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支柱,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对我国经济长远发展、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要做到农业对国家产业化的支持,各级政府应坚持从实际出发,针对农村经济中典型问题,本文以东北农业经济发展为例研究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围绕优化市场环境,做好服务,优化产业结构,促使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关键词: 发展现状;产业化结构;技术水平;就业机会
一、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1、基础设施落后,农业投资不足。由于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种植作物的抗旱涝能力明显下降,甚至有些地区的基础设施使早在70年代建设的。很多都已经破损,也无法满足实际需要。现有水库接近1/3不能正常运转,灌溉渠仅有33%的完好率,老化严重,造成效益低下[1]。
2、技术水平低下。农业科技推广很难快速实行,导致种植区种植品种不能很好更新换代,普遍存在“三高一低”现象:首先是农业发展科技水平低下;其次是科技成果转化慢;再次是成果转化普及率低。目前,农村成果转化比率仅达到30%-40%,接近2/3的成果没有得到普及[2];农村文化程度比较低,文盲半文盲比重高,而且大部分集中在农村。科技发展已经是制约农村经济的主要瓶颈。
3、生产规模小。小规模生产比较多,家庭作业土地规模仅有5-6亩,种植作业很难大规模操作,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这种小家庭规模经营,对于农业规模管理、科学管理有了很大挑戰,在供种、施肥、防病害方面不利于采用科学手段,加大经营成本,降低生产效率。
4、农村就业结构不合理。人口不多,但外流人口少,劳动力过剩,存在双重户籍人口,使城乡就业、社会保障、福利等对城市公民倾斜,限制农村劳动力正常流动[3]。在双重交换体制下,城乡之间商品交换造成剪刀差,但农产品贸易通过剪刀差向国家提供的资金不能在城市形成有效的投入产出比,也不能制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农村劳动力出不去,也无法在当地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
二、农业经济发展新策略
1、完善农业投入机制,增加农业实际投入
第一,加大农业投入和对农户的奖励机制,推行“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引进外资对农业的投入,特别是吸引大型企业对农业的投资。第二,基础设施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在这部分投资中应考虑专门的财政支出,转款专用,并保证这部分投资规范化、制度化。第三,严格遵守分税制要求,使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保持在合理范围。第四,对上级下拨的专项资金要平衡把关,合理利用遵循主管领导审批原则,使用范围规范化,防止多头管理,造成浪费和混乱。
2、加快建成农业产业化建设,完善农业组织形式
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要敢于发现并实施新的经营形式,积极引导“企业+农户”的商业模式,使广大农民结合市场实际需求调整生产模式。农民能参与到农产品的加工过程中,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还能从农产品的加工、流通等环节获取收入,改变以前农民只提供原始生产资料的状况。在这个过程中,积极吸引村干部、主要负责人、农业科技能手以及已经取得成就的致富高手参与到各个环节,多吸收技术和农产品信息,为农民提供生产前、生产中、生产后的系列服务,加强各环节链接向公司过渡。
3、遵守市场规律,合理调整农业经济结构
针对某一地区经济特征,积极实施相应的品牌战略,使传统农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加强它们之间的联系,把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体系连接,保证产品的质量和食品安全,实现农业持续、健康、有效发展。乡镇政府要审时度势及时转变职能,由以前的严管转变为提高服务质量,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体系,帮助农民抢占市场先机,加大力度发展订单、合同和创汇农业,把握好市场需要什么,农民应该生产什么,减少农业发展中的盲目性和种植分散性,让农民切实感受到科技带来的收益,从心理上接受新的科技产业,摒弃落后的传统农产业。
4、加大农业技术推广,改善科研体制
农业科技体制发展,要使农业生产中从种子、农药、化肥、农产品加工等单位由事业法人转变为企业法人,成为农贸一体化经营的科技企业,或者进入高端企业,成立为他们的技术开发机构,缩短企业加工、生产、销售等从土地到市场的周期。多点建立技术服务咨询机构,使研究、开发、经营、服务一体化,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主要是农业的技术、信息和服务。建立社会公益机构,从事遗传、防病虫灾害的预防机制,提高产能和农产品的综合增收,加强农业资源与环境的研究,使农业运行机制高效、协作、开放,流动性和竞争性强。加强成人教育,从思想认识上提高农民对科技的认知,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制度化成人教育,组织农民利用非农忙时间学习社会科学理论、现代科技以及市场营销的资料。两一方面,政府也要向农民发布应季的农学相关信息和农产品病虫灾害的应对策略,知道结构调整,研究市场动向,培养具有现代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5、促使农村劳动力人口转移,探索发展新农村、新城镇
一是做好城镇企业的技术更新和结构调整,坚持结构调整的多样化和生产力水平的多层次性,针对农村人口的特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小企业。二是在小城镇基础上扩大发展大城镇,不仅在范围上变大,还要在实力和竞争力上大力提高,乡镇企业的优点是不仅为城镇解决就业问题,也提高了劳动力的就业能力,人口的集中性又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于双重户籍管理制度要逐步取消,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流动机制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引导农民逐步向小城镇迁移。三是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普及先进的思想意识。四是实行土地使用权专人,使有能力有经济头脑的农民转行,转让出土地是使用权,并实行土地入股,使农业发展走上集约化。
三、结束语
加快农村产业化发展,相关部门必须意识到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人口教育水平有待提高、资金投入欠缺、基础设施落后等现状,注重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农村城镇化发展。切实制定相应策略和技术投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宇翔.农村区域发展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J].农机服务,2014,31(9):9.
