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新课程体系中的目标之一。我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主要是结合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在演示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创造力首先要求具有思维的创造性,思维的创造性就要勇于质疑,只有在质疑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创新。因演示实验,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所以在演示实验中要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大胆思考,敢于提出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思维。
例如,在学习《汽化和液化》时,我课前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观察:用水壶烧开水的过程中,有哪些现象发生?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同时尝试解答。课堂上,同学们将发现的现象及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有的同学说,水烧开后有大量的“白气”冒出,但是为什么靠近壶嘴的地方看不到“白气”,怎样使这个地方出现白气呢?说明了什么问题?还有:掀开壶盖看到水翻滚的很剧烈,但是把水壶从火炉上提下来,为什么水就不翻滚了?然后让学生针对以上问题进行讨论,创造性地提炼出本节课的知识:沸腾的条件、液化与温度的关系。让学生经历从现象到本质的思考过程,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提高。
另外,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有时有一定的局限性,若要通过同一个实验得出更多的知识规律,需要对实验装置进行适当的改进。例如,
我们在演示水的沸腾实验后,可向学生提出问题:水的沸点与什么有关?怎样通过改进实验来验证?然后让学生思考讨论:在什么位置增加什么实验器材来达到实验目的?讨论后学生能做到:在烧瓶管口处连接打气筒,水沸腾时让学生用打气筒向里打气,观察出现的现象;水停止沸腾时,向外抽气,再观察出现的现象。通过以上创造性地改进操作实验,能够使学生深刻理解气压和沸点的关系。这样既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可培养学生深入思考实验、改进实验的能力,从而发展应用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二、在分组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是实践的基础,也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因此在分组实验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为实践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我们在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中可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他们自主选择实验仪器。可以选择不同的实验器材来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也可以选择不同的其他实验器材来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然后根据学生自己设计的电路图连接实物图,操作实验并进行数据的收集。并让学生自己来评价一下各组的实验,比较谁的更好,从而让学生在探索中、比较中得到提高。学生都知道地磅表和油量表这样的测量仪器,那么在分组做电学实验后,可以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怎样达到质量和油量的测量?怎么改装电流表或电压表?然后让学生动手进行电流表或电压表的改装,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创新能力。同时,课堂之外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例如,在学完光现象和光的传播及光的反射折射现象后,可分组让学生利用家中的物品来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这几点知识中的其中一点,比赛看看哪一组的设计得更好。然后通过教师的评价和学生的反思,慢慢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从而促进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
这样,通过课堂内外的分组实验操作,既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的动手能力,同时也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一个良好的实验基础。
三、在课外探究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教学实践表明,设置家庭探究小实验,让学生主动探索,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一定作用。在布置家庭小实验的时候我们可以要求每一位学生准备一个家庭小实验记录本,把所完成的实验项目、日期、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的结论与所学知识的联系等详细记录下来,并适当检查,这样,既可以发现问题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做到把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如,把一根筷子插入装着米的杯子中,然后将筷子上提,筷子会把米和杯子提起吗?通过观察现象,亲身感知实验,使学生产生兴趣,提出问题。又如,在我们讲完分子运动理论后向学生布置:在一杯水中――加入糖块――到糖溶化,测出溶化前后的总体积。可引起学生对体积差别原因的探索,有利于对分子间有间隙的真正理解。同时,还可开辟“家庭中的物理”实验课题,可以让学生利用家庭厨房里现有的物品进行与物理知识有关的实验,可以让学生对家庭中同一个灯具有不同的开关控制、走廊上有人走动时灯才会亮、家用电器有两孔插头和三孔插头等现象进行观察和探索。并且在课堂上拿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展示各自的实验情况及探索结果。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生活就是物理,物理就在生活之中。
在社会生产生活中也会碰到一些物理问题,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和实践,进行探索实验,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组织学生参观神舟飞船发射的图片和模型展,会增强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和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及探索欲望。如要求學生调查了解“你家附近的存在哪些污染源?请问你们父母,在他们当学生时,这些情况存不存在?如何看待这些差异?”引起学生的思考并能进行积极的探索。并且每隔一段时间作一个社会实践总结,让学生谈谈感受和收获,把课堂上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从而通过这种探索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增强学习兴趣。
总之,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不断地加强多种形式的实验教学,依靠实验中的各个环节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知识应用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探索能力。这样,才能真正为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和创造能力的提高提供扎实的能力基础,才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
