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并置与意义增殖

来源 :小说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ple419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继“诗人已死”的聒噪之后,关于小说穷途末路的担忧业已传播久远。至1990年代末期,哲学、文学似乎都已经走入了彷徨无地的死胡同。小说濒死的症结应在于小说精神的消弭,昆德拉为此宣称“小说的存在在今天难道不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需要吗”,他热切呼吁小说家重新找到生存理由。徐东的小说《诗人的任务》(外一篇)仍可归为先锋一脉,却以清明理性和丰富厚实的细节自成一格,它抛弃了前代先锋作家刻意的荒腔走板,凭借艺术掌控让小说变为“有意味的形式”,在多种空间并置中实现了时代意义的增殖。
  《诗人的任务》(外一篇)内里纯净,专就理想、爱情、诗、青春等主题铺展叙事。这部小说以诗、诗人的当下性为叙事焦点,可归结为艺术家小说。一如评论家贺绍俊所说:“徐东选择了一条显得比较冷僻的小径,他把小说当成对抗现代化痼疾的武器。现代化造成了人们的精神匮乏,他感觉到了世俗与欲望吞噬人类精神的可怖程度,因此要把小说从世俗层面分离出来,这就构成了他小说中的精神纯洁。”徐东欲表现的青春、理想、爱情等主题实为清洁精神的象征。小说的人物在现实中都不是强人,徐东以艺术化的笔触关怀了弱势群体的生活处境。他们内心的清洁精神与现实的尴尬处境,恰恰是徐东小说的起点。
  想从徐东小说得到答案的读者是要扫兴的。这情景正如罗兰·巴特所说:“小说家不给人提供答案,他只是提出问题。”《诗人的任务》(外一篇)实则写了多个疑问,引导读者思考在无意义的重复生活中,人们该如何确认活着的意义。如此,生活于文学来说,就是有价值的外在形式。
  《诗人的任务》(外一篇)的藝术魅力根植于作家善意的视角,诙谐睿智的表达。人们遭逢的虐心伤痛在腠理,而不在肌肤上,或者说作者认为如此照搬生活的苦难太过于机械而故意轻逸处理,喧嚣芜杂世界的人们需要温情的抚慰、温柔的劝诫。小说中人物多次陷入现实的泥泞,但总是奋力偎近理想的烛火。他们是微不足道的现实人物,即便碰得头破血流,总是披着理想的战甲,不甘心做现实的逃兵,在理想与现实的对撞中艰难前行。在现实的空间里,徐东故意将流落四方的一类人集结在“乌托邦”里演绎全部的人物故事,抖落他们全部的哀愁。现世的诗人头顶的不一定是光环,诗人的现世就是他们的“异托时”,他们无法摆脱的环境就是“异托邦”。
  每一个普通人物的身上藏着什么?徐东既把握人物,又在情节上另作安排。若用人物的存在来表现人物的真实,似更为恰切。这些人物面目不同,表现各异,我很愿意将他们视为徐东借此提供感受的无限可能性。这些人物做过什么,远不如遇到什么、有何感受更重要。按照小说的布局,人物的命运似是随机拈来,也可以无限地续接下去,而徐东安排的人物在时代的不同感受无穷无尽,他也无意为笔下的人物安排归宿。加缪说:“重要的不是活得最好,而是活得最多。”小说家写作的乐趣就是不断复苏千百个人物,让他们各自有不同的活法,如此,写作让写作者有了千面人生,活过了千百次。
  对于笔下人物,徐东的处理方式如福楼拜反复强调的那样:“小说家应该像上帝那样,创造而不议论。”不甘于平庸,那些名字来回倒换的诗人几乎就是当代的唐吉诃德,他们不断的抗争如一句名诗,“我拼尽了一生,过着平凡的生活。” 徐东让许多理想守持者跌倒后再次爬起来,再次朝着风车发起冲击。徐东竭力展现了人物们百十倍的疯癫,却不批判,他以呢喃之语抚慰着这些受伤的灵魂。《诗人的任务》(外一篇)有意流速降缓,读者也随之注意灵魂的力量。
  《诗人的任务》(外一篇)不断铺展诗心、情爱讨论的话题,多以哲思妙语示人,多以对话展开。如同切换镜头缓慢的导演,盯住人物凝住了拍摄,想要从细节中攫取灵魂来。这过程如同披沙拣金,金子固然重要,但沙子也有观看的必要,目的与过程一同成为徐东的表现之物。
