名著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给人们带来了立体的、多感官的享受。人们习惯于使用电脑、手机等媒体阅读,而不再喜欢静心阅读纸上的文字。 “快餐式”阅读代替了原汁原味的经典阅读,致使许多学生课外阅读以消遣为目的,对经典作品的了解微乎其微。有的学生在考试压力下阅读,急功近利,用阅读有关资料代替了阅读原著,导致不能整体把握名著、读透名著,甚至断章取义。这种阅读,很难引发学生对自我和外部世界进行思考,激发学生对社会、人生、自然深刻的感悟。阅读教学“育人”的功能日渐式微,教学难度日渐加大。基于此,我们尝试探索加强文学名著阅读的指导策略。
二、引导学生有序有效地读原著的策略
基于中学生名著阅读情况的分析,我认为初中文学名著的教学,必须改变伪阅读、浅阅读的现状,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真正提高学生对名著阅读的理解能力,带学生老老实实将所有名著读好,并与自己的人生内心成长相结合,从而突破教学困境。让学生爱上阅读,他就有“文学的耳朵”随时倾听“花开的声音”,并把这种世界上最美的声音用文字表达出来,这份情感,就是最基本的人文素养。具体做法如下:
(一)三年规划,合理统筹
教师按照课标要求,每学期读好指定篇目(九年级名著分散在七、八年级完成),必读与选读相结合,在网络平台提供导读菜单,让学生自主选择,踏实阅读;通过读书记录日卡、周卡,督促学生养成读名著的习惯;同时搭建网络阅读交流平台也充分利用寒暑假布置开学后一定要读要讲的名著。三年,学生的名著阅读有序进行,坚持使学生受益匪浅。
(二)注重积累,螺旋上升
通过明确要求,利用互联网+双课堂,化整为零,细化要求、多样活动,让学生保证阅读数量的同时提高阅读质量,提升文学素养。
1.细:要求学生读原著,读出“原汁原味”和“原始风貌”,并在书上圈、点、勾、划、做批注,记录自己阅读的感悟。学生广撷博采,内化吸收,随时记录心得、随感,线下课堂进行交流、碰撞,兴趣浓郁、厚积薄发。
2.活:组织限时演讲和读书交流会活动,让名著阅读融入学生的生活。如课前三分钟演讲,讲故事、析人物,谈感受、作对比;利用学校戏剧节,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把经典情节搬上舞台;利用读书交流沙龙,学生进行好书推介、漂流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
3.实:让学生在写读书笔记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名著内容、人物形象、主题思想,落实名著阅读效果。七、八年级,利用“午读育心”课程,统筹安排学生阅读时间,形成浓厚的读名著、议名著的氛围,专时专用,让学生实现“真读书”。
(三)智慧导读,优化策略
一般来说,语文教学常以单篇课文的教学为点,以单元教学为线,从而形成一个教学的整体。而名著阅读教学重在对一部作品的把握,如果只是让学生课后自主阅读,然后进行训练,继而评讲答案,学习是收效甚微的。教师只有通过凸显文本特点的名著导读,优化教学策略,指导学生梳理情节、明晰脉络,才能化繁为简,使学生实现深度阅读。
1.个性化阅读——激发名著阅读内生力
(1)在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慧眼独具地发现作品中的“空白”及“分歧点”,引发学生与知识、生活、情感积淀相连接,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现对文学名著的个性化阅读。学生在课下阅读、线上先学的基础上,进行复述接龙。如《西游记》《水浒传》等小说有“章回”,分回标目、分章叙事、首尾完整、故事连接、段落整齐。借助目录,可以把握整部作品,并容易找出重要事件。《水浒传》人物众多,性格各异,且很多人物在小说里出场跨度大,导致很多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不够准确。如果借助回目,可以整理出重要人物的一生经历。
(2)处理好“引导”与“讲授”的关系。“引”是方法,“导”是应采取的态度和过程。每周一节名著导读课。一导文学常识如何积累;二导名著人物形象分析;三导名著故事精彩情节;四导对名著内容的体验评价,对名著的作品内容、主题思想、写作手法、人物形象及语言特色的感悟,指导学生走进深层次阅读,获得自己的体验、启示和评价;五导读书方法,培养爱读书的习惯,学会多种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随时摘抄、做读书卡片、读书批注、读书笔记、集中阅读与广泛阅读相结合等)。引导学生在发现、讨论中张扬个性、发现自我,在愉悦中感受阅读客体的艺术魅力,提高审美情趣。
2.专题研究性阅读——培养素养深厚的阅读者
专题研究性阅读指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通过广泛阅读,多维整合,实现深度理解感悟,并用小论文的方式展示成果,在实践中提升阅读素养。
