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重要领域,是公司治理理论在财务管理领域的拓展,是企业管理财务活动,协调财务关系的制度基础。本文从财权分析入手,探讨了企业财务治理的内涵、目标等概念,以及对财权的安排等,目的是为企业财务管理搭建制度平台。
【关键词】财务治理;利益相关者;财产所有权;相机治理
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在财务领域的体现和延伸,是公司治理理论在财务管理领域的拓展,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制度基础。因此,研究财务治理,对于保证企业理财活动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一、财务治理的理论架构的讨论
(1)财务治理的内涵。财务治理的对象是“产权”。对现代公司制企业而言,在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以后,产权便被分解为所有者的“终极财产权”和企业的“法人财产权”。财务治理所指的“产权”是“法人财产权”,而不是所有者终极财产权的归属问题,它要解决的是如何安排法人财产权,才能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从这个意义上讲,财务治理起因于代理关系下的信息不对称性和财权契约的不完备性,以及由此派生的代理人存在的“机会主义”,即工作懈怠和在职消费,即所谓的代理成本。因此,财务治理旨在通过财权的分配,消除信息不对称,抑制代理的机会主义倾向,从而降低代理成本,增进企业价值。(2)财务治理的目标。如上所述,财务治理的对象是“财权”,其手段是“财权安排”,目标是降低财权代理成本。这里的“财权”是指投资权、筹资权、收益权、财务预算决策权等各项“权能”, 这里的财权安排是指将财权在不同治理主体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良好的财务治理结构,可以使企业财务活动制度化,按照程序协调各个利益相关者的矛盾和冲突,降低内耗,提高公司价值。(3)财务治理结构。企业财务治理结构由财务治理主体、财务治理客体和财权分配三个要素组成,其中最关键的要素是对财权的合理分配。一是财务治理主体。1963年,斯坦福大学的一个叫做“SRI”的研究小组,在其内部文稿中提出了“利益相关者”概念,并将利益相关者描述为“那些如果没有其支持,组织就无法生存的群体,它包括股东、雇员、顾客、供货商、债权人和社会。”可见,财务治理主体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多主体的概念,财务治理主体不仅仅是股东及其代理人,还应当包括债权人、雇员、客户、供应商、政府和社区等利益相关者。这一理念已经远远地超出了“股东至上”的理念,体现了对“法人财产权”共同治理的理念。二是财务治理客体。财务治理的客体是“法人财产权”。财产权表现为某一特定主体、或者多个主体对财产所拥有的支配权,包括对筹资权、投资权、收益权等各项权能的掌控。三是财权的配置。以“财权配置”作为企业财务治理的基础和核心已经为大多数的研究者所认同。随着公司治理的发展,企业的财产权演变为财务控制权、收益权和监督权。其中,财务收益权是基础和目的。由于“法人财产权”中的控制权和收益索取权已经通过契约作了安排,因此财务治理的关键是对其中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再安排,即以收益权配置为核心建立企业财务治理结构。(4)财务治理机制。机制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被引入到生物学研究领域之后,指的是生物机体结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以及其间发生的各种变化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相互关系。与此类似,财务治理机制是指财务管理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通过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把财务行为导向财务目标和财务结果的方法和手段。财务机制由动力机制和制动机制组成,前者指财务激励机制,后者指财务监督机制。如前所述,在两权分离下,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契约的不完备性,代理人存在机会主义倾向,激励的功能主要是通过财务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分配,协调股东与经理人的利益关系;监督则主要是通过内外部审计等监督制度建设,约束代理人的机会主义倾向。
二、企业财务治理实务框架的构造
财务治理重点是解决两方面的问题:第一是财务治理结构安排问题,第二是财务治理机制安排问题。(1)财务治理结构安排。一是财务主体的界定。企业财务治理结构是内含于企业治理结构中的一个关于企业财权配置的制度安排,是企业治理结构的核心和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需要将财务治理结构纳入到企业治理结构框架之中。我国企业目前的财务主体主要包括出资者和经营者,并没有将债权人纳入其中,更不用说其他利益相关者了。由于部分财务治理主体缺位,导致企业财务治理流于形式。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股东、债权人、经营者和员工等,都是企业资本的提供者,这些资源提供者同时也都是企业的产权所有者,这些利益相关者都有参与企业治理的权力。因此,完善的财务治理结构,必须扩大财务治理主体的范围。商业银行参与公司财务治理是通行的国际惯例。例如,美国的商业银行一般通过两种方式参与非银行类企业的财务治理活动。第一种方式是由债权人银行向企业直接委派董事。当商业银行拥有一家企业大量债权时,商业银行则可以派代表进入债务人企业的董事会。第二种方式是商业银行以债权人的身份直接干预企业的财务管理。当企业处于财务危机的时候,债权人银行可以直接指令企业管理层调整财务和经营方针,解除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职务等。商业银行参与企业财务治理一般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契约限制;另一种是相机治理。