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来源 :教育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6051990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本文从质疑标题、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对文章矛盾的质疑、在标点符号处质疑以及对文章结构的质疑等方面摆事实讲道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  能力培养  学生质疑  方法
  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当今教育的重要任务。古人云:“学贵有疑”“学而不思则罔”,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益,十分关键的一点就是在语文课堂上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笔者从事语文教学二十余年,立足课堂教学培养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对此进行了长期的探究与实践。现将我的做法和体会与同行略作切磋。
  一、质疑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的刚要。探讨文题对标题进行质疑,可以激起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为学生的阅读指明方向。俗话说:“题好文一半”。课题浓缩了整篇课文的精华,是文章的灵魂,可以帮助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一篇文章,让学生阅读后引导学生讨论课题,文章题目有什么特点?独特之处何在?这样,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拓展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也有利于学生提高把握文章中心和结构的能力。例如《废墟的召唤》从“召唤”入手,引导归纳:作者将废墟人格化,赋予它动态、形象可感。长此以往,学生的提问能力也会得到发展和提高。在预习《暖流》时,有的学生就抓住关键词来质疑:暖一般是我们晒太阳的时候产生的感觉,暖还会在什么时候产生呢?再如《故都的秋》,作者拟题时为什么不作“北京”“北平”,而以故都来命名,启发学生思考这二者的区别,而进行归纳,用“故都”彰显典雅富有诗意,与秋结合,人文与自然融合完美。
  二、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
  古人写诗人非常注重锤炼语言称之为“炼字”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所以好的语言经得起推敲。引导学生质疑字句,不但能理解语句含义,理解课文,更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写作水平。词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其色彩也分褒、中、贬三种感情色彩。对字词的质疑不能局限于对字词表面意思的理解,将“词句”置于全文的意境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为什么必须是这个“词”,而不是相近的那个词,作者怎样选择了这样的句式和修辞,有何匠心从而更深入的理解课文。在精读课文时教师要启发学生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尤其是那些与中心紧密相关的词句。如《金色的魚钩》中“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一个碗怎么会有千斤重呢?为什么我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呢?如笔者让学生观察“腊梅花”的“腊”,引导学生思考:“腊梅花”为什么用“腊”?因为它是腊月开的吗?又如:在讲到周总理生活简朴这一环节时,文中说“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这里的“好像”可以去掉吗?它有什么特殊用意呢?联系课文上一自然段,引导学生讨论。从而,让学生自己得出:如果去掉“好像”,是肯定花生米没有增加。加上“好像”意思是实际上增加了,但看起来像没有增加似的。从这一词中更能体现出周总理的生活简朴。如教《小珊迪》,可强调学生读课文最后一句话“谁读了这个故事都不能不被小珊迪那美好的品质所感动”。有学生可能会问“小珊迪是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贯穿了文章的材料线索,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为学习课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质疑词句的含义探讨语言的奥妙,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的情感和主题,反过来,在理解作品主题的情境下再去揣摩词句,真的是融会贯通了。
  三、对文章的矛盾进行质疑
  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依靠的是语感--作者故意创设的一些技巧,铺垫、错综的表述,以增加感知的难度。因为欣赏过程本自就是一种美感,感知中,愉悦就随之而生。所以,在文章在看似矛盾,表达感情复杂的地方,设疑启发,则更能提高阅读能力。有些文章会设置一些貌似矛盾的地方,实则情感的扭结统一。这些地方常常是理解文章的一个突破口。在阅读过程中找出这些矛盾之处并质疑,可以帮助学生领会作者的匠心。《金色的鱼钩》中,老班长看看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角边露出了一丝笑意。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为什么老班长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而我的心情沉重极了?让学生们以矛盾之处细细推敲,从矛盾之中感悟,原来这一切其实并不矛盾,而是文章精彩之笔,含义深刻之处。又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的等待着。”如果让学生细读这句话,学生就会提出疑问:“焦急”是着急的意思,“耐心”是不着急的意思,“焦急而又耐心”不是矛盾了吗?这一提问很有质量,通过深究,学生进一步理解词义,理解了人物的感情。当学生们读懂了这一个个矛盾之后,文章自然就读懂了,也学会了质疑的技巧。
  四、在标点符号处质疑
  一篇文章标点虽小,干系甚重。有时表达作者复杂深切的情感非特殊的标点不可,文字则属赘余,探究、质疑文章的标点之妙,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巧妙使用标点符号,可以提携人物情感,深化作品主体。因此,抓标点符号质疑,有利于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笔者常鼓励学生发现标点的不同,从此入手提升学生探究的动力。如在预习《神奇的克隆》时,鼓励学生去发现文中标点的特殊之处。学生就抓住文中的“制造”“陪伴”“装配”进行质疑,为什么这些词语要加双引号呢?结尾还要用双引号呢?又如《鸟的天堂》一课中。“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这句话里,为什么第一个“鸟的天堂”要加引号。后面的一个没有加引号?对标点符号的质疑,同样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研读,从更深层次地理解文章。《雷雨》里,鲁侍萍看到自己的两个儿子打起来了,又不便跟大儿子想认时,说:“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仔细研究这句话里的标点,方能理解侍萍复杂的心情,除了标点还有什么能表达她悲痛欲绝的伤心呢?质疑标点直击主题,让学生明白原来标点符号在文中妙趣横生。
  五、对文章的结构提出质疑
  “文似看山不喜平”,这句至理名言就是文章的布局谋篇匠心独运。其构思的妙处可以使一个平庸的材料或故事精巧别致,一波三折。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结构质疑,对学生的写作大有帮助。学生写作文时往往有一堆材料不知如何开头。在教学时如能引导学生围绕文章的结构进行发问,不仅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我引导学生从文章的结构上质疑,学生则提问:“课文重点写作者对杨梅的喜爱,为什么开头要写雨中的杨梅树?是不是有点多余?”通过讨论学生会明白,杨梅果的形状好看,颜色鲜艳,味道鲜美,是与杨梅树的生长茂盛分不开的,而杨梅树生长茂盛,又是和春天的雨水充沛分不开的。看来作者的安排是别具匠心的。又如《再见了,亲人》中,为什么要列举大娘、小金花、大嫂三个人来写,写一个人行不行?前三段在写法上有没有共同之处?