(1)有的放矢——确定阅读研究课题。课题的选择对于整个研究性阅读来说有着“导向”的作用。学生以前没有深入接触过专题研究性阅读,教师要给学生介绍选择课题的方法。比如,在精读了《朝花夕拾》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之后,学生便发现这些作品中体现出的鲁迅先生的“爱”与“恨”,即可引导学生确定“鲁迅先生的爱与恨”为课题,进行专题研究性阅读,选定课题之后,初步可提醒学生查阅相关参考资料,了解背景、作家常识,和在此领域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和最新动向,从而确定研究下去的方向和侧重点。
(2)博观约取——整理研究资料。学生在确立研究性阅读的课题之后,一方面要仔细研读原著,另一方面是查阅与课题相关的文献。收集资料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整理、加工能力。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检索图书和网络资料的方法、技巧,从而提高他们文献检索的速度和质量。
(3)集納整合——形成研究成果。学生对所阅读的名著和收集整理的资料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将其条理清晰地表述出来。学生仅仅拥有大量资料,并不能得出研究成果,必须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深度的思维加工,经过分析、整合、概括、归纳等一系列的处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做出判断、得出结论,集合小组每个成员的智慧,用恰当的语言把结论有条理地表达出来,完成一篇相对完整的研究报告或论文,有理有据,引人深思,学生成为有思想的表达者。
参考文献:
[1] 韩春萌.当前文学经典名著教学的误区[J].教育学术月刊,2005(3):47-49.
[2] 李洁.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8.
关键词:初中名著;教学策略;互联网+;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36-012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36.078
一、名著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给人们带来了立体的、多感官的享受。人们习惯于使用电脑、手机等媒体阅读,而不再喜欢静心阅读纸上的文字。 “快餐式”阅读代替了原汁原味的经典阅读,致使许多学生课外阅读以消遣为目的,对经典作品的了解微乎其微。有的学生在考试压力下阅读,急功近利,用阅读有关资料代替了阅读原著,导致不能整体把握名著、读透名著,甚至断章取义。这种阅读,很难引发学生对自我和外部世界进行思考,激发学生对社会、人生、自然深刻的感悟。阅读教学“育人”的功能日渐式微,教学难度日渐加大。基于此,我们尝试探索加强文学名著阅读的指导策略。
二、引导学生有序有效地读原著的策略
基于中学生名著阅读情况的分析,我认为初中文学名著的教学,必须改变伪阅读、浅阅读的现状,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真正提高学生对名著阅读的理解能力,带学生老老实实将所有名著读好,并与自己的人生内心成长相结合,从而突破教学困境。让学生爱上阅读,他就有“文学的耳朵”随时倾听“花开的声音”,并把这种世界上最美的声音用文字表达出来,这份情感,就是最基本的人文素养。具体做法如下:
(一)三年规划,合理统筹
教师按照课标要求,每学期读好指定篇目(九年级名著分散在七、八年级完成),必读与选读相结合,在网络平台提供导读菜单,让学生自主选择,踏实阅读;通过读书记录日卡、周卡,督促学生养成读名著的习惯;同时搭建网络阅读交流平台也充分利用寒暑假布置开学后一定要读要讲的名著。三年,学生的名著阅读有序进行,坚持使学生受益匪浅。
(二)注重积累,螺旋上升
通过明确要求,利用互联网+双课堂,化整为零,细化要求、多样活动,让学生保证阅读数量的同时提高阅读质量,提升文学素养。
1.细:要求学生读原著,读出“原汁原味”和“原始风貌”,并在书上圈、点、勾、划、做批注,记录自己阅读的感悟。学生广撷博采,内化吸收,随时记录心得、随感,线下课堂进行交流、碰撞,兴趣浓郁、厚积薄发。
2.活:组织限时演讲和读书交流会活动,让名著阅读融入学生的生活。如课前三分钟演讲,讲故事、析人物,谈感受、作对比;利用学校戏剧节,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把经典情节搬上舞台;利用读书交流沙龙,学生进行好书推介、漂流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