  小说发展至今,优秀作品在承载意义的同时,也需要技术性文本实验。《诗人的任务》(外一篇)有形式上的自足性。《诗人的任务》(外一篇)在时代的强制性和加速度面前,将时代的遽变融入了个人的思考过程,同时体察到了自身写作的限度,适时调整了自己的写作策略。
  徐东让耳熟能详的诗句化身插入语,并无间隙嵌入叙述,这是一种艺术实践。我觉得,这些“插入语”由警句格言交织而成,它带着叙述的惯性,又饱含着作者的玄思、感悟、经验、智慧。但更重要的作用是,徐东通过“插入语”的精心选用,意在改变叙述格局,拓展小说的叙述空间。“插入语”带有叙事的功能,不是解释,而是一种补充,是一种方法论的选择。“插入语”又很像闲笔。闲笔在别的小说家那里,是作家素养的体现。在徐东这里,闲笔别有用意,小说的可能性和趣味诞生于此。“插入语”与主叙述文本构成了一种对应关系,“插入语”既然是对叙述的补充、延展,也是对叙述的一种反驳、对照。徐东将插入语无间融入叙述,实际上是在寻求潜文本与显性文本的对应关系。嵌入“插入语”的每个章节都有很多引文插入或者是对话介入,这形成了作者与虚设人物的对话关系,产生了小说才具有的复调效果。徐东借此彰显了叙事的主旨、明晰了人物关系与性格,也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含蕴。
  作家宁肯习惯在小说中频繁插入注释,希望将小说空间撑大。“叙述空间不是从外部而是从内部打开,感到一种空前的解放。”徐东也有这方面的努力,他力图撕开小说的封闭系统,《诗人的任务》(外一篇)引入多重视角,共同建构多种主题,有效增加了小说的丰富性。马原和格非的早期小说苦心经营的叙事圈套和叙事迷宫,无非是在提醒小说即是虚构的本质,实是一种解构的策略,是小说技术的外化努力。徐东将“插入语”引入小说创作,创造了一个隐含作者在扮演着代言人的角色。
  《诗人的任务》(外一篇)将不同叙述者讲述并置,充满多重叙述者的讲述。云游四方的人,还是以诗人街为原点,或者是在他乡的游历中回顾诗人街。《诗人的任务》(外一篇)的对话设置篇幅很大,交谈的重心像是漫谈、散语。小说篇章似可以无限拉长,作家无须可以编撰,凡符合预定场景的人物都可以置身其中来讲故事。这些对话构成了一种全新的叙事方式,而这些人物的主观见解议论驱动的叙事。不同诗人叙述不断跳转,仿佛摄像机频繁地聚焦路过的行人,故事情节不突出且用意不在刻画人物形象上,全由戏剧性的内心独白构成。叙述者是在将往事当作对象,在时间流中逐渐昭示叙述者的用意,而描写则是无差别的客观呈现眼前的一切。
  徐东小说中的“现在”,不是一个变动不居的“此刻”。徐东的现在联通了过去,却不朝着未来走。徐东更愿意在喧嚣世界当中营造“独立时空”。这类似于时间的“悬置”,也就是说人物的记忆以碎片化存在,而忽然涌入“现在”。多个涌来的“瞬间”撑满“现在”。徐东让时间成了永远的现时,故而其小说附带着强烈的空间性。
  布罗茨基在论述诗歌创作对于散文写作的影响时说:“如果散文作家缺少诗歌创作的经验,他的作品难免累赘冗长和华而不实的弊端。”此处,用来镜照徐东多年来的诗歌写作对小说创作的潜在影响依然有效。徐东的小说叙事借用了诗歌的很多技巧,它们仿佛暗语或蒙上面纱,吸引读者在阅读中寻觅答案。徐东借此对另一种灵魂予以概括,徐东试图呈现诗人在现实中无为何为的多重面孔。
  为哲学桎梏的文学表现并不足取,读者完全可以径直去阅读哲学简明读物。徐东笔下的诗人像义无返顾的走索人,故事似永无完结。一切如捷克作家斯维拉克所说:“欢笑是对我最大的奖励。我不把幽默看作生活的迂回,在我眼里它是一个程序,因为我们都是凡人,在很多较量中会面临失败,而幽默恰是打一场注定的败仗时面对失去的阵地唯一体面的防护。”欢笑情依旧,故人多遭逢,徐东的《诗人的任务》(外一篇)驭重于轻,在轻松慢侃的同时,提醒世人继续秉烛前行,这世上的青春、理想、爱情凝结的诗篇诚斯可贵,所有人要竭力去珍惜!