[2]洪亮.现阶段农村区域发展现状及农业推广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2015(7):331,333.
[3]王凤华.乡镇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4(07).
关键词: 发展现状;产业化结构;技术水平;就业机会
一、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1、基础设施落后,农业投资不足。由于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种植作物的抗旱涝能力明显下降,甚至有些地区的基础设施使早在70年代建设的。很多都已经破损,也无法满足实际需要。现有水库接近1/3不能正常运转,灌溉渠仅有33%的完好率,老化严重,造成效益低下[1]。
2、技术水平低下。农业科技推广很难快速实行,导致种植区种植品种不能很好更新换代,普遍存在“三高一低”现象:首先是农业发展科技水平低下;其次是科技成果转化慢;再次是成果转化普及率低。目前,农村成果转化比率仅达到30%-40%,接近2/3的成果没有得到普及[2];农村文化程度比较低,文盲半文盲比重高,而且大部分集中在农村。科技发展已经是制约农村经济的主要瓶颈。
3、生产规模小。小规模生产比较多,家庭作业土地规模仅有5-6亩,种植作业很难大规模操作,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这种小家庭规模经营,对于农业规模管理、科学管理有了很大挑戰,在供种、施肥、防病害方面不利于采用科学手段,加大经营成本,降低生产效率。
4、农村就业结构不合理。人口不多,但外流人口少,劳动力过剩,存在双重户籍人口,使城乡就业、社会保障、福利等对城市公民倾斜,限制农村劳动力正常流动[3]。在双重交换体制下,城乡之间商品交换造成剪刀差,但农产品贸易通过剪刀差向国家提供的资金不能在城市形成有效的投入产出比,也不能制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农村劳动力出不去,也无法在当地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
二、农业经济发展新策略
1、完善农业投入机制,增加农业实际投入
第一,加大农业投入和对农户的奖励机制,推行“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引进外资对农业的投入,特别是吸引大型企业对农业的投资。第二,基础设施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在这部分投资中应考虑专门的财政支出,转款专用,并保证这部分投资规范化、制度化。第三,严格遵守分税制要求,使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保持在合理范围。第四,对上级下拨的专项资金要平衡把关,合理利用遵循主管领导审批原则,使用范围规范化,防止多头管理,造成浪费和混乱。
2、加快建成农业产业化建设,完善农业组织形式
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要敢于发现并实施新的经营形式,积极引导“企业+农户”的商业模式,使广大农民结合市场实际需求调整生产模式。农民能参与到农产品的加工过程中,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还能从农产品的加工、流通等环节获取收入,改变以前农民只提供原始生产资料的状况。在这个过程中,积极吸引村干部、主要负责人、农业科技能手以及已经取得成就的致富高手参与到各个环节,多吸收技术和农产品信息,为农民提供生产前、生产中、生产后的系列服务,加强各环节链接向公司过渡。
3、遵守市场规律,合理调整农业经济结构
针对某一地区经济特征,积极实施相应的品牌战略,使传统农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加强它们之间的联系,把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体系连接,保证产品的质量和食品安全,实现农业持续、健康、有效发展。乡镇政府要审时度势及时转变职能,由以前的严管转变为提高服务质量,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体系,帮助农民抢占市场先机,加大力度发展订单、合同和创汇农业,把握好市场需要什么,农民应该生产什么,减少农业发展中的盲目性和种植分散性,让农民切实感受到科技带来的收益,从心理上接受新的科技产业,摒弃落后的传统农产业。
4、加大农业技术推广,改善科研体制
农业科技体制发展,要使农业生产中从种子、农药、化肥、农产品加工等单位由事业法人转变为企业法人,成为农贸一体化经营的科技企业,或者进入高端企业,成立为他们的技术开发机构,缩短企业加工、生产、销售等从土地到市场的周期。多点建立技术服务咨询机构,使研究、开发、经营、服务一体化,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主要是农业的技术、信息和服务。建立社会公益机构,从事遗传、防病虫灾害的预防机制,提高产能和农产品的综合增收,加强农业资源与环境的研究,使农业运行机制高效、协作、开放,流动性和竞争性强。加强成人教育,从思想认识上提高农民对科技的认知,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制度化成人教育,组织农民利用非农忙时间学习社会科学理论、现代科技以及市场营销的资料。两一方面,政府也要向农民发布应季的农学相关信息和农产品病虫灾害的应对策略,知道结构调整,研究市场动向,培养具有现代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5、促使农村劳动力人口转移,探索发展新农村、新城镇
一是做好城镇企业的技术更新和结构调整,坚持结构调整的多样化和生产力水平的多层次性,针对农村人口的特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小企业。二是在小城镇基础上扩大发展大城镇,不仅在范围上变大,还要在实力和竞争力上大力提高,乡镇企业的优点是不仅为城镇解决就业问题,也提高了劳动力的就业能力,人口的集中性又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于双重户籍管理制度要逐步取消,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流动机制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引导农民逐步向小城镇迁移。三是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普及先进的思想意识。四是实行土地使用权专人,使有能力有经济头脑的农民转行,转让出土地是使用权,并实行土地入股,使农业发展走上集约化。
三、结束语
加快农村产业化发展,相关部门必须意识到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人口教育水平有待提高、资金投入欠缺、基础设施落后等现状,注重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农村城镇化发展。切实制定相应策略和技术投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宇翔.农村区域发展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J].农机服务,2014,31(9):9.
[2]洪亮.现阶段农村区域发展现状及农业推广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2015(7):331,333.
[3]王凤华.乡镇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