3.实:让学生在写读书笔记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名著内容、人物形象、主题思想,落实名著阅读效果。七、八年级,利用“午读育心”课程,统筹安排学生阅读时间,形成浓厚的读名著、议名著的氛围,专时专用,让学生实现“真读书”。
(三)智慧导读,优化策略
一般来说,语文教学常以单篇课文的教学为点,以单元教学为线,从而形成一个教学的整体。而名著阅读教学重在对一部作品的把握,如果只是让学生课后自主阅读,然后进行训练,继而评讲答案,学习是收效甚微的。教师只有通过凸显文本特点的名著导读,优化教学策略,指导学生梳理情节、明晰脉络,才能化繁为简,使学生实现深度阅读。
1.个性化阅读——激发名著阅读内生力
(1)在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慧眼独具地发现作品中的“空白”及“分歧点”,引发学生与知识、生活、情感积淀相连接,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现对文学名著的个性化阅读。学生在课下阅读、线上先学的基础上,进行复述接龙。如《西游记》《水浒传》等小说有“章回”,分回标目、分章叙事、首尾完整、故事连接、段落整齐。借助目录,可以把握整部作品,并容易找出重要事件。《水浒传》人物众多,性格各异,且很多人物在小说里出场跨度大,导致很多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不够准确。如果借助回目,可以整理出重要人物的一生经历。
(2)处理好“引导”与“讲授”的关系。“引”是方法,“导”是应采取的态度和过程。每周一节名著导读课。一导文学常识如何积累;二导名著人物形象分析;三导名著故事精彩情节;四导对名著内容的体验评价,对名著的作品内容、主题思想、写作手法、人物形象及语言特色的感悟,指导学生走进深层次阅读,获得自己的体验、启示和评价;五导读书方法,培养爱读书的习惯,学会多种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随时摘抄、做读书卡片、读书批注、读书笔记、集中阅读与广泛阅读相结合等)。引导学生在发现、讨论中张扬个性、发现自我,在愉悦中感受阅读客体的艺术魅力,提高审美情趣。
2.专题研究性阅读——培养素养深厚的阅读者
专题研究性阅读指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通过广泛阅读,多维整合,实现深度理解感悟,并用小论文的方式展示成果,在实践中提升阅读素养。
(1)有的放矢——确定阅读研究课题。课题的选择对于整个研究性阅读来说有着“导向”的作用。学生以前没有深入接触过专题研究性阅读,教师要给学生介绍选择课题的方法。比如,在精读了《朝花夕拾》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之后,学生便发现这些作品中体现出的鲁迅先生的“爱”与“恨”,即可引导学生确定“鲁迅先生的爱与恨”为课题,进行专题研究性阅读,选定课题之后,初步可提醒学生查阅相关参考资料,了解背景、作家常识,和在此领域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和最新动向,从而确定研究下去的方向和侧重点。
(2)博观约取——整理研究资料。学生在确立研究性阅读的课题之后,一方面要仔细研读原著,另一方面是查阅与课题相关的文献。收集资料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整理、加工能力。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检索图书和网络资料的方法、技巧,从而提高他们文献检索的速度和质量。
(3)集納整合——形成研究成果。学生对所阅读的名著和收集整理的资料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将其条理清晰地表述出来。学生仅仅拥有大量资料,并不能得出研究成果,必须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深度的思维加工,经过分析、整合、概括、归纳等一系列的处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做出判断、得出结论,集合小组每个成员的智慧,用恰当的语言把结论有条理地表达出来,完成一篇相对完整的研究报告或论文,有理有据,引人深思,学生成为有思想的表达者。
参考文献:
[1] 韩春萌.当前文学经典名著教学的误区[J].教育学术月刊,2005(3):47-49.
[2] 李洁.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