一、在演示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创造力首先要求具有思维的创造性,思维的创造性就要勇于质疑,只有在质疑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创新。因演示实验,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所以在演示实验中要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大胆思考,敢于提出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思维。
例如,在学习《汽化和液化》时,我课前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观察:用水壶烧开水的过程中,有哪些现象发生?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同时尝试解答。课堂上,同学们将发现的现象及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有的同学说,水烧开后有大量的“白气”冒出,但是为什么靠近壶嘴的地方看不到“白气”,怎样使这个地方出现白气呢?说明了什么问题?还有:掀开壶盖看到水翻滚的很剧烈,但是把水壶从火炉上提下来,为什么水就不翻滚了?然后让学生针对以上问题进行讨论,创造性地提炼出本节课的知识:沸腾的条件、液化与温度的关系。让学生经历从现象到本质的思考过程,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提高。
另外,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有时有一定的局限性,若要通过同一个实验得出更多的知识规律,需要对实验装置进行适当的改进。例如,
我们在演示水的沸腾实验后,可向学生提出问题:水的沸点与什么有关?怎样通过改进实验来验证?然后让学生思考讨论:在什么位置增加什么实验器材来达到实验目的?讨论后学生能做到:在烧瓶管口处连接打气筒,水沸腾时让学生用打气筒向里打气,观察出现的现象;水停止沸腾时,向外抽气,再观察出现的现象。通过以上创造性地改进操作实验,能够使学生深刻理解气压和沸点的关系。这样既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可培养学生深入思考实验、改进实验的能力,从而发展应用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二、在分组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是实践的基础,也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因此在分组实验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为实践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我们在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中可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他们自主选择实验仪器。可以选择不同的实验器材来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也可以选择不同的其他实验器材来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然后根据学生自己设计的电路图连接实物图,操作实验并进行数据的收集。并让学生自己来评价一下各组的实验,比较谁的更好,从而让学生在探索中、比较中得到提高。学生都知道地磅表和油量表这样的测量仪器,那么在分组做电学实验后,可以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怎样达到质量和油量的测量?怎么改装电流表或电压表?然后让学生动手进行电流表或电压表的改装,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创新能力。同时,课堂之外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例如,在学完光现象和光的传播及光的反射折射现象后,可分组让学生利用家中的物品来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这几点知识中的其中一点,比赛看看哪一组的设计得更好。然后通过教师的评价和学生的反思,慢慢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从而促进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
这样,通过课堂内外的分组实验操作,既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的动手能力,同时也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一个良好的实验基础。
三、在课外探究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教学实践表明,设置家庭探究小实验,让学生主动探索,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一定作用。在布置家庭小实验的时候我们可以要求每一位学生准备一个家庭小实验记录本,把所完成的实验项目、日期、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的结论与所学知识的联系等详细记录下来,并适当检查,这样,既可以发现问题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做到把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如,把一根筷子插入装着米的杯子中,然后将筷子上提,筷子会把米和杯子提起吗?通过观察现象,亲身感知实验,使学生产生兴趣,提出问题。又如,在我们讲完分子运动理论后向学生布置:在一杯水中――加入糖块――到糖溶化,测出溶化前后的总体积。可引起学生对体积差别原因的探索,有利于对分子间有间隙的真正理解。同时,还可开辟“家庭中的物理”实验课题,可以让学生利用家庭厨房里现有的物品进行与物理知识有关的实验,可以让学生对家庭中同一个灯具有不同的开关控制、走廊上有人走动时灯才会亮、家用电器有两孔插头和三孔插头等现象进行观察和探索。并且在课堂上拿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展示各自的实验情况及探索结果。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生活就是物理,物理就在生活之中。
在社会生产生活中也会碰到一些物理问题,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和实践,进行探索实验,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组织学生参观神舟飞船发射的图片和模型展,会增强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和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及探索欲望。如要求學生调查了解“你家附近的存在哪些污染源?请问你们父母,在他们当学生时,这些情况存不存在?如何看待这些差异?”引起学生的思考并能进行积极的探索。并且每隔一段时间作一个社会实践总结,让学生谈谈感受和收获,把课堂上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从而通过这种探索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增强学习兴趣。
总之,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不断地加强多种形式的实验教学,依靠实验中的各个环节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知识应用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探索能力。这样,才能真正为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和创造能力的提高提供扎实的能力基础,才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