  作者简介:姜超,文学硕士,中国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26届高研班(文学评论班)学员,主要从事当代诗学理论及现象研究,在《名作欣赏》《北方论丛》《文艺报》《电影评介》《文艺评论》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发表诗歌300余首,著有文艺理论集《用一根针挖一口井》、诗集《借来的星光》《时光书》,曾获黑龙江省政府文艺奖(文艺评论)、《山东诗人》年度诗歌批评奖。
其他文献
一  我始终感觉,下午五点多的时候,夕阳丰盈地照在那栋家属楼的玻璃上,他家便着火了。  “土豆粉太咸了,加点醋。”母亲说。  “就这吧。”我低着头狼吞虎咽。  “我上午看手机说是让我收快递,两百箱巧克力,不知道是谁订的。我让他下午再送。”  我终于停下了急促地吞咽:“你要重新就业?”  “才不,回去看看再说吧。”母亲抬起音调。  “卖了吧,能赚不少钱呢。”处理掉这些值钱的“垃圾”不是件容易事。  
期刊
1  玻璃窗布满苍蝇的粪便,里面有一片夏夜的黑暗。王小夏把鼻子和脸压成了扁形,看久了,他才看见供销社的黄高丽。黄高丽的脸浮在花花绿绿的货架上,像挂了一张黄烟叶子。黄高丽起身卖货,王小夏看见黄烟叶被阳光点亮的部分微微掀动,而另一半烂掉在黑暗里。  我爸叫王国良,我妈叫崔金枝,我叫王小夏。王小夏背着手,眯眼从一束阳光中仰脸看。柜台后那张笑脸像漾动着的水波。很好,你,聪明的!王国良的朝鲜族酒友听完王小夏
期刊
寻根的渴望使历史对人永远有奇妙的诱惑力。尤其当那些英雄人物和传奇故事因为种种原因而被罩上层层迷雾的时候,好奇心更会激发人探看的冲动。李兆麟将军之死就是这样的一个谜。多年来,我一直为这个英雄之死感到惋惜。他经受了历史带给民族的巨大苦難,可是当就要分享胜利果实的时候,却突然地撒手人寰。更令我难安的是,到了花甲之年,还不知将军遇难的真相。因此一听说唐飙的长篇小说《谋杀1946》就是对这一历史之谜进行揭秘
期刊
马卫国出门的时候对还在厨房忙碌的米兰说:“如果觉民来,你就告诉他,我永远都不会原谅他。”这时太阳正在西斜,夏日的天虽然还很亮,但她觉得这样的时间出门有点不合适。当时她已经在准备晚餐。他在客厅接了一个电话,然后过来明确地对她说,他要去骆驼岛。她知道骆驼岛不远,开车不到一个小时,但还要乘船。岛上并没有骆驼,只是因为岛的形状像骆驼。他带她去过。那个岛上没有什么风景,只有一个小沙滩。他们坐在沙滩前面的一家
期刊
1、何谓蜂巢,何谓幽灵  1940年,在西班牙卡斯地利亚高原的一个小村落,镇公所正在放映《科学怪人》。村里的老老少少,搬着小板凳,坐在银幕前。科学怪人想做上帝才能做的事情,他想创造生命,最后,怪人杀死了陪他玩耍的小女孩,他可能并不知道,他那样做是杀死了她。影片放映的同时,村庄里的人们忙碌着各自的事情。一个养蜂的男人戴着面罩,仔细观察蜂巢,蜂群密密麻麻地挤在蜂巢里。一个女人在写信,她不知道收信人能否
期刊
田冲去美容院做面部护理。  去美容院的路上,田冲下决心这次不让新来的娜娜给做了,上次娜娜给做的极不舒服,每一个动作都是让她觉得跟猫挠似的。  田冲心里想,进店后,要求曾经给她做过面部护理的玲玲给她做。  玲玲是这里的老美容师了,相比之下,她的手法感觉很舒服。上次田冲遇上了娜娜,才深感美容师在手法上,确实是有着很大区别的。美容本来是一件很享受的事,可是让娜娜做起来却是来遭罪一般。  田冲进店后就对美
期刊
春桃舞蹈培训中心是沙市一家成人舞蹈专业培训机构,一群衣衫单薄的成年女子,怀揣少女心来这里寻找少女梦。舞乐响起,她们翩翩起舞,宛如朵朵花开。  豌豆在练习古典舞基本功软开。只见她两腿打开至横叉,身体向前趴,双眼微闭,深深地吸气吐气,豆大的汗珠从额上滚落。成年人骨骼已经定型,学软开比较吃力。别人跳舞是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痛,豌豆是不怕死。有一次,因用力过猛,豌豆从压腿杆上重重摔下,造成腿部骨折,在家休
期刊
读《太平,太平》时,我想我在听一个说书人讲故事。每个故事都不长,而且它们的活动半径仅止于“太平区”。这很好,至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触摸的意义空间。类似于汪曾祺的“高邮”、莫言的“高密”,或冯骥才的“天津卫”。事实上,孔广钊也是按这个范儿写出来的。只不过他另有意图:他要在这个既现实又虚构的空间内,打量中国人的恒常生态。  恒常生态,是标准的书面语,用老百姓的话讲,就是活法。中国人有自己的活法,那是
期刊
主持人语:  疫情期间,阅读了一些各大期刊上发表的微小说,觉得现在的微小说创作,和其他的文学体裁一样,呈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本期的三篇微小说,在表现手法上,虽然风格不一,但尽显微小说的优长,以小见大,微言大义。  《你是砍柴的,他是放羊的》,主人公在讲故事,讲砍柴的和放羊的如何相处,一起寻找诗意的生活故事。但显见的,这个故事如果就这样也就会重新沉寂于套路之中,于是,讲故事的人和听故事的人最终和故事
期刊
夜晚站到自家阳台上看对面的楼、远处的楼,一栋栋的楼上住满了人。一个个小区旁边,是一条条大街小巷,路上总是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大城市汇聚了各个地方,甚至各个国家的人,人们在城市里生存和发展。深圳是这样,北京是这样,可以想象伦敦、纽约、巴黎也是这样。地铁在地下运行,轮船在海中航行,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宇宙飞船在太空遨游。从太空看,地球也不过是宇宙中一个小小的星体,而这蓝色星球上生活着数十亿有思想有感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