契约限制通过对现金流动的限制,以降低财务风险;相机治理是比契约限制参与度更高的一种治理机制,基本意义是根据贷款企业的运营和财务状态安排财务控制权的归属主体和企业的财务控制权。在正常运营期间通常是经营者主导,在财务危机期间调整为债权人主导。二是财务治理客体的界定。财务治理的客体包括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财务活动包括融资、投资、营运和利润分配;财务关系包括企业与所有者、与债权人、与被投资单位、与债务人、与企业内部各单位、与内部员工、与税务机关等之间的财务关系。除了企业与所有者之间的财务关系之外,目前对其他财务关系的处理,大都是从经营层面展开的,有必要将其提升到治理层面,以充分发挥企业各利益相关者在公司财务治理中的作用。因此,必须注意的是,日常财务管理中所涉及的财务关系通常指的是企业财务活动过程中形成的财务关系,是属于企业管理层面的,如与债权债务人的财务关系、与税务机关的财务关系等,对这些财务关系的研究不能代替对财务治理的研究。三是财权的合理配置。从治理角度讲,财权可划分为财务控制权、剩余索取权和财务监督权,对这三项财权的合理配置是公司财务治理的关键。由于公司治理是财务治理的基础,因此,构造财务治理结构首先应当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按照分权制衡的原则,建立董事会、经理人和监事会相互制约的机制,董事会中应当有债权人代表,以防止财权过于集中于大股东或者经营者。其次,人员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各利益相关者财权的实现程度,为此监事会中应当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代表,特别是应当有债权人和企业内部员工代表,以提升监事会的监督能力。(2)财务治理机制的安排。本文一再强调财务治理结构解决的是财权划分问题,为了保证企业财务主体有效行使相应的权利,除了对财权进行合理配置之外,还必须建立相应的治理机制,以保证各权利主体财务权利的有效使用。例如,可以采用股票期权和内部审计的方式,对企业经营者的财务活动进行激励和约束。
由于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不同,其财务管理目标必然存在冲突,例如,企业所有者为了追求自身财富的最大化,可能会将债权人资金投资于高风险领域,为此,企业还应当建立协调利益相关者利益冲突的解决机制。上文已经提到的“相机治理”就是广泛应用于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的一种公司治理方式。相机治理是指在利益相关者各方发生矛盾时,由利益受损的一方主导公司的财务和经营。例如,当企业盈利能够满足股东分红、职工工资和债权人的利息收入时,企业应当由经营者控制;当企业盈利不能够满足股东分红要求时,应由股东控制公司;当公司盈利不能够满足债权人利息收入时,应当由债权人来控制公司;当公司的盈利连职工工资都满足不了时,公司应当由企业员工控制公司。
参 考 文 献
[1]吴葳.银行参与企业财务治理的机制设计[J].会计之友.2011(5)
[2]伍中信.现代企业财务治理结构论[R].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报告.2001(5)
【关键词】财务治理;利益相关者;财产所有权;相机治理
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在财务领域的体现和延伸,是公司治理理论在财务管理领域的拓展,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制度基础。因此,研究财务治理,对于保证企业理财活动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一、财务治理的理论架构的讨论
(1)财务治理的内涵。财务治理的对象是“产权”。对现代公司制企业而言,在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以后,产权便被分解为所有者的“终极财产权”和企业的“法人财产权”。财务治理所指的“产权”是“法人财产权”,而不是所有者终极财产权的归属问题,它要解决的是如何安排法人财产权,才能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从这个意义上讲,财务治理起因于代理关系下的信息不对称性和财权契约的不完备性,以及由此派生的代理人存在的“机会主义”,即工作懈怠和在职消费,即所谓的代理成本。因此,财务治理旨在通过财权的分配,消除信息不对称,抑制代理的机会主义倾向,从而降低代理成本,增进企业价值。(2)财务治理的目标。如上所述,财务治理的对象是“财权”,其手段是“财权安排”,目标是降低财权代理成本。这里的“财权”是指投资权、筹资权、收益权、财务预算决策权等各项“权能”, 这里的财权安排是指将财权在不同治理主体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良好的财务治理结构,可以使企业财务活动制度化,按照程序协调各个利益相关者的矛盾和冲突,降低内耗,提高公司价值。(3)财务治理结构。企业财务治理结构由财务治理主体、财务治理客体和财权分配三个要素组成,其中最关键的要素是对财权的合理分配。一是财务治理主体。1963年,斯坦福大学的一个叫做“SRI”的研究小组,在其内部文稿中提出了“利益相关者”概念,并将利益相关者描述为“那些如果没有其支持,组织就无法生存的群体,它包括股东、雇员、顾客、供货商、债权人和社会。”可见,财务治理主体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多主体的概念,财务治理主体不仅仅是股东及其代理人,还应当包括债权人、雇员、客户、供应商、政府和社区等利益相关者。这一理念已经远远地超出了“股东至上”的理念,体现了对“法人财产权”共同治理的理念。二是财务治理客体。财务治理的客体是“法人财产权”。财产权表现为某一特定主体、或者多个主体对财产所拥有的支配权,包括对筹资权、投资权、收益权等各项权能的掌控。三是财权的配置。以“财权配置”作为企业财务治理的基础和核心已经为大多数的研究者所认同。随着公司治理的发展,企业的财产权演变为财务控制权、收益权和监督权。其中,财务收益权是基础和目的。由于“法人财产权”中的控制权和收益索取权已经通过契约作了安排,因此财务治理的关键是对其中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再安排,即以收益权配置为核心建立企业财务治理结构。