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育的功能重在陶冶、滋养学生的情操,重在教会学生发现与欣赏生活中的真、善、美,重在引领学生去感悟。
一、传统文化传承的原则
去粗取精的原则。传统文化当中有精髓,但也存在一些糟粕,因此,我们必须批判中去继承发展。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有选择地向学生传播传统文化的精髓,有选择地推介经典古籍,着重吸收其中的有益精髓,而同时摒除其中的落后糟粕。
与时俱进、乐于接受的原则。传统文化具有超时空性,固然有不变的东西,但传统文化毕竟是我们历史上所存在的,都和当时的时代有着各种各样的关系,有些因素会和我们现代生活产生冲突。因此,我们应当把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时代结合,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对于当今的中学生,我们还要结合他们的特点,使他们易于且乐于接受。
二、在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
1. 正确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增强语文的文化含量
为使学生明确民族文化繁衍的“根”和民族生命壮大的“魂”在哪里,激发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引导学生用智慧的眼睛去阅读,鼓励学生研读经典。文学经典集古人先贤智慧哲思、深刻的传统文化底蕴于一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学生直接接受古文化熏陶、承传传统文化的蓝本。教师应引导学生以愉悦而严谨的态度、享受和研究的方法去阅读,加强研究性学习的引导、学风的引导。切勿仅下达阅读任务而不加以指导监督,使得对经典的阅读演绎成下载、拼凑材料,以应付教师对自身读书笔记的检查,或个别学生为显示自己阅读量大去阅读那些简案似的名著集粹,而忽略对经典文本原文的研读,以致读罢仅知故事梗概却不知其精神意旨,丝毫感受不到文中所蕴涵的文化底蕴。
2. 开展丰富传统文化课外活动
传统节日活动本身就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最佳机会,在此期间开展的传统教育活动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中秋节、重阳节组织学生朗读李白的《月下独酌》、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怀》等诗篇,在清明祭扫烈士墓和怀念亲人是引导学生诵读程颢的《郊行即事》、王禹俏的《清明》等诗篇。将节日融入中华经典诵读的内容,激发孩子们热爱祖国、热爱幸福生活,建设美好明天的激情。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性学习的形式,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进行语言实践。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及与哪些著名的人物有关?你知道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迹吗?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通过出板报,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形式进行交流。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3. 挖掘网络传统文化资源
让学生成为网络资源的开发者。建立专门的论坛,分类陈列收集的各类传统文化资源,如古诗、传说等,并赋予学生一定的权限,通过网络的互动,上传下载,让使学生也成为资源的开发者、受益者。把网络上以及购买的丰富多彩的音像素材集中归类,积极开发,如建立FLASH古诗园,利用视听媒体组织学生观看或听,让学生在生动的情景中了解、感受,感悟传统文化的内在美,从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当然,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适度原则,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也要注意把握火候,防止过犹不及,要将传统文化与“新”结合,为“新”服务,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进行知识汇聚,思维的碰撞,思想的交锋,情感的融合,从而达到素质的提升和人格的完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弘扬祖国传统文化任重而道远,沐浴着新课改的春风,让我们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让祖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根植于每个学生心中。
责任编辑 邱丽
一、传统文化传承的原则
去粗取精的原则。传统文化当中有精髓,但也存在一些糟粕,因此,我们必须批判中去继承发展。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有选择地向学生传播传统文化的精髓,有选择地推介经典古籍,着重吸收其中的有益精髓,而同时摒除其中的落后糟粕。
与时俱进、乐于接受的原则。传统文化具有超时空性,固然有不变的东西,但传统文化毕竟是我们历史上所存在的,都和当时的时代有着各种各样的关系,有些因素会和我们现代生活产生冲突。因此,我们应当把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时代结合,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对于当今的中学生,我们还要结合他们的特点,使他们易于且乐于接受。
二、在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
1. 正确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增强语文的文化含量
为使学生明确民族文化繁衍的“根”和民族生命壮大的“魂”在哪里,激发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引导学生用智慧的眼睛去阅读,鼓励学生研读经典。文学经典集古人先贤智慧哲思、深刻的传统文化底蕴于一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学生直接接受古文化熏陶、承传传统文化的蓝本。教师应引导学生以愉悦而严谨的态度、享受和研究的方法去阅读,加强研究性学习的引导、学风的引导。切勿仅下达阅读任务而不加以指导监督,使得对经典的阅读演绎成下载、拼凑材料,以应付教师对自身读书笔记的检查,或个别学生为显示自己阅读量大去阅读那些简案似的名著集粹,而忽略对经典文本原文的研读,以致读罢仅知故事梗概却不知其精神意旨,丝毫感受不到文中所蕴涵的文化底蕴。
2. 开展丰富传统文化课外活动
传统节日活动本身就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最佳机会,在此期间开展的传统教育活动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中秋节、重阳节组织学生朗读李白的《月下独酌》、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怀》等诗篇,在清明祭扫烈士墓和怀念亲人是引导学生诵读程颢的《郊行即事》、王禹俏的《清明》等诗篇。将节日融入中华经典诵读的内容,激发孩子们热爱祖国、热爱幸福生活,建设美好明天的激情。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性学习的形式,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进行语言实践。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及与哪些著名的人物有关?你知道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迹吗?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通过出板报,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形式进行交流。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3. 挖掘网络传统文化资源
让学生成为网络资源的开发者。建立专门的论坛,分类陈列收集的各类传统文化资源,如古诗、传说等,并赋予学生一定的权限,通过网络的互动,上传下载,让使学生也成为资源的开发者、受益者。把网络上以及购买的丰富多彩的音像素材集中归类,积极开发,如建立FLASH古诗园,利用视听媒体组织学生观看或听,让学生在生动的情景中了解、感受,感悟传统文化的内在美,从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当然,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适度原则,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也要注意把握火候,防止过犹不及,要将传统文化与“新”结合,为“新”服务,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进行知识汇聚,思维的碰撞,思想的交锋,情感的融合,从而达到素质的提升和人格的完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弘扬祖国传统文化任重而道远,沐浴着新课改的春风,让我们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让祖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根植于每个学生心中。
责任编辑 邱丽