  除此之外还可以从课文的时代背景、文章的修辞方法、写作手法、对人物的行为、文章的内容、表达的方式、段落分行等方面进行质疑,通过不断地实践训练让学生能自己学会提出问题学会质疑,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唯有质疑,才能主动参与,才有创新。
其他文献
随着信息时代的进一步发展,在小学美术课堂上运用网络资源是越来越普遍,越来越深入,给教学带来了新时机。它的方式方法不仅新颖独特而且更重要的是,它的视觉文化教育理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本课题源于教学实践,教师通过在美术课堂教育经历,意识到教师可以用网络资源来开发美术课堂,以促使现在的美术课堂教学重新焕发新的生机。  一、网络资源运用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意义  现在一般学校的课程多偏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
期刊
本文系2018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 《依托“和乐习字秀”活动 提升师生书法素养的研究》(JCJYC18251667)研究成果。  摘要:在书法教学中通过对教学行为的研究,让学生掌握对书法练习的科学方法,激发学生对书法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的效率,让学生在书法学习的过程中体验乐趣,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具体做法:优化书法教学过程,构建正确的教学理念;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促进
期刊
摘要:社会经济的进步带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新课程改革理念也因此油然而生。高中英语教育应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未来,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教学目标提出全新的要求。教师应根据高中英语这门科学的特点,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学习兴趣。本文对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以此提高高中英语课堂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高中英语
期刊
内容提要:班主任的威信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班主任开展好工作的基础。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和领导者,班主任尤其是年轻班主任要深入研究班级管理的艺术,树立极高的威信。本文从三个方面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年轻班主任 学生 威信 树立  古人云:“有威则可畏,有信则乐从,几欲服人者,必兼备威信”。作为班主任,尤其是年轻的班主任,威信至关重要。威信的有无、高低,直接关系
期刊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于他们的指尖上。”数学本身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抽象性,低段儿童的思维又以直觉行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如何让抽象思维能更直观,可以使学生手、口、脑等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为学生创设探究、思维和创造的情境,使学生成为探索者、发现者和创造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
期刊
摘要:面对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只有树立动态生成的正确态度,把握有利时机,运用有效策略,才能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真正享受课堂生成的精彩。  关键词:课堂教学 促进 有效生成  新课程非常关注和提倡动态生成,而在这种动态生成的课堂上,有许多不可控制的生成性因素。那么,教师应怎样做才能有效促进课堂生成,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呢?  一、欣赏学生,为课堂的生成打好基础  记得实习的时候我上的一篇课文是《
期刊
“少教多学”顾名思义是老师教的少,学生学的多,教师课堂讲得过多会造成学生思维被限制,从而缺乏创造能力。把课堂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把思维过程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时间自学,教师尽可能少讲。这样既能体现老师的主导地位,又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如何在课堂中实现少教多学呢?  一、转变教学观念,是实现少教多学的前提  课堂上“多教少学”、“满堂灌”的现象普遍存在。“少教多学”正是针对课堂教学的这个
期刊
内容摘要:文本解读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前提条件。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实施的途径,是教师将解读文本时的所思所得、所感所悟教给学生的必走途径,是优化阅读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教学设计的优劣是决定阅读教学成败的关键,所以构建高效的阅读教学活动,首先要从文本解读开始。  关键词:文本解读 阅读教学 教学设计 优化课堂   每当外出听课,都会感叹他们那别具匠心的教学设计。脑海里总时刻在问自己,为什
期刊
语文教材的使用限制了老师的教学,也限制了学生的阅读。 群文阅读的出现,赋予了我们“编者”的身份,让我们拥有了“选择”的自由和责任,我们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以自己对语文的认识与理解,组合起一定數量的群文,实践自己心目中理想的语文课堂。这新兴的教学方式无疑克服了传统教学方式的诸多弊端,显示出巨大的优点。议题的选择决定了选文的组合。只有确定了阅读的议题,才能根据议题选择相关的文章进行组合。  为避免群文
期刊
一、拒绝浮躁,守住一颗宁静的心  在当前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我们的教育不再稳步前进,而变得越来越急功近利,我们的教师也不再心平气和,变得越来越浮躁。以自己为例,一名再普通不过的小学教师,本以为可以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简简单单地教书育人,却不知从何时起,自己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不再对他们悉心教导、耐心劝慰,而是多了几分严厉的批评与指责;不再为学生的长久发展而努力,更多的是考虑眼前的分数与利益而拔苗助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