(4)财务治理机制。机制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被引入到生物学研究领域之后,指的是生物机体结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以及其间发生的各种变化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相互关系。与此类似,财务治理机制是指财务管理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通过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把财务行为导向财务目标和财务结果的方法和手段。财务机制由动力机制和制动机制组成,前者指财务激励机制,后者指财务监督机制。如前所述,在两权分离下,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契约的不完备性,代理人存在机会主义倾向,激励的功能主要是通过财务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分配,协调股东与经理人的利益关系;监督则主要是通过内外部审计等监督制度建设,约束代理人的机会主义倾向。
二、企业财务治理实务框架的构造
财务治理重点是解决两方面的问题:第一是财务治理结构安排问题,第二是财务治理机制安排问题。(1)财务治理结构安排。一是财务主体的界定。企业财务治理结构是内含于企业治理结构中的一个关于企业财权配置的制度安排,是企业治理结构的核心和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需要将财务治理结构纳入到企业治理结构框架之中。我国企业目前的财务主体主要包括出资者和经营者,并没有将债权人纳入其中,更不用说其他利益相关者了。由于部分财务治理主体缺位,导致企业财务治理流于形式。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股东、债权人、经营者和员工等,都是企业资本的提供者,这些资源提供者同时也都是企业的产权所有者,这些利益相关者都有参与企业治理的权力。因此,完善的财务治理结构,必须扩大财务治理主体的范围。商业银行参与公司财务治理是通行的国际惯例。例如,美国的商业银行一般通过两种方式参与非银行类企业的财务治理活动。第一种方式是由债权人银行向企业直接委派董事。当商业银行拥有一家企业大量债权时,商业银行则可以派代表进入债务人企业的董事会。第二种方式是商业银行以债权人的身份直接干预企业的财务管理。当企业处于财务危机的时候,债权人银行可以直接指令企业管理层调整财务和经营方针,解除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职务等。商业银行参与企业财务治理一般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契约限制;另一种是相机治理。契约限制通过对现金流动的限制,以降低财务风险;相机治理是比契约限制参与度更高的一种治理机制,基本意义是根据贷款企业的运营和财务状态安排财务控制权的归属主体和企业的财务控制权。在正常运营期间通常是经营者主导,在财务危机期间调整为债权人主导。二是财务治理客体的界定。财务治理的客体包括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财务活动包括融资、投资、营运和利润分配;财务关系包括企业与所有者、与债权人、与被投资单位、与债务人、与企业内部各单位、与内部员工、与税务机关等之间的财务关系。除了企业与所有者之间的财务关系之外,目前对其他财务关系的处理,大都是从经营层面展开的,有必要将其提升到治理层面,以充分发挥企业各利益相关者在公司财务治理中的作用。因此,必须注意的是,日常财务管理中所涉及的财务关系通常指的是企业财务活动过程中形成的财务关系,是属于企业管理层面的,如与债权债务人的财务关系、与税务机关的财务关系等,对这些财务关系的研究不能代替对财务治理的研究。三是财权的合理配置。从治理角度讲,财权可划分为财务控制权、剩余索取权和财务监督权,对这三项财权的合理配置是公司财务治理的关键。由于公司治理是财务治理的基础,因此,构造财务治理结构首先应当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按照分权制衡的原则,建立董事会、经理人和监事会相互制约的机制,董事会中应当有债权人代表,以防止财权过于集中于大股东或者经营者。其次,人员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各利益相关者财权的实现程度,为此监事会中应当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代表,特别是应当有债权人和企业内部员工代表,以提升监事会的监督能力。(2)财务治理机制的安排。本文一再强调财务治理结构解决的是财权划分问题,为了保证企业财务主体有效行使相应的权利,除了对财权进行合理配置之外,还必须建立相应的治理机制,以保证各权利主体财务权利的有效使用。例如,可以采用股票期权和内部审计的方式,对企业经营者的财务活动进行激励和约束。
由于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不同,其财务管理目标必然存在冲突,例如,企业所有者为了追求自身财富的最大化,可能会将债权人资金投资于高风险领域,为此,企业还应当建立协调利益相关者利益冲突的解决机制。上文已经提到的“相机治理”就是广泛应用于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的一种公司治理方式。相机治理是指在利益相关者各方发生矛盾时,由利益受损的一方主导公司的财务和经营。例如,当企业盈利能够满足股东分红、职工工资和债权人的利息收入时,企业应当由经营者控制;当企业盈利不能够满足股东分红要求时,应由股东控制公司;当公司盈利不能够满足债权人利息收入时,应当由债权人来控制公司;当公司的盈利连职工工资都满足不了时,公司应当由企业员工控制公司。
参 考 文 献
[1]吴葳.银行参与企业财务治理的机制设计[J].会计之友.2011(5)
[2]伍中信.现代企业财务治理结构论[R